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12课《为人民服务》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12课《为人民服务》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12课《为人民服务》教学设计
《为人民服务》教学方案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会写“彻、迁”等9个字,会写“革命、解放”等17个词语。
2.知道课文围绕“为人民服务”讲了哪几方面的意思,把握课文内容,体会课文严谨的结构。
3.借助相关资料,理解“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重点】
1.知道课文围绕“为人民服务”讲了哪几方面的意思,把握课文内容,体会课文严谨的结构。
2.借助相关资料,理解“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难点】
借助相关资料,理解“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1.出示图片:这是一枚党徽,是中国共产党的象征和标志。你在生活中看到谁佩戴过?
预设:校长、老师、爸爸……
2.党徽上有什么字?生活中,你还在什么地方看到过这几个大字呢?(板书:为人民服务)
预设:法院、公安局、办证大厅
3.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是毛泽东同志于1944年9月8日在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所作的演讲《为人民服务》,这是一篇议论文。(板书:议论文)
4.背景简介:张思德是谁?毛主席为什么会在其追悼会上作这样的演讲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张思德。(出示张思德生平资料)
张思德(1915—1944),1915年4月19日,出生在四川省仪陇县一个穷苦农民家庭。1933年12月参加红军,不久加入共青团。1937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经担任过中央警备团警备班长和毛泽东的卫士。1944年9月5日,他带领战士们在陕北安塞县执行烧炭任务时,为救战友不幸牺牲,年仅29岁。
5.让我们带着对张思德同志的怀念和敬仰之情走进课文,用心地去聆听、感悟毛泽东主席慷慨激昂的演讲。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导入,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借助相关背景资料,让学生初步了解张思德这一人物,初步理解“为人民服务”的含义。
二、整体感知
1.自读任务
教师明确要求: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字词可以多读几遍。
2.随文识字
随文认读课文中标注拼音的字词。
鸿(hóng)毛 李鼎铭(míng) 追悼(dào)会
3.集中识字
组织学生自主认识生字,全班交流识字方法。
hóng míng dào
鸿 铭 悼
预设:
(1)我发现“鸿”本意指大雁。鸿毛指大雁的毛,比喻事物轻微或不足道。
(2)我查字典理解“铭”是刻在器物上记述生平、事业或用来警惕、勉励自己的文字。比如:座右铭、墓志铭。
(3)联系上下文,我知道“悼”的意思是指悼念,可以组词:追悼、哀悼、悼亡。
设计意图:在进行生字识记时,结合词语来进行,便于学生记忆。可以通过结合生活实际、查阅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
4.认读词语
革命 解放 彻底 利益 意义 剥削 压迫 批评 兴旺 五湖四海 目标 责任
牺牲 死得其所 制度 寄托 哀思
5.梳理内容
(1)本文课题是《为人民服务》,那么课文哪一个自然段具体说明了谁要为人民服务?怎样为人民服务?
预设:第1自然段
(2)自由读一读第1自然段,思考:谁要为人民服务?怎样为人民服务?
◇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张思德同志就是我们这个队伍中的一个同志。
预设1:我知道了“我们这个队伍要为人民服务”。
教师引导:我们这个队伍具体指哪些人?你了解八路军和新四军吗?
(出示资料:八路军,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的简称,后改称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是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前身之一。新四军,全称是“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隶属于国民党军队战斗序列,是第二次国共合作期间由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留在南方八省进行游击战争的中国工农红军和游击队改编的队伍,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前身之一。)
预设2:我找到了“完全”“彻底”这两个词语,我知道“完全”就是百分之百,除了为人民服务外,再没有别的任何目的。“彻底”就是做到底的意思,不达目的决不罢休。所以我知道了“我们这个队伍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
教师小结:所以第1自然段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就是我们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全文就是围绕这个观点进行论述的。(板书:提出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3)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主要讲了哪几方面的意思?
预设:课文围绕“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个中心意思主要讲了四个方面的意思:①如何对待生死:为人民利益而死重于泰山;②如何对待批评:为人民利益坚持好的,改正错的。③如何对待困难: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团结互助;④如何对待死去的同志:开追悼会,寄托哀思。
(教师板书:如何对待生死 如何对待批评 如何对待困难 如何对待死去的同志)
(4)引导学生借助板书,说说课文围绕中心论点,讲了哪几方面的意思。
(5)教师小结:像这样围绕一个中心论点分几方面来展开论述的文章就叫做“议论文”。
设计意图:“文体意识”是沟通学生语感和境感的唯一枢纽,这是学生接触的第一篇议论文,学生通过整体把握,自主发现并理清文章脉络,能更好地了解文章中心论点,体会议论文严谨的内在结构,为今后的议论文的学习奠定基础。
三、问题探究
过渡:怎样才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呢?毛主席是如何清楚地表达这一观点的?
