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5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学科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立足于社会发展,从哲学角度对我国改革的要求、措施进行系统化理解,以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可和赞同;自觉坚持用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看待和处理问题科学精神:通过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学习,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看待社会现象、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对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有正确的认识;发挥人民群众的作用法治意识:树立法治意识,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理解我国进行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必要性【题型预测】高考对本讲内容的考查以选择题形式居多,以体现类、措施类设问为主;主观题常对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原理与方法论进行深入考查【考点梳理】考点一: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1)劳动的重要性①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劳动是社会历史的起点②劳动创造了人,劳动推动了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③人类历史是由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构成的历史。例题: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青少年劳动教育,强调“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和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强化劳动教育是因为( )①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②劳动教育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③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④社会意识促进社会存在的发展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A【解析】“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和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强化劳动教育是因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①③符合题意。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而不是劳动教育,②错误。先进的社会意识促进社会存在的发展,④错误。故选A。(2)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①人类进行物质生产的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经济领域,人类调整、改革社会关系的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政治领域,人类创造科学文化的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精神文化领域。②实践生成了社会生活的全部领域,形成了全部社会关系,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例题:历史唯物主义指出,现实的人不外乎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人格化,他们所有的性质和活动始终取决于自己所处的物质生活条件。只有从那些使人们成为现在这种样子的周围物质生活条件去考察人及其活动,才能准确地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描绘出人类发展的真实过程。这说明( )A.物质生活条件与人的思想同步发展 B.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C.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D.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答案:C解析:材料认为人类的性质和活动取决于自己所处的物质生活条件,说明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C符合题意。A表述有误,物质生活条件与人的思想不一定是同步发展的。B、D在材料中未体现。故选C。考点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1)二者的含义和内容①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的物质生活过程,主要指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还包括地理环境、人口等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②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既包括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即政治法律、哲学、道德、艺术、宗教等观点,也包括社会心理和自发形成的风俗、习惯例题: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全国人大常委会以国家立法的形式将每年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12月13日确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用以牢记历史、以史为鉴、珍爱和平、开创未来。这种对待历史的态度,是基于( )①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具有客观物质性②社会历史是由人的动机目的决定的③社会意识随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④历史蕴含着现实社会的一般规律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社会发展的客观物质性。确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目的是牢记历史、以史为鉴、珍爱和平、开创未来。这种对待历史的态度,是基于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具有客观物质性,历史蕴含着现实社会的一般规律,①④正确;②说法错误,③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①从性质上说,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②从过程上说,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①从根本上说,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但它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②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例题:习近平指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仍然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不断从中汲取科学智慧和理论力量,更有定力、更有自信、更有智慧地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确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轮始终沿着正确航向破浪前行。这是基于( )①成功改造客观世界要以马克思主义为行动依据②先进的社会意识能正确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③人的主观世界影响着大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结果④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意识及社会意识的相关知识,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运用哲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材料强调了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②③正确指出了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的原因符合题意。客观存在的事物是成功改造客观世界的行动依据①说法错误。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是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④说法错误。考点三: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1)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①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②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2)正确认识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基本矛盾 辩证关系 基本规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就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例题:为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我国于1986年制定了民法通则,并先后出台一系列民事单行法律。在新的历史时期,为适应信息时代、高科技时代、共享经济时代的社会需求,我国又启动了民法典的编纂工作,以便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体现的哲理有( )。①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③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④经济基础一定要适合上层建筑情况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A解析:为适应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变迁,我国制定民法通则并根据社会的需要进行修改,以便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体现了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①②符合题意。民法修改是对上层建筑的调整,不涉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③与题意无关。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④表述错误。考点四: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1)总趋势: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2)实现方式: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即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产生、发展和解决中实现的例题:时代各有不同,青春一脉相承,2022年是中国共青团建团100周年。