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专题训练《史记·高祖本纪》(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专题训练《史记·高祖本纪》(含答案)

资源简介

文言文专题训练-----《史记·高祖本纪》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五年,高祖与诸侯兵共击楚军,与项羽决胜垓下。淮阴侯将三十万自当之,孔将军居左,费将军居右,皇帝在后,绛侯、柴将军在皇帝后。项羽之卒可十万淮阴先合不利却孔将军费将军纵楚兵不利淮阴侯复乘之大败垓下。项羽卒闻汉军之楚歌,以为汉尽得楚地,项羽乃败而走,是以兵大败。使骑将灌婴追杀项羽东城,斩首八万,遂略定楚地。鲁为楚坚守不下。汉王引诸侯兵北,示鲁父老项羽头,鲁乃降。遂以鲁公号葬项羽谷城。还至定陶,驰入齐王壁,夺其军。
正月,诸侯及将相相与共请尊汉王为皇帝。汉王曰:“吾闻帝贤者有也,空言虚语,非所守也,吾不敢当帝位。”群臣皆曰:“大王起微细,诛暴逆,平定四海,有功者辄裂地而封为王侯。大王不尊号,皆疑不信。臣等以死守之。”汉王三让,不得已,曰:“诸君必以为便,便国家。”甲午,乃即皇帝位氾水之阳。
……
高祖置酒洛阳南宫。高祖曰:“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节选自《史记·高祖本纪》)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项羽之卒可十万/淮阴先合/不利/却/孔将军/费将军纵/楚兵不利/淮阴侯复乘之/大败垓下
B.项羽之卒可十万淮阴/先合不利/却孔将军/费将军纵楚兵/不利淮阴侯/复乘之/大败垓下
C.项羽之卒可十万/淮阴先合/不利/却孔将军/费将军纵楚兵/不利淮阴侯/复乘之/大败垓下
D.项羽之卒可十万淮阴/先合不利/却/孔将军/费将军纵/楚兵不利/淮阴侯复乘之/大败垓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侯,古代五等爵位的第二等。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B.甲午,干支之一。“天干地支纪年法”,又简称“干支纪年法”,由十二天干和十地支共配成六十组计时序号,古人用干支依次、循环地纪年、纪月、纪日和纪时辰。“甲午”在此文是干支纪月法。
C.阳,山南水北朝向日光的地方。指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多用于地名。如衡阳,在中国湖南省衡山之南;洛阳,在中国河南省洛河之北。文中“氾水之阳”指“氾水北面”。
D.本纪,是纪传体史书中帝王传记的专用名词,始于司马迁的《史记》。不过也有例外,比如项羽,无皇帝之实,却列本纪,由此可见司马迁对项羽历史地位的高度评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鸿门宴》中“项羽兵四十万”“沛公兵十万”,而垓下一战,刘邦转弱为强,淮阴侯将三十万,项羽的军队只有十万。刘邦各路队伍有序配合,韩信三十万军队实力强大,“四面楚歌”谋略的有效实施,使得一味勇猛而缺谋略的项羽最后只能兵败而逃。
B.淮阴侯乘势进攻,大败楚军于垓下,项羽的士兵听到汉军唱起了楚地的歌,以为汉军已经完全占领了楚地,楚军全部崩溃,项羽最后战败弃军逃走。汉王派骑将灌婴追杀项羽,一直追到东成,杀了八万楚兵,终于攻占平定了楚地。
C.诸侯及将相们共同尊请汉王刘邦为皇帝,刘邦自谦推让,他认为贤能的人才能据有皇帝的尊号,自己没有真实才能而只有虚而不实的名号,承担不了皇帝的尊号。刘邦辞让再三,群臣以死请愿,他实在推辞不过,以“为了国家的便利”为由登上皇帝之位。
D.高祖刘邦在洛阳南宫摆设酒宴,召集群臣探讨兴衰成败之由,高起、王陵直言不讳,当面指陈刘邦的短处,言其待人轻侮傲慢且好侮辱别人,也从臣子角度谈其胜于项羽之处:能与天下同利,充分发挥手下将领的作用。