(一)自主探究
1.探究任务
读一读第2自然段,理清四句话之间的关系,思考毛主席是怎样表达自己的观点的。
2.探究过程
(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第2自然段,思考:第2自然段的四句话分别写了什么,有什么关系?毛主席是怎样表达自己的观点的?
(2)全班讨论交流,教师引导、点拨。
3.探究活动
(1)明确探究任务:读读第2自然段,理清四句话之间的关系,思考毛主席是怎样表达自己的观点的。
(2)全班讨论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预设:
①我觉得这段话是围绕第一句话来写的,第一句提出观点,后面三句话是对第一句话的进一步论述。
②我读懂了第一句话讲了死的意义2不同,第二句话引用了司马迁的话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第三句写了两种生死的对比,第四句话进一步说明了张思德为人民利益而死重于泰山。
(3)教师相机点拨重点句: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①自由读读,谁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预设1:我知道“固”的意思是“本来”,“或”的意思是“有的、有的人”,“于”的意思是“比……还……”,“鸿毛”就是指大雁的羽毛。
预设2:我理解了这句话的意思是人总是要死的,有的人的死比泰山还重,有的人的死比大雁的羽毛还轻。
②我们在课内外积累了许多关于生死的名言,你还记得吗?
预设: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③教师小结:这些都是关于生死的经典名言,它们表达了英雄气概、民族气节,读来是那样的可歌可泣、可敬可佩。毛主席引用了司马迁的名言来表达“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这一观点,这就是引经据典,在议论文中我们称之为引用论证。(教师板书:引用)
◇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
①引导学生自由读读,想一想毛主席是如何进一步论证的?
预设:这一句具体解释了什么样的死比泰山还重,什么样的死比鸿毛还轻,进一步论证了“死的意义有不同”这一观点。
②将重点词语加点标注,思考:从这些词语和词组中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这些加点的词语将两种人——“为人民利益”“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两种死——“比泰山还重”“比鸿毛还轻”进行了对比。
③联系我们学过的课文或者你看过的课外书,你还知道哪些人的死是重于泰山的?哪些人的死是轻于鸿毛的?举例说说你的理解。
预设:李大钊、刘胡兰、周总理、雷锋……
③教师小结:人本来就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翻开长长的历史画卷,我们会发现,有很多英雄豪杰,他们的死重于泰山。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雷锋,“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有的人死得比鸿毛还轻,比如陷害忠良、欺压百姓的赵高、秦桧。像这样将两种人、两种死进行对比,进一步强调死的意义有不同,我们就叫对比论证。(教师板书:对比)
◇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①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预设:张思德同志一直默默地为人民服务,最终为人民利益而死,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引导:是啊,张思德的死,重于泰山。那张思德还做过哪些事呢?老师找了一些关于他为人民服务的事例,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课件出示:1941年至1942年,抗战到了最艰难的时刻。节约每一粒粮食,每一份资源,都是极其重要的。张思德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他的棉衣早已破烂不堪,但每次轮到他换新棉衣,他总是坚持不肯,每次都是把旧棉衣拆补好再穿上。
张思德对身边的同志始终充满关心。他经常主动帮助炊事员挑水、烧火,帮助饲料班锄草、喂马。春天容易生病,他就上山采来草药,为同志们预防疾病。冬天天冷,他就主动进山烧制木炭,为同志们取暖。上级发下来的奖品,他舍不得用,都送给了同志们。有的同志生病,他就用自己的津贴买些鸡蛋,给生病的同志送到床前。
张思德也非常关心老百姓,和老百姓结成鱼水相依的亲密友谊。他经常抽时间到驻地附近老百姓家帮他们收割庄稼、修路、挑水。一次,一只狼叼走了一个小孩,他提枪就追出门外,为了防止开枪伤了孩子,他就赶上去一把抓住狼尾巴,打死了恶狼,救回了孩子。还有一次,外出值勤途中,他看到一个老大娘背着一大捆柴,非常吃力,就立即上前帮大娘把柴背回家。此后,他就把大娘当作自己的亲娘,常去看望,帮大娘种庄稼,做家务。
②结合资料,说说为什么张思德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预设:因为张思德心中始终想着人民,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他死得光荣,所以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③教师小结: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很多,张思德用自己短暂的一生书写了五个光辉的大字:为人民服务!毛主席在第一段的结尾处正是举了张思德的例子来肯定张思德的死比泰山还重,我们称之为举例论证。(教师板书:举例)
(3)引导学生回顾板书,尝试背诵第2自然段。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让学生在理清句与句之间关系的基础上,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观点的,旨在引导学生初步体会议论文语言内在的逻辑美。同时,借助相关资料,帮助学生理解“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句话的含义。
四、书写指导
