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7课《壶口瀑布》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7课《壶口瀑布》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课程名称 《壶口瀑布》
科 目 语 文 教学对象 八年级学生
课 时 1课时 执教者
一、教学理念、教材、学情分析
教学理念: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努力创设具有可实践性情景的课堂环境,在可实践的教学语境中、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下,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使学生能发现,能感受,能合作,能探究,成为能够独立思考、勇于表达个人观点的学生;并且进一步在语言、文化、思维、审美四个维度奠定语文基础,使他们在未来能够将语文素养与自我成长融合为一,成为一个能够窥见精神世界之美并在精神上不断成长、有发展潜力的人。 2.教材分析 《壶口瀑布》是2016部编版八年级下第五单元第17课,是当代作家梁衡的一篇游记。八年级下册的单元设置,第一单元注重带领学生通过文章,了解民间习俗、风尚,感受由民众创造并世代传承的民间文化。第二单元是说明文单元,在了解说明文文体知识的前提下感受自然科学的魅力;第三单元是古文单元;第四单元是演讲单元;第五单元是游记单元;第六单元是关于社会民生的古文单元。八下教材的编排,体现了不同主题的交相辉映,让学生在不同主题单元文章阅读下,体验中国优秀文化,积累语文素养,感受人文情怀。 第五单元所选文章都是游记,通过记述游览见闻,描摹山水风光,吟咏人文胜迹,抒发作者的情思。阅读这类文章,随着作品去想想和遨游世界,可以让学生丰富见闻,增长知识,开阔眼界。学习本单元的一个重要知识目标就是了解游记的特点,把握作者的游踪、写景的角度和方法,并揣摩和品味语言,欣赏、积累精彩语句。 3.学情分析 (1)学生心理、知识基础 七年级的学生略显幼稚,八年级上的学生处于青春期阶段,情感和认知都在急剧变化中,到八年级下,学生的情感和思想都逐渐趋于成熟稳定,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感受理解深层次、复杂的情感。这是走进壶口瀑布、体会作者借景抒情,所抒发的对黄河精神、民族精神的深刻领悟的基础。但是另一方面,现在的学生普遍生活都非常优裕,他们的生活范围比较狭窄,思维相应教简单,再加上作者所抒发的情感比较厚重浓烈,是学生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很少体验过的,这是本节课要攻破的一个重难点。 (2)班级设置 现在的教学班级多为平行班设置,班级中有三分之一的学生有较好的阅读积累和较好的语文基础,有三分之一的学生有较好的知识基础,但是缺乏一定的阅读积累,最后三分之一的同学既没有好的语文知识基础,也没有相应的阅读积累,阅读量很少,阅读面非常狭窄。这就决定了对《壶口瀑布》主题情感的理解存在差别,部分学生不能完全体会。 4.设计思路 《壶口瀑布》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游记散文,作者在文中不仅精细地描摹了壶口瀑布的磅礴、雄壮的气势,更由黄河的“挟而不服”,“压而不弯”的“勇往直前”很自然和贴切地想到了人们的经历,由对黄河的歌颂涌向对人的歌颂,使读者受到极大的启示和鼓舞。 本文语言优美,意境雄浑,感情真挚,设计本课时考虑以诵读为手段,以小组合作学习为方式,借助于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在小组交流中感知课文内容,通过多媒体直观教学进一步体验作者情感,最后通过诵读强化感悟,悟得作者的情感。 设计时力求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主,强调自主感受,学会合作,辅以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
二、教学目标
1.学习并掌握游记的基本要素; 2.学习并掌握景物描写的相关写作方法:写景角度、写景顺序、修辞手法、情景交融等; 3.能够运用所学写作游记的方法创作一篇游记。
三、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朗读是领会文章情致的最好方法。在反复朗读中引导学生感受壶口瀑布磅礴的气势和作者的情感。 2.讨论点拨法,品读鉴赏法。
四、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自主预习,了解《壶口瀑布》写作背景,了解字音,辨析字形。 2.教师准备:a.做好课程分析。 b.选好关于壶口瀑布的资源视频。
五、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