4.把文中画直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
(2)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5.关于刘邦得天下的原因,高起、王陵所强调的内容与刘邦自身强调的内容有何差异?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楚怀王见项梁军破,恐,徙盱台都彭城,并吕臣、项羽军自将之。以沛公为砀郡长,封为武安侯,将砀郡兵。封项羽为长安侯,号为鲁公。吕臣为司徒,其父吕青为令尹。
赵数请救,怀王乃以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北救赵。令沛公西略地入关。与诸将约,先入定关中者王之。
当是时秦兵强常乘胜逐北诸将莫利先入关独项羽怨秦破项梁军奋愿与沛公西入关。怀王诸老将皆曰:“项羽为人强悍猾贼。项羽尝攻襄城,襄城无遗类,皆坑之,诸所过无不残灭。且楚数进取,前陈王、项梁皆败。不如更遣长者扶义而西,告谕秦父兄。秦父兄苦其主久矣,今诚得长者往,毋侵暴,宜可下。今项羽强悍,今不可遣。独沛公素宽大长者,可遣。”卒不许项羽,而遣沛公西略地,收陈王、项梁散卒。乃道砀至成阳,与杠里秦军夹壁,破秦二军。楚军出兵击王离,大破之。
沛公引兵西,遇彭越昌邑,因与俱攻秦军,战不利。还至栗,遇刚武侯,夺其军,可四千余人,并之。与魏将皇欣、魏申徒武蒲之军并攻昌邑,昌邑未拔。西过高阳。郦食其为监门,曰:“诸将过此者多,吾视沛公大人长者。”乃求见说沛公。沛公方踞床,使两女子洗足。郦生不拜,长揖,曰:“足下必欲诛无道秦,不宜踞见长者。”于是沛公起,摄衣谢之,延上坐。食其说沛公袭陈留,得秦积粟。乃以郦食其为广野君,郦商为将,将陈留兵,与偕攻开封,开封未拔。西与秦将杨熊战白马,又战曲遇东,大破之。杨熊走之荥阳,二世使使者斩以徇。南攻颍阳,屠之。因张良遂略韩地轘辕。
(节选自《史记·高祖本纪》)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当是时/秦兵强/常乘胜逐北诸将/莫利先入关/独项羽怨秦破项梁/军奋/愿与沛公西入关/
B.当是时/秦兵强/常乘胜逐北诸将/莫利先入关/独项羽怨秦破项梁军/奋/愿与沛公西入关/
C.当是时/秦兵强/常乘胜逐北/诸将莫利先入关/独项羽怨秦破项梁/军奋/愿与沛公西入关/
D.当是时/秦兵强/常乘胜逐北/诸将莫利先入关/独项羽怨秦破项梁军/奋/愿与沛公西入关/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侯,古代五等爵位的第二等,又可指诸侯,后又泛指达官贵人。
B.令尹,春秋战国时代楚国掌握政治事务、发号施令的最高长官。
C.关中,所指范围不一,古人习惯上将山海关以西地区称为关中。
D.长揖,为古代交际的礼仪风俗,拱手高举继而落下的一种敬礼。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怀王看到项梁军已被打败,害怕了,就把都城从盱台迁到彭城,把吕臣、项羽的军队合在一起由他亲自率领。
B.面对强秦,楚怀王对项羽与沛公可谓知人善用:项羽为次将,向北进兵救赵;沛公向西攻取土地,进军关中。
C.沛公出师不利,和彭越一起攻打秦军,未能建功;又与魏将皇欣、魏申徒武蒲的军队合力攻打昌邑,没有攻下。
D.郦食其只是一个负责看管城门的小吏,但沛公采纳了他的建议,并封郦食其为广野君,任命他的弟弟郦商为将军。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秦父兄苦其主久矣,今诚得长者往,毋侵暴,宜可下。
②于是沛公起,摄衣谢之,延上坐。