过渡:同学们,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是否关注了这些汉字呢?它们是什么结构?怎么书写才美观?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吧。
1.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写字,全班交流把字写好的方法。
彻 迁 泰 迫 批 标 牺 炊 葬
点拨:
(1)“彻”是左右结构,“彳”两撇平行,竖画正直。
(2)“批、标、牺、炊”都是左右结构的字,且左窄右宽。书写时,“牺”要注意右边是个西,不要多加一横。
(3)“迁、迫”是左下半包围结构的字,它们的偏旁都是走之底,最后一笔捺的捺脚要长一些,分别包住上面的“千”和“白”。
(4)“泰”是上下结构,撇捺要舒展,下半部分不要写成“水”。
(5)“葬”是上中下结构,中间的“死”要写得扁一些,下半部分的第二笔是撇,不能写成竖。
2.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课堂,推荐展示几位“书法家”的书写作品供学生欣赏。
设计意图:本课要求会写的字中,结构复杂、易写错的字较多,本环节旨在引导学生观察生字的结构,规范书写,明确生字笔画及笔顺。写字指导是在分组归类的基础上,就重点字进行的指导。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抓住本文的中心论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理清了课文的思路。在第2自然段中,毛主席先是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接着引用古人的话来证明观点,再从两种人的死的对比中进一步论证,最后举例,肯定了张思德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下节课我们再继续阅读其他自然段,看看毛主席是怎样表达自己的观点的。
六、布置作业
1.当堂练习:抄写词语,注意书写规范、美观。
2.课后作业: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为人民服务》。
【板书设计】







《为人民服务》教学方案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3自然段。
2.体会课文严谨的结构,把握句与句之间的内在联系。
3.借助相关资料,体会“为人民服务”的内涵。
【教学重点】
1.体会课文严谨的结构,把握句与句之间的内在联系。
2.借助相关资料,体会“为人民服务”的内涵。
【教学难点】
借助相关资料,体会“为人民服务”的内涵。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1.回顾旧知,梳理内容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本课生字,了解本文的观点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请你根据老师板书,回忆一下课文围绕“为人民服务”讲了哪几方面的意思?
预设:如何对待生死 如何对待批评 如何对待困难 如何对待死去的同志
2.回顾第2段
上节课我们重点研读了第2自然段,毛主席是怎样表达自己的观点呢?
预设:毛主席先是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接着引用古人的话证明观点,再从两种人的死的意义对比中进一步论证,最后举例,肯定了张思德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以复习回顾的方式导入课程,便于学生更清晰把握课文的脉络层次,唤起阅读期待,继而为深入学习课文内容做好准备。
二、问题探究
过渡: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毛主席是如何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的。
(一)自主探究
1.探究任务
细读第3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是围绕哪句话来论述的?是怎样展开论述的?
2.探究过程
(1)自主研读:学生自读课文第3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是围绕哪句话来论述的?是怎样展开论述的?
(2)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关联词语体会句子间的逻辑关系,学生讨论交流。
3.探究活动
(1)自主研读:学生自读课文第3自然段,思考:这段话是围绕哪句话来论述的?一共几句话,每句说的是什么?是怎样展开论述的?
(2)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关联词语体会句子间逻辑关系,学生讨论交流。
◇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精兵简政”这一条意见,就是党外人士李鼎铭先生提出来的;他提得好,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采用了。只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
预设:
①我觉得这段话是围绕最后一句来论述的,“只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
②这段话共有六句。第一句讲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指出;第二句讲谁向我们指出都行;第三句讲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第四句讲你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办;第五句举了李鼎铭先生提出“精兵简政”的例子;第六句总结观点,我们对待批评的标准是符合人民利益。
③我发现前四句话是用“因为……所以…… 如果……就…… 不管……都…… 只要……就……”这几组关联词语连起来的。用关联词语逐层展开论述,使文章结构严谨。
教师小结引导:这段话围绕最后一句话进行论述,用关联词语逐层展开论述,使文章结构严谨。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几句话,看看我们对待批评的态度是怎样的?
