第一章第一节《棒针编织》教学设计 2020—2021学年天津教育出版社七年级《劳动与技术》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一章第一节《棒针编织》教学设计 2020—2021学年天津教育出版社七年级《劳动与技术》

资源简介

芦台五中课堂教学设计
第___周 星期_____ 年 月 日
课题 棒针编织 课时安排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认识毛衣针、毛线及练习编织,初步掌握毛线编织的基本方法和技术要领;通过尝试体验,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及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新授课(小组合作,讨论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实践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在抗挫折的过程中,磨练意志,从而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同时在编编织的过程中感受父母的爱,进行孝心教育。
教学重点 认识毛衣针、毛线及起针和下针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难点 掌握毛线编织的基本方法和技术要领
教具准备 毛衣针、毛线、白板等
教学过程
问题与情景(含活动流程) 师生行为(含媒体运用) 设计意图(含预期达成的目标)
激情导入,唤起求知欲 实践中体会技术要领小组竞赛总结反思 每当换季,天气变冷时,我们都会穿上各式各样的毛衣、手套等御寒。我们的毛衣有的是商场买的,但也有的是妈妈亲手编织的。师:大家看,漂亮吗?这么漂亮的毛衣,想不想知道是怎么织出来的?(幻灯片显示图片)在寒冷的冬天,穿着父母亲手织的毛衣真是太幸福了,那大家想不想学会方法后也亲自动手给父母织上一件礼物呢?生:想师:毛线编织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不但要头脑聪明,做事还必须要认真、仔细、有耐心才行。所以在学之前呢?我要考考大家,看看大家对毛线编织的相关知识了解多少?有没有信心回答问题?生:有问题1:谁知道毛线编织要用什么工具?问题2:毛线编织要用什么材料?(参考答案:回答1:毛衣针是毛线编织不可缺少的工具,通常使用的针有铝制的、塑料制的、竹制的等;毛衣针的型号有十几种。回答2:材料根据粗细有粗线、中粗线、细线,根据制作材质有纯毛、化纤、混纺。)师:同学们的回答的非常好。师:从本节课开始我们学习毛线编织的知识与技巧。在学习之前,老师有一点要强调,就是安全:用针和用线的安全,。现在咱们就开始学习毛线编织,看看哪些同学表现最棒。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要织一件漂亮的衣服,第一步就是起针。 (1)起针将毛线打一活扣,把左棒针穿入活扣中。(大屏幕出示单针起针的步骤:绕→穿→退→紧,视频展示动手操作)师:下面咱们小组同学一起研究一下。 注意安全,开始。师:同学们在研究的时候非常认真,所以很快就掌握了起针的方法。师:大家再试一试。(反复练习,没有死扣为止,起好五针,以备后用)(每组选出两位同学的针法展览)师:都说万事开头难,咱们同学非常了不起,这么快就掌握了起针的要领。(这是最简单的一种起针方法,以后老师会陆续的教大家另外两种方法)(2)织下针织下针一般分为四个步骤:视频穿针:右棒针从左棒针的线圈下部插入。绕线:右手食指由下往上把线绕在右棒 针上。挑线:右针从线圈中挑过来。退针:左棒针退出线圈。(学生实践,并展览他们的成果)同学们的表现非常好,毛线编织的起针和织下针、织上针的编织方法都学会了。下面我们来一次小小的竞赛:请同学们起5针后织4行下针,看哪一组又快又好。小结:同学们,为什么我们学会了编织的方法后,还是有的同学织不好呢?(学生回答)虽然我们学会了毛线编织的基本方法,但要想真正掌握这门技术,能够织出一件漂亮的毛衣,还需要同学们去认真的学习、多多练习,俗话说,熟能生巧!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毛线编织的上针和收针的方法。通过这节课毛线编织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感受吗?(学生回答)今天同学们的表现都非常棒,老师相信,只要同学们认真、努力、有耐心,我们送给父母的小礼物一定会很快做出来的,你们说是不是啊? 通过漂亮的图片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也唤起孩子对父母的爱。课件演示毛衣编织用的工具和材料从基础抓起,使学生的信心更加十足(注意学生起针时松紧成都的把握)评价标准:织物的松紧和平实
作业 练习起针,并织十行下针
板书设计 棒针编织工具和材料 起针方法 下针织法
课后反思 《棒针编织》课后反思 本节课是天津教育出版社七年级《劳动与技术》第一章第一节第一课时《棒针编织》。本节课内容不仅要求学生有聪明的头脑,同时还要有极强的动手能力。由于平时很少接触编织问题,学生们觉得很生疏,尤其部分环节,如“下针”学生掌握的不是很好。但是由于是第一节课,学生们很好奇,还是很感兴趣的。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有以下感受:低估学生的动手能力。我以为学生,尤其男同学对编织兴趣不浓。但是课下了解大部分学生还是挺期待这节课的,而且课上发现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技术要领,如:于萍、王雨欣、孟世杰等。通过与学生互动,使我对他们有了更深的了解。他们的心灵手巧,他们的互助精神,以及他们的好学精神都比我想象的要好得多。 有收获同同时也有不足。教学过程中。对技巧的讲解不够深刻,与学生的互动没有达到更高的境界,没有照顾到全体同学。 这节课结束了,但我的工作还远没有结束,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不断的改进方法,使更多的学生喜欢我的课,更多的学生能够学有所长。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