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91张PPT)西南师大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材分析第一部分全册教材说明一下教材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100以内数的认识100以内数的加减法认识人民币位置认识图形分类整理3个综合与实践全册教科书内容框架结构图知识领域 单元名 小节 页码 课时数与代数 1.100以内数的认识 数数 数的组乘法;写数 读数;数的顺序 大小比较。 71 94.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 整十数加减口算;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一位数的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105.认识人民币 46.认识钟表 47.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进位加法;退位减法 16图形与几何 2.位置 43.认识图形; 11 3统计与概率 8.统计 分类与整理 5 3综合与实践 有趣的数;图形拼组;分一分 6 39.总复习 7 6全册教科书内容分领域安排全册教科书内容量分布统计本册教科书编写的几个主要特点数与代数内容占据主要部分——体现小学数学课程内容本身的特点;内容呈现形式形象直观,突出直观展示算理算法——反映学生的年龄特点;口算、笔算紧密结合,注意已有知识方法促进新知识学习——突出低年级计算销项的特点;渗透数学思想,突出核心概念——体现课标的特点。◆全册教学重点单元100以内数的认识;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全册教学难点较多的单元100以内数的认识;10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分类与整理全册教学建议(关键词)情境、问题与建模操作、直观与感悟分析、概括与经验观察、操作与想象第二部分各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数与代数数与代数100以内数的认识数的运算计量单位100以内加减法(1)100以内加减法(2)认识钟表认识人民币第一单元100以内数的认识◆知识基础与发展10000以内数的认识100以内数的加减法100以内数的认识20以内数的认识◆四基要求结合情境理解100以内的数的意义,知道100以内数的组成,能认、读、写100以内数,理解个、十、百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能用100以内数表示物体的个数和事物的顺序(多少、顺序);培养数感,抽象思维能力,渗透数形结合思想;积累数数经验、读数写数的经验。◆重点与难点难点:理解100以内数的含义,掌握数的组成重点:理解100以内数的意义,知道100以内数的组成100以内数的读、写内容:数数、数的组成思路:数数认识100以内的数(例1)——数数中直观理解数的组成(例2)——情境直观感知数的组成(例3)。教学:数数:突出在数的过程中建立100以内数概念(1根1根数——10根10根数);突出翻坎数的数法;既要重视99添1是100,也要重视10个十是100的数法;组成:数中了解数的组成;结合情境直观了解数的组成。内容:写数、读数思路:写数(例1)——写数、读数(例2)教学:写数与读数紧密结合突由20以内数的写法、读法迁移到100以内数的写法、读法;注意利用直观和数位顺序表帮助掌握写法、读法;注意100的读、写方法及方法的理解;反思归纳突出写数、读数都要从高位起;内容:数的顺序、大小比较思路:100以内数的顺序(例1)——十位不同的数大小比较(例2)——十位相同个位不同数的大小比较(例3)教学:数的顺序:学生独立填完100数表后自主观察发 100数表现规律:横着、竖着、斜着的排列规律;充分利用100数表培养数感;大小比较:情境引发比较大小的需要;突出多种直观形式(小棒、直尺等)比较感悟比较的方法;注意利用数概念理解比较的方法;◆策略加强操作:利用操作促进数的认识在情境中认识数:借助情境人数,理解数的组成,大小比较;注意迁移:数数、大小比较、读数写数;第四单元100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一)◆知识基础与发展100以内数的加减法(1)100以内数的认识20以内数的加减法100以内进位加法10000以内数的加减法解决问题◆四基要求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含义,理解100以内加减法的算理,掌握算法,会正确口算、笔算100以内不进位不退位加减法;培养数感、运算能力、推理能力,问题解决能力,渗透数形结合思想,集合对应思想;◆重点与难点难点:理解算理明确两位数加减整十数和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不同重点:理解100以内加减法算理掌握100加减法运算方法内容:整十数加、间整十数的口算思路:整十数加整十数口算(例1)——整十数减整十数口算(例2)——比多比少问题(例3)。