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表里的生物》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6课《表里的生物》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16课《表里的生物》教学设计
《表里的生物》教学方案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会写“脆、拦”等6个字,会写“机器、钟楼”等16个词语。
2.能联系课题,结合文中表示时间及人物心理的词语,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理清思路,梳理“我”思考探究的过程,初步感受“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教学重点】
1.能联系课题,结合文中表示时间及人物心理的词语,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理清思路,梳理“我”思考探究的过程,初步感受“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教学难点】
理清思路,梳理“我”思考探究的过程,初步感受“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1.出示现代诗:《我们天天走着一条小路》。学生自由朗读后思考:诗人小时候会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呢?
我们天天走着一条小路
冯至
我们天天走着一条熟路
回到我们居住的地方;
但是在这林里面还隐藏
许多小路,又深邃,又生疏。
走一条生的,便有些心慌,
怕越走越远,走入迷途,
但不知不觉从村疏处
忽然望见我们住的地方
像座新的岛屿呈在天边。
我们的身边有多少事物
向我们要求新的发现:
不要觉得一切都已熟悉,
到死时抚摸自己的发肤
生了疑问:这是谁的身体?
预设:诗人小时候是一个好奇心强、爱思考的孩子。
2.引导:这首诗的作者是冯至,我们先了解一下冯至的基本情况吧!
冯至,原名冯承植,直隶涿州(今属河北)人,现代诗人、学者。主要作品有:诗集《昨日之歌》《十四行集》《十年诗抄》;散文集《山水》《东欧杂记》;历史小说《伍子胥》;传记《杜甫传》;译著《海涅诗选》《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等。鲁迅曾称赞他是“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1980年被聘为瑞典皇家文学、历史、文物科学院外籍院士。
3.过渡: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表里的生物》就是冯至写的一篇回忆儿童生活的散文。(板书:表里的生物 冯至)
设计意图:用冯至的现代诗引入,让学生思考诗歌中的观点,旨在自然地拉近学生与文章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通过启发思考作者小时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更为课文的学习作好铺垫。
二、整体感知
1.自读任务
教师明确要求: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不熟悉的词语和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争取把课文读通顺。
2.初读反馈
(1)随文识字:随文认读课文中含有拼音的词语。
嘀嗒(dā) 蝎子(xiē) 蜇(zhē) 钵子(bō) 蝈蝈(guō)
点拨:
①“蝎”可以组成词语“蝎子”,体细长,尾部为环节形,末端有一毒刺,常寄居山坡,墙缝,土穴等潮湿阴凉处。
②“钵”可以组成词语“钵子”,形状像盆而较小的一种陶制器具,用来盛饭、菜、茶水等。
③“蝈”可以组成词语“蝈蝈”,个子较大,外形和蝗虫相像,身体草绿色,触角细长。
(2)开火车:检查重点词语的认读。
机器 钟楼 洪亮 街心 盲人 坚硬 清脆 单调 请求 加速 齿轮 玻璃 唯恐 丑恶 恐怖 证实
3.再读感知
教师明确要求:默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1)勾画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
预设:这些词有“小时候、一天、过了许多天、此后、有一回、后来”。(相机板书)
(2)随着时间的变化,“我”的心情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预设:好奇——痛苦——高兴——愉快。(相机板书)
(3)结合这一系列的变化,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预设:小时候,“我”认为凡是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一天,“我”发现父亲的表声音很好听,对表很好奇,猜想表里面有生物。父亲不许“我”动,“我”想动,但是“我”又不敢,因此很痛苦。这样过了许多天,父亲自动给我看,“我”高兴极了,此后“我”常常请求父亲给我看。有一回,父亲告诉“我”表里面有一个小蝎子,“我”印证了自己的猜想,感到很愉快。后来,“我”见人就说:表里有一个小蝎子。
点拨:巧妙地把几个部分串联了起来,就说能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本课生字不多,初读后集中解决字音问题。学生借助圈画的方式,借助关键词梳理课文脉络,由整体入手,在自读和浏览中可以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培养了学生整体感知的能力,为后面的学习作铺垫。
三、问题探究
合作探究
1.探究任务
说说文中的“我”探究了什么问题,又是怎样探索的。从中,你感受到“我”是一个怎么样的孩子?
