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湖南省长沙市三年(2020-2022)中考语文真题分题型分层汇编-03古诗文阅读一、诗歌鉴赏(2020·湖南长沙·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兰叶春葳蕤②,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④。谁知林栖者⑤,闻风坐相悦⑥。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注释】①此诗为张九龄遭谗被贬后所作。②葳蕤:茂盛。③皎洁:皎明洁净。④自尔为佳节:指兰、桂各自适应季节的特性。⑤林栖者:指隐居者。⑥闻风:借用典故。指林栖者由于闻到了兰、桂的芬春,因而对兰、桂产生了爱慕之情。1.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实写了“兰叶”“桂华”等意象,虚写了“春”“秋”“林栖者”“风”等意象。B.本诗所描写的几个意象的共同特点是不畏强暴,生机勃勃。C.本诗物人合一,情由物生,物为情困,共同表达了诗人遭贬之后的郁闷与超脱。D.本诗借物寓意,诗人将人生志趣寄寓在对“兰叶”“桂华”等草木的赞美中。2.诗人借“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表达了怎样的志趣?(2021·湖南长沙·统考中考真题)过山农家顾况①板桥②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莫嗔③焙茶④烟暗,却喜晒谷天晴。[注释]①顾况(727-815),唐代诗人,他提倡质朴淳厚的诗风,其诗清新自然,注重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疾苦。②板桥:指横跨山溪的木板桥。③嗔:责怪,埋怨。④焙茶:用微火烘烤茶叶,使返潮的茶叶去掉水分。3.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按走访顺序,依次选取了山行途中、到达农舍、参观焙茶等镜头。B.“莫嗔”二字,从山农请客人不要责怪被烟熏的口吻中,表现了山农的爽直性格。C.“却喜”二字,道出了山农对雨后天晴,能翻晒谷子的喜悦。D.作者写出了亲自参加山乡养鸡、焙茶、晒谷等劳动的感受,表达了对劳动的喜爱。4.抖音微视频是当今很火爆的一种表现形式,小文同学想将这首诗歌前两句的意境,用抖音微视频的形式表现出来,请帮她完成下面的脚本。抖音脚本(部分)画面内容 画面声音 预期表达效果板桥人渡泉声 山溪、木板桥、诗人 ①_________ 山间的幽静和诗人的心旷神怡茅檐日午鸡鸣 茅屋、阳光、人、鸡 悠长的鸡鸣声 ②_____________(2022·湖南长沙·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舟师[明]俞大猷①倚剑东冥②势独雄,扶桑③今在指挥中。岛头云雾须臾尽,天外旌旗上下翀④。队火⑤光摇河汉⑥影,歌声气压虬龙宫⑦。夕阳景⑧里归篷近,背水阵奇⑨战士功。【注释】①俞大戬:明代战功显著的抗倭名将。②东冥:东海。③扶桑:我国对日本的旧称。④翀:通“冲”,舞动的意思。⑤队火:排列成队的战船上的炮火。⑥河汉:指银河。⑦虬龙宫:比喻倭寇的巢穴。⑧景:通“影”。⑨背水阵奇:比喻抗倭水军战阵的精妙奇特。5.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或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剑”“扶桑”写出了水军武器的锋利和倭寇的凶残。B.“云雾”写出了战时环境的恶劣,“旌旗”写出了倭寇人数之多。C.“队火”“河汉影”写出了战争中炮火连天的凄惨场面。D.“夕阳景”“归篷近”描绘了在夕阳的余晖里,战船徐徐归来的情景。6.请分析诗歌表现的情感,填写下面的表格。