教学:情境引发计算的需要;通过学具操作和借助100以内数概念理解算理,探索算法;突出算法多样化,重点突出几个十加、减几个十;通过加减法的综合练习积累口算的经验:几个十加减几个十直接十位相加减得到几个十就是几十;例3时比多比少问题,突出直观教学,感受对应思想;例3中注意结合情境理解黄色乒乓球比白色乒乓球多,就是白色乒乓球比黄色乒乓球少。内容: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一位数的口算思路:两位数加一位数(例1)——两位数加整十数(例2)——两位数减整十数、一位数(例3)。教学:借助情境和直观理解算理探索算法;例1重点必须是3与3相加;例2重点理解为什么3与2相加;例3借助计数器和加法的知识基础理解算理,探索算法;例1与例2,例3教学后都应注意通过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与一位数的对比深化理解,掌握算法。内容: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思路:两位数加两 位数(例1)——两位数减两位数(例2)——比多比 少问题(例3)。教学:情境引出计算的需要;借助计数器等直观和已有知识理解算理,探索算法;鼓励口算,并在口算的基础上探索笔算方法;笔算注意理解掌握竖式书写规范总结突出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相同数位对齐;例3集两位数减两位数、解决比多比少问题一体,巩固算法,培养问题解决能力。◆策略重视口算:口算教学仍然是重点;重视算理和算法:借助情境、直观、已有知识理解算理探索算法;注意直观:数理解算理、探索算法都需要利用直观;注重应用:感受100以内加减法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数学应用意识;多样化的练习:通过练习巩固算法,内化算法,发展运算能力;第七单元100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二)◆知识基础与发展10000以内数的加减法解决问题100以内数的加减法(2)100以内数的认识100以内不进位、不退位的加减法◆四基要求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含义,理解100以内进位和退位加减法的算理,掌握算法,会正确口算、笔算100以内的进位和退位加减法;培养数感、运算能力、推理能力,问题解决能力,渗透数形结合思想,集合对应思想;◆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100以内进位和退位加减法算理掌握100以内进位和退位加减法运算方法难点:理解算理掌握进位和退位处理方法内容:进位加法思路: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笔算(例1、例2)——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笔算(例3)——进位加法解决问题(例 4)——连加(例5)。基础:20以内进位加法;100两位数加一位数、两位数不进位加法。地位:全单元的重点、难点。教学:例1:情境引发计算的需要;激活20以内进位加法和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加法的知识基础,为学习进位加法提供认知准备;突出计算时遇到的新问题个位相加满十如何办,引发思考,突出重点;借助小棒操作或演示突出个位相加满十如何处理(个位写几,满十向十位进1如何处理)口算结合促进对笔算算理算法理解;注意竖式书写格式;反思总结突出各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例2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算法,突出竖式书写的两种方法;比较两种书写方法的相同点,总结两位数加一位数的一般方法。教学:例3:情境引发计算的需要;从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作为认知起点(36+7),推动新知学习;借助小棒直观展示算理、算法;突出计算时遇到的新问题(个位相加满十如何办,十位如何加)口算结合促进对笔算算理算法理解;例4注重情境理解放手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列式放手让学生独立计算;结合题材渗透课程育德。例5:重点理解与掌握连加的运算顺序、竖式书写格式,数尽量小些。