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 学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7.2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 学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7.2 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
学习目标:1.熟记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2.背熟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则。
自主梳理
知识点一 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1.__ __是治国之重器,__ __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
2.要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必须全面推进__ __建设。
3.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__ __体系、建设_ __。这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__ __,贯彻__ __,形成完备的__ __体系、高效的__ __体系、严密的__ __体系、有力的__ __体系,形成完善的__ __体系,坚持_ __、__ __、__ __共同推进,坚持__ __、__ __、__ __一体建设,实现__ __、严格执法、__ __、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4.全面推进__ __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国家治理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需要付出长期艰苦努力。
知识点二 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则
1.坚持__ __的领导。__ __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2.坚持__ __主体地位。__ __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__ __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
3.坚持__ __。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
4.坚持__ __和__ _相结合。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__ __和__ __共同发挥作用。
5.坚持从__ __出发。__ __、理论、制度、文化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
预习自测
1.判断下列观点的正误,并说明理由。
(1)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2)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就是指公民在立法、守法和司法上都是平等的。
提示:(1)错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则之一。
(2)错误。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是指在法律实施上的平等,平等地享有权利,平等地履行义务,平等地适用法律,即在守法和司法上的平等,而不是在立法上的平等,因为法律具有阶级性。
2.简述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则。
提示:①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②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③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④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⑤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重点突破__■
1.法制与法治
(1)含义:法制是以法来管制,指以既定的法律制度来管制;法治是法的统治,指法在国家治理中具有最高权威,任何人都同等地遵守和服从立法机关制定通过的良好的法律。
(2)法制国家与法治国家的基本区别
①从管制公民到保障和实现公民的权益。②立法、决策走向民主化。③由压制服从到公平处理社会关系。
2.从“人治”到“法治”
(1)40年的中国法治轨迹,总括而言,就是从人治到法治。法治与人治是两种互相对立的治国方略。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党是高度重视法制的。然而,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把法律作为办事的参考,社会主义法制建设跌入低谷,宪法被虚置,成为一纸空文。
(2)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就强调指出:“要通过改革,处理好法治和人治的关系”。习近平同志深刻地阐述了厉行法治、摒弃人治的历史规律和深远意义。他指出:“纵观世界近现代史,凡是顺利实现现代化的国家,没有一个不是较好解决了法治和人治问题的。”
3.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1)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2)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
(3)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法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此必须把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到全面依法治国的全过程和各方面。
(4)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依法治国关系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
4.坚持依法治国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
法治建 设要为 了人民 恪守“以民为本、立法为民”的理念,将事关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尽可能纳入法律调整范围,转化为能够充分反映民意并为大多数人接受的法律规则,让每一项立法都符合宪法精神、反映人民意志、得到人民拥护。要把人民作为衡量法治建设水平和能力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畅通社会监督渠道,把法律监督工作真正置于人民群众监督评判之下
法治建设要 依靠人民  要创新公众参与立法的方式,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
法治建设要 造福人民  把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依法治国全过程
法治建设要 保护人民  促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坚定不移深化司法体制改革,让公平正义之光普照每一个人
5.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含义
(1)“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有两个方面的科学内涵:①指法律的实体内容符合平等的原则。②指法律的执行程序和结果公平公正。如果法律的内容违反了平等的原则,即使被公平地执行了,结果也不会是平等的。
(2)从我国宪法法律的有关规定中可以看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含义概括起来讲包括三个方面:①任何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教育程度、宗教信仰、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一律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权利,同时也都必须平等地履行宪法和法律所规定的各项义务。②在公民的一切合法权益都一律平等地受到保护的同时,任何人不论其地位多高、权力多大、身份多特殊。一旦违法犯罪都要毫无例外地受到法律的制裁,决不允许任何违法犯罪分子逍遥法外。③不允许任何公民享有法律以外的特权,任何人不得强迫任何公民承担法律以外的义务,不得使公民受到法律以外的惩罚。
6.法治应当体现国情与特色
(1)世界上既不存在完全相同的法治体系,也不存在适用于一切国家的法治模式。一国的法治体系总要与该国的国体、政体相适应,规定并反映国家性质、政权组织形式等,从而具有显著的“个性”。
(2)衡量一个国家的法治体系是否有效,关键要看它与这个国家实际情况是否适应。因此,“良法善治”意味着法治既要与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方向相符合,也要切实体现一国的国情与特色。走什么样的法治道路,不能凭空想象,而必须从实际出发。
7.比较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
依法治国 以德治国
区 别 实施 方式不同 以国家强制力作为实施的后盾 主要靠社会舆论、内心的道德信念和修养等力量来获得实施和维护
发挥的作 用不同  侧重点是保证各项工作都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 侧重点是通过社会舆论与内心信念促使人们自觉养成良好习惯和规范良好道德行为,约束和制止不道德和不文明行为,形成扶正祛邪、扬善惩恶的社会风气
联系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辅相成。以德治国是依法治国的前提,德治对法治的实施具有指导和保障作用,以德治国将更好地推动依法治国进程;法治为德治目标的实现提供一定的法律保障,是德治的发展与延伸,法治对德治理念的弘扬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8.实现依法治国总目标为何必须坚持“五项原则”?
这是由我国的国体、政体所决定的,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底线,是依法治国的根本。我们必须毫不含糊地坚持,绝不能犯“颠覆性错误”。
[知识图谱]
[核心关注]
一个总目标: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五个原则: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则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1、法治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同时也具有鲜明的政治性;法治不仅要以相应的政策、组织和权力构架作为基础,而且其实现程度又受制于政治文明的发展程度;法治不仅为政治建设提供权力运行的规则和依据,而且是政治的规范化表达。因此(  )
A.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法治体系”作为一个整体看待
B.要把“五大发展理念”和“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一个整体看待
C.要把“老虎苍蝇一起打”和“党风廉政建设”作为一个整体看待
D.要把“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国情”作为一个整体看待
2、近年来,我国城乡差距逐渐缩小,年均解决1 000万人以上的新增就业,实现9年义务教育全覆盖,初步形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全民医保体系和社会保障制度……中国人民千百年来“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的愿望正在成为现实。这表明(  )
①我国人民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获得感日益增强 ②我国公民平等享有权利的物质保障更加有力  
③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主体更加广泛 ④我国公民享有的民主权利不断扩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我国各地先后出台了村民委员会选举办法,明显提高了村委会选举的法治化程度,为农村村民参与民主选举提供了方式、途径和制度。农村直选越来越规范,选举越来越有竞争性,越来越公正、完善。这说明(  )
①我国的民主是全民的民主  ②我国的选举制度体现我国的国家性质 
③我国的选举制度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状况相适应 ④我国的民主选举制度已经完美无缺了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4、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培养高素质法治人才,必须坚持立德树人,德法兼修。下列说法能反映这一人才培养要求的是(  )
①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  ②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③君子怀德,小人怀惠。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④德若水之源,才若水之波;德若木之根,才若木之枝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实现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关于党的领导与社会主义法治之间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
①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②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③党的领导要坚持宪法法律至上,尊重宪法法律 ④人民要在党的领导下管理经济文化和社会事务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5 AABCB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