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16张PPT)教学目标1.了解诗人姜夔及文化名城扬州。2.明确“黍离之悲”的内涵意义。3.分析文中的对比反衬及化用典故的写手法。4。背诵并默写全词。诗人介绍姜夔,南宋词人、音乐家。字尧章,自号白石道人,今江西人。后移居湖州,往来于苏、杭一带。与范成大交往甚密。终生不第,卒于杭州。工诗,尤以词称。精通音律,其词清空峻拔,如野云孤飞,去留无迹。著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诗说》《白石道人歌曲》等。了解扬州文化名城扬州扬州,古称广陵、江都、维扬,位于长江与京杭大运河交汇处,有“淮左名都,竹西佳处”之称,有“中国运河第一城”的美誉;被誉为月亮城。了解扬州烟花三月下扬州扬州风光了解扬州扬州风光二十四桥明月夜了解扬州扬州风光春风十里扬州路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整体感悟阅读诗歌小序,回答问题1.结合序文,说说什么是“黍离之悲”。2.结合序文,说说诗人的写作缘由。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整体感悟阅读诗歌小序,回答问题黍离之悲指对国家残破,今不如昔的哀叹。也指国破家亡之痛。周大夫行役路过镐京,看到埋没在荒草中的旧时宗庙遗址,有感于周室的被颠覆,悲伤而作《黍离》。这首诗两千年来不断被传唱着。以至于人们把国家残破,今不如昔的悲哀称作‘黍离之悲’。写作缘由作者面对扬州今不如昔,有感而发。阅读讨论1.阅读诗歌,说说诗歌上下阙内容侧重点有何不同?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词的上阕,写出了词人亲眼目睹的景象和自身心理感受,写出了扬州城在“胡马窥江去后”令人痛心不已的凋残和败坏景象。词的下阕,抒情议论,进一步深化了“黍离之悲”的主题。阅读讨论2.词的上阙是如何描写扬州城的今不如昔的?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词人先从行踪写起,所见全是旺盛而齐整的荠麦,接着描绘自金人入侵后,扬州城只有“废池乔木”了。然后由视觉转入听觉,日落黄昏,号角响起,回荡在扬州上空,也回荡在词人惨淡的心灵间。正是从以上三个方面表达扬州城的美景一去不复返。阅读讨论3.词的下阙是如何抒发扬州城的今不如昔的?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词的下阕,运用典故,借用芍药,来表达扬州城的今不如昔。1.豆蔻词工:见杜牧诗。2.二十四桥:见杜牧诗。阅读讨论4.这首词主要运用哪些艺术手法?对比反衬、运用典故。词的上阕用昔日的“名都”来反衬今日的“空城”;以昔日的“春风十里扬州路”(杜牧《赠别》)来反衬今日的一片荒凉景象——“尽荠麦青青”。下阕以昔日的“杜郎俊赏”“豆蔻词工”“青楼梦好”等风流繁华,来反衬今日的风流云散、对景难排和深情难赋。以昔时“二十四桥明月夜”(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的乐章,反衬今日“波心荡、冷月无声”的哀景。拓展阅读赠别二首(其一)(唐)杜牧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寄扬州韩绰判官(唐)杜牧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分析下列两首诗的内容及主题意义拓展阅读赠别二首(其一)(唐)杜牧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分析下列两首诗的内容及主题意义这首诗着重写扬州一位歌妓的美丽,赞扬她是扬州歌女中美艳第一。首句描摹少女身姿体态,妙龄丰韵;二句以花喻人,写她娇小秀美;三、四两句,以星拱月,写扬州佳丽极多,唯她独俏。拓展阅读寄扬州韩绰判官(唐)杜牧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分析下列两首诗的内容及主题意义这首诗着意刻画深秋的扬州依然绿水青山、草木葱茏,二十四桥月夜仍然乐声悠扬、清丽俊爽,以此调侃友人生活的闲逸,表达了诗人对过往扬州生活的深情怀念。全诗意境优美,清丽俊爽,情趣盎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