内容:退位减法思路: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加法笔算(例1)——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解决问题(例2)——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加法笔算(例3)————连加(例4)。基础:20以内退位加法;100两位数减一位数、两位不退位减法。地位:全单元的重点、难点。教学:例1:与进位加法的教学方式基本一致,重点处理以下几点:激活20以内不退位减法和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减法的知识基础,为学习进位加法提供认知准备;突出计算时遇到的新问题个位不够减怎么办,引发思考,突出重点。借助小棒操作或演示突出个位不够减的处理方法:向十位借1作10后在个位上如何减,十位退1后如何减?口算结合促进对笔算算理算法理解;注意竖式书写格式;反思总结突出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作10再减。例2让学生自主发现提出不同的问题,并列式,可以是以前学习的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法问题。学生独立计算解决再交流算法。注意与两位数加一位数、两位数减一位数的综合练习提高掌握水平。教学:例3:与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教学方式基本一致,重点处理一下问题:激活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作为认知基础(32+7),推动新知学习;借助小棒直观展示理解算理、算法;口算结合促进对笔算算理算法理解;注意竖式书写格式。例4与连加的教学方式基本一致,重点突出退位减;注意竖式书写格式,数尽量小些。策略营造具体情境:通过情境引出计算需要,感受进位加法好退位减法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利用已有知识基础:充分利用20以内进位加法、退位加法、100以内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等认知基础推动本单元内容的学习;重视直观算理和算法:借助情境、直观、已有知识理解算理探索算法;注重应用:感受100以内加减法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数学应用意识;多样化的练习:通过单项练习、综合练习巩固算法,内化算法,整体把握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整十数、两位数的不进位、进位、不退位、退位的运算方法,发展运算能力;第五单元认识人民币◆知识基础与发展解决问题认识人民币100以内数的认识100以内不进位、不退位的加减法◆四基要求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及单位,知道人民币单位间的进率,会正确进行换算;培养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收到爱护人民币的教育。◆重点与难点重点:认知人民币的单位,把握单位间的进率及换算方法难点:根据人民币单位间的进率进行换算或计算内容:认识人民币思路: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认识人民币的单位(例1)——通过换算探索人民币单位之间的进率((例2)——通过大额币换小额比的换一换活动中加深对人民币单位进率的掌握,培养实践能力(例3)————探索人民币换算的方法(例4)。基础:100一位数的认识和加减法。教学:例1的教学突出观察与交流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和单位;例2突出操作探索发现人民币单位间进率;沟通100以内数计数单位的进率与人民币单位间的进率的联系。注重通过实际换算的操作活动培养实践能力,如 50元与10元的兑换,20元与1元的兑换等。注意数学文化介绍和德育渗透。第六单元认识钟表认识钟表认识钟面认识整时认识几时半认识大约几时◆知识基础与发展进一步认识时间认识钟面100以内数的认识◆四基要求认识钟面(时针、分针、刻度),掌握整时、几时半、大约几时的认读方法,能正确认读这些时间;积累认识钟面的经验,培养观察能力;了解计时工具的发展,感受古今劳动人民的智慧和科技发展;培养珍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重点与难点重点:认识钟面和整时、几时半、大约几时认读方法难点:几时半的认识内容:认识钟表思路:认识钟面——认识整时((例2)——认识几时半(例3)————认识大约几时(例3)。基础:100以内数的认识。教学:重视观察与操作,多种感官参与认识钟面;注意认识各种钟面,了解计时工具的发展;动态演示,观察与思考结合,突出整时、几时半、大约几时时针、分钟的位置特点,掌握整时、几时半、大约几时的认读方法,比如,几时半,时针转动到对准几时,分钟总是指向一圈的一半,因此是几时半。