阶段 表现的情感战前(首联) 坚信战争必胜的自信战中(颔联、颈联) ①战后(尾联) ②二、课外阅读(2020·湖南长沙·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竹鸡之性,遇其俦①必斗。捕之者扫落叶为城,置媒②其中,而隐身于后操罔③焉。激媒使之鸣闻者随声必至,闭目飞入城直前欲斗而罔已起。无得脱者,盖目既闭则不复见人。鹧鸪性好洁,猎人于茂林间净扫地,稍散谷于上,禽往来行游,且步且啄,则以 ④竿取之。麂行草莽中,畏人见其迹,但循一径,无问远近也。村民结绳为环,置其所行处,麂足一挂,则倒悬于枝上,乃生获之。江南多土蜂,人不能识其穴,往往以长纸带黏于肉,蜂见之必衔入穴,乃蹑寻得之,薰取其子。虫鸟之智,自谓周身矣,如人之不仁何?【注解】①俦:同类。②媒:媒介物。这里指用来诱惹竹鸡的鸟。③罔:同“网”,捕猎的工具。④ jié:同“洁”。7.对文中加点字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古代,“城”的本意是“都邑四周的墙垣”,由此可以推测文中的“城”为“围墙”之意。B.成语“循序渐进”中“循”是“顺着”“按照”的意思,以此推断,“但循一径”中的“循”也可以解释为“顺着”“按照”。C.“往往以长纸带黏于肉”和“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中“以”的含义是一样的,都是“拿”的意思。D.“乃蹑寻得之”中的“蹑”有“放轻(脚步)”“跟踪”等义项,依据前后语境,此处应选“跟踪”之义。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语段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激媒使之鸣闻者/随声必至/闭目飞入城/直前欲斗/而罔已起B.激媒使之鸣/闻者随声必至/闭目飞入城/直前欲斗/而罔已起C.激媒使之鸣/闻者随声必至/闭目飞/入城直前/欲斗而罔已起D.激媒使之鸣/闻者随/声必至/闭目飞入城/直前欲斗/而罔已起9.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1)禽往来行游,且步且啄(2)虫鸟之智,自谓周身矣,如人之不仁何?10.请结合本文及下面的链接材料,说说人类应该怎样正确处理与自然的关系。【链接材料】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吕氏春秋》(2021·湖南长沙·统考中考真题)唐张全义为河南尹,经黄巢之乱,居民不满百户,四野俱无耕者。全义招怀①流散,劝之树艺②。数年之后,都城坊曲③,渐复旧制;桑麻蔚然,野无旷土。全义明察人不能欺而为政宽简。出见田畴④美者,辄下马与僚佐⑤共观之,召田主劳以酒食。有田荒秽⑥者,则集众杖之。或诉以“乏⑦人牛”,乃召其邻里,责之曰:“彼诚乏人牛,何不助之?”众皆谢,乃释之。由是邻里有无相助⑧,故比户皆有蓄积,凶年不饥,遂成富庶焉。(选自《农桑辑要·典训》,有删减)[注释]①招怀:招纳安抚。②树艺:种植栽培。③坊曲:大街小巷。④田畴:已经耕种的田地。⑤僚佐:随从官员。⑥秽:杂草多,荒芜。⑦乏:缺乏。⑧有无相助:有无相通,彼此帮助。11.下面是阅读本文时对文言字词的推断,其中有明显错误的一项是( )A.成语“蔚然成风”中“蔚然”的本义为“草木茂盛的样子”,据此可类推“桑麻蔚然”中的“蔚然”也为此意。B.“召田主劳以酒食”与“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送东阳马生序》)中的“以”的用法是一样的。C.字典中“谢”有“辞别”“感谢”“道歉”“衰退"等意思,文章中“众皆谢,乃释之”的“谢”应为“辞别”之意。D.甲骨文的“比”字,像两个人并肩而立,所以“故比户皆有蓄积”中的“比”有“并列,并排”之意,“比户”就是“家家户户”的意思。