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台州市临海县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浙江省台州市临海县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临海县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卷
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80分钟。
班级: 姓名: 成绩:
选择题部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4小题,每小题3分,共4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天下书卷 ▲ ,就连计算机也有尚未收录的沧海遗珠,就连作者本人也不会完整记住自己细细打(磨/摩)的情节、精心雕刻的人物。若读者是为了阅读而记住,未尝有些可怜且可悲。
读书的目的不外乎两种,一是功利,二是纯粹,两者也并非泾渭分明。考试用的书,包括教材、教辅、理论著作,我真是硬着头皮看了无数,逻辑、推论、原理从不会在脑海里长久停留,只能拿出 ▲ 的气势,连夜奋战只为了考试当天,能够竹筒倒豆子般顺畅作答。但这种阅读的比例很小。纯粹阅读时,我没有什么书单,全凭个人偏好去选择散文、随笔、小说等,若连读此类书籍都是为了“记住”,那阅读时的轻松快乐也将会被剥夺。
随心所欲读书,哪怕转眼就忘,只要过程是畅快的, ▲ 足够;有的文字略显深刻,需含英咀华细细思索,即便当下没有结果,等上几年,再次翻看时,那种独属于你一人的豁然开朗之感算得上人生一大高光时刻。
功利与纯粹,两者没有 ▲ ,也并不冲突,就像我的左手和右手也不会提出“唯我独尊”的愚蠢要求,它们相互配合着使我成长。难啃的书得磨,豆子倒完之后的事就交给阅卷人,我已如释重负。喜欢的书无(须/需)急,读罢,即便忘记情节,一些情感、一些场景、一些字句实际上已经不受控地在身体里流淌。 ——丁朝欢《记住不是唯一的目的,读便是》
1.文中加点词注音或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泾渭分明(jīng) 含英咀华(jǔ) 打磨 无须
B.泾渭分明(jìng) 含英咀华(jū) 打磨 无需
C.泾渭分明(jīng) 含英咀华(jǔ) 打摩 无须
D.泾渭分明(jìng) 含英咀华(jū) 打摩 无需
2.依次填入文中画横线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堆积如山 置之死地 已然 高下之别
B.浩如烟海 破釜沉舟 已然 优劣之分
C.堆积如山 置之死地 当然 高下之别
D.浩如烟海 破釜沉舟 当然 优劣之分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若读者是为了记住而阅读,未尝有些可怜且可悲。
B.若读者是为了阅读而记住,不免有些可怜且可悲。
C.若读者是为了阅读而记住,未尝有些可怜且可悲。
D.若读者是为了记住而阅读,不免有些可怜且可悲。
4.下列各项中,和画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
B.他曾经梦见水稻长得像高粱那么高,像扫帚那么大。
C.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D.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5.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故不积跬步 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步”,跨出两脚为“跬”。
B.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故并举。
C.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
D.泰山之阳,汶水西流 阳,山的南面水的北面。
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翻译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
A.君子生非异也 生,同“性”,天性。
B.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焉,句末语气词,了。
C.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乃,竟然。
D.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烛,照亮。
7.下列对《声声慢》(节选)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A.起句连用七组叠词,“寻寻觅觅”写词人国破家亡、夫死己寡之后的精神失落,独身彷徨之情状,“冷冷清清”则写时世、境况之凄清冷寂。
B.“三杯两盏淡酒”,酒并非酒淡,只因作者愁情太重,太浓,酒力压不住心愁。这是一种主观感受,意在说用酒消愁是不抵事的。
C.本词采用多变的抒情手法,通过铺叙,把多种表达方法结合起来运用,表现出多侧面、多层次的深刻细腻的感情。
D.作者一个人寻觅无着,酒难浇愁,晚来风急,当看到大雁飞过,想起了旧时相识,这就稍稍缓解了思乡的惆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苏轼《赤壁赋》)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B.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C.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D.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子愀然 容色改变的样子
B.山川相缪 同“缭”,盘绕、围绕
C.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舒适
D.洗盏更酌 再
10.下列对画线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何为其然也? 翻译:(曲调)为什么这样(悲凉)呢?
B.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翻译:这难道不是曹操把周瑜围困的地方吗?
