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文言文常见虚词课前检测1.判断下面句子中加点虚词的含义,正确的在括号里打“√”,错误的在括号里打“╳”。(1)有夙儒张覃者未第。“者”:……的人。 ( )(2)岁歉,民多私鬻盐以自给。“以”:因为。 ( )(3)刘敞奉使契丹,素习知山川道径,契丹导之行。“之”:到。 ( )(4)诬劾子才者悉窜岭海外,乃复子才官职。“乃”:于是。 ( )【答案】(1)(√)(2)(╳)以:用来。(3)(╳)之:代指刘敞。(4)(╳)乃:才。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议以咏首荐 若以一部校故B.咏引前事为言 为乡里所称C.遂敦勉就举,而三人者悉登科 咏悉宽其罚而遣之D.饥者八九 求霖者三十年【答案】C【解析】A、把/因为; B、作为/“为……所”表被动; C、表顺承,可译为“然后”; D、……的人/表停顿,无意义。3. 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编排官王尧臣,其内兄也,□亲嫌自列,乃以为第二②伟即变前狱,至□四五,卒之付御史决③敞侍英宗讲读,每指事据经,□以讽谏A.①且 ②则 ③所 B.①以 ②于 ③因C.①且 ②则 ③因 D.①以 ②于 ③所【答案】B【解析】①处说的是王尧臣为避嫌疑就将刘敞列为第二名。“以”,介词,表原因,“因为”,合乎句意;“且”,连词也好(表递进、并列、让步等),副词也好(姑且、暂且、将要)均不合适。②处是说范伟在刘敞被召还之后翻供的次数有四五次之多,用介词“于”,组合为“至于”,表示到达某种程度。“则”,连词与副词用法均不通。③处说刘敞侍奉英宗讲读时引经据典来讽谏,虽然“因”与“所”都有“凭借”的意思,但句中“凭借”的内容在前、行为目的在后,用“因”字更为恰当。此题也可以采用排除法。因为AC/BD项的①和②是一样的,所以只需判定其中一句即可;再比较③,不难选出正确答案B项。课中讲解一、常考文言虚词文言文中常考的虚词一共有18个:1.于用作介词。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译为“自”“从”“由于”“对于”“在”“给”“向”“到”“被” “比”等。例1: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左忠毅公逸事》例2: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进学解》例3: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例4: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例5:余将告于莅事者。--《捕蛇者说》例6: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例7: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愚公移山》例8: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例9: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答案】例1:自、从; 例2:由于; 例3:对、对于; 例4:在; 例5:给;例6:向; 例7:到; 例8:被; 例9:比。2. 与“与”字有四种词性。(1)用作动词。译为“给与”“参与”“结交”“亲附”。(2)用作连词。译为“同”“和”“跟”;(3)作介词,译为“同”“和”“跟”“给”“替”“和……比较”。(4)用作语气助词。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测度、疑问语气。例1:则与一生彘肩。--《鸿门宴》例2:骞叔之子与师。--《骞叔哭师》例3: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例4: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勾践灭吴》例5: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例6: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例7: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例8: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例9: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例10:然则废衅钟与?--《齐桓晋文之事》【答案】例1:给与; 例2:参与; 例3:结交、亲附; 例4:和、跟、同; 例5:和、同、跟; 例6:给、替; 例7:和……比较; 例8:感叹语气; 例9:疑问语气; 例10:测度语气。3.焉“焉”有助词、代词、兼词、副词四种用法。(1)用作助词。在句中或句尾,或作形容词、副词词尾,一般不译;用于反诘语气,译为“呢”。(2)用作代词。相当于“之”,可译为“他”“它”;疑问代词,译为“什么”“哪里”等。(3)用作兼词。相当于“于是”“于之”,译为“在其中”“从这里”等。(4)用作疑问副词。译为“怎么”“哪里”。例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师说》例2:于是余有叹焉。--《游褒禅山记》例3: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石钟山记》例4: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例5:谨食之,时而献焉。--《捕蛇者说》例6: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郑伯克段于鄢》例7: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例8: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例9: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桃花源记》例10: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秦师》【答案】例1:句中不译; 例2:句末不译; 例3:词尾不译; 例4:呢; 例5:它,指蛇; 例6:什么; 例7:哪里; 例8:在其中; 例9:从这里; 例10:哪里。4.何“何”字有代词和副词两种词性。(1)作为疑问代词。可以作定语、宾语、谓语,定语译为“什么”“哪”;宾语译为“什么”“哪里”;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2)作副词。可以放在形容词、动词前面或句首;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多么”“怎么”;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怎么”“为什么”。例1: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例2:大王来何操?