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古诗三首》教学方案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会写“络”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马诗》。
3.能借助古诗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4.能联系诗人的生平资料,体会诗人借助事物所表达的远大志向。
【教学重点】
能借助古诗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能联系诗人的生平资料,体会诗人借助事物所表达的远大志向。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谈话揭题:宋代爱国大臣文天祥曾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话是说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忠心映照史册。多么伟大的情怀呀!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古诗三首》,看看这三首故事又抒发了诗人们怎样的情怀。
设计意图:本课三首古诗均是咏物诗,立意深远,表情达意含蓄,由单元导语开门见山引入新课,干脆利落,也能最快速度让学生投入课堂。
二、夯实基础
1.情境诵读
播放《马诗》《石灰吟》《竹石》的情境课文(诵读版),学生可先听读古诗,初步感知诗文内容。听读要求:
(1)注意字词读音。
(2)注意断句和节奏。
2.诵读正音
(1)出示古诗中标注的及易读错的汉字。
(2)学生自由朗读古诗,随后正音、齐读。
自读要求:
①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
②把古诗读给周围的同学听一听。
(3)随机点名朗读。
过渡:在正式理解古诗意思之前,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这三首古诗的作者吧!
3.知人论世
教师请学生挑选一首诗歌进行诗人介绍。学生介绍完,教师适时点拨、补充一些关键信息。
①李贺(约公元790年—约817年),唐代诗人,有“诗鬼”之称,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代表作有《雁门太守行》等。
②于谦(1398—1457),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明朝大臣、军事家。于谦爱国忘身,自奉俭约,中外威服。著有《于忠肃集》十三卷,系其被害约二十年后汇集而成。
③郑燮 (1693—1765),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清代书画家,文学家,“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均旷世独立,世称“三绝”,擅画兰、竹、石、松、菊等植物,其中画竹已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著有《板桥全集》。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疏通课文中的生字词,读通读顺古诗,读出诗味。简要交流诗人,帮助学生积累文学常识,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过渡:马是六畜之首,是进取、勇敢、成功的象征,历来被人所称颂。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诗三首》中的第一首,唐朝李贺所写的《马诗》。(板书:马诗)
三、问题探究
(一)自主探究
1.探究任务
结合注释与诗歌画面,理解诗意。
2.探究过程
(1)自读古诗,想象画面。
(2)借助注释,结合画面,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歌的大意。
(3)全班交流整首诗的诗意,教师相机指导。
3.探究活动
(1)引导:这是一首五言绝句,朗朗上口,读着诗句,在你脑海中出现了哪些景物?动笔圈一圈吧!
预设:大漠、沙、燕山、月、金络脑。
(2)引导:那么结合这幅画面,再看看注释,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歌的大意吗?
①学生自己再尝试。
②教师指名学生回答。
4.成果展示
(1)字词梳理:
沙如雪:沙子因月光照耀而如白雪。
燕山:指燕然山,这里借指边塞。
钩: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
何当:何时将要。
金络脑: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
快走:奔跑。
清秋:清爽的秋天
(2)诗意梳理:
塞外大沙漠里,黄沙在月光的映照下犹如皑皑的白雪。月亮高悬在燕山上,恰似一把弯钩。什么时候我能给马带上金络头,飞快奔驰着,踏遍这清爽秋日时的原野!
设计意图:联系注释,感受画面,并初步理解古诗要表达的含义,为后面深入感悟古诗中表达的情感作铺垫。
(二)合作探究
1.探究任务
联系诗人经历与诗歌创作背景,体会诗人借马所表现的远大志向。
2.探究过程
(1)了解诗歌背景。
(2)结合诗人经历,体会诗人的远大志向。
(3)每个小组选出代表,进行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3.探究活动
(1)过渡:同学们,我们已经了解了古诗大意,那么作者写马在秋日塞外原野上驰骋的景象,到底想表达些什么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吧!
(2)资料补充:
诗人所处的贞元、元和之际,正是藩镇极为跋扈的时代。诗中“燕山”暗示的幽州蓟门一带,又是藩镇肆虐为时最久、为祸最烈的地带。作者希望能扫除战乱,建功立业,但终是不被赏识。对马有所偏爱的诗人,或许受伯乐识马所启,结合自己怀才不遇的现实,带着愤懑之情创作了此诗。
(3)引导:看到这则材料,再去读一读这首诗,你有什么新的发现和收获?