10.项羽面对楚汉之争败局已定的局面,却说“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试结合本文,并联系《鸿门宴》,从项羽自身的角度概括其失败的原因。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高祖仁而爱人,喜施。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高祖以亭长为县送徒郦山,徒多道亡。自度比至皆亡之,到丰西泽中,止饮,夜乃解纵所送徒。秦二世元年秋,陈胜[注]等起蕲,至陈而王,号为“张楚”。诸郡县皆多杀其长吏以应陈涉。沛令恐,欲以沛应涉。掾、主吏萧何、曹参乃曰:“君为秦吏今欲背之率沛子弟恐不听愿君召诸亡在外者可得数百人因劫众众不敢不听”乃令樊哙召刘季。刘季之众已数十百人矣。于是樊哙从刘季来。沛令后悔,恐其有变,乃闭城城守,欲诛萧、曹。萧、曹恐,逾城保刘季。刘季乃书帛射城上,谓沛父老曰:“天下苦秦久矣。今父老虽为沛令守,诸侯并起,今屠沛。沛今共诛令,择子弟可立者立之,以应诸侯,则家室完。不然,父子俱屠,无为也。”父老乃率子弟共杀沛令,开城门迎刘季,欲以为沛令。萧、曹等皆文吏,自爱,恐事不就,后秦种族其家,尽让刘季。刘季数让。众莫敢为,乃立季为沛公。于是少年豪吏如萧、曹、樊哙等皆为收沛子弟二三千人,攻胡陵、方与,还守丰。赵数请救,怀王乃以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北救赵。令沛公西略地入关。与诸将约,先入定关中者王之。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降轵道旁。沛公召诸县父老豪桀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秦人大喜。项羽遂西,屠烧咸阳秦宫室,所过无不残破。秦人大失望,然恐,不敢不服耳。
(选自《史记·高祖本纪》,有删改)
[注]陈胜,字涉,秦末农民起义领袖之一。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君为秦吏/今欲背之率/沛子弟恐/不听/愿君召诸亡在外者/可得数百人/因劫众/众不敢不听
B.君为秦吏/今欲背之率/沛子弟恐/不听/愿君召诸亡/在外者可得数百人/因劫众/众不敢不听
C.君为秦吏/今欲背之/率沛子弟/恐不听/愿君召诸亡在外者/可得数百人/因劫众/众不敢不听
D.君为秦吏/今欲背之/率沛子弟/恐不听/愿君召诸亡/在外者可得数百人/因劫众/众不敢不听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祖,这里指汉朝开国之君刘邦,后世如唐高祖、明高祖都是开国之君。
B.季,与伯、仲、叔一起表示兄弟排行次序,季是排行最后的,如刘季。
C.诸侯,古代帝王分封的各国国君。规定要服从王命,定期朝贡述职。
D.咸阳,秦朝都城,有说法认为因其位于山之南、水之北,所以称咸阳。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二世时,陈胜在蕲县起兵,到陈地后自立为王。各郡县的人有很多都杀掉他们的长官来响应陈涉,沛县县令也想起义来响应陈涉。
B.沛县县令害怕刘季他们发动事变,关闭城门坚守,想杀掉萧何、曹参。萧何、曹参翻过城墙去投靠刘季。刘季鼓动沛县父老杀掉沛县县令。
C.沛县父老杀掉沛县县令后打开城门迎接刘季,想让他做沛县县令;萧何、曹参等文官也要刘季担任。刘季反复推让后还是被立为沛公。
D.沛公人关后在关中称王,与父老们约法三章,派人和秦朝的官吏一起去向百姓们讲清楚。而项羽西进后,一路屠杀并焚烧了秦朝宫室。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下苦秦久矣,今父老虽为沛令守,诸侯并起,今屠沛。
(2)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
答案