在庆祝大会上,共青团员、少先队员代表响亮喊出“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共青团要团结带领广大团员青年勇做新时代的弄潮儿,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这表明( )①与社会存在同步变化的社会意识是正确的社会意识②思想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就能促进时代进步③时代精神的变化发展根源于中国发展变化着的实际④时代精神能够转化为推动中国发展的物质力量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D【解析】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与社会存在的变化并不是完全同步的,①错误。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才能促进时代的发展,②错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因为我国社会发展完成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共青团才要广大团员青年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说明时代精神的变化发展根源于中国发展变化着的实际,③正确。共青团员、少先队员的昂扬精神引领他们为中国发展不懈奋斗,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体现了时代精神能够转化为推动中国发展的物质力量,④符合题意。故选D。(3)正确理解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项目 阶级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社会基本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主要矛盾 阶级矛盾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矛盾性质 对抗性(敌我矛盾) 非对抗性(人民内部矛盾)解决方式 阶级斗争 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和完善根本目的 建立新的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 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例题:德国著名历史学家、哲学家维特克曾经用四句谚语概括了人类历史的进程:某人即将灭亡时,往往拥有炙人的权势;时间是筛子,终会淘去一切沉渣;蜜蜂采花,却会使花更加繁盛;暗透了,反而望得见星光。由此可见维特克( )①看到了社会历史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②揭示了支配社会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③认清了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④承认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A.③④ B.①④ C.①② D.②③答案:B解析:“某人即将灭亡时,往往拥有炙人的权势”“时间是筛子,终会淘去一切陈渣”,看到了社会历史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①符合题意。“蜜蜂采花,却会使花更加繁盛;暗透了,反而望得见星光”,承认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④符合题意。材料并没有揭示支配社会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排除②。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但材料中没有说明维特克认清了该矛盾,排除③。故选B。(4)关于我国现阶段的改革。①改革的性质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②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③改革的地位: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例题: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已成为并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生活极大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生机与活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必须将改革进行到底。这是因为( )①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②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③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已不存在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C解析: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②③正确切题。①表述正确但不是将改革进行到底的原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贯穿人类社会始终,④表述错误。考点五: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含义 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劳动群众都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世界观原理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①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②作为物质生产的承担者和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的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①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②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③人民群众还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社会精神财富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①人民群众在任何时期都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②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制度的更迭,都是通过人民群众的革命实现的③人民群众通过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创造和改变社会关系,从而不断推动社会历史进步和发展方法论要求 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基本内容 群众观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立场和根本观点,是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地位 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胜利并成功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也是推动改革开放不断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例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中国共产党坚持这一初心和使命的依据是( )。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②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党和国家事业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③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④以人民为中心,抓住了“牛鼻子”,把握住了矛盾观点的精髓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A解析: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由人民群众的地位决定的,故①②符合题意。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故③表述错误。矛盾观点的精髓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故④表述错误。【考法预测】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分析国家根据形势作出某项决策的原因(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所以要根据社会形势作出新的决策。(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所以要通过制定正确的决策来推动社会发展。(3)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所以要改革生产关系以适合生产力的发展,改革上层建筑以适合经济基础的发展。(4)社会发展是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产生发展和解决中实现的,而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因其非对抗性决定了其只能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来解决。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5)其他角度:主要结合决策的具体内容来分析,如涉及民生问题的,要调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等知识;涉及价值观问题的,要调动价值观的导向作用等知识。【答题模板】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近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民生问题,彰显了党和政府以人为本的情怀,所以对人民群众的地位作用与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考查成为高考的重点,试题往往结合党和政府关注民生、尊重民意等材料设置题目。常见设问角度:①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党和政府为什么要关注民生、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②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党和政府为什么要认真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③结合材料,运用哲学相关知识,分析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④结合材料,分析党和政府是怎样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⑤结合材料,运用社会历史主体的知识说明如何坚持以人民为中常用答题术语: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要求我们必须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②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要求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PAGE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