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语段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全义明/察人不能欺/而为政宽简 B.全义明察人/不能欺/而为政宽简C.全义明察/人不能欺/而为政宽简 D.全义明察/人不能欺而为/政宽简1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语句的大意。乃召其邻里,责之曰:“彼诚乏人牛, 何不助之?”14.袁隆平院士的去世,引发了大家对农业的热议。老师要大家搜集重视农业的人和事,本文中张全义的哪些事迹符合要求?(2022·湖南长沙·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俞大猷初,以倭患急,特命都督刘远为浙江总兵官,数月无所为。廷臣争言大猷才。遂罢远,以大猷代。贼犯西庵、沈庄及清水洼,大猷偕邦政击败之,贼走陶山,自黄浦遁出海,大献追败之。大猷为将廉驭下有恩数建大功。威名震南服①。万历元年秋,海寇突袭闾峡澳②。坐失利夺职。三疏乞归③。卒,赠左都督,谥武襄。大猷负奇节④,以古贤豪自期。其用兵,先计后战,不贪近功。忠诚许国,老而弥笃,所在⑤有大勋。武平、崖州、饶平旨为祠祀。(选自《明史》,有删减)【注释】①南服:指南部疆土。②闾峡澳:地名。③乞归:请求退休。④负奇节:有着奇特的气节操行。⑤所在:所到之地。15.下面对文中字词的理解或推断,有明显错误的一项是( )A.“贼走陶山”中的“走”本是“跑”或“小步快走”之意,此处引申为“逃跑”。B.“遁”有“逃跑”“隐匿”“欺骗”“失去”“放纵”等义项,“自黄浦遁出海”中的“遁”应为“逃跑”之意。C.“谥武襄”中的“谥”是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加给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D.“以古贤豪自期”与“不期而遇”中的“期”含义相同。1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语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大猷为将/廉驭下有恩/数建大功B.大猷为将廉/驭下有恩/数建大功C.大猷为将廉/驭下有恩数/建大功D.大猷为将/廉驭下有恩数/建大功17.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语句的大意。忠诚许国,老而弥笃,所在有大勋。18.在本文及前面俞大献写的诗《舟师》中,俞大猷有哪些值得称赞的地方?试卷第1页,共3页试卷第1页,共3页参考答案:1.D 2.草木散发香气源于天性,怎么会求观赏者攀折呢!运用反问和借物喻人的手法,淋漓尽致地写出了兰逢春而葳蕤,桂遇秋而皎洁,这是它们的本性,而并非为了博得美人的折取欣赏。诗人以此来比喻贤人君子的洁身自好,进德修业,也只是尽他作为一个人的本份,而并非借此来博得外界的称誉提拔,以求富贵利达。表现了诗人不肯廉价赢得美名的清高志趣。【解析】1.A.“兰叶”“桂华”等意象借物抒怀,既实写草木茎干,又虚写才德之士所具有的秉性旨趣;B.本诗所描写的几个意象的共同特点是生机勃发,清雅高洁;C.全诗表达了作者遭贬谪后恬淡从容超脱的襟怀;故选D。2.本题考查诗句表达的情感。最后两句“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承上句“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林栖者既然闻风相悦,那末,兰桂若有知觉,应该很乐意接受美人折花欣赏了,然而诗意却又一转折,另辟蹊径,忽开新意:草木散发香气源于天性,怎么会求观赏者攀折呢!运用反问和借物喻人的手法,淋漓尽致地写出了兰逢春而葳蕤,桂遇秋而皎洁,兰、桂散发芳香并非有意希求人们来折取它,欣赏它,而是纯粹出于它们的本性。