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浙教版八下§3.4二氧化碳(1)学案姓名[学习目标]1、了解自然界中的二氧化碳的存在;2、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3、了解二氧化碳的一些应用。一、知识点梳理:知识点1、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1、空气约有体积分数 的二氧化碳,向空气中排放二氧化碳 污染空气,但容易加剧 效应。2、在通常状态下,二氧化碳是一种 色、 味的 体。固体二氧化碳也叫 。3、它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 ;二氧化碳 溶于水中。知识点2、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1、二氧化碳既 ,也 。氧化碳本身没有 性,但当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超过正常含量时,会对人体产生有害的影响。2、二氧化碳溶解在水里时,跟水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碳酸呈 性,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成 色,化学方程式: 。碳酸很不稳定,受热易 ,化学方程式:3、二氧化碳能与碱性溶液发生反应。向澄清石灰水里通入二氧化碳,澄清石灰水变 (生成白色沉淀)—用于二氧化碳的检验的化学方程式: ;知识点3、二氧化碳的用途1、植物的 需要大量的二氧化碳,因此可把二氧化碳作为 肥料;2、二氧化碳也是一种 原料,可用于制纯碱尿素和汽水;3、二氧化碳既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可用于 ;4、固态二氧化碳易 ,可用作 剂,用于人工降雨、冷藏运输、舞台烟雾效果。二、例题讲解例题1、小金按如图方法做有关CO2的实验,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 紫色石蕊试液会变蓝色 B. 气泡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C. 是二氧化碳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色 D. 二氧化碳极易溶于水(例题1图) (例题2图)例题2、如图,将充满CO2的试管倒扣在滴有紫色石蕊试液的蒸馏水中,一段时间后,将出现( )A. 试管内液面上升,试管内溶液变红 B. 试管内液面不上升,烧杯中溶液不变色C. 试管内液面上升,试管内溶液不变色 D. 试管内液面不上升,烧杯中溶液变红例题3、下列有关二氧化碳的实验中,只能证明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的是( )A. B. C. D.例题4、如图所示,把细木条作为横梁,在它的中间穿一个孔,固定在支架上。分别将两个装满二氧化碳的气球封口后挂在细木条的两端。调节它们的位置使得细木条保持水平。然后分别在图A、B位置剪了一个同样长的缺口,(假设气球不缩小,保持原来的形状)试问:(1)最终细木条还能在水平位置平衡吗?如不平衡,哪一端下倾? 。(2)请你解释原因: 。(例题4图) (例题5图) (例题6图)例题5、资料1:消防员告诫人们:住房发生火灾时,要用湿毛巾捂住脸部,尽量靠近地面撤离火源。资料2:二氧化碳比空气重,靠近地面的地方二氧化碳的浓度会更大。这两者有矛盾吗?难道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比空气轻?为了证实这一猜测,某同学设计用如图的装置进行探究:在桌面上固定高低不同的两支蜡烛,将其点燃,用以模拟正在燃烧的物质,用大烧杯模拟小房间。当用烧杯扣住蜡烛后,不一会儿,高的蜡烛先熄灭了,随后低的蜡烛才熄灭。结论:燃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比空气 (选填“重”或“轻”),这是因为燃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的 比空气高的缘故。例题6、如图所示,在大烧杯中,有红、蓝两只彩色气球,红色气球内充有二氧化碳(CO2)气体,蓝色气球内充有空气,两只气球沉在杯底.小明同学收集好一集气瓶CO2气体,倾倒入大烧杯中,发现其中一只气球浮起来了,用手轻轻将其按下,手一松气球又重新上浮,十分有趣。(1)请你判断,哪一只气球浮起来了?如果继续倾倒CO2气体,另一只气球会浮起来吗?请说出理由: ;(2)小亮同学觉得这个实验很有趣,也拿出两只气球分别充入CO2和空气做实验,可是两只气球都没有上浮,你认为他实验失败的原因可能是: 。三、随堂练习:1、下列气体中参与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是( )A.CO2 B.SO2 C.N2 D.CH42、下列关于二氧化碳的用途只利用了其物理性质的是( )A.二氧化碳参加光合作用可提高农作物产量 B.干冰能用于人工降雨C.二氧化碳能用来生产汽水等碳酸饮料 D.