2.探究过程
(1)结合课文内容,完成表格,梳理“我”探索未知的独特思路。
“我”探究的问题
“我”探索的过程 产生好奇, 作出猜测 ①“我”的经验: ②“我”的发现: ③父亲的表现: 猜测:
猜测得到 “证实” ①“我”的发现: ②父亲的表现: 结论:
产生新疑问,作出新猜测 ①“我”的疑问: ②父亲的表现: 新的猜测:
(2)结合课文和表格内容,简单说说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3)先小组内交流形成结论,再推选代表在班级分享,教师相机点拨。
3.探究活动
(1)引导学生说说:文中的“我”探究了什么问题?
预设:结合课文题目和课文内容,我知道小主人公探究了“表里有生物”这个问题。
(2)学生结合表格提示,在文中勾画相关语句,概括、提炼后完成表格。
(3)小组代表在班级展示小组达成共识的探究成果。
预设:
“我”探究的问题 表里有生物吗?
“我”探索的过程 产生好奇, 作出猜测 ①“我”的经验: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 ②“我”的发现:怀表的秒针会自己走动,表盖里还会发出清脆的声音。 ③父亲的表现:不许动表。 猜测:表里面一定有生物,被父亲关在表里了。
猜测得到 “证实” ①“我”的发现:表里有个小尾巴似的东西不停地摆来摆去。 ②父亲的表现:仍然不许动表,说摆动的东西是小蝎子的尾巴。 结论:表里面有一个小蝎子。
产生新疑问, 作出新猜测 ①“我”的疑问:为什么把蝎子放在这么好的表里? ②父亲的表现:没有回答。 新的猜测:也许这个蝎子声音好听,与众不同。
(4)引导:同学们,在“我”眼中,表里的生物是什么?读完课文后,联系你的生活经验,说说“表里的生物”实际上是什么吧!
预设:在“我”眼中,表里的生物是一个小蝎子。“表里的生物”其实是一个会运动的机械零件。
(5)引导:结合课文及表格内容,简单说说“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预设:“我”是一个好奇心强、爱思考的孩子。(板书:“我” 好奇心强、爱思考)
四、生字书写
过渡:同学们,朗读课文的时候,你是否关注了本课的重点汉字呢?它们是什么结构的汉字?怎么书写怎么才美观呢?让我们动笔写一写吧。
1.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写字,全班交流易错字的书写。
脆 拦 玻 璃 恶 怖
点拨:
(1)“脆、拦、玻、璃、怖”都是左右结构的字,且左窄右宽。“脆”字注意右边的“危”字,最后两笔是横折钩和竖弯钩;“璃”字右边笔画较多,书写时要写得紧凑,注意“璃”字的笔顺,以及它的最后两笔是撇折和点;“怖”字写“忄”时注意其笔画顺序,先写两点,再写竖。
(2)“恶”是上下结构的字,“亚”的首横略短,末横略长。
2.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课堂,推荐展示几位“书法家”的书写供学生欣赏。
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引导学生观察汉字的结构,规范书写,明确汉字笔画及笔顺。写字指导要在分组归类的基础上,就重点字进行指导。同时发挥熟字、熟笔画在书写中的重要作用。
五、课堂小结
小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本课的生字词,初步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梳理了“我”的探究过程。我们从中感受到冯至小的时候真是一个好奇心强、爱思考的孩子!作者运用了哪些方法来生动刻画“我”的形象?我们下节课继续交流。
六、布置作业
1.当堂练习:抄写词语,注意书写规范、美观。
机器 钟楼 洪亮 街心 盲人 坚硬 清脆 单调 请求 加速 齿轮 玻璃 唯恐 丑恶 恐怖 证实
2.课后作业:熟读课文《表里的生物》。
【板书设计】
表里的生物
冯至






《表里的生物》教学方案
第2课时
【学习目标】
1.通过品读思考,交流对人物形象的感受,体会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方法。
2.能够结合生活经历,与同学交流生活中遇到的与“我”类似的趣事。
【教学重点】
1.通过品读思考,交流对人物形象的感受,体会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方法。
2.能够结合生活经历,与同学交流生活中遇到的与“我”类似的趣事。
【教学难点】
通过品读思考,交流对人物形象的感受,体会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1.字词检测。

lán zhù
一条湍急的河流( )了“蟋蟀野战队”的去路。夜深了,年轻的
qīng cuì hóng liàng
队员们听见( )的猫头鹰叫声里夹杂着( )的狼嚎,感到非常
kǒng bù jiā sù
( )。队长唱起山歌,给他们壮胆,大家( )离开。

预设:拦住 清脆 洪亮 恐怖 加速
2.过渡:上节课大家读《我们天天走着一条小路》时就猜测到作者是一个有好奇心、爱思考的孩子,读过课文后就更坚信了自己的猜测。(板书:有好奇心 爱思考)
3.提问:下面这些句子都是对“我”哪方面的描写?