◇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
预设:我从“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中看出我们的态度是“不怕批评”。
教师相机点拨:围绕“不怕批评”这个中心意思,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预设:我觉得第一句是写“不怕批评”,第二句写“不怕任何人批评”,第三句写“接受任何人正确的批评”,第四句写“批评正确与否的标准是是否对人民有好处。”
(教师相机板书:不怕批评 不怕任何人批评 接受任何人正确的批评 对人民有好处)
引导:这四句话运用关联词,层层递进,环环相扣,逐层深入阐明了正确对待批评的问题。毛主席还用到了什么表达方式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呢?
◇“精兵简政”这一条意见,就是党外人士李鼎铭先生提出来的;他提得好,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采用了。
预设:我发现毛主席在这里还举了李鼎铭先生提出的“精兵简政”的例子来进行举例论证,证明“我们接受任何人的正确批评,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采用”这一观点。
(3)教师小结:毛主席用几组关联词语,将前四句话连起来,层层递进,环环相扣,阐明了“我们不怕批评,接受任何人正确的批评”的观点。第四句举了李鼎铭先生的事例,进一步说明这一点。最后一句话又在此重申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指出衡量批评正确与否的标准只有一个,就是是否符合人民的利益。接受任何人正确批评的目的也只有一个,就是为人民服务。通过刚才这一段的学习,我们发现,毛主席的演讲环环相扣,论证严密,句与句之间关联密切,正是议论文表达的语言特色。
(4)指导朗读背诵第3自然段。
设计意图:学生在自主学习第3自然段时,教师重点提示学生关注第1-4句,通过品析这几句话来感受关联词的作用,从而体会句子之间严谨的结构,学习作者是怎样表达清楚一个意思的。自主探究学习是为合作探究学习做好了方法迁移的准备,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深入读懂课文内容。
(二)合作探究
1.探究任务
默读第4-5自然段,思考:在这两段话中,毛主席又是怎样论证“对待困难、对待死去的同志”这两个内容的?
2.探究过程
(1)默读第4-5自然段,思考:在这两段话中,毛主席又是怎样论证“对待困难、对待死去的同志”这两个内容的。
(2)小组交流,代表汇报,教师引导、点拨。
3.探究活动
(1)默读第4-5自然段,思考:在这两段话中,毛主席又是怎样论证“对待困难、对待死去的同志”这两个内容的? 读后小组交流。
(2)小组交流汇报。
①交流第4自然段。
引导:我们共同的革命目标是什么?为实现这一革命目标应该怎样做?
◇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我们还要和全国大多数人民走这一条路。我们今天已经领导着有九千一百万人口的根据地,但是还不够,还要更大些,才能取得全民族的解放。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中国人民正在受难,我们有责任解救他们,我们要努力奋斗。要奋斗就会有牺牲,死人的事是经常发生的。但是我们想到人民的利益,想到大多数人民的痛苦,我们为人民而死,就是死得其所。不过,我们应当尽量地减少那些不必要的牺牲。我们的干部要关心每一个战士,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
预设:
A.我知道我们共同的革命目标是“取得全民族的解放”。我从“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这一句中知道,为实现革命目标我们需要提高勇气。
B.我读懂了为了实现这一革命目标,我们需要发扬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团结互助的精神。
(教师相机板书:不怕困难 不怕牺牲 团结互助)
②交流第5自然段。
引导:我们如何对待哪些为了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同志呢?
◇今后我们的队伍里,不管死了谁,不管是炊事员,是战士,只要他是做过一些有益的工作的,我们都要给他送葬,开追悼会。这要成为一个制度。这个方法也要介绍到老百姓那里去。村上的人死了,开个追悼会。用这样的方法,寄托我们的哀思,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
预设:毛主席说可以给牺牲的同志开追悼会。开追悼会可以寄托哀思,怀念那些为人民服务的人,使人民团结起来。
(教师相机板书:开追悼会 寄托哀思 团结人民)
设计意图:在自主探究学习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开展合作探究学习,能使学生进一步感受议论文表达的语言特色,深入理解作者是怎样将观点表达清楚的,理清课文的逻辑关系。
三、拓展延伸
1.过渡:毛主席提出用开追悼会的方式寄托哀思,团结人民,在我们书本的综合性学习中有这样一篇文章《十里长街送总理》,请你打开书本P71页,默读思考:你感受到了什么?请结合“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句话理解和体会。