C.侣鱼虾而友麋鹿。 翻译:把鱼虾当成伴侣,把麋鹿当作朋友。
D.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翻译:(月亮)像那样时圆时缺,却终究没有增减的变化。
11.下列对选文第一段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这段文字用主客问答的方式来写,主客问答是赋的传统手法,一般说来作者借客人的话从反面引出自己的思想感情。
B.作者善于运用比喻的手法,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感情和思想变化,写得具体可感,如“寄蜉蝣于天地”。
C.这段文字将情、景、理有机结合,实质上是苏轼贬谪生活苦闷心绪的流露,但从全文看,苏轼并未沉浸在这种苦闷中。
D.作者描绘了“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的景象,意在抒发自己完全可以称为“一世之雄”的豪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
今天,我们迎来了一个更加注重精细品质和独特体验的时代。“我是真的希望工匠精神可以变成我的墓志铭。”不久前,一位生产智能电器的企业家如是感慨。企业对高精尖、炫彩酷的不懈追求,同工匠精神不谋而合。只有像手工匠人一样雕琢技艺、精致产品,企业才有金字招牌,产品才能经受住用户最挑剔眼光的检验。
  《说文》里讲:“匠,木工也。”今天的“匠”,已成为心思巧妙、技术精湛、造诣高深的代名词。职业与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但人与人却从来都有职业品质、专业精神的差别。工匠精神厚植的企业,一定是一个气质雍容、活力涌流的企业。崇尚工匠精神的国家,一定是一个拥有健康市场环境和深厚人文素养的国家。“将产品当成艺术,将质量视为生命”,正是这样的极致追求,将我们带往一个更为不凡的世界。
  一盏孤灯一刻刀,一柄标尺一把锉,构成一个匠人的全部世界。别人可能觉得他们同世界脱节,但方寸之间他们实实在在地改变着世界:不仅赋予器物以生命,更刷新着社会的审美追求、扩充着人类文明的疆域。工匠精神从来都不是什么雕虫小技,而是一种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坚守工匠精神,并不是把“拜手工教”推上神坛,也不是鼓励离群索居、“躲进小楼成一统”,而是为了擦亮爱岗敬业、劳动光荣的价值原色,倡导质量至上、品质取胜的市场风尚,展现创新引领、追求卓越的时代精神,为中国制造强筋健骨,为中国文化立根固本,为中国力量凝神铸魂。
  将一门技术掌握到炉火纯青,这固然是工匠精神,但工匠精神的内涵又远不限于此。有人说:“没有一流的心性,就没有一流的技术。”的确,倘若没有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怎能有废寝忘食、尽心竭力的付出;没有臻于至善、超今冠古的追求,怎能有出类拔萃、巧夺天工的卓越;没有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怎能有雷打不动、脚踏实地的笃实。工匠精神中所深藏的,有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的生命哲学,也有技进乎道、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从赞叹工匠继而推崇工匠精神,见证着社会对浮躁风气、短视心态的自我疗治,对美好器物、超凡品质的主动探寻。我们不必人人成为工匠,却可以人人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气质,我们的时代将以怎样的面貌被书写,取决于我们每个人的表现。工匠精神是手艺人的安身之本,亦是我们的生命尊严所在;是企业的金色名片,亦是社会品格、国家形象的荣耀写照。工匠精神并不以成功为旨归,却足以为成功铺就通天大道。(选自李斌《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1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希望工匠精神可以变成我的墓志铭”这句话的意思是工匠精神是他毕生的追求。
B.“匠”在今天已经不仅仅指木匠,而是意义变得更加深远和广泛,已成为一种代名词。
C.坚守工匠精神的匠人,要耐得住寂寞,同世界脱节,用自己的技能和手艺却能改变世界。
D.工匠精神是安身之本、生命尊严等,它尽管不以成功为目的,但是却能助你走上成功之路。
13.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段用一个企业家的话,证明了今天是一个更加注重精细品质和独特体验的时代。
B.第二段“将产品当成艺术,将质量视为生命”属于引用论证,是为了让观点更有说服力。
C.第三段“一盏孤灯一刻刀,一柄标尺一把锉”,十分形象地描述了一个匠人的全部世界。
D.第四段运用了反问、排比等修辞手法,层层深入地阐述了工匠精神的一流技术的重要性。
14.下列事件中,不能体现“工匠精神”内涵的一项是(3分)
A愚公移山,举全家之力,运山石于渤海之尾,感动了天地。
B.庖丁解牛,做到了心到、神到、手到,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C.瑞士手表,技艺精湛,敬畏职业,关注细节,追求极致。
D.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成功发射,技术先进,精益求精,实现“零故障”。
非选择题部分
二、填空题(本大题12分)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
(1)《短歌行》中引用《诗经》中的句子来比喻渴求贤才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2)《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李白在梦境中登天姥山时的所见所闻、太阳从海上升起诗人耳畔萦绕着天鸡的叫声。