出示:
(1)我那时以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早晨有鸟叫得很好听,夜里有狗吠得很怕人,夏天蝉在绿树上叫,秋晚有各种的虫在草丛中唱不同的歌曲。钟楼上的钟不是活的,有时却洪亮地响起来,那是有一个老人在敲;街心有时响着三弦的声音,那是一个盲人在弹。哪里有死的东西会自己走动,并且能自动地发出和谐的声音呢?
(2)他这么说,就更增加了表的神秘。“不许动”,里边该是什么东西在响呢?我对于它的好奇心一天比一天增加。树上的蝉,草里的虫,都不会轻易被人看见,我想:表里边一定也有一个蝉或虫一类的生物吧,这生物被父亲关在表里,不许小孩子动。
(3)我吓了一跳,蝎子是多么丑恶而恐怖的东西,为什么把它放在这样一个美丽的世界里呢?但是我也感到愉快,证实我的猜测没有错:表里边有一个活的生物。
预设:心理描写。
4.连起来读一读这些心理描写的句子,你除了能感受到“我”爱思考,还有什么发现?
预设:“我”每次思考都会经过推理和论证,然后得岀自己的结论,而且都是结合生活实际来思考的。
5.小结:“我”的思考是逐步推进的,即不是单一的一次思考,而是连续不断的。大家不仅抓住课文中的语句来感受人物的特点,还学会了将这些语句相互关联起来进一步认识“我”的特点。我们要继续运用这样的方法来读课文。
设计意图:首先复习导入,回顾上节课所学,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接着自然过渡到合作探究活动中去,引导学生聚焦文中对我的心理描写,聚焦学法,即借助语句感受人物特点。作为六年级的学生,从文章中找到相关语句谈感受并不难,但是要把这些语句联系起来去进一步认识“我”的这种思维特点是需要引导的。这种综观全文、前后勾连着读文章的方法也是要学习的。
二、问题探究
(一)合作探究
1.探究任务
聚焦“我”的提问、想法、心理变化等内容,体会人物形象,感受“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2.探究过程
(1)快速默读课文,画出“我”的提问、想法、心理变化等相关句子,并在所画句子旁边批注自己的感受。
(2)小组内容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3)教师引导学生赏析、品读重点语句。
3.探究活动
聚焦提问。
(1)学生交流勾画的语句和批注。
“不许动”,里边该是什么东西在响呢?
我问:“为什么还蒙着一层玻璃呢?”
“为什么呢?”我又问。
我继续问:“为什么把那样可怕的东西放在这么好的表里?”
①提问:从中,你感受到“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预设:我感受到“我”不仅是一个爱思考的孩子,还是一个有强烈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孩子。(板书:求知欲强)
②追问:你是从哪些词语中读出来的?
预设1:我是从疑问词“为什么”和“什么”中读出来的。
预设2:这几个句子都是问句。
③引导:同学们发现了吗?这些句子其实都是对“我”哪方面的描写?
预设:语言描写。
(2)指导朗读:学生加上提示语朗读9—16段,还原对话情境,表达人物内心情感,进一步感受“我”的特点。
“不许动”,里边该是什么东西在响呢?
我(惊喜又疑惑地)问:“为什么还蒙着一层玻璃呢?”
“为什么呢?”我又(抬起头盯着父亲)问。
我继续(不解地)问:“为什么把那样可怕的东西放在这么好的表里?”
聚焦想法。
(1)学生交流勾画的语句和批注。
我只想,大半因为它有好听的声音吧。但是一般的蝎子都没有这么好听的声音,也许这里边的蝎子与一般的不同。
①提问:从中,你感受到“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预设:“我”天真烂漫,充满奇特的想法。(板书:天真烂漫)
②追问:你是从哪些词语中读出来的?