--《鸿门宴》例3: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例4: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例5: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例6: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答案】例1:定语,什么; 例2:宾语,什么; 例3:谓语,为什么这样; 例4:形容词前,多么; 例5:句首,为什么; 例6:动词前,怎么。5.其“其”字有代词、连词、副词三种词性。(1)用作代词。可用作第一人称,译为“我(的)”;可用作第三人称,指代人、事、物,译为“他(的)”“她(的)” “它(的)”“他们(的)”“它们(的)”;可以用作指示代词,译为“其中的”“那”“那个”“那些”“那里”。(2)用作连词。表假设,译为“如果”“假如”“要是”;表选择,译为“还是”。(3)用作语气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等,也可省去。例1: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例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例3: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例4: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送东阳马生序》例5: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逍遥游》例6:其皆出于此乎?--《师说》例7: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例8: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例9: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答案】例1:第一人称,我; 例2:第三人称,他; 例3:指示代词,其中的; 例4:假设,要是; 例5:选择,是……还是……; 例6:测度,大概; 例7:反诘,难道; 例8:婉商,还是; 例9:期望。6.若“若”有代词和连词两种词性。(1)用作代词。表对称,译为“你(的)”“你们(的)”;表近指,译为“这”“这样”。(2)用作连词。表假设,译为“如果”“假设”等;表选择,译为“或”“或者”。例1: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鸿门宴》例2: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例3: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齐桓晋文之事》例4: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例5: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汉书·高帝纪》【答案】例1:你; 例2:你的; 例3:这样; 例4:假设,如果; 例5:选择,或者。7.因“因”字有介词和连词两种词性。(1)用作介词。译为“趁着”“经由”“通过”“因为”“凭借”等。(2)用作连词。表示顺接上文,译为“于是”“便”。例1: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廉颇蔺项如列传》例2: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项如列传》例3: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谏太宗十思疏》例4: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屈原列传》例5: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答案】例1:趁着; 例2:经由,通过; 例3:因为,由于; 例4:凭借; 例5:于是,便。8.为“为”字有动词、介词、语气助词三种词性。(1)用作动词。通“谓”;或译为“算是”“是”“做”“成为”“担任”等。(2)用作介词。译为“因为”“被”“给”“对”“向”。(3)用作语气助词。位于句尾,表疑问、感叹、反诘,可译为“呢”。例1: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例2: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活板》例3: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例4: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为学》例5: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鸿门宴》例6: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例7: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齐桓晋文之事》例8: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例9: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例10: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触龙说赵太后》例11: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例12: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例13:何辞为?--《鸿门宴》例14:天之亡我,我何渡为!--《项羽本纪》【答案】例1:通“谓”; 例2:算是; 例3:是; 例4:做; 例5:成为; 例6:担任; 例7:因为; 例8:被; 例9:给; 例10:对; 例11: 向; 例12:疑问; 例13:反诘; 例14:感叹。9.所“所”的助词用法主要有三种。(1)“所” 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所……地方”等。(2)“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3)“所”“以”连用,主要有两种:一种表示原因,一种表示凭借和目的。例1:今所养非所用,所用非所养。--《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例2: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曹刿论战》例3: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信陵君窃符救赵》例4: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例5: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例6: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例7: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例8:所为见将军者,欲以助赵也。