(3)杜甫《登高》中,从时间和空间着笔,表现诗人客居他乡、疾病缠身而漂泊孤独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通过“木”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5)苏轼《赤壁赋》中运用侧面描写手法突出洞箫声极其动人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6)“月”是古典诗词中的常见意象,古人借“月”表达不同的情感。《琵琶行》中“_________”借“月”烘托四周环境的寂静,衬托琵琶女技艺的高超;《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_________”借酬“月”来表达诗人寻求超脱的豁达。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6分)
阅读《拿来主义》(节选),完成16~17题。
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
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
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16.如何理解“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这句话的含义。(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作者是怎样提出“拿来主义”主张的?采用这样的方式提出“拿来主义”有什么作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题(本大题40分)
18.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年末,白岩松向大家提出一个问题:这一年你的年度关键词是什么?总结年度关键词已成为一种惯例。在一年的最后,看看这一年到底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感悟,对于新的一年有什么期许,然后继续前行。
2022年,你个人的年度关键词是什么?请结合你个人的体验或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选好你个人的年度关键词。②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③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不少于600字。④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语文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4小题,每小题3分,共42分)
1. 【答案】A 泾渭分明(jīng) 含英咀华(jǔ) 打磨 无须
2. 【答案】B 浩如烟海 破釜沉舟 已然 优劣之分
3. 【答案】D 语病有两处:一是语序不当,“为了记住而阅读”而不是“为了阅读而记住”;二是不合逻辑,“未尝有些可怜且可悲”应该是“不免有些可怜且可悲”。
4. 【答案】C 都是比喻的修辞手法。
5. 【答案】A 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
6. 【答案】B 焉,兼词,相当于“于此”。
【答案】D “缓解了思乡的惆怅”错误,根据上下文可以看出,作者“正伤心”时,看到“雁过”“却是旧时相识”,风送雁声如旧时,而自己漂泊伶仃,更增加了思乡愁苦。
【答案】A 断句正确
【答案】C 适,这里有“享有”的意思。
10.【答案】B 这是被动句,正确的翻译应该是:这地方难道不是曹操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
11.【答案】D 意在抒发自己完全可以称为“一世之雄”的豪情,理解错误。作者对曹操的这些描写,是为了突出“千古风流人物”最终同归于“空虚”,流露的是不能像古人那样建功立业的苦闷。
12.【答案】C “同世界脱节”理解错误,原文是“别人可能觉得他们同世界脱节,但方寸之间他们实实在在地改变着世界”,“同世界脱节”是人们的误解。
13.【答案】D “阐述了工匠精神的一流技术的重要性”错误,第四段阐述的是“没有一流的心性,就没有一流的技术”,突出了工匠精神“心性”的重要性。
14.【答案】A 愚公移山体现了知难而进、艰苦奋斗的伟大精神,不能体现工匠精神。
二、填空题(本大题12分)
15.(1)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2)半壁见海日 空中闻天鸡;(3)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4)故木受绳则直 金就砺则利;(5)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6)唯见江心秋月白 一尊还酹江月。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6分)
16.反语。(1分)意思:活人替代古董并不是什么进步,而是媚外求宠愈演愈烈的一种表现。(1分)
17.(1)先破后立,破中有立。作者先批判“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这是“破”;这些是为“拿来主义”的“立”做铺垫的,这叫先破后立,破中有立。(2分)(2)作用:“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与“拿来主义”形成鲜明的对比,把“拿来主义”衬托得更加突出,增强了说服力。(2分)
四、写作题(本大题40分)
18.等级标准:参考学考评分标准。
一等(40—35分):切合题意,中心明确,内容充实,语言通畅,结构完整,不少于600字。以37分为基准分。
二等(34—28分):符合题意,中心基本明确,内容较充实,语言通畅,结构基本完整,不少于600字。以30分为基准分。
三等(27—20分):基本符合题意,中心不够明确,有基本内容,语言基本通畅,结构不够完整,不少于400字。以24分为基准分。
四等(20分以下):有下列情况之一者:(1)与题意完全无关;(2)语病极多;(3)不足400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