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题: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学科 语文 年级 八年级学习目标:积累词语,了解丁肇中;2、用“圈点批注”的方法自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明确作者观点。(重点)3、理解演讲中事例对于观点的印证作用。(重点)4、感受科学实验精神的重要性,树立格物致知精神及乐于动手实验的科学品质。(难点)学习过程:达成目标1:积累词语,了解丁肇中课前预习:1.人物简介:丁肇中,1936年出生,美国物理学家。生于美国密歇根安娜堡。1962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69年后任马萨诸塞理工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高能物理学研究。1974年他所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实验中发现新粒子(“J”粒子),并导致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新粒子的发现,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因此于1976年与里克特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背景介绍:本文是作者1991年10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情系中华”大会上发表的演讲。作者根据现代学术的发展和个人经验,并联系传统的文化背景和我国的现状,向我们提出了忠告:应有格物致知精神。3.文学常识:(1)说理演讲词属于演讲词的一种类型,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具有正确、深刻的论点,使用确凿的、充足的、具有说服力的论据,进行富有逻辑性的论证。(2)印证和证明的区别:① “证明具有保真性”,而印证只能提供相信某理由的例子,却不能保证这个道理必然为正确的道理。在这篇演讲词中,我们可以看到,在论述“中国传统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的道理时作者引用了王阳明“格”竹子的例子,而在论述“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时作者所说的以“个人的经验为证”,是典型的“印证”而非证明。因为,仅仅凭王阳明的例子和“我”一个人的经验,只能为论点提供证据,但不能保证结论必然为真。②证明的完备性恰恰是体现在结论的唯一性、 排他性上, 而一个孤立的例子,不能证明结论的唯一性、 排他性。“王阳明的例子”“我的经验”可以作为证据出现,但相反的论据也有很多,无法保证结论的唯一正确。③“只有当我们有可能综观相关问题的全体,才可能有证明。”一个例子或者个人的经验,并不能证明什么,因为“证明必须能被综观”,也就是说,不能达到综观的,就无法证明;反过来说,我们只能在没有证明的地方寻求论证。识文辩词丁肇中( ) 埋没( ) 彷徨( )华裔( ) 中庸( ) 不知所措( )5.结合语境解释词义:推究事物的原理。:获得知识。:把(真理)推广到世界各地,世代流传下去。之,文中代指真理。于,到。: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走来走去,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我的补充:课堂活动:达成目标2:用“圈点批注”的方法自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明确作者观点。任务一:把握演讲内容1.默读全文,用圈点批注的方法,结合文章旁批,理清作者的演讲思路。2.作者认为什么是格物致知精神?速读课文,参照示例,用短语加以概括。3.传统的中国教育为何不重视真正的“格”?传统的中国教育有什么弊端?达成目标3:理解演讲中事例对于观点的印证作用。任务二:学习演讲技巧演讲词要怎样才能吸引听众呢?细读课文,可从语言、手法等角度入手。例如:“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中“唯一”一词如何赏析?明确:“唯一”一词指出要想寻求真理,除了对事物进行客观地探索,别无他路,强调了实践和探索的重要意义。 体现语言的严谨性、准确性。所以吸引听众可从语言的严谨性、准确性入手。补充:达成目标4:感受科学实验精神的重要性,树立格物致知精神及乐于动手实验的科学品质。同学们,学完课文后,相信你对“格物致知”有了深刻的认识。联想一下,我们是否也有“格物致知”精神?是否也有通过“格物”来“致知”的生活事例?或者有关“格物致知”的名人名言或历史故事?展示与质疑:课堂小结:(可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梳理本课所学)课后作业:有了前人的经验,我们来用自己的思考描绘自己的生活。假如你回到了小学母校,校长希望你给六年级学生做一次题为“我的梦想”的演讲,你准备怎么讲呢?试着写下来,与大家分享。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