二氧化碳可用作灭火剂3、下列关于二氧化碳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的是A. 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B. 二氧化碳高温下可以与碳反应C. 二氧化碳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D. 二氧化碳可变成干冰4、下列物质的性质与用途不对应的是( )A. 铝具有良好的延展性:铝可以做成铝箔 B. 干冰升华吸热:人工降雨C. 氧气助燃:氧气可作燃料 D. 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填充食品包装袋5、我们曾经做过以下一组对比实验,该对比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①CO2密度比空气密度小 ②CO2能够与水发生化学反应③CO2不能使干石蕊纸花变色 ④CO2不支持燃烧A. ①② B. ②③ C.③④ D. ①④6、以下有关描述中属于二氧化碳物理性质的是( )①常温下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②密度比空气大 ③可溶于水(体积比1:1) ④部分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⑤可以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⑥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常用作灭火剂 ⑦二氧化碳沸点-78.5℃⑧固态二氧化碳俗称干冰,常用作制冷剂A.①②③ B. ①②③⑦ C. ①②⑦⑧ D. ②③⑦⑧7、实验探究:为了验证二氧化碳的性质,某同学将实验中制取的二氧化碳气体导入A、B装置(如图),回答下列问题:①装置A中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②B装置中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蜡烛燃烧,且密度比空气大。由此可知,二氧化碳在生活中可用于_______________。(第7题图) (第8题图)8、多角度认识物质,能帮助我们更全面了解物质世界.以氧气和二氧化碳为例,回答下列问题:(1)认识物质的组成和构成:①从宏观上看,氧气和二氧化碳都由 ______ (填“元素”“原子”或“分子”,下同)组成。②从微观上看,氧气和二氧化碳都由 ______ 构成。(2)认识物质的性质:将蘸有酒精的棉芯点燃后放入烧杯中,向杯中缓缓倾倒二氧化碳,观察到烧杯中的棉芯自下而上熄灭(如图a),说明二氧化碳具有的性质有______。由此可推知的灭火原理是______。(3)辩证地认识物质:①量变引起质变。如:碳在充足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不充足的氧气中燃烧生成_____(写化学式)。②功过相对论。从“二氧化碳导致温室效应”的事实分析,“过”:使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等;“功”: ______ (举一例)。四、课后巩固:1、干冰升华时吸收大量的热,这一性质决定了它可用来( )A.制汽水 B.人工降雨 C.作温室肥料 D.灭火2、下列操作或用途中,既跟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有关,又跟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有关的是( )A. 用二氧化碳制干冰 B. 二氧化碳可用来灭火C. 二氧化碳可使石灰浆变硬 D. 将二氧化碳加压溶解制汽水3、下列关于二氧化碳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说明人类生活离不开二氧化碳B. 用排水法能收集到二氧化碳,说明二氧化碳不溶于水C. 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达6%以上会致人死亡,说明二氧化碳有毒D. 水中通入二氧化碳后仍为无色,说明二氧化碳与水未发生反应4、有关碳和碳的化合物描述错误的是( )A.干冰常用于人工降雨B.活性炭有较强的吸附性,常用于工业制白糖时脱色C.金刚石和石墨组成元素相同,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相似D. 室内放一盆水不能防止一氧化碳中毒5、证明汽水饮料中含有CO2气体,最合理的做法是( )A. B. C. D.6、小明在“验证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的实验中,发现在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被熏黑。在探究“为什么烧杯内壁被熏黑?”的问题时,下列他的做法错误的是( )A.反复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现象 B.认为与本次实验无关,不予理睬C.继续查找蜡烛成分资料,探究黑色物质成分 D.