预设:
①我发现这首诗前两句写的是边塞战场的景色,从资料上我知道“大漠”“燕山”一带是藩镇肆虐为时最久、为祸最烈的地带,一下子让我看到了荒凉寂寥的塞外风景。
②作者把月亮比作兵器钩,这样一把弯刀高高地悬挂在天上,让我仿佛看到了战士们手拿武器、奋力拼杀的激烈场面,有一种战争的冷峻肃杀之感。
点拨:同学们讲得真好,这里的“沙如雪”,用到比喻的手法,既从视觉上写出了沙漠在月下的颜色,又从触觉上写出了夜间寒冷的感觉。让我们再来读读这两句,读出边塞战场带给人的寂寥冷峻之感。
(4)引导:“大漠”“燕山”之地,是战马奔驰之地,这里也是英雄用武之地,虽然荒凉、冷峻,却是诗人所向往之地,同学们对后两句有什么新的体会吗?
预设:
①我发现后两句作者在借马抒情:“金络脑”是非常贵重的,象征着马儿受到主人的重视和重用。从资料中我知道诗人怀才不遇,这两句诗寄托了诗人渴望自己能像马儿一样被人重用,一展抱负、保家卫国的雄心壮志。
②“快走”二字,形象地写出骏马矫健的风姿,而且写出了一种纵横拼杀的快意之感。
③“踏清秋”这个“踏”字很有力,让我仿佛看到诗人骑在马上英勇杀敌的样子。
点拨:会联系资料理解古诗非常好,让我们再来了解一段李贺的故事,相信你会对诗有更深的理解。
(5)资料补充:
李贺是宗室王孙,但其家族到李贺父亲李晋肃时,早已世远名微,家道中落,隐沦昌谷。李贺才华横溢,壮志凌云,但因为他的父亲叫李晋肃,“晋”“进”同音,与李贺争名的人,就说他应避讳父亲的名讳不举进士,使得他终不得登第,仕途失意。由于迁调无望,功名无成,哀愤孤激之思日深,李贺忧郁病笃,27岁时在郁闷悲苦中去逝。李贺生不逢时,又不愿媚俗取宠,因而饱受世事的嘲弄。这种情绪直接影响了他的性格,融进了诗作,使他的诗平添了一层冷艳神秘的色彩,因而人们称他为“诗鬼”。
(6)引导:这两句诗中,用得最好的词应属“何当”二字,结合这则材料,你们又体会到了什么?
预设:作者特别希望能施展自己的才华,可是一直没有被认可,这一个词语既饱含了无限的期待,也有无尽的无奈。这是作者渴望建功立业而又不被赏识所发出的悲叹!
点拨:的确,作者一二句写景,三四句咏马(板书:马),实则在表明自己的人生志向(板书:人生志向),诗人借咏叹马的命运,表达自己想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和怀才不遇的感慨。
4.情境背诵
借助情景图,反复朗读,结合体会,尝试背诵。
(1)全班朗读,读出诗人渴望建功立业却又不被赏识的感情。
(2)自由诵读,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3)尝试背诵古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联系创作背景和诗人生平经历,将马的特点和诗人的自身境况融合在一起,从而体会到诗人是想通过咏马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怀,让学生初步了解诗人借事物来表达自己人生志向的表达方式。
四、书写指导
1.教师出示本课生字并引导学生观察本课要写的“络”字,交流书写注意点。
点拨:
“络”:左右结构,左边是“纟”,右边“各”字,两部分以竖中线为界,分列两侧。书写时要注意左窄右宽。
2.让学生在田字格纸上书写,要求正确、规范,力求美观。写完后同桌相互评价。教师相机指导,然后再次练习书写。
五、课堂小结
诗人李贺少年成名,但仕途失意,始终不能大展宏图。本节课,我们读懂了诗意,借助资料加深了对《马诗》的认识,明白了诗人是在借“马”这一事物表达人生志向。(板书:借事物表达人生志向)课后,同学们也可以用上这样的方法先去找找资料,帮助我们接下来更好地学习后两首古诗!
六、布置作业
背诵《马诗》。
【板书设计】
马诗
马 人生志向
借事物表达人生志向
《古诗三首》教学方案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会写“锤、凿、焚”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石灰吟》《竹石》,默写《竹石》。
3.借助注释和资料,理解诗意,了解诗中事物的特点。
4.联系诗人生平资料,体会诗人的精神品质和人生志向。
【教学重点】
借助注释和资料,理解诗意,了解诗中事物的特点。
【教学难点】
1.借助注释和资料,理解诗意,了解诗中事物的特点。
2.联系诗人生平资料,体会诗人的精神品质和人生志向。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1.复习回顾,教师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相机评价。
(1)听写上节课学写的1个字。
(2)指名背诵《马诗》。
过渡: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读懂了李贺渴望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今天我们再来看看于谦和郑燮两位诗人又借助事物表明了自己怎样的人生志向呢?