(一) 导入设计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讨论 小结 (三) 精读课文,具体感知 (四) 学以致用,游记写作 (五) 课堂小结 “涌来万岛排空势,卷作千雷震地声。”刘子诚《壶口》 “九曲黄河此最豪, 怒流万丈赴狂涛。”壶口飞瀑曾刚 “吞吐万壑百川浩,出纳千流九曲雄。”张应春《观壶口》 “石堑横分薄烟雾,天瓢倒泻吼雷霆。”崔光笏《壶口》 “黄河之水自天来, 天使鸿蒙命禹开。 壶内鱼龙随势入, 沙边鸾鹤听涛回。”陈于王《观壶口》 问题1:这些都是描写壶口瀑布的诗歌,这些作者游览壶口瀑布的第一感受是什么?用几个字来概括。 问题2:齐读文章第二段,标红字体要重读,所以说作者第一次到壶口瀑布的感受是怎样的? 有句俗话说,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一千个人眼中却只有一个壶口,我们的梁衡也不例外,所以,作者才有了第二次壶口之行。 小组合作探究活动1 读一读——快速阅读文章第3段、第4段。 思一思——请同学们前后四人组成一个小组进行讨论,完成表格内容 品一品——这两段用到了哪些修辞?结合自己的体会说说这样的语言表达好在哪? 1.“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挤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宇宙间仿佛只有这水的存在。” 2.龙槽壶口:“那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无形的大洞吸着,顿时拢成一束,------一大川水硬是这样被跌得粉碎,碎成点,碎成雾,从沟底升起一道彩虹,横跨龙槽,穿过雾霭------。” 3.“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中抖落。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 4.“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或------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 5.眼前的河水:“-----脚下的石------被水凿得窟窟窍窍,如蜂窝杂陈------切出一道深沟。” 问题:所以,枯水期的视角,定点换景的运用,俯仰之间,视线变换中,向我们全方位立体展现了一个怎样的壶口瀑布? 讨论小结:这些丰富多姿的景致是在雨季绝对无法看到的,正式因为选择了枯水期这样一个巧妙的写作视角,才让这篇文章推陈出新,与大量只是表现壶口雄浑壮阔的同主题散文迥乎不同。 小组合作探究活动2 问题:壶口多姿多态,雄奇壮阔,作者内心受到极大震撼,情动于中,发之于外,便产生了种种思考和感慨,我们一起读一下最后两段,来具体感受一下壶口瀑布带给作者的思考。 文章情感主旨小结:总之,中国,曾经多少次处于生死存亡之间,然而我们最终顽强生存下来,曾有多少次我们面临外敌侵略摧折,但是我们遇强则抗,勇往直前,我们的百姓善良,但性格刚强,挟而不服,压而不弯, 这样的精神可以称之为伟大,这样的伟大不是我们平常就能轻易看见的,但是危难关头、存亡时刻,它必定毫无保留的爆发。同学们,这是雄奇壮阔、姿态万千的的壶口带给作者的震撼和冲击。也只有这样的壶口才有如此震撼人心的力量。 请同学们齐读最后两段。 板书游记体裁特点 小结:黄河的美不在终点,而在充满阳刚之气的惊涛拍岸的过程中,作者从威武雄壮、奔腾雄壮的黄河水中不仅看到了祖国锦绣的山河,更赋予了黄河一种无坚不摧,无往不胜,坚忍刚强民族精神。 最后,配乐朗读课文最后两段,感受作者在文字中所表达的情感。 拓展延伸,有感情的朗读《黄河颂》节选 根据所学,写作一篇内容充实、结构完整的游记,运用定点换景或移步换景的写作手法,抓住景物特点,灵活运用修辞,情景交融,并能够在游记中表现出自己独特的感悟。叙述流畅,条理清晰,层次分明,详略得当,不少于600字。 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因为这壮阔山河朗朗长空,能开阔人的胸襟,震撼人的心灵,增长人的见识。 诗和远方之所以让人向往,是因为远方山河的壮美,是在生活琐碎中感受不到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让苏轼心生千古风流人物的感慨;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激发曹操一统天下的豪情壮志,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同学们,这是大自然给我们的馈赠,伟大的大自然总是从各种各样的景物中给我们启发和思考,让我们在旅行中去感受自然宇宙的伟大,在写作中领悟生命之火的珍贵。 朗读,举手回答读后感受 学生答:雄、豪、浩、吼、怒、狂……所以,人们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一千个人眼中却只有一个壶口。 学生抢答:磅礴、浩荡、气势雄浑、雄壮、浩瀚、豪迈…… 学生:完成导学案上的表格 学生答:比喻、拟人、夸张、排比 学生答: 1.通过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黄河之水波涛汹涌,威武雄壮,大浪裹小浪,翻江倒海,飞流直下,奔腾激越的情势。表现出壶口瀑布波澜壮阔的气势,充溢着催人奋进的前赴后继,勇往直前的精神。 2.