诗人借草木来比喻贤人君子的洁身自好,进德修业,而并非借此来博得外界的称誉提拔,以求富贵利达。当然,不求人知,并不等于拒绝人家赏识;不求人折,更不等于反对人家采择。从“何求美人折”的语气来看,从作者遭谗被贬的身世看,这正是针对不被人知、不被人折的情况而发的。“不以无人而不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乃是全诗的命意之所在。全诗句句写兰桂,都没有写人,但从诗歌的完整意象里,读者便不难看见人,看到封建社会里某些自励名节、洁身自好之士的品德。“何求”二字用得斩截有力,它淋漓尽致地将诗人不肯廉价赢得美名的清高志趣给表现出来了。【点睛】译文:春天里的幽兰翠叶纷披,秋天里的桂花皎洁清新。世间的草木勃勃的生机,自然顺应了美好的季节。谁想到山林隐逸的高人,闻到芬芳因而满怀喜悦。草木散发香气源于天性,怎么会求观赏者攀折呢!3.D 4. ①潺潺的流水声 ②田园的悠闲和诗人的闲适自在【分析】3.D.“亲自参加”有误,诗人并没有亲自参加劳动,而是参观农家人劳动。故选D。4.考查对诗歌内容和主旨的赏析。①“板桥人渡泉声”意为:走上板桥,只听桥下泉水叮咚。诗中画面的声音是潺潺的流水声。“泉声”的“声”字,写活了泉水,反衬出山间的幽静。②“茅檐日午鸡鸣”意为:日过正午,茅草房前公鸡啼鸣。这是作者穿山跨坡来到农家门前的情景。鸡鸣并不新奇,却使深山中的农舍顿时充满喧闹的世间情味和浓郁的生活气息。茅檐陋舍,乃“山农家”本色;日午鸡鸣,仿佛是打破山村沉静的,却更透出了山村农家特有的悠然宁静,也传达出诗人内心的恬淡闲适之意。5.D 6.①抗击倭寇的坚强斗志②对水军战士的英勇气概和辉煌战绩的歌颂【解析】5.此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A. “倚剑”:倚天之剑的省称,古人想象中靠在天边的长剑, 这里代指俞家水军。诗句“扶桑今在指挥中”译为:扶桑受制,胜券在握。首联表现了作者必胜的信心。故题干中表述的“‘剑’‘扶桑’写出了水军武器的锋利和倭寇的凶残”有误。B. 颔联译为:云消雾散,正是作战的好时机;战船陈列,旌旗翻飞,水师已作好战斗准备。所以云雾并非写出了战时环境的恶劣,“旌旗”是为了突出战士的士气,并非写出了倭寇人数之多。表述有误。C.颈联紧承上联写水军与倭寇作战的情景: 一串串炮火飞上天空,在银河里摇动着倒影; 喊声阵阵,气势镇住了群寇。写出了规模宏大的海战过程。并非突出战争中炮火连天的凄惨场面。表述有误。D. 尾联写海战结束,在夕阳的余晖里,战船徐徐归来,身为将领的诗人,为军阵奇妙、战士勇武而深感欣慰。表述正确。故选D。6.此题考查诗歌情感。首联写水军雄伟气势,说明明水军稳操胜券;颔联转向自然景观的描写,烘托战前气氛,进一步渲染了水军的声威和抗敌决胜的信心;颈联紧承上联写水军与倭寇作战的情景,把规模宏大的海战过程描写得淋漓尽致;尾联写傍晚水军战士凯旋,肯定他们英勇作战建立了不朽功勋。在这首诗中,作者通过对明朝水军与倭寇的一次激战的描述,赞扬了明朝水军的军威、士气和高昂的战斗力,歌颂了水军战士的英勇气概和辉煌战绩,洋溢着作者保卫海疆、扫清来犯倭寇的战斗豪情。7.C 8.B 9.(1)鹧鸪来往飞行,边走边食(2)虫鸟的智慧,自以为可以保全自身,但怎么能够抵抗得住人类的不仁呢? 10.文中每种动物都用自己的智慧保护自己,但却被人类利用而被捕捉;链接材料是指把池水抽干去捕鱼,哪能捉不到呢,只是第二年就没鱼了;把沼泽烧光了去狩猎,哪能打不到呢,只是第二年就没兽了。因此我们人类要做到①尊重自然,尊重自然规律,不能利用自己的智慧随心所欲地滥杀,要善待小动物,特别是濒危的野生动物;②要合理利用自然,也要保护自然,树立环保意识,反对不顾后果的乱砍滥伐等行为,③利用改造自然要立足现在,着眼未来,反对只顾眼前利益肆意开发行为,做事不可只图眼前利益,应有长远打算;④完善有关大自然的相关法律法规,设立监察部门,发动群众一起保护大自然。【解析】7.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意思。C.往往以长纸带黏于肉:往往把长纸袋粘在肉上。