1、A句意为:项羽的军队大约有十万。淮阴侯首先跟楚军交锋,失利,向后退却。孔将军、费将军出兵进攻(从左右两边纵兵攻上去),楚军失利,淮阴侯乘势再次进攻,在垓下将楚军打得大败。
“淮阴”作主语,“合”“不利”“却”分别作谓语,故应在“淮阴先合”“却”前后停顿,排除BCD。
“楚兵”作主语,“不利”作谓语,故“楚兵不利”中间不能停顿,排除BC。
2.B“由十二天干和十地支”错误,应是“十天干和十二地支”。“干支纪月法”错,“甲午”在此文是干支纪日法。
3.B“楚军全部崩溃,项羽最后战败弃军逃走”错误,原文“项羽乃败而走,是以兵大败”,原文是说项羽战败弃军逃走,楚军因此才全部崩溃。
4.(1)然而陛下派人攻打城池夺取土地,那些投降的和被攻下的地方,就把它封赏给他们,和天下人共同享有利益。
(2)项羽有一位范增而不能任用他,这就是他被擒获的原因。
5.①高起、王陵强调实惠激励(股权激励)。②刘邦强调人才自我价值的实现(为人才发挥特长创造条件)。
参考译文:
汉五年(前202),高祖和诸侯的军队共同攻打楚军,与项羽在垓下决一胜负。淮阴侯韩信率领三十万大军亲自与楚军正面对阵,他的部将孔将军在左边,费将军在右边,汉王刘邦领兵随后,绛侯周勃、柴将军跟在汉王刘邦的后面。项羽的军队大约有十万。淮阴侯首先跟楚军交锋,失利,向后退却。孔将军、费将军出兵进攻(从左右两边纵兵攻上去),楚军失利,淮阴侯乘势再次进攻,在垓下将楚军打得大败。项羽的士兵听到汉军唱起了楚地的歌,以为汉军已经完全占领了楚地,项羽于是战败逃走,楚军因此全部溃败。汉王刘邦派骑将灌婴追击项羽,并在东城杀死他,斩杀了八万楚兵,于是攻占平定了楚地。只有鲁县人为楚国坚守不投降。汉王刘邦就率领诸侯军北上,把项羽的头给鲁县的父老们看,鲁县人才投降。于是汉王刘邦按照鲁公这一封号的礼仪,把项羽葬在谷城。汉王刘邦回师定陶,驱马闯入齐王韩信的军营,夺了他的兵权。
正月,诸侯及将相们共同请求尊奉汉王为皇帝。汉王刘邦说:“我听说皇帝的尊号,是贤能的人才能据有的,没有真实的才能而只有虚而不实的名号,是无法保持的,我可承担不了皇帝的尊号。”群臣都说:“大王从平民起事,诛伐残暴的逆贼,平定天下,有功的人就分赏土地封为王侯。如果大王不称皇帝尊号,人们都会疑虑不相信。我们这些人就是死也要坚持让您称帝。”汉王刘邦辞让再三,实在推辞不过了,才说:“既然诸位认为这样有利,那我也就从有利于国事上考虑吧。”甲午日,汉王刘邦在氾水北面登临皇帝之位。
……
高祖刘邦在洛阳南宫摆设酒宴。高祖刘邦说:“诸侯众将不要对我隐瞒,都要说真心话。我之所以能取得天下的原因是什么?项羽之所以失去天下的原因是什么?”高起、王陵回答说:“陛下傲慢而且好侮辱别人,项羽仁厚而且爱护别人。然而陛下派人攻打城池夺取土地,那些投降的和被攻下的地方,于是就封赏给他,和天下人共同享有利益。项羽妒贤嫉能,有功劳的人他就嫉妒,有德行的人他就怀疑,作战胜利却不给人功劳,夺得了土地不给人好处,这就是他失去天下的原因。”高祖刘邦说:“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如果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我比不上张子房;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供给粮饷,不断绝粮道,我比不上萧何;统率百万大军,战就一定胜利,攻就一定攻取,我比不上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中的俊杰,我却能够重用他们,这就是我能够取得天下的原因。而项羽虽然有一位范增却不能重用他,这就是他被我打败的原因。”
6、D句意:这时候,秦军强大,常常乘着胜利的威势追击败逃之敌,诸将中没有人认为先入关是有利的事。只有项羽恨秦军打败了项梁的军队,很激愤,愿意和沛公一起西进入关。
“逐北”,追击败逃之敌,动宾结构,后面断开;“诸将”作后面内容的主语,前面断开。排除AB。
“项梁军”作“破”的宾语,后面断开;“奋”的主语为项羽,此处省略,单独成句。排除C。