--《战国策·赵策》【答案】例1:所养的人,所用的人; 例2:安身的东西; 例3:过访朋友的事情;例4:所存在的地方; 例5:被; 例6:原因; 例7:凭借; 例8:目的。10.以“以”字有介词、连词两种词性。(1)用作介词。译为“由于”“带领”“把”“依据”“按照”“凭借”“用”等。(2)用作连词。表示并列、递进、承接、修饰、因果、目的关系。例1: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例2:(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信陵君窃符救赵》例3: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例4: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察今》例5: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例6: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例7: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例8:忽魂悸以魄动。--《梦游天姥吟留别》例9: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例10: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辞》例11: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例12:作《师说》以贻之。--《师说》【答案】例1:因,由于; 例2:带领; 例3:把; 例4:依据、按照; 例5:凭借; 例6:用; 例7:并列; 例8:递进; 例9: 承接; 例10:修饰; 例11:因果; 例12:目的。11.则“则”用作连词。(1)用作连词。表示假设、承接、并列、转折、让步关系,译为“如果”“便”“就”“却”“倒是”等。(2)用作副词。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译为“是”“就是”。例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例2: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例3: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例4: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例5:其室则迩,其人甚远。--《诗经》例6: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答案】例1:假设关系,如果; 例2:承接关系,便; 例3:并列关系,就; 例4:转折关系,却; 例5:让步关系,倒是; 例6:就是。12.而“而”字用法有两种。(1)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你的”。(2)用作连词。表示目的、修饰、假设、并列、因果、转折、承接、递进关系。例1: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例2: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例3: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例4: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例5: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例6: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例7: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例8: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例9: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答案】例1:代词,你; 例2:目的关系; 例3:修饰关系; 例4:假设关系;例5:并列关系; 例6:因果关系; 例7:转折关系; 例8:承接关系; 例9:递进关系。13. 且“且”字有连词和副词两种词性。(1)用作连词。表示并列、递进和让步关系,译为 “而且”“并且” “况且”“再说”“尚且”。(2)用作副词。译为“将要”“暂且”“姑且”。例1: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孔雀东南飞》例2: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己久疲。--《赤壁之战》例3: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例4: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例5: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例6: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孔雀东南飞》【答案】例1:并列,并且; 例2:递进,况且; 例3:让步,尚且; 例4:将要;例5:暂且; 例6:姑且。14.乃“乃”字用法有三种。(1)用作副词。也可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是逆转相背的,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于是”“就”等;还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才”等。(2)用作第二人称代词。一般作定语,相当于“你”“你的”。(3)表判断。判断句的一种标志词,译为“是”或“本来是”。例1: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何怪也!--《师说》例2: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活板》例3: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例4: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曹刿论战》例5: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示儿》例6: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答案】例1:逆转相背,译为“竟然”; 例2:顺承; 例3:限制; 例4:紧接; 例5:代词,你的; 例6:表判断,是。15.之“之”字有代词、动词和助词两种词性。(1)用作代词。指示代词,表近指,译为“这”;第一、第三人称, 代人、代物、代事,译为“他(他们)”“它(它们)”。(2)用作动词。译为“去”“往”“到”等。