2.引出古诗,明确题意。
引导:读读诗题,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预设1:“吟”是赞美、吟诵的意思,所以“石灰吟”就是对石灰的赞美。
预设2:“竹石”就是长在石缝中的竹子。
过渡:的确,这两个诗题就点明了今天两位诗人所咏叹的事物,那么它们都有什么样的特点呢?我们先来看看于谦笔下的石灰吧!(板书:石灰吟)
设计意图: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又以两个新事物为引子,激发学生兴趣,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二、问题探究
(一)合作探究
1.探究任务
结合注释知大意,了解石灰特点,体会作者情怀。
2.探究过程
(1)学生结合注释自读古诗,在小组内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的大意。
(2)学生抓住关键词明确石灰特点,并结合作者生平体会其情怀。
(3)小组代表发言,教师相机指导。
3.探究活动
(1)结合注释,明确诗歌大意。
引导:请你结合注释自读古诗,四人一组,在小组内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大意。
学生畅谈、质疑,小组派代表回答,师随机指导。
成果展示:
①字词梳理
等闲:平常。
浑:全,全然。
清白:指高尚的节操。
②诗意梳通
石灰石经过千锤万凿才得以从深山里开采出来,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只要把高尚气节留在人世间。
过渡:了解大意后,就让我们一起去领悟这场对石灰的盛誉吧!
(2)学生自由朗读,抓住关键词体会石灰特点。
引导:默读《石灰吟》,想想诗人所吟诵的石灰有什么特点?诗中用哪些词语描写了石灰的经历?
预设:
①千锤万凿
引导:千锤万凿是不是把石头锤一千次,凿一万次?
预设:不是的,这里的“千”和“万”都是形容次数很多,是虚词。
追问:那这个词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预设:石灰石被采石工人千锤万击,我感受到了石灰石锥心般的疼痛。
②烈火焚烧
引导:看,这就是被烈火焚烧的石灰石(出示图片),假如你是其中的一块石头,你会有什么样的感觉?
预设:刚刚经历过千锤万击,又有烈火焚烧,但依旧从容不迫。
③粉骨碎身
引导:烧过的石灰石变成浑身雪白的块状石灰后,有同学知道它是如何变成石灰粉的吗?
预设:我知道,把水泼在上面,它就会沸腾然后粉身碎骨。
追问:原来石灰是经历了这么多痛苦的过程才产生的,那请大家再次默读古诗,想一想面对如此磨难,石灰又是怎样的态度呢?
预设:“若等闲”,这个词让我想到了毛泽东的“万水千山只等闲”,在石灰的眼里,千锤万凿、烈火焚烧都是平平常常的事。
引导:文中还有一个词也说明了同样的意思,你能找到吗?
预设:“浑不怕”,哪怕粉骨碎身,也全然不怕。
追问:石灰这么做的目的只有一个,你知道是什么吗?
预设:石灰这么做的目的是“要留清白在人间”,洁白的石灰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的用处。
引导:此时,你有何感想?
预设:
①我非常敬佩石灰,它不怕困难,顽强不屈,英勇无畏。
②我觉得石灰有无私奉献的特点。
点拨:我们通过抓住关键词的方法,了解了石灰的这些特点。
(3)了解诗人生平,体会诗人精神品质和人生志向。
过渡: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如果去了解一下作者的经历,我们或许会对诗歌有更深入地理解,这首诗的作者是于谦,你们知道诗人几岁写的这首诗吗?
预设:据说是十二岁时写的。
引导:这么年轻的他,为什么会写下这样一首诗呢?
预设:相传有一天,于谦走到一座石灰窑前,观看师傅煅烧石灰。只见一堆堆青黑色的山石,经过烈火焚烧之后,都变成了白色的石灰。于谦深有感触,便吟出了《石灰吟》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虽然他当时只有十二岁,但写下的这首诗不只是石灰形象的写照,更是他日后的人生追求。
引导:是啊,长大后,他的确小有成就。现在给大家看一个他做官的故事,看过之后,你有什么想法?
资料补充:《两袖清风的故事》
于谦二十四岁中进士,不久做了监察御史。他同情百姓疾苦,在任期间为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明宣宗很赏识他。于谦被破格提升为河南、山西巡抚,但他衣食住行仍很俭朴。明宣宗九岁即位,宦官王振专权。他以权谋私,贪得无厌。每逢朝会,各地官僚为了讨好他,多献以珠宝白银,巡抚于谦每次进京奏事,总是不带任何礼品。他的同僚劝他说:“你虽然不献金宝、攀求权贵,也应该带一些著名的土特产,如线香、蘑菇、手帕等物,送点人情呀!”于谦笑着举起两袖风趣地说:“带有清风!”以示对那些阿谀奉承之贪官的嘲弄。
预设:我觉得于谦坚持清清白白为人,堂堂正正为官。
引导:再后来,瓦刺入侵,当时的皇帝明英宗被俘,于谦提出“社稷为重君为轻”的口号,让皇帝的弟弟继位,打退了敌人。后明英宗回来后,以“谋反罪”把于谦杀害了。抄没家产时,于谦家除了书籍,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如果你是临死前的于谦,你会如何向世人表明自己的志向呢?
