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单元测试卷(2023年第二学期)考试范围:1-5课;考试时间:6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1.有人说:“隋朝,犹如一颗流星划过历史的夜空,时间虽然短暂却光芒四射。”下列对“流星”的理解,正确的是( )A.统治者残暴 B.实现了统一 C.繁荣而短暂 D.大运河开通2.“古今称国计之富者莫如隋。”隋朝富强的主要原因是( )A.隋朝统一全国,增强了实力 B.隋文帝励精图治,采取改革措施C.隋炀帝开通大运河 D.隋统一后,南北交流加强3.白居易在《隋堤柳》中写道:“西自黄河东至准,绿阴一千三百里,大业末年春暮月,柳色如烟絮如雪。南幸江都恣佚游,应将此柳系龙舟。……。”与诗句描绘相关的是( )A.隋朝的统一 B.大运河开通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4.公元618年,一位末代皇帝在江都(今扬州)自觉大势已去,揽镜自照,无奈哀叹“好头颅,不知谁当斩之!”从这段材料中可以得出的是( )A.隋炀帝酷虐残暴,隋朝行将灭亡 B.隋朝灭掉南方的陈朝,实现了统一C.隋朝开凿大运河,加强了南北联系 D.北周外戚杨坚夺取政权,建立南朝5.在隋末农民大起义中,原镇守太原的隋朝官僚李渊趁机起兵反隋。隋炀帝被杀后,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唐朝建立时间是( )A.公元6世纪前期 B.公元6世纪后期C.公元7世纪后期 D.公元7世纪前期6.唐太宗曾对大臣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胫以啖腹,腹饱而身毙。”下面最能体现唐太宗这种理念的措施是( )A.完善三省六部制 B.注重文教,编修经籍C.严格考察各级官吏政绩 D.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7.“自古男人掌朝纲,谁料女杰作俊贤。重拳击碎贪腐吏,玉手托起清廉官。”以上诗歌是对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的评价。她突出的贡献是( )A.创立殿试制度 B.戒奢从简,虚心纳谏C.重视地方吏治 D.制定法律,减省刑罚8.当下我国政府正力争建立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那么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三人治国理政时共同关注的问题是A.重视人才 B.厉行节俭 C.善于纳谏 D.减轻刑罚9.唐朝是中国古代史上的鼎盛时期,在当时世界上声名显赫。从唐朝社会发展的特征来看,盛唐气象出现的基础是 ( )A.交流与交融 B.专制与反抗 C.开明与开放 D.动荡与纷争10.唐诗题材丰富,从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不同侧面反映了唐朝的时代风貌。下列诗句中,能够反映唐朝民族交融进一步发展的是( )A.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B.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C.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 D.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11.小红同学在网上搜集了四幅中国古代历史的图片以便与同学交流,请你给这四幅图片拟定一个恰当的主题( )A.民族交往与融合 B.宗教与艺术 C.社会繁荣与开放 D.中华文明起源12.唐玄宗年间,鉴真深受“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寄诸佛子,共结来缘”感动,在日本僧人的力邀下,虽双目失明却六次东渡,最终到达日本传播佛经。这一事件的背景是( )A.唐朝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 B.中外交流开启唐朝盛世C.唐朝中后期的手工业衰落 D.中外文化交流日益加强13.如果把“大运河的开通”“贞观之治”“开元盛世”“遣唐使和鉴真东渡”整合为一个学习单元,符合这一单元内容的主题是A.国家的产生和统一 B.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C.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D.大变革的时代14.唐朝长安城是当时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下列关于这座城市的说法错误的是A.长安就是今天的陕西西安 B.长安城里可遇到身着各式服装的边疆人C.可以在长安城的坊里选购唐三彩 D.长安街道宽敞整齐,大明宫气势宏伟15.以下唐诗中反映出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是A.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B.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C.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D.日本晁衡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16.学者吕思勉认为“唐代天宝之乱,原因孔多,边兵之重,要为其大者”。该学者认为安史之乱爆发的主要原因是( )A.