(3)用作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译为“的”,有的可不译;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译为“得”;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不译。(4)用作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不译。例1:均之二策。--《廉颇蔺相如列传》例2: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例3:輮使之然也。--《劝学》例4: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例5:辍耕之垄上。--《史记·陈涉世家》例6: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例7: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例8:何陋之有?--《陋室铭》例9: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例10: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答案】例1:指示代词,这; 例2:代人,他; 例3:代物,它; 例4:代事,道理; 例5:动词,去,往; 例6:定语标志; 例7:补语标志; 例8:宾语前置标志; 例9: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例10:音节助词,不译。16.乎“乎”字有介词、语气助词两种词性。(1)用作介词。(2)用作语气助词。可以表示感叹、测度、疑问语气,可译为“啊”“吧”“吗”等;也可以在句中表停顿,不译。例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例2: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例3: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例4: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例5: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辞》【答案】例1:相当于“于”; 例2:感叹语气,啊; 例3:测度语气,吧; 例4:疑问语气,吗; 例5:表停顿。17. 者“者”字有五种用法。(1)用作结构助词。者字结构,附在形容词、动词或动词性短语之后,组成名词性短语;或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2)放在一个词或一组词后边,起提顿作用,先用“……者”提出在说明的事物,稍微停顿一下,然后说明或论断。(3)放在数词后边,译为“个”“样”等。(4)有时放在时间副词之后,起语助作用,可不译。(5)“者”“也”连用,表示判断。例1: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为学》例2: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指南录>后序》例3: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察今》例4: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例5: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赤壁之战》例6: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例7: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醉翁亭记》【答案】例1:富的,穷的; 例2:来的人; 例3:过江的人; 例4:定语后置的标志; 例5:放在数词后边,译为“个”“样”; 例6:语气助词,不译; 例7:表判断。18.也用作语气助词。用在句末,表示感叹、判断、肯定、疑问语气。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例1: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庄暴见孟子》例2: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左忠毅公逸事》例3: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左忠毅公逸事》例4: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例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答案】例1:感叹语气; 例2:判断语气; 例3:肯定语气; 例4:疑问语气;例5:停顿。过关检测1.找出下面句子中的虚词并解释虚词意义。(1)备与亮非旧,又以其年少,以诸生意待之。(2)时适有人以髦牛尾与备者,备因手自结之。(3)乃以上客礼之。(4)而刘表性缓,不晓军事。(5)《九州春秋》所言亦如之。【答案】 (1)第一个“以”,因为;第二个“以”,用……方式,“之”代词,诸葛亮。(2)“以”介词“把”;“与”表动词,给,“因”,表承接,于是;“之”代“髦牛尾”。(3)第一个“乃”表顺承,作连词,“于是”。(4)“而”字放在前半句陈述后表否定,这是明显的“转折”标志。(5)“之”是指代,翻译成“这样”。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夫遭难遇之机,而以婴儿之病失其会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B.惟田别驾前谏止吾,与众不同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C.拊手大笑,喜其言之中也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D.不如以久持之 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答案】A【解析】A,连词,表示转折; B,介词,跟/连词,和; C,代词,他/句中语 气词,表示揣测;D,介词,用/连词,表目的。3.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母龙钟而至 吾尝跂而望矣B.又以百金赂仇主 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C.见恶人则鸣跃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D.樵人乃自刭死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答案】A【解析】A项,均为连词,表修饰; B项,介词,用/连词,表修饰; C项,连词,表承接,“就”“即”/连词,表转折; D 项,均为助词,表承接,于是,就/表转折,竟然。二、文言虚词的记忆口诀文言文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较多,为了解决记忆问题,可以采用口诀记忆法。1.于“于”的意义:自从由于和对于,在给向到被和比。记忆口诀:自从鱿鱼和对鱼,再给向导杯和笔。2.与“与”的意义:动与给参与结交亲,同跟和连介叹测疑。