预设:吟诵自己写过的石灰吟,来表明自己不畏艰难、坚贞不屈的高尚节操。
小结:是啊,《石灰吟》伴随了于谦一生,也见证了于谦一生。这首诗,不仅仅是在赞美石灰,还在用石灰来抒发自己的志向,来表明自己不畏艰难、坚贞不屈的高尚节操。像这种写法就叫做托物言志。(板书:托物言志)
(二)合作探究
1.探究任务
利用已学方法,小组合作学习《竹石》,明特点,系生平,悟情怀。
2.探究过程
(1)小组合作,朗读古诗,结合注释,说说古诗的大意。
(2)学以致用,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感受与收获。
(3)小组代表发言,教师相机指导。
3.探究活动
过渡:接下来,我们就用这样的方法来学习《竹石》。(板书:竹石)
(1)请大家先利用语文书上的注释,以小组为单位来说说古诗的大意吧。
成果展示:
①字词梳理
任:任凭。
尔:你。
②诗意疏通
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经历无数磨难和打击身骨仍坚劲,任凭你刮酷暑的东南风,还是严冬的西北风。
(2)知道了诗意,请同学们根据自学提示,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感受与收获。
自由读诗,抓住关键词,体会竹石的特点。
预设:
①咬定:竹子像牙齿一样咬住青山,一个“定”字说明竹根是牢牢扎根在石缝中的,能看出竹石刚毅的性格。
②立根:竹子扎根于破裂的岩石中,环境的恶劣更能显示它顽强的生命力。
③千磨万击:竹子在生长的过程中经历过很多的磨难,却一直不屈不挠。
引导:这样的竹石,你想用哪个词来概括它的特点呢?
预设:不屈不挠、坚贞不屈、刚正不阿、铁骨铮铮等。
请结合诗人的资料,说说诗人借竹石抒发了什么样的志向?
预设:我收集到了一则郑燮为官时的故事,他在荒年开仓救灾,后又把饥民的借条用一把火烧掉,因而被罢官。从此郑燮以卖画为生,度过贫寒的一生。我感觉到他非常清廉耿直,就像这竹子一样,刚正不阿。
点拨:郑燮的画大多都是梅兰竹菊,尤其喜欢画竹,还在画上留下这首《竹石》。借竹子的坚韧顽强,来表明自己的刚正不阿、铁骨铮铮。
小结:让我们一起带着敬佩之情诵读这首诗。
4.情境背诵
(1)在体验和感悟的基础上,小组内练习朗读,然后在班级中汇报朗读,全班学生认真倾听和点评。
(2)开展“借情景图背诗”活动,激发学生的背诵兴趣。
学生根据诗中所咏叹的事物,再联系学习过程中自己对诗人的了解,尝试背诵。
设计意图:
本课第一首《石灰吟》,教师先带着学生一起从找关键词入手,明确事物特点,而后又联系诗人生平事迹来体会诗人托物言志的手法。第二首《竹石》,则放手让学生学以致用,以两个自学提示为媒介,让学生自己用这样的方法去学习古诗,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真正落实语用。
三、书写指导
1.教师出示本课生字并引导学生观察本课要写的“锤、凿、焚”3个字,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写字,全班交流把字写好的方法。
点拨:
(1)“锤”左右结构,右半部分四个横画中第二横最长,且注意四横之间的间隙要匀称。
(2)“凿”“焚”上下结构,注意“凿”下半部分要写平稳,里面有两横不能少;“焚”上面“林”字的最后一笔变捺为点。
2.让学生在田字格纸上书写,要求正确、规范,力求美观。写完后同桌相互评价。教师相机指导,然后再次练习书写。
四、课堂小结
《石灰吟》和《竹石》两首诗,一首借石灰表达了作者不流世俗、不畏艰难、坚贞不屈的高尚品质,一首借竹石表现诗人刚正不阿、铁骨铮铮的凛然傲气。这种托物言志的方法立意深远,表情达意含蓄,深得诗人们喜爱,我们也可以在平常的写作中试一试。
五、拓展延伸
过渡:读一读下面的这首诗,想一想它与本课三首古诗的异同点。
梅花
[宋]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预设:
相同之处:这首诗也是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不同之处:主题不同,这首诗诗人借梅花不畏严寒的高洁品性,来表达自己坚强高洁的高尚情操。
设计意图:学生发散思维,学以致用,从而巩固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扩大知识面,也能激发学生对古诗学习的兴趣。
六、布置作业
朗读并背诵《石灰吟》《竹石》,默写《竹石》。
【板书设计】
石灰吟 竹石
托物言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