7.C“古人习惯上将山海关以西地区称为关中”错误,关中,所指范围不一,古人习惯上将函谷关以西地区称为关中。
8.C“沛公出师不利”错误,从“乃道砀至成阳,与杠里秦军夹壁,破秦二军。楚军出兵击王离,大破之”可知,并非出师不利。
9.①秦地父老兄弟因为他们的君主暴虐而受苦已经很久了,现在如果真的能有位忠厚老实的人前去,不欺压百姓,才会使秦地降服。
②于是沛公站起身来,整理衣服,向他道歉,把他请到上坐 。
10.①凶悍残忍,不得民心;②优柔寡断,胸无城府;③刚愎自用,自以为是。
参考译文:
秦二世三年(前207),楚怀王看到项梁军已被打败,害怕了,就把都城从盱台迁到彭城,把吕臣、项羽的军队合在一起由他亲自率领。任命沛公为砀郡太守,封为武安侯,统率砀郡的部队。封项羽为长安侯,号称鲁公。吕臣担任司徒,他的父亲吕青担任令尹。
赵国几次请求援救,怀王就任命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曾为末将,向北进兵救赵。命令沛公向西攻取土地,进军关中。和诸将相约,谁先进入函谷关平定关中,就让谁在关中做王。
这时候,秦军强大,常常乘着胜利的威势追击败逃之敌,诸将中没有人认为先入关是有利的事。只有项羽恨秦军打败了项梁的军队,很激愤,愿意和沛公一起西进入关。怀王手下的老将们都说:“项羽这个人敏捷勇猛,却又凶悍残忍。项羽曾经攻下襄城,那里的军民没有一个活下来,都被他活埋了。凡是他经过的地方,没有不被毁灭的。再说,多次进攻,先前陈王、项梁都被打败了,不如改派忠厚老实的人,实行仁义,率军西进,向秦地的父老兄弟讲明道理。秦地父老兄弟因为他们的君主暴虐而受苦已经很久了,现在如果真的能有位忠厚老实的人前去,不欺压百姓,才会使秦地降服。项羽只是敏捷勇猛,不能派他去。现在只有沛公一向忠厚老实,可以派他去。”怀王最终没有答应项羽,而派了沛公率领大军向西去夺取土地,一路收集陈胜、项梁的散兵。沛公取道砀县到达成阳,与杠里的秦军对垒相持,结果击败了秦军的两支部队。楚军又出兵攻击王离,把王离打得大败。
沛公率兵西进,在昌邑与彭越相遇。于是和他一起攻打秦军,战事不利。撤兵到栗县,正好遇到刚武侯,就把他的军队夺了过来,大约有四千人,并入了自己的军队。又与魏将皇欣、魏申徒武蒲的军队合力攻打昌邑,没有攻下。沛公继续西进,经过高阳。郦食其负责看管城门,他说:“各路经过此地的多了,我看只有沛公才是个德行高尚忠厚老实的人。”于是前去求见,游说沛公。沛公当时正叉开两腿坐在床上,让两个女子给他洗脚。郦食其见了并叩不拜,只是略微俯身作了个长揖,说:“如果您一定要诛灭没有德政的暴秦,就不应该坐着接见长者。”于是沛公站起身来,整理衣服,向他道歉,把他请到上坐 。郦食其劝说沛公袭击陈留,得到了秦军储存的粮食。沛公就封郦食其为广野君,任命他的弟弟郦商为将军,统率陈留的军队,与沛公一起攻打开封,没有攻下。继续向西,与秦将杨熊在白马打了一仗,又在曲遇东面打了一仗,大破秦军。杨熊逃到荥阳去了,秦二世派使者将他斩首示众。沛公又向南攻打颖阳,屠戮了颖阳。通过张良的关系,占领了韩国的轘辕险道。
11、C句意:您身为秦朝的官吏,如今要叛秦起事,率领沛县子弟,恐怕他们不愿听命。希望您召集逃亡在外面的人,可以得到几百人。利用这股力量胁持群众,群众不敢不听您的命令。
“率”在文中是动词,意为率领,宾语是“沛子弟”,不断开,排除A、B。
“诸亡在外者”为定语后置句,作为“召”的宾语,不可断开,排除D。
12.A“明高祖都是开国之君”错误,明朝开国之君是明太祖朱元璋。
13.D“入关后在关中称王”错误。原文是说“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可知,沛公只是和诸侯约定先入关的应当在关中称王,但事实上沛公入关后并没有在关中称王。
14.(1)天下百姓在秦朝的暴政统治下受苦已经很久了,如今虽然父老们在替沛县县令守城,但是诸侯纷纷起兵,很快就要屠灭沛县了。
(2)我来这里的原因,是为父老们除害,不是要侵凌虐待你们(没有侵凌虐待你们的意图),不要害怕!