记忆口诀:冻鱼给单于结交亲,同根荷莲借探测仪。3.焉“焉”的意义:句尾词尾常不译,反诘语气常译呢,代词什么之哪里,兼词相当于是之,疑副怎么和哪里。记忆口诀:锯尾吃尾常不易,反截鱼鳍长翼呢,带刺什么知哪里,见刺相当于是之, 姨夫怎么和哪里。4.何“何”的意义:代定宾谓,什么哪里原因,副形动前首,多么怎么为什么。记忆口诀:待定病危,什么哪里原因,福星洞前兽,多么怎么为什么。5.其“其”的意义:一三人称指示代,假设选择是连词,句首句中表语气,婉商期望反诘度。记忆口诀:一三人称指示袋,假设选择是连吃,局中举手标余棋,晚上棋王反劫夺。6.若“若”的意义:代词你们和这样,连词如果与或者。记忆口诀:呆痴你们喝这样,莲池如果鱼活着。7.因“因”的意义:趁经通因凭,于是便顺承。记忆口诀:曾精通音频,于是便顺成。8.为“为”的意义:动谓算是做成任,介因被动给对向,语气助词放句尾,疑问反诘和感叹。记忆口诀:董伟算是做成人,借鹰背董给对象,玉琪主持放菊味,疑问反诘和感叹。9.所“所”的意义:所字结构加被动,所以连用目凭因。记忆口诀:数字结构架百洞,所以连用穆娉英。10.以“以”的意义:由于带领把据照借用,连词并递承接修果目。记忆口诀:由于带领把剧照借用,莲池病弟承接修果木。11.则“则”的意义:连词假承并转让,判断副词是就是。记忆口诀:莲池贾承并转让,判断扶持是就是。12.而“而”的意义:你的修假并因转承递记忆口诀:你的休假病因专程递13.且“且”的意义:连词并递和让步,副词将要暂姑且。记忆口诀:莲池并蒂荷让步,扶持将要站古砌。14.乃“乃”的意义:背转顺限紧,二称乃判断。记忆口诀:背转顺陷井,二层乃判断。15.之“之”的意义:指代一三动,标志主谓音。记忆口诀:纸袋一三洞,煮煨标志音。16.乎“乎”的意义:句中不译介词于,语气助词叹测疑。记忆口诀:居中不移劫持鱼,语气助词探测仪。17.者“者”者字与停顿,数时后判断。记忆口诀:折纸雨停顿,硕士后判断。18.也“也”的意义: 感判肯停疑记忆口诀:敢判啃庭姨过关检测(6mins)1.复述“而”和“因”的意义和用法。【答案】“而”:你的修假并因转承递。 “因”:趁经通因凭,于是便顺承。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夫医之为道,必志虑渊微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B.医其可以世论否耶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C.自传经者惑于是非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D.则瞀瞀焉从之 于是,余有叹焉【答案】A【解析】A.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B.副词,加强反诘语气,可以翻译成“难道”/副词,表婉商语气,可以翻译成“还是”; C.介词,表被动/介词,引出动作对象,“向”;D.形容词尾,相当于“然”/句末语气词。课后练习补救练习1.写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虚词的含义。A.至德三年,以母忧去职。 ( )B.贞母出家于宣明寺。 ( )C.其木皆十围,岸谷隐然。 ( )D.所以为其子孙之计虑者远且周。 ( )E.其中因汴之余浸,以为陂池。 ( )【答案】A:因为; B:在; C:代词,那些; D:连词,表并列; E:介词,凭借、依靠。2.判断下面句子中加点虚词的含义,正确的在括号里打“√”,错误的在括号里打“╳”。A.宰臣元载称之,乃拜右散骑常侍。“乃”,才。 ( )B.武宗立,以东宫恩,进左谕德。“以”,“凭借”。 ( )C.身服足以行洁,而不害于动作。“于”,“对于”。 ( )D.余自彭城移守吴兴,由宋登舟,三宿而至其下。“而”,表承接,不译。 ( )E.初,高宗废立之际,思远与晏闲言。“与”,对 。 ( )【答案】A.(╳)乃:于是。B.(╳)以:因为。C.(√)D.(√)E.(╳)与:和。巩固练习1.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晋太傅安九世孙也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B.若忧毁灭性,谁养母邪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C.太建五年,贞乃还朝 良乃入,具告沛公D.后主因敕舍人施文庆曰 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答案】B【解析】A项,前一个表判断,后一个是句末语气词; B项,都是“假如”“如果”的意思; C项“乃”,前一个是“才”的意思,后一个是“于是、就”的意思; D项,前一个:于是,后一个:凭借、依靠。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如此,则诸侯其至矣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B.服之轻重便于身 青,取之于蓝C.然则曷以禄夫子 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D.关市讥而不征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答案】D【解析】A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或许”“大概”/代词,他们; B介词,对于/介词,从; C介词,拿、用/表目的连词,来; D表转折,但、却。3. 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鲜卑闻□威恩,皆不敢南近塞下②时迷吾子迷唐,别□武威种羌合兵万骑③开门内我妻子,□得父母A. ①之 ②与 ③因 B. ①其 ②于 ③因C. ①其 ②与 ③乃 D. ①之 ②于 ③乃【答案】C【解析】①其,他的,代词,表领属关系;之,他,代词,一般用作宾语。此处应用表领属关系的“其”。②与,跟、和,介词,用于引出对象;于,在,介词,用于引出动作的时间、处所。本句后有表示对象的“武威种羌”,故应用“与”。③乃,才、这才,副词;因,于是、就,连词。此处前后暗含条件关系,故应用“乃”。4. 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皆持兵注目□待之②此膝不屈□人若干岁矣③虽威略不见,□宽厚得人过之A.①以 ②与 ③则 B.①因 ②与 ③而C.①因 ②于 ③则 D.①以 ②于 ③而【答案】D【解析】根据文意,第一处用“以”合适,连词,表目的,来。第二处引出动作对象,用介词“于”合适。第三处应为转折关系,用“而”合适。拔高练习1.用直线标出下面文段中的虚词并解释虚词的含义。赵鼎去枢筦①,居常山,樗②往谒,因讽之曰:“公之事上,当使启沃③多而施行少。启沃之际,当使诚意多而语言少。”鼎奇之,引为上客。【注】①枢筦:指中央政务。 ②人名:喻樗。 ③启沃:竭诚开导、辅佐君王。【答案】赵鼎去枢筦①,居常山,樗②往谒,因讽之曰:“公之事上,当使启沃③多而施行少。启沃之际,当使诚意多而语言少。”鼎奇之,引为上客。【解析】“因讽之曰”中“因”是“趁机”,“之”代指“喻樗”;“公之事上”中“之”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当使启沃多而施行少”和“当使诚意多而语言少”两句中“而”均是表示转折;“启沃之际”中“之”是“的”的含义;“鼎奇之”中“之”是指代“赵鼎”;“引为上客”中“为”是“作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