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 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7.2 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7.2《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教学设计
课时安排
本框内容是旧教材第4、6课的内容的综合,涉及中华文化的内容和特点、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等重点知识,新增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故本框建议安排2课时。
基本思路:
本课以《国家宝藏》探寻中华文化基因的节目为素材,以张国立的三问为线索:我们是谁、从哪里来、又将去向何方,分三个方面讲述中华文化的基本内容、形成和特点、当代价值。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中华传统文化的特点
教学难点:如何对待中华传统文化
教学过程
本框设计可分为三大部分:
一、导入:
播放视频,得出张国立三问:我们是谁、从哪里来、又将去向何方……
《国家宝藏》追问的“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又将去向何处?
“我们”,就是中华传统文化,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七课第二框,去探索什么是中华文化,我们从哪里来,又将去向何处。
二、议题一:我们是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
播放视频《我们是谁》,提出具体议题 :
视频中你觉得哪些的品质最能代表中华文化的基因?
视频有点长,4分36秒,有五个角色在张国立面前讲述自己的故事。很多内容甚至是老师自己都不是很熟悉的。比如颜泉明、翟景元、朗克姑娘。因此,上课前老师一定要多看几次视频,一些关键的内容我已经在视频中做了注释。
议学提示1:哪些的品质最能代表中华文化的基因?
展示张璁对张国立说的那段话的动画,并把关键的几个人物的事迹打出来:
明 张璁:救天下于水火,解苍生之倒悬
颜氏家训:国家遭难之际挺身而出,有脸活,更得有脸死
秦 朝:历经百战,终让九州融聚
张璁看不得天下土地被亲贵戚里强占,看不得无地流民,于是清退庄田、活民无数,他渴望的,是每个人有饭吃有衣穿,是社会和谐,人人平等,百姓安居乐业。他的行为体现了以民为本,讲仁爱、重民生、崇正义、尚和合。而颜氏家训强调为国为民,不惜牺牲自己,这分明是讲仁爱,重民生、求大同的精神。朝的愿望:终让九州融聚,最能体现尚和合、求大同……,这些都要由学生概括,老师在黑板上做笔记,记下关键词,最后一起得出中华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
1、中华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
讲仁爱、重民生、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
议学提示2:哪些的品质最能代表中华文化的基因?
展示颜泉明对张国立说的那段话的动画,并把关键的几个人物的事迹打出来:
颜氏家训:生不可不惜,不可苟惜。人为贪得无厌而丧生,因奸邪谄媚而致死,此君子之所惜哉;行诚孝而见贼,履仁义而得罪……,君子不咎也
朗克姑娘:我要坚持捣捣捣,把那个大漆砖粉捣成团,然后还要坚持搓搓搓,把漆线搓得一样细。
颜泉明的话,我们看到了一门忠烈,他所说的“生不可不惜,不可苟惜”,背后的意思是:人为贪得无厌而丧生,因奸邪谄媚而致死,此君子之所惜哉;行诚孝而见贼,履仁义而得罪……,君子不咎也”,这体现了颜氏家训倡导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
而朗克姑娘的话,生动的体现了什么叫敬业乐群、自强不息。
这些都要由学生概括,老师在黑板上做笔记,记下关键词,最后一起得出中华传统美德的主要内容:
2、中华传统美德:
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
议学提示3:哪些的品质最能代表中华文化的基因?
翟家窟:翟氏家族从公元五、六世纪到西夏占领敦煌,开掘守护翟家窟300年。翟氏世代信佛教,开石窟,劝人向善,乐善好施,为敦煌社会安定作出了贡献,创造和守护了敦煌石窟艺术。
这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人文精神(其实,前面的几个也体现了)。
3、中华人文精神:
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
小结教材知识:中华优秀文化的主要内容
1、中华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
讲仁爱、重民生、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
2、中华传统美德:
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
3、中华人文精神:
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
过渡语:张璁的孤独为民、颜泉明的舍生取义,朗克姑娘的勤劳、翟家世代的坚守,朝渴望的大一统的天下……都来之不易!
那中华文明千年不辍、浑然为一的原因究竟在哪里?
导入第二个议题
二、议题二:来自何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形成和特点
播放视频《来自何方》,提出具体议题 :
中华文化是怎么形成的?
由此可知中华文化有什么特点?
议学提示1:中华文化是怎么形成的?
展示视频中几个人物说的话:
器以载道,载着匡扶天下的理想,载着读书人修齐治平的志向。
金杖,羁绊着一代代族人耕耘与冒险,走出蛮荒,走向新天地。
甲骨文最早记录中华文明千年不辍、浑然为一的文化基因。
既在秦俑中,也在翟家窟(莫高窟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结晶)里,定格在红宫(仿唐式汉藏结合木结构建筑、是西藏重大佛事活动的中心)前,生长在拙政园(江南古典园林代表作)里,碑林(中国古代文化典籍刻石集中点、研究中外文化交流史和地方史宝贵资料)间刻上了它的名字,午门前留下了它的身影
括号里是为了老师们了解这些名胜古迹背后的文化而作的解释。
从中我们可以得出中华文化是怎么形成的:金杖和曲阜礼器,代表的是中华民族勤劳智慧、自强不息。而红宫则是汉藏文化结晶,体现的是中华文化由各民族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而成。碑林、莫高窟、拙政园等既有上面两个方面的原因,也能发现吸引和借鉴外来文化,兼收并蓄的原因。
议学提示2:由此可知中华文化有什么特点?