向老师请教生成黑色物质的原因7、证明空气中含有CO2气体,最合理的做法是( )A. 仔细闻空气,是否有二氧化碳气味B. 通过吸管往装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吹气,石灰水变浑浊C. 用打气筒向装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压入空气,石灰水变浑浊D. 燃着的木条放在空气中观察是否熄灭8、如图,集气瓶中充满二氧化碳,大烧杯中燃着 2 支高低不等的蜡烛,实验时打开止水夹,移开玻璃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将观察到高的蜡烛先熄灭 B.只打开止水夹,不移开玻璃片,会看不到实验现象C.蜡烛熄灭是二氧化碳降低了蜡烛的着火点 D.去掉烧杯中的 1 支蜡烛,不能得出同样的实验结论(第8题图) (第9题图)9、如图所示,某同学为验证空气中含有少量二氧化碳,将大针筒内的空气一次性压入新制的澄清石灰水,发现石灰水没有变化。据此,你认为该同学应该( )A. 继续用大针筒向澄清石灰水压入空气 B. 撤去大针筒,用嘴向澄清石灰水吹气C. 得出空气中没有二氧化碳的结论 D. 得出空气中含有少量二氧化碳的结论10、科学课堂上老师演示了如图所示的几个实验:(1)图1中蜡烛熄灭的原因是 ;(2)图2实验中,________(填化学式)使紫色干花(用石蕊溶液浸泡过)变红;(3)图3实验中,应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填序号)。A.试管内液体上升 B.试管内液体变红 C.试管内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第10题图) (第11题图)11、某同学设计了下图装置验证二氧化碳的性质,当通入二氧化碳一段时间后,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C中观察到蜡烛由低到高依次熄灭,说明二氧化碳的性质有 。12、二氧化碳的固体叫______,可用作 、 ;由于二氧化碳 的性质,所以进入地窖前需进行 ;二氧化碳 并且 (用化学方程式表达)可制作汽水等饮料; (用化学方程式表达)可用来检验二氧化碳的存在。13、环境问题是人类可持续发展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温室效应被列为21世纪人类面临的最大威胁之一,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旨在限制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抑制全球范围内气候持续变暖的《京都议定书》,已于2005年2月16日正式生效。(1)二氧化碳是大气中的主要温室气体,我国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位居世界第二,为减少二氧化碳这种温室气体的排放,我们可以采取的措施有(只填2种): ; 。(2)为减缓二氧化碳使全球变暖的趋势,有科学家提出大胆设想:将排放到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压缩使其液化,然后将其压入到冰冷的深海中。但也有科学家担心海水中富含二氧化碳后酸度会增加,影响海洋生物的生存。二氧化碳气体转变为液体时将会能量______(填“释放”或“消耗”);二氧化碳使海水酸度增加的原理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 ;(3)我国科学家陈乾旺等最新研究成果表明,在440℃和800大气压条件下,二氧化碳和金属钠反应产生金刚石和碳酸钠,合成的金刚石最大达1.2mm,完全可以满足工业用途。 二氧化碳与金属钠反应生成金刚石和碳酸钠的化学方程式为: ;(4)二氧化碳是一种温室气体,某化学兴趣小组利用如图所示装置对二氧化碳的性质进行验证:当打开K,反应一段时间后:D烧杯中下层的蜡烛先熄灭,上层的蜡烛后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具有的物理性质是 ,具有的化学性质是 。B处紫色石蕊溶液变成红色,C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写出C处发生变化的化学方程式 。参考答案:一、知识点梳理:知识点1、1、0.03% 不会 温室 2、无 无 气 干冰 3、 大 能知识点2、1、不可燃 不支持燃烧 毒 2、酸 红 CO2+H2O=H2CO3 分解 H2CO3 = H2O+CO2↑3、浑浊 Ca(OH)2+CO2=CaCO3↓十H2O知识点3、1、光合作用 气体 2、工业和食品 3、灭火 4、升华 制冷二、例题讲解:例题1、B解析:A.二氧化碳溶于水形成碳酸,能够紫色石蕊试液会变红色,故A错误;B.气泡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故B正确;C.是碳酸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色,故C错误;D.二氧化碳可溶于水,但是溶解度不大,故D错误。