预设:我感受到人们失去周总理的悲痛和对周总理深切的怀念、无尽的不舍。周恩来总理之所以能赢得人民的爱戴,是因为他和张思德同志一样,是完全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我认为周总理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2.那么周恩来总理是怎样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的呢?请你自由读读《一夜的工作》。
一夜的工作
何其芳
周总理在第一次“文代”大会上作了报告。《人民文学》杂志要发表这个报告,由我把记录稿作了整理,送给总理审阅。
这一天,总理办公室通知我去一趟。我走进总理的办公室。那是一间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室内陈设极其简单,一张不大的写字台,两把小转椅,一盏台灯,如此而已。总理见了我,指着写字台上一尺来高的一叠文件,说:“我今晚上要批这些文件。你们送来的稿子,我放在最后。你到隔壁值班室去睡一觉,到时候叫你。”
我就到值班室去睡了。不知到了什么时候,值班室的同志把我叫醒。他对我说:“总理叫你去。”我立刻起来,揉揉蒙眬的睡眼,走进总理的办公室。总理招呼我坐在他的写字台对面,要我陪他审阅我整理的记录稿,其实是备咨询的意思。他一句一句地审阅,看完一句就用笔在那一句后面画上一个小圆圈。他不是浏览一遍就算了,而是一边看一边思索,有时停笔想一想,有时问我一两句。夜很静,经过相当长的时间总理才审阅完,把稿子交给了我。
这时候,值班室的同志送来两杯热腾腾的绿茶,一小碟花生米,放在写字台上。总理让我跟他一起喝茶,吃花生米。花生米并不多,可以数得清颗数,好像并没有因为多了一个人而增加了分量。喝了一会儿茶,就听见公鸡喔喔喔地叫明了。总理站起来对我说:“我要去休息了。上午睡一觉,下午还要参加活动。你也回去睡觉吧。”
我也站起来,没留意把小转椅的上部带歪了。总理过来把转椅扶正,就走到里面去了。
在回来的路上,我不断地想,不断地对自己说:“这就是我们的总理。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
在以后的日子里,我经常这样想,我想高声对全世界说,好像全世界都能听见我的声音:“看啊,这就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总理。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每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的。你们看见过这样的总理吗?”
(1)默读何其芳的《一夜的工作》,结合句子理解周总理是怎样为人民服务的?
◇那是一间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室内陈设极其简单,一张不大的写字台,两把小转椅,一盏台灯,如此而已。
预设:周总理身为我们国家的总理,他的办公室那么高大,但里面的陈设却极其简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感受到周总理生活的简朴,他那么辛苦地工作是为人民而不是为自己。
◇总理见了我,指着写字台上一尺来高的一叠文件,说:“我今晚上要批这些文件。你们送来的稿子,我放在最后。你到隔壁值班室去睡一觉,到时候叫你。”
预设:我从“一尺来高的一叠文件”可以看出周总理这一夜的工作量非常大,他为人民工作很辛苦。
◇他一句一句地审阅,看完一句就用笔在那一句后面画上一个小圆圈。他不是浏览一遍就算了,而是一边看一边思索,有时停笔想一想,有时问我一两句。
预设:从这句话的一系列动作中,我可以感受到周总理对待工作认真细致,一丝不苟。
◇花生米并不多,可以数得清颗数,好像并没有因为多了一个人而增加了分量。
预设:周总理工作到深夜,工作那么辛苦,可吃的却如此简单,又一次鲜明的对比,让我感受到周总理为人民服务已经到了忘我的境界。
◇喝了一会儿茶,就听见公鸡喔喔喔地叫明了。总理站起来对我说:“我要去休息了。上午睡一觉,下午还要参加活动。你也回去睡觉吧。”
预设:从“公鸡喔喔喔地叫”我知道周总理整整工作了一夜,工作时间太长了,为人民利益而工作都不注意休息。
(2)是的,从一夜的工作可以想象周总理每一个夜晚的工作,他是那么劳苦,又是那么简朴。周总理一生为人民服务,直到生命的尽头他都惦记着人民、惦记着工作。因此,才有了“十里长街送总理”的一幕幕。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3.同学们,你知道哪里有张思德纪念馆吗?在网络上,人们为张思德建立了纪念馆,成千上万的人被“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所感染,写下了自己的感言。你可以在百度搜索“张思德纪念馆”。同时,老师在这里给大家推荐一部电影《张思德》,看了电影,你一定会对张思德同志有更深的了解,也会对为人民服务有更深刻的感受。
设计意图:拓展课内阅读《十里长街送总理》到课外阅读《一夜的工作》,课内外相结合,加深学生“为人民服务”含义的深刻理解。同时,课外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张思德,对学生进行革命人生观的启蒙教育。
四、课堂小结
毛主席的演讲号召革命队伍的同志们向张思德同志学习,学习他的精神,那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那么我们身边是不是也有这样的人呢?同学们可以在生活中留心发现。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第2-3自然段。
2.观看电影《张思德》,说说自己的感受。


【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