3300年的安阳殷墟
3200年三星堆里
2500年的曲阜孔庙
2200年的秦始皇帝陵
1700敦煌莫高窟
1300年的西藏布达拉宫
1000年的苏州古典园林
930年西安碑林
600年的紫禁城……
很明显的一条上下五千年的线以及为数众多的古迹,这充分说明中华文化的特点是: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包容性。也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特质:强大凝聚力和连续性
其实,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远不是上面9个方面所能概括的。
源远流长方面:中华文化是全世界出现过的26个文明形态中,唯一延续至今而且从未中断的文化 ,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之一。
博大精深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在文学、艺术、哲学、科学技术等诸多方面,尤其是科学技术长期处于世界前列。
然后小结:
1、形成:
是中华民族勤劳智慧、自强不息创造得来的
各民族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而成的
是吸引和借鉴外来文化,兼收并蓄,包容而成的
2、特点: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包容性。体现在:强大凝聚力和连续性
3、地位: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浓厚文化软实力
四:议题三:又将去向何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播放视频导出具体议题:
观看视频议一议:
我们可以批评孔子吗?
《国家宝藏》节目给我们对待孔子及以儒学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有何启示?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华文化在今天有何价值?
议学提示1:我们可以批评孔子吗?《国家宝藏》节目给我们对待孔子及以儒学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有何启示?
自西汉“废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学占据历史主导地位,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起了积极作用。但它对中国社会各方面的负面影响也是有目共睹的。比如在追求统一的过程中逐步僵化,经济上的自洽满足沦为了贫穷愚昧,文化上的皓首穷经变成了思想桎梏。其糟粕集大成者,就是满清的268年。
另一方面,对儒家经典的误读曲解,谬种流传。如三纲:“君为臣纲,君不正,臣投他国,夫为妻纲,夫不正,妻可改嫁”,原本的民主思想和反抗思想不见了,被传成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妻子沦为丈夫的附庸!“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人们常常丢了后一句。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传统解释:“大夫以上不用刑,庶人以下不用礼”。实际意思却是“刑不以大夫为上,礼不以庶人为下”
我们不能回避儒家及其它传统文化的原罪:如人之初,性本善,这并没错,但是儒家思想却是太高估了人性的善,而低估了人性的恶。不受法律约束,反而以道德治国,不过是给封建社会以及后期培养了一大批满口的仁义道德、口是心非的衣冠禽兽而已。
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其中的优秀部分随着历史的变迁逐渐隐去。今天,我们应该学习《国家宝藏》、《经典咏流传》《端午奇妙夜》《诗词大会》等节目,利用现代科技和手段,结合现代人的需求,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继承和发展,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才能得以璀璨张扬,光照千秋
这一部分,需要老师做大量功课,毕竟,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不是上面几个例子能说明的。上面的例子主要讲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学的缺点,这说明对待传统文化要辩证地看。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议学提示2-1: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华文化在今天有何价值?
展示视频中孔子对中国文明的影响的动画,然后展示部分名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评价
习近平:“儒家思想的优秀成分,对中华文明形成并延续发展几千年而从未中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吴宓:“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孔子是“中国道德理想之所寓,人格标准之所托”。
这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标识,涵养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能够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有助于民族团结、维护国家安全和统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议学提示2-2: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华文化在今天有何价值?
展示一些儒家学说的经典句子。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 ——革故鼎新、与时俱进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 ——脚踏实地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实事求是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实事求是
格物致知,知行合一 ——实事求是
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惠民利民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
“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 ——天人合一
中华优秀文化所蕴含的革故鼎新、与时俱进、脚踏实地、实事求是、惠民利民、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思想,能够为解决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中的问题提供有益借鉴
议学提示2-3: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华文化在今天有何价值?
截至2020年12月,全球已有156个国家(地区)建立了560多所孔子学院和1200多个中小学孔子课堂。孔子的仁爱、大同思想传播至全世界。
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
这说明中华优秀文化强调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平发展,有助于正确认识和处理国际关系,推动建立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议学提示2-4: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华文化在今天有何价值?
必须明确,中华传统文化始终是文化的一部分,中华文化的当代价值,除了其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有着特殊的作用和意义以外,还要考虑其作为一般意义上的文化具有的一般意义上的作用和功能。即文化的功能
孔子为代表的儒学思想如“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谦”,深入中国人的骨髓,并作为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渗透在中国社会的每一个方面,推动着中华文明的发展……这表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能够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
最后小结:
1、对传统文化的态度: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2、当代价值:
为解决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中的问题提供有益借鉴
有助于正确认识和处理国际关系,推动建立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能够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有助于民族团结、维护国家安全和统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能够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
知识总结
(见课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