预设:我是从“大半”“但是”“也许”这几个词中感受到的。
聚焦心理变化。
(1)学生交流勾画的语句和批注。
我对于它的好奇心一天比一天增加。
越不许我动,我越想动,但是我又不敢,因此很痛苦。
没有请求,父亲就自动给我看,我高兴极了,同时我的心也加速跳动。
①提问:从中,你感受到“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预设:我感受到了“我”的内心充满好奇。
②追问:你是从哪些词语中读出来的?
预设:我是从“一天比一天”“越……越……”“痛苦”“加速跳动”这些词或短语中体会到的。
③引导:我们回过头再读读第一自然段,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我”非常善于观察,而且能够经过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板书:善观察)
4.活动小结
是呀,通过圈画关键词,我们发现作者小时候就是这样一个爱思考,有强烈好奇心和求知欲,天真烂漫,拥有奇特想法的人。经过不断猜想,他最终印证了自己的猜想。
设计意图:让学生联系全文内容寻找具体事例,旨在引导学生对“我”有更深刻的认识。这样的阅读会给孩子开放的空间,让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学会在阅读过程中不但会提炼观点,还能用事实印证自己的观点,并力求清晰地表达出来,从而获得对人物全面而客观的认识。
(二)合作探究
1.探究任务
课文的结尾写道:“这样的话我不知说了多久,也不知道到什么时候才不说了。”你也有过类似的经历吗?
2.探究过程
(1)默读课文,画出文中“这样的话”具体指的句子。
(2)读读第15、16自然段,结合生活实际谈谈父亲为什么这么回答“我”。
(3)联系生活实际,回想自己是否也说过类似的话,并和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4)小组推选代表在班级分享自己的类似经历。
3.探究活动
(1)出示课文最后一段:“这样的话我不知说了多久,也不知道到什么时候才不说了。”提问:“这样的话”具体指哪句话?
预设:指这句话——“我有蟋蟀在钵子里,蝈蝈在葫芦里,鸟儿在笼子里,父亲却有一个小蝎子在表里。”
(2)读读第15、16自然段,结合生活实际谈谈父亲为什么这么回答“我”。
“为什么呢?”我又问。
“这摆来摆去的是一个小蝎子的尾巴,一动就要蜇你。”
预设1:父亲这样说,其实是为了阻止“我”随便动他的表。我妈妈有时候也会这样。
预设2:“我”当时还太小,就算爸爸告诉“我”,“我”也无法明白表的构造。
(3)过渡:同学们,你们生活中有过类似的经历吗?谁来分享一下?
预设1:种子被种在土里,浇水施肥后,就能发芽、长苗、开花、结果,小时候我看到了,觉得非常神奇。一个夏天,全家人在家里吃西瓜,我不小心把一粒西瓜子吞进了肚子里。这时,我突然想起种子的生长过程,就认为自己的肚子里也能长出一个大西瓜。于是,我见人就说“几天后,你就能吃到西瓜了,因为我的肚子里长着一个大西瓜!”后来妈妈从书店里买来一本有关植物知识的图书,里面记录了种子萌发的条件和过程。看完书后,我恍然大悟,再也不说“我的肚子里长着一个大西瓜”了。
预设2:还记得小时候,总是问妈妈我从哪里来。妈妈跟我说,我从另外一个星球飞到了这个世界。当时,我很是高兴地点了点头,我终于知道了这个问题的答案。有一次,一个比我小的小朋友问我这个问题,我当时胸有成竹地告诉她,我们都是从另外一个星球来到这个世界的。很长时间,每当和小朋友聊起这个话题时,我都会说我从月球上来。不知道说了多久,直到后来上小学学习了一些生物知识后,我才真正懂得我到底从哪里来。现在回想起来,小时候的自己是多么天真、单纯,童年有很多像这样充满趣味的事。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先聚焦“这样的话”具体指的是哪句话,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勾连学生生活实际,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
三、拓展延伸
1.过渡:《表里的生物》是冯至回忆自己童年时寻找表里的生物的故事。童年的发现虽然常常让人感觉不可思议,甚至滑稽可笑,却留下了成长的印记。接下来,我们一起阅读作者的另一篇文章《彩色的鸟》,看看这篇文章写了怎样的童年故事吧!