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图形与几何图形与几何位置认识图形第二单元位 置位置认识上下认识前后认识左右◆知识基础与发展进一步学习图形 与位置的基础位置 生活经验◆四基要求认识上下、前后、左右;发展方位知觉、空间观念好形象思维。◆重点与难点重点:认识上下、前后、左右难点:辨认对象的左右,发现方位知觉◆内容:认识上下、前后、左右◆思路:认识上下(例1)——认识前后((例2)——认识左右(例3)◆教学:观察与想象结合体验与想象结合注意位置的相对性背向观察降低难度下一单元◆如何把握方位的相对性——朱智贤的研究儿童左右概念的发展是一个具有年龄阶段性和规律性的变化过程。5岁开始能固化的辨认自己的左右,真正掌握左右相对性和灵活性概念大约要到10岁。具体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5——7岁):比较固化的辨认左右方位。从而产生了最初的左右概念。这一阶段儿量往往只能辨别自己的左右方位,而不能辨别对面人的左右方位 (7岁才能辨 别);或者不能把自己手脚的左右关系运用到物体的左右关系上。第二阶段(7——9岁):初步地、具体 地掌 握左右方位相对性 阶段。 这个阶段儿量开始不仅能以自己的身体 为基准辨别左右方位,而且也能以别人的身体为准辨别 左右方位。同时,不仅能辨别自己或别人身体的左右方 位,而且能辨别两个物体间的左右方位关系。这就是说, 7一9岁儿童已握初步地掌 握左右方位的相对性。但是这种相对性的掌握只是初步的、具体的,还不是很概括、很灵活的。第三阶段(9—11岁):比较 概括 的、灵活 的左右 概念形 成阶段。 这个阶段儿量能自信地、迅速地判断三个物体之简的左右关系,无论是按着自已的方向,或者是按主试的方向来判断。这就是说9——11岁儿童能够在抽象概括水平上,不需要具体感知或表象的支持而完全掌握左右概念的相对性和灵活性。但儿量判断中间物体与两边物体的左右关系是比较困难的,特别是被试的方向变化后,儿量在判判断复杂的左右关系时,具体性和概括性、固定性和灵活性还处在矛盾斗争中。◆教学启示左右概念学生能自然形成与发展,对低年级学生不作刻意的过高的教学要求。小学一年级有的学生正处在左右概念发展的第一阶段,有的处于第二阶段,因此,教学目标定位就应该适当:一是一年级学生能以自己的左右为基准进行辨别就可以了,或者说将自己的手脚左右关系应用到其他物体上就非常不错了,比如,教科书第25页第 1题就是将自己手脚的左右关系应用到物体的左右关系商去;二是有的学生能初步认识、掌握左右的相对性,但比较具体,直观,只要能够正确分辨他对面的人哪一只手是左手,哪一只手是右手,并能据此判断对面人的左边、右边就完全足够了,比如教科书第26页第6题。教科书为了降低难度,教材上呈现的学生几乎都是与观察者同一个方向。第三单元认识图形认识图形认识长方形、正方形认识三角形、圆找规律◆知识基础与发展进一步学习图形的基础;初步认识平面 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初步认识生活经验◆四基要求认识上下、前后、左右;发展方位知觉、空间观念和抽象思维。◆重点与难点重点: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建立表象难点:建立图形表象◆内容:初步认识平面图形◆思路: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上下(例1)——认识三角形、圆((例2)——图形排列规律(例3)◆教学:实物操作与观察思考分类;观察抽象将图形联系生活实物、联系生活加深认识统计与概率第八单元分类与整理分类与整理图形分类整理数据分类整理量的分类整理并用表格整理◆知识基础与发展进一步学习统计的基础;初分类与整理 生活经验◆四基要求能对简单的图形、数据按一个标准进行简单的分类,初步感悟分类的方法;明确分类应按确定的标准,感悟分类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不同;感悟分类、集合思想,培养思维的广阔性,积累分类的经验。◆重点与难点重点:明确分类方法与体会分类方法的多样化;体会分类标准与分类结果的关系;难点:感悟分类标准与结果的关系◆内容:分类与整理◆思路:对图形进行分类(例1)——对数据进行分类(例2)——量的分类并用表格整理表述(例3)◆教学:注重操作体验——动手分一分;注重思考——不同分类标准与结果的比较感受标准与结果的关系;自主分类——体现分类标准的多样性,让学生自主确定标准分类。综合与实践综合与实践有趣的数图形拼组分一分◆特色与价值3个活动主图带小图,呈现风格新颖;以问题为线索,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突出知识综合应用,巩固知识培养能力;紧贴活动实际,具有较强的操作性。数学文化数学文化生活中的100五套人民币计时工具的变化◆特色与价值3个数学文化以连环画的形式呈现风格新颖;紧密结合有关单元内容拓展学生认知;图文结合,语言简练,童趣明显有助于阅读理解;◆教学动态呈现阅读、思考、感悟、交流结合。谢谢大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