以,把。皆以美于徐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以,认为。两个“以”字意思不同。故选C。8.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本题可根据句意来句读。句意是:刺激诱鸟让它鸣叫,听到叫声的竹鸡必定随声到来,闭着眼睛飞进树叶堆起的围墙,一直向前要争斗一番,可是网已收起。据此,正确的句读应是:激媒使之鸣/闻者随声必至/闭目飞入城/直前欲斗/而罔已起。故选B。9.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本题在翻译时要注意以下词语的意思:(1)禽,这里指鹧鸪;往来,来往;行游,飞行;且,一边……一边;步,走;啄,吃。(2)智,智慧;自,自己;谓,以为;周,保全;身,自身;如……何,把……怎么样;人,人类;仁,仁爱。10.本题考查根据文章内容读启示的能力,首先要理解内容,然后联系实际来谈启示,可以从不同角度来谈。(1)结合短文“竹鸡之性,遇其俦必斗”、“鹧鸪性好洁”、“麂行草莽中,畏人见其迹,但循一径,无问远近也”和“蜂见之必衔入穴”可知,动物有自己的习性来保护自己;而人类用网捕竹鸡,用长竿捕鹧鸪,用绳环捕麂,用长纸粘肉捕土蜂,说明人类恰恰利用动物的习性来捕捉动物,随心所欲地滥杀;通过材料“明年无鱼”、“明年无兽”可知,人类使一些野生动物濒临灭绝,人类的做法违背了自然规律。(2)结合材料“竭泽而渔”、“焚薮而田”可知,人类在开发利用自然方面,没有合理利用,没有环保意识;通过“明年无鱼”、“明年无兽”和,短文中人类对动物随心所欲地滥杀可以推知,人类乱砍滥伐、不顾后果,对大自然的无度索取,给自然造成人为的灾难。(3)人类在开发大自然时应怎么做,通过材料内容可知,人类应从现在开始,不应只贪图眼前的蝇头小利,肆意开发,不为以后的可持续发展做长远打算。(4)针对短文和材料中人类对动物随心所欲地滥杀造成“无鱼”“无兽”的局面,说明人类在保护大自然方面没有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致使一些人肆意捕杀、乱砍滥伐,我们应在此方面设立监察机制,共同保护大自然。【点睛】译文:竹鸡的本性,遇到同类必定争斗,捕竹鸡的人扫落叶作围墙,把诱鸟放在里面,自己隐蔽在后边操纵罗网。刺激诱鸟让它鸣叫,听到叫声的竹鸡,必定随声到来,闭着眼睛飞进树叶堆起的围墙,一直向前要争斗一番,可是网已收起,没有能逃脱的。这是因为眼睛已经闭上,就不再看得见人了。鹧鸪本性喜欢清洁,猎人在茂密的树林中打扫干净一片地方,多少撒些谷米在上面。鹧鸪来往飞行,边走边食,猎人就用长杆粘取它。麋出没在荒草中,害怕人看到它的足迹,无论远近,只沿着一条小路走。村民把绳结成环套,安防在麋经过的地方,糜足一被绊住,就会倒挂在树枝上,被人们生擒活捉。江南多土蜂,人们找不到它的洞穴,往往把长纸袋粘在肉上,蜂看到必定街入洞穴,人们就能追踪寻找到它,用火熏取它的幼虫。虫鸟的智慧,自以为可以保全自身,但怎么能够抵抗得住人类的不仁呢?材料译文:把池水抽干去捕鱼,哪能捉不到呢,只是第二年就没鱼了;把沼泽烧光了去狩猎,哪能打不到呢,只是第二年就没兽了。11.C 12.C 13.便召集他的邻人加以责问说:“如他确是缺乏人力牛力,你们为何不帮助他?” 14.张全义招募流民,劝课农桑,奖勤罚懒,倡导互助,勤于引导,表现了他对农业的重视。【分析】11.C.“众皆谢,乃释之”意为:众人都道歉,才放他们离开。谢,道歉。故选C。12.本题考查断句。作答时,一定要在正确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根据前后词语之间的语义联系来划分停顿。有了一定的积累以后可以根据语感直接作答。这个句子的意思是:全义为人明察事理,别人不能欺瞒,但他的治理方法,却宽缓和平,政令简约。故断句为:全义明察/人不能欺/而为政宽简。故选C。13.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乃,于是。