2.阅读下列文章,回答问题。
彩色的鸟
在热带地方是不难看见羽毛美丽的鸟的,但是在北方,在我的家乡,最普通的鸟儿只是喜鹊、鸽子、乌鸦、麻雀。你们想,这些鸟儿不是灰色的,就是黑色的,不然就是白色的,它们的羽毛怎么会十分美丽呢?但是我一打开我的图画书,就不同了,里边的鸟儿有蓝色的、绿色的、紫色的、白色的……它们真是美丽呀,若在我的笼子里哪怕是只养这么一只,我已经心满意足了。
可是,笼子里边只有麻雀,屋檐底下只有鸽子窝。一天,还有一个人送我一只乌鸦,长得那样丑,声音那样难听;母亲说,把它放了吧,我还有一些舍不得,天天饲养着这类鸟儿,有多么单调。
我问父亲:“书上的彩色的鸟儿我们这里怎么都没有呢?”
父亲说:“它们在这里不适宜生存。”
“不适宜生存”,我却有些不懂,什么叫做不适宜生存呢?
父亲继续说:“水里的鱼不能在陆地上生存,空中的鸟不能在水里生存。冬天若是把你放在一个冰冷的房子里,你就会冻出病来,这都叫做不适宜生存。南方的彩色的鸟儿都惯于温暖,所以不喜欢飞到我们这个冷的地方来。”
我听着,似懂非懂。我只是更思念彩色的鸟,但是彩色的鸟怎么也飞不到我们的天空。我想,彩色的鸟既然没有,我就要制造彩色的鸟。母亲能够把衣服染成蓝色、红色、绿色,我为什么不把我的麻雀也染成蓝色、绿色、红色呢!一天,母亲在染衣服,我就把各样的颜色都偷偷的留起来一点儿,在一个午后,我把麻雀从笼子里拿出来一个染一个,有的染蓝的,有的染成彩色的,一切都按照我的心意,染完了一个,觉得比图画上画得还好看些,心里很高兴。我自言自语地说:“我们这里也有彩色的鸟了。”
第二天一睁眼,就想去看那些彩色的鸟。但是走到笼前一看,已经有三只鸟死了,等到下午,又死了几只。最后只剩下一只还活着。这只是没有全身染遍了颜色,我只在它的腿上染了一点红。我看着这些活泼的鸟一个一个地死去,很懊丧,我只好把它们埋在房后的空地里。忙了一天,到了晚上,我才得休息。同时我自己想:“无论如何,我是有过彩色的鸟了,可惜它们这么快地就死去了。大半这就是父亲所说的道理吧,彩色的鸟儿在我们这里不适宜生存。”
(1)根据文章内容,梳理“我”的探索过程。
产生好奇, 提出疑问 我的发现:① 我的疑问:书上的彩色的鸟儿我们这里怎么都没有呢?
继续思考, 付诸行动 我的思考:母亲能够把衣服染成彩色,我为什么不能把我的麻雀也变成彩色的呢? 我的行动:②
意外结局, 得出结论 我的发现:③ 我的结论:④
预设:
①我家乡的鸟儿颜色单调,但图画书中的鸟儿却鲜艳美丽。
②我把鸟儿染成了彩色的。
③除了一只没有全身染遍颜色的鸟儿,其他被染色的鸟都死了。
④彩色的鸟儿在我们这里不适宜生存。
(2)从中,你感受到“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预设:我感受到“我”是一个天真烂漫,好奇心和求知欲强,勤于思考和实践的孩子。
设计意图:在学习文章之后,借助这篇节选文章,引导学生将学到的方法运用到其他文本中去,落实学法的迁移。
四、课堂小结
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抓住描写人物的语句,圈画关键词,并将这些句子联系起来进行思考,全面、深入地感受到了“我”是一个有好奇心、爱思考、求知欲强、天真烂漫、善观察的孩子,这样的品质对冯至今后的人生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正如篇章页所说:科学发现的机遇,总是等着好奇而又爱思考的人。因此我们也要善于观察生活, 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并不断思考,从而成就自己的人生。(板书:科学发现的机遇,总是等着好奇而又爱思考的人。)
五、布置作业
群文阅读:
1.快速浏览冯至的《表里的生物》《彩色的鸟》《猫儿眼》这三篇文章。
2.从文章主题、人物形象等方面来思考这三篇文章有什么相同点,把自己的发现写出来并与同学交流分享。
【板书设计】
表里的生物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