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包饺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饺子文化,掌握包饺子的步骤与技巧,培养在劳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懂得劳动创造美好生活,明白劳动实践是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3.遵守劳动纪律,形成在做种学、学中做,有始有终的劳动品质。4.培养百折不挠、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劳动精神。【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包饺子的方法与技巧。教学难点:在劳动过程中,通过动手动脑,亲历实践,体会劳动的乐趣。【教学过程】(一)话饺子(猜谜导入——了解饺子历史)师:欢迎同学们,来到今天的劳动小课堂,老师要先出一个谜语考一考大家,“肚子圆又圆,长的像元宝”打一食物。你知道这是什么吗?生:是饺子。【设计意图:用猜谜语的方式导入,吸引学生注意力,快速聚焦劳动主题——饺子,从而引出劳动课题——包饺子。】师:对啦,你们可真聪明。这就是我们团圆桌上必不可少的佳肴——饺子。说起饺子,相信大家都不陌生,相信同学们不但见过,还经常吃呢!可是你了解饺子吗?现在先让我们听听同学们查阅的关于饺子的一些资料吧!请生回答。师:看得出来,大家真是对饺子的有关知识下了功夫,为你们这种学习精神点赞!老师还要继续考考你们,一年中哪些时间是一定会吃饺子的呢?请生回答。师:那同学们知道为什么冬至要吃饺子么?请生回答。师:是的,饺子,原名“娇耳,相传是东汉时期的“医圣”张仲景发明的,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 。他用“祛寒娇耳汤”来治疗病人耳朵上的冻疮。所以民间也有着“冬至吃饺子,不会冻耳朵”的说法。师:严格说来,饺子是由馄饨演变而来的,最开始张仲景发明的叫做“饺耳”,因为它的形状很像耳朵。(课件展示图片)师:至于春节吃饺子,也是源自清朝,每年年三十晚上子时之前包好饺子,等到子时再吃,子时又是农历正月初一的伊始。“子”为子时, “交"和“饺”谐音,寓意吉祥如意,平安幸福的意思,由此这个习俗就延续下来了。【设计意图:通过对饺子的历史了解,加深学生对中国传统美食文化的了解,更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二)包饺子(做好准备——动手实践——复盘总结)师:既然是包饺子,咱们的主要任务还是要学习怎么包,先让我们一起看看需要准备些什么材料吧!课件展示:通过图片介绍,让学生了解包饺子需要的材料、步骤和方法。师:相信很多同学都已经跃跃欲试了,别着急,一起读一读老师的温馨提示吧。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动手来做一做吧!课件展示:师示范包饺子。师:同学们,你们的饺子也包好了吗?让我们一起看看一看同学们的劳动成果吧!生展示劳动成果。师:看来看似简单的食物,也是来之不易的。那同学们你们在包饺子过程中都遇到了哪些问题呢?预设:如果饺子馅放多了,就会包不住;放少了,饺子就瘪了......师:那你们有没有好办法来解决这些问题呢?预设:我们可以在包馅儿的时候,用勺子把饺子馅压实;这样就不会一会儿多一会儿少了......【设计意图:通过第一次尝试,让学生体验到看似简单的食物,也是来之不易的。同时,让学生自主总结经验和不足,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也是劳动教育倡导的“做中学”“学中做”理念的体现。】师:同学们,老师还有一个口诀要交给你们:饺子皮儿手中摊,饺子馅儿放中间,褶要均匀边要严,整整齐齐摆好盘。现在请大家用我们总结出来的方法再来做一做吧!师:相信你们都已经能包出不露馅、不破皮,而且漂亮的饺子了,现在请你们收拾好厨具和桌面。然后来为自己的表现打个分吧!课件展示:评价内容 评价登记我学会来包饺子的方法在学习过程中,我能遇到问题解决问题我能和同伴或者家人合作完成在制作过程中,我能够注意安全和卫生【设计意图:通过自测或他测的形式,发挥评价的功能,以树立学生劳动的信心和观念】师:同学们,通过这次动手,老师想与你们分享,饺子,早已不仅仅是一道美食,对我们中华民族有着特殊的意义。一张薄面皮裹着满满的馅,筷起筷落间演绎着圆满幸福,表达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师:老师想采访下同学们,通过这次包饺子,你有什么感想或者收获呢?请生谈感受。师:是呀,包饺子不容易,平时在家我们吃着爸爸妈妈包的饺子,只尝到了饺子的美味,通过这次活动相信同学们更能体会到父母的辛苦。包饺子虽然不容易,但是很快乐!老师希望同学们能将这份快乐继续延续下去,周末的时候自己动手给家人包一次饺子,也可以在实践中思考,怎么才能包出彩色的饺子,或者更多形状的饺子给家人送上一份惊喜!今天的劳动课,暂且上到这里,下课。【设计意图:通过谈感受,让学生体会包饺子的快乐。体会到劳动的快乐,也体会到珍惜劳动成果的重要性,积极去做力所能及的事。并且引导学生将本节课养成的劳动核心素养进行迁移,将包饺子课程进行课外延伸实践,并积极思考创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