例题2、A解析:二氧化碳溶于水反应,生成碳酸,可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成红色;由于试管内气压减小,因此烧杯内的水进入试管,从而使试管内液面升高,故A正确,而B、C、D错误。例题3、C解析:A.稀盐酸与石灰石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密度大,聚集在烧杯底部,又因为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所以下方的蜡烛先灭,既有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也有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B.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故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有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故不符合题意;C.二氧化碳可以像倒水一样倾倒,说明其密度较空气的大,只能证明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故C符合题意;D.二氧化碳可溶于水,且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溶液反应,有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故不符合题意。例题4、(1)不能,左端下倾 (2)二氧化碳比空气重,右端B缺口二氧化碳逸散的速度更快解析:(1)最终细木条不能在水平位置平衡;因为左端二氧化碳的溢出速度小于右端,所以左端气球的重力大于右端,所以左端下倾;(2)木条左端下倾的原因为:二氧化碳比空气重,右端B缺口二氧化碳逸散的速度更快。例题5、轻; 温度解析:燃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比空气轻,这是因为燃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的温度比空气高的缘故。例题6、(1)充空气的蓝球浮起来。因为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密度大。另一只气球不会上浮。因外界二氧化碳的密度与气球内二氧化碳密度相同。(2)倾倒的二氧化碳没有沿杯壁迅速倒下,或直接在瓶口上方倾倒,或倾倒速度慢,或装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没有二氧化碳气体。解析:(1)只有F浮>G时,气球才会上浮.由于F浮=ρCO2gV排,G=mg=ρVg.由于红球内充的是二氧化碳,由于气球是有质量的,则得F浮≤G,所以红球不会上浮;由于蓝球内充的是空气,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气,如果气球质量忽略不计,则的F浮>G,所以蓝球会上浮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密度大所以充满空气的蓝色气球会浮起来;如果继续向其中倾倒CO2,另一只气球仍不会浮起来;因为红色气球中的CO2与倾倒的CO2是相同的,所以不会浮起来;(2)能上浮是不能满足有F浮>G,即烧杯内二氧化碳的浓度过低,造成二氧化碳浓度过低的原因可能是倾倒的二氧化碳没有沿杯壁迅速倒下,或直接在瓶口上方倾倒,或倾倒速度慢,或装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没有二氧化碳气体.倾倒的二氧化碳没有沿杯壁迅速倒下,或直接在瓶口上方倾倒,或倾倒速度慢,或装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没有二氧化碳气体。三、随堂练习:1、A 2、B 3、B 4、C 5、B 6、B7、(1)①紫色石蕊试液变红;H2O+CO2=H2CO3②两支蜡烛按位置由低到高的顺序依次熄灭;灭火8、元素;分子;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使燃烧物隔绝空气(或氧气);CO(或CO和CO2);使地球气温保持在适宜生物生存的温度范围四、课后巩固:1、B 2、B 3、A 4、C 5、C 6、B 7、C 8、B 9、A10、(1)瓶内氧气被耗尽(2)H2CO3(3)A、C11、CO2+H2O=H2CO3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不燃烧、不支持燃烧12、干冰;制冷剂;人工降雨;不能供给呼吸;灯火实验;能溶于水;CO2+H2O=H2CO3;CO2+Ca(OH)2=CaCO3↓+H2O13、改善能源结构,使用清洁能源 大力植树造林,严禁乱砍滥伐 释放 CO2+H2O=H2CO3 3CO2+4Na2Na2CO3+C 密度比空气大 不燃烧、不支持燃烧 CO2+Ca(OH)2=CaCO3↓+H2O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清风明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