君主专制遭到严重削弱 B.藩镇割据局面形成C.地方完全脱离中央管控 D.边疆军事防务所致17.假如你是历史情景剧《安史之乱》的导演,剧中你不会安排的历史场景是( )A.安史叛军攻洛阳 B.太子李亨灵武称帝C.北方少数民族协助平叛 D.黄巢起义18.下列有关黄巢起义的表述中,错误的一项是A.攻入长安,建立政权 B.被藩镇势力镇压C.起义军转战南北 D.推翻了唐朝19.五代十国是个大混乱、大破坏时期。这一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实质上是A.统治阶级内部争夺皇位的斗争 B.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C.汉族政权和少数民族政权的并立 D.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的突出表现20.战争使人口大量减少。755年,我国人口约为5292万;760年人口约为1699万,如邓州的方城县,从天宝时的万余户,骤降至二百户以下。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安史之乱 B.三征辽东 C.朱温建立后梁 D.藩镇割据第II卷(非选择题)二、综合题2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隋朝以前,淮河以南地区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已显富庶,整个南方已成为全国鱼盐杞梓及丝麻布帛的主要供应地,为了达到对江南富庶地区的控制,也是出于对笙歌月夜的迷恋,曾久居江都的隋炀帝下令开凿运河,集百万众,耗时六年,运河始成。“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在奢靡极致的龙舟当中,隋炀帝对着沿河的繁华美景留下了这样的诗句。材料二:“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大禹)论功不较多。”材料三:“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千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1)阅读材料一,从材料中找出隋炀帝下令修建大运河的目的。(1分)(2)你认为材料二、三中哪一则材料的评价更恰当?为什么?(2分)(3)结合所学知识和你的理解,你认为国家进行大型公共建设应关注哪些?(2分)22.(6分)梦回唐朝,感知盛世材料一 贞观时期推行了一系列革新的措施。在政治上,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制定法律,减省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世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政绩。在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材料二 他(唐玄宗)即位以后,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在贤相姚崇和宋璟的辅佐下,实行了一些列改革:整顿吏治,裁减冗员;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注重文教,编修经籍。——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1)材料一二中两位皇帝统治时期出现的盛世局面分别被称为什么?(2分)(2)依据所学知识,在上述两个盛世局面中选择一个,概括其基本表现。(2分)(3)据上述材料,归纳盛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有哪些。(2分)23.(6分)敦煌文化是世界艺术宝库,是世界文明长河中的一颗璀璨明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唐代)盛唐强大的国力与开放的胸怀为敦煌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位于丝绸之路要冲的敦煌集中了来自中原、西域和其他地区的优秀艺人。不同教派在这里共处,不同民族在这里共同生活,敦煌飞天的造型衍变和绘画技法上达到鼎盛。——摘编自樊锦诗《敦煌石窟》材料二 20世纪40年代以来,一大批专家学者响应祖国号召,满怀对敦煌艺术的向往来到莫高窟。伴着大漠戈壁,土屋油灯,在这里扎下根来,开创了敦煌石窟保护、临摹和研究的基业。……漫漫黄沙,掩不住他们探索敦煌石窟的热情;大泉苦水,冲不走他们保护敦煌石窟的决心。他们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默默无闻地守护着祖国的文化宝库。进入21世纪,仍有莘莘学子,投身敦煌,淡泊明志,弦歌不辗,将前辈开创的事业发扬光大。……几代莫高窟人身上积淀和凝结了一种代代相传的可贵的“莫高精神”。——敦煌研究院材料三 敦煌市博物馆部分资源(注:①胡旋舞是来自西域游牧民族的一种舞蹈,隋唐时期风行一时。)(1)根据材料一,归纳唐代敦煌发展的有利条件。(2分)(2)根据材料二,提炼“莫高精神”的时代内涵。(2分)(3)根据材料三,任选其中两个或两个以上资源,自拟一个主题,围绕这一主题说明敦煌的历史文化价值。(2分)24.唐朝是中国古代史上的鼎盛时期,在当时世界上声名显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唐太宗和唐玄宗前期的统治唐太宗 唐玄宗政治 勤于政事,善于用人、虚心纳谏 重用贤能,整顿吏治经济 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文化 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 注重文教,编修经典请回答:唐太宗和唐玄宗统治时期分别出现了什么盛世局面?