其,他的。责,责备。之,代词,他们。彼,他。诚,果真、确实。乏,缺乏。何,为什么。之,他。14.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根据“全义招怀流散,劝之树艺”可得:招募流民,劝课农桑。根据“出见田畴美者,辄下马与僚佐共观之,召田主劳以酒食。有田荒秽者,则集众杖之”可得:奖勤罚懒。根据“彼诚乏人牛,何不助之?”可得:倡导互助,勤于引导。这些行为都体现了他对农业的重视,使当地成为富庶之地。【点睛】译文:唐张全义任河南尹,当时经过黄巢作乱,居民不到一百户,四郊看不到有耕田的人。全义招流民安置,劝他们从事农耕;几年以后,都城中大街小巷,逐渐恢复旧日的规模;遍地是生长茂盛的桑麻,田野中看不到有不耕的荒地。全义为人明察事理,别人不能欺瞒,但他的治理方法,却宽缓和平,政令简约。全义每外出,看到有的田地庄稼生长好,便下马和随从人等共同观看,召见田主用酒饭进行慰劳。有的人家,田地荒芜草多,全义便将此家人召集到一起,用杖责打。假如被打人申诉说,“田荒,是因缺乏人力牛力”,便召集他的邻人加以责问说:“如他确是缺乏人力牛力,你们为何不帮助他?”直到众人都承认错误,才放他们离开。从此邻里之间有无相通,彼此互相帮助,所以家家有存粮,即便遇到灾荒的凶年,也不会挨饿。(河南府)从此变成富足的地方。15.D 16.B 17.忠诚报国,年老更加坚定,所到之地都能建立大功。 18.有奇节,有将才,忠诚许国,爱护部下,善用计谋,功勋卓著。【解析】15.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D.有明显错误。“以古贤豪自期”中的“期”意思是:期许、期待,“不期而遇”中的“期”意思是约定(日期),含义明显不同,而非“含义相同”。故选D。16.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大猷为将廉驭下有恩数建大功”意思是:俞大猷做将军,十分廉洁,对待部下有恩宠,屡次建立大功。“大猷为将廉”主谓结构,应在“廉”后停顿;“驭下有恩”主谓结构,应在“恩”后停顿;因此断句为:大猷为将廉/驭下有恩/数建大功。故选B。17.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词语:许:预先答应给与。弥:更加。笃:坚定。大勋:大功。18.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理解。根据《舟师》“倚剑东溟势独雄,扶桑今在指挥中”和选文“大猷负奇节,以古贤豪自期”可知,有奇节(或忧远大理想);根据《舟师》“岛头云雾须臾尽,天外旌旗上下翀”和选文“廷臣争言大猷才”,可知有将才;根据《舟师》“队火光摇河汉影,歌声气压虬龙宫”和选文“忠诚许国,老而弥笃”可知,忠诚许国;根据《舟师》“夕阳景里归篷近,背水阵奇战士功”和选文“其用兵,先计后战,不贪近功”,可知善用计谋(或擅长用兵);根据选文“驭下有恩”,可知爱护部下;根据选文“所在有大勋”,可知功勋卓著。【点睛】参考译文当初,因为倭寇灾祸紧急,朝廷特别命令都督刘远做浙江总兵官,几个月过去了,刘远也没有什么作为。朝廷的大臣争着说俞大猷的才能。于是,朝廷避免了刘远,让俞大猷代替。倭寇侵犯西庵、沈庄及清水洼,俞大猷协同邦政打败了倭寇,倭寇向陶山逃跑,准备从黄浦逃往大海,俞大猷追上并打败了他们。俞大猷做将军,十分廉洁,对待部下有恩宠,屡次建立大功。威名震慑南部疆土。万历元年的秋天,海上来的倭寇突然袭击闾峡澳,因坐失良机被革职。三次上书请求退休。死后,追赠左都督,谥号武襄。俞大猷有奇特的气节操行,把古代的贤能豪爽之士作为自己的期许。他用兵的特点是,先定下计策,然后打仗,不贪图眼前功劳。忠诚报国,年老更加坚定,所到之地都能建立大功。武平、崖州、饶平旨为祠祀。武平、崖州、饶平等地都建有他的祠堂。答案第1页,共2页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