参考译文:
高祖是沛郡丰邑县中阳里人,姓刘,字季。他仁厚爱人,喜欢施舍。到壮年时通过考试成为了一名官吏,当泗水的亭长。高祖身为亭长,去郦山为县里送服徭役的人,许多服徭役的人都在半路逃跑了。高祖估摸着赶到郦山时大家都会逃光的,于是在到达丰邑西沼泽地带时,就停下来喝酒,到了夜晚就释放了所押送的人。秦二世元年秋天,陈胜等在蕲县起义,到了陈县自立为王,号称“张楚”。各郡县都大多杀死长官,响应陈胜。沛县县令恐惧,想要以沛县响应陈胜,主吏萧何、狱掾曹参对他说:“您身为秦朝的官吏,如今要叛秦起事,率领沛县子弟,恐怕他们不愿听命。希望您召集逃亡在外面的人,可以得到几百人。利用这股力量胁持群众,群众不敢不听您的命令。”县令就派樊哙去召唤刘季,刘季的队伍已经近百人了。于是樊哙跟着刘季来到沛县。沛县县令又后悔了,害怕发生变故,就关闭城门坚守不出,打算杀掉萧何、曹参。萧何、曹参恐惧,翻过城墙依附刘季。刘季用帛写了一封信,射到城上,告诉沛县父老说:“天下苦于秦朝的暴政已经很久了。现在父老为沛令守城,但各国诸侯都已起事,(一旦城破,)就要屠戮沛县。如果沛县父老共同起来杀死沛令,选择子弟中可以立为首领的做领导,以响应诸侯军,那就能保全身家性命。不然的话,父子全遭杀害,死得毫无意义。”父老们就率领子弟共同杀了沛令,打开城门,迎接刘季,想让他做沛县县令。萧何、曹参等都是文官,看重身家性命,怕事情不成,秦朝会诛灭他们的全族,所以都推让刘季。这时刘季再三谦让,大家都不敢担任,最后还是立刘季为沛公。到这时,那些年少有成的豪吏像萧何、曹参、樊哙等人都被收入沛公麾下,共有弟子两三千人。他们攻下胡陵、方与,返回驻守丰地。赵多次请求救援,楚怀王就以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未将,北上救赵。命令沛公西出略地,打入关中。同将领们约定:先攻入关中的,就封在关中做王。汉元年(前206)十月,沛公的军队在各路诸侯中最先到达霸上。秦王子婴驾着白车白马,用丝绳系着脖子,封好皇帝的御玺和符节,在轵道旁投降。沛公召来各县的父老和有才德有名望的人,对他们说:“父老们苦于秦朝的苛虐法令已经很久了,批评朝政得失的要灭族,相聚谈话的要处以死刑,我和诸侯们约定,谁首先进入关中就在这里做王,所以我应当当关中王。现在我和父老们约定,法律只有三条:杀人者处死刑,伤人者和抢劫者依法治罪。其余凡是秦朝的法律全部废除。所有官吏和百姓都象往常一样,安居乐业。总之,我到这里来,就是要为父老们除害,不会对你们有任何侵害,请不要害怕!”随即派人和秦朝的官吏一起到各县镇乡村去巡视,向民众讲明情况。秦地的百姓都非常喜悦。项羽于是向西行进,一路屠杀,焚烧了咸阳城内的秦王朝宫室,所经过的地方,没有不遭毁灭的。秦地的人们对项羽非常失望,但又害怕,不敢不服从他。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