根据材料一归纳唐朝能够出现这两个盛世局面的共同原因。(3分)材料二 观察图1和图2(2)农业工具的创新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请说出材料二中唐朝出现的两种新农具的名称和用途?(2分)材料三 唐朝边疆地区有突厥、回纥、吐蕃、南诏、渤海等地方政权。唐朝政府与它们都保持着良好关系……贞观十四年(640),文成公主入藏;景龙四年(710),金城公主入藏;唐蕃之间还数次会盟。南诏的13个王中有10人经唐朝加封,南诏王曾多次遣子弟入唐学习。唐朝的边境管理机构主要是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都督府都督、羁縻州刺史由各民族首领担任,由大都护府直接管辖,上统于中央政府。(3)根据材料三,概括唐朝与边疆各民族进行交往的主要方式。材料四 他是扬州大明寺的高僧,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请东渡日本,前5次都因种种原因没有成功,辛劳过度而双目失明。但他仍矢志不渝,继续进行第6次东渡,终于在754年抵达日本。(4)材料四中的“他”是谁?他东渡日本传播了哪一宗教文化?请举一例印证唐与天竺的友好往来。(2分)(5)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归纳大唐盛世局面出现的原因有哪些?(1分)25.(5分)请依据下面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80-120字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史实正确,语句通顺,表述完整,体现两幅图片内容之间的比较)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试卷第1页,共3页试卷第1页,共3页参考答案:1.C2.B3.B4.A5.D6.D7.A8.A9.C10.B11.B12.D13.C14.C15.D16.D17.D18.D19.B20.A21.(1)为了达到对江南富庶地区的控制,也是出于对笙歌月夜的迷恋。(2)材料二;材料二认为从大运河开通至今,南北沟通还都要靠它;如果没有当年隋炀帝三下江都南巡最终导致灭国的事情,隋炀帝开通大运河的功劳和大禹治水的相比也不差,一分为二辩证客观评价了大运河的修建。根据材料三认为大运河的开凿是隋朝灭亡的重要原因,对大运河的开凿持否定态度。因此材料二更恰当,一分为二的客观评价大运河。(3)国家进行大型公共建设应注意人力、物力、财力的适当投入,避免过度消耗等。22.(1)材料一:贞观之治;材料二:开元盛世(2)贞观之治: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国力强盛,文教昌盛。开元盛世: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民众生活安定,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3)注重改革;发展(生产)经济;重视人才;完善政治制度;减轻人民负担等23.(1)有利条件:唐代强大的国力;繁荣开放的环境;优越的地理位置;优秀艺人的集中;不同民族、宗教文化的交汇。(2)内涵:勇于探索、无私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3)示例1:资源:雕版印刷品《金刚经》、《雨中耕作图》中的曲辕犁。主题:唐代技术创新。说明:隋唐时期发明了雕版印刷术,促进了文化的发展;唐代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发明并推广生产工具曲辕犁。示例2:资源:《金刚经》、壁画《胡旋舞》、《飞天》主题:唐代文化昌盛。说明:《金刚经》为研究唐朝书法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原始资料;《胡旋舞》、《飞天》体现了唐朝文化兼容并包的风貌。24.(1)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善于用人、重视经济发展、完善科举制(或重视教育)(答出其中两点即可)。(2)图1:曲辕犁——耕地;图2:筒车——灌溉;(3)和亲、会盟、册封、设置机构。(4)鉴真;佛教;玄奘西行。(5)国家统一,统治者励精图治,政治开明,政府重视经济发展,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重视中外交往交流,科技发达。25.唐朝的中外交流贞观初年,高僧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遍访天竺名寺,研习佛法,在那烂陀寺游学。十多年后返回大唐,带回大量佛经,主持译经工作;并自己的所见所闻口述,由弟子整理成《大唐西域记》,该书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唐玄宗时期,扬州大明寺高僧鉴真,多次东渡日本,前5次失败,第6次成功,754年抵达日本。在日本传授佛经;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还主持修建唐招提寺;为中日文件的交流做出了杰出的贡献。玄奘学习外国文化,鉴真传播大唐文化,他们为唐朝的中外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答案第1页,共2页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