运用比喻、拟人形象地写出黄河奔腾至此由于地理环境的改变,一下从河床跌入深谷。河水被碎成点,碎成雾,变成了水的另一种形态。 3.运用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这是奔腾的黄河之水已变成了非流而下的瀑布——浑厚、壮阔、猛烈、凝重。 4.运用排比、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河水在遇到阻碍后寻找其他的出路,成为泉、溪,突出其柔的一面 5.运用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河水坚强,遇强则抗,坚韧的特点。 学生答:多姿多彩、刚柔相济、有大有小、有远有近、有静有动、多重情感、多重意境、层次分明、情景交融。 学生答: (1)地势造就壶口的雄伟壮观,同样,环境也能造就人,许多磨难能够成就人的品格精神。 (2)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这是黄河的精神。 (3)这同样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品格。 所到之处——骨骼 所见之景——血肉 所感之情——灵魂 同学们齐读最后两段。 通过朗读进入文章阅读情境,激发学生激昂的情绪。 通过朗读及抢答,快速了解作者第一次来到壶口瀑布的感受,为进入文章第3段、第4段的深入详细讨论铺垫。 通过合作讨论,进一步明确文章内容,了解写景方法,明晰写景角度,感受景物特征,赏析文章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为深入体悟作者表达的对黄河的赞美之情做准备。 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感受文章的语言美。为课后片段写作练习做准备。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互相激发,思维碰撞,进一步了解作者借描写壶口瀑布所表达的对黄河的赞美之情,了解华夏母亲河黄河的精神和品格。 通过板书,简洁明了的让学生明确游记体裁的文体特点 通过配乐朗读,从饱含情感的朗读中进一步感受本文慷慨激昂的气势,以及作者慷慨激昂的情感和对黄河的赞美之情。 学生实战演练,巩固所学内容,活学活用,迁移技能。
课堂教学设计补充资料:
1.《壶口瀑布》表格
2. 背景介绍
关于作者
梁衡,著名学者、新闻理论家、作家。山西霍州人。1946年出生,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任《内蒙古日报》记者、《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著名的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代表作有《觅渡,觅渡,渡何处》《大无大有周恩来》。先后有《晋祠》《觅渡,觅渡,渡何处》《跨越百年的美丽》《壶口瀑布》《夏感》《青山不老》《把栏杆拍遍》等60多篇次的文章入选大、中、小学教材。曾荣获全国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多种荣誉称号。
“无论谈历史、谈现实,最后都离不开对国家、民族的忧心。”“在并世散文家中,能追求、肯追求这样一种境界的人,除梁衡以外,尚无第二人。”——季羡林
关于壶口瀑布
壶口瀑布是中国第二大瀑布,世界上最大的黄色瀑布。黄河奔流至此,两岸石壁峭立,河口收束狭如壶口,故名壶口瀑布。瀑布上游黄河水面宽300米,在不到500米长距离内,被压缩到20-30米的宽度。1000立方米/秒的河水,从20多米高的陡崖上倾注而泻,形成”千里黄河一壶收”的气概。
伴随瀑布出现一系列奇特的景致,主要有8大奇观,称之为:水底冒烟、旱地行船,霓虹戏水、山飞海立,晴空洒雨、旱天惊雷、冰峰倒挂、十里龙槽。
水底冒烟
黄河入“壶口”处,湍流急下,激起的水雾,腾空而起,蒸云接天,似从水底冒出的滚滚浓烟,十数里外可望。
壶口雾气的大小与季节、流量有关。冬季河面封冻,瀑布多成冰凌,地表来水减少,壶口流量降至150—500立方米/秒,水流落下,激浪不大,飞出槽面水雾甚少;夏季流量大增,水流溢出深槽,落差甚小,瀑布消失,不易形成升入高空的浓密水雾;春秋两季,流量适中,气温不高,瀑布落差在20米以上,急流飞溅,形成弥漫在空中的大雾,即“水底冒烟”一景。
旱地行船
壶口瀑布落差甚大,加之瀑布下的深槽狭长幽深,水流湍急,给水上船只通行带来很大困难。从壶口上游顺水下行船只,不得不先在壶口上边龙王辿处停靠,将货物全部御下船来,换用人担,畜驮的方法沿着河岸运到下游码头。同时,靠人力将空船拉出水面,船下铺设园形木杠,托着空船在河岸上滚动前进,到壶口下游水流较缓处,再将船放入水中,装上货物,继续下行,在岸上人力拖船很费力气,常常需上百人拼命拉纤。尽管有一些园形木杠,铺在船下滚动,但石质河岸上仍被船底的铁钉擦划得条痕累累。在当时的条件下,“旱地行船”可能是水上运输越过壶口瀑布的最佳选择,它与壶口瀑布上下比较平缓的石质河岸相适应。由于公路、铁路的迅速延伸,以及壶口附近黄河大桥的修建,过壶口的水上航运已阻断多年。旱地行船现仅可看到昔日行船留下的痕迹。
霓虹戏水
壶口瀑布反复冲击所形成的水雾,升腾空中,使阳光发生折射而形成彩虹。彩虹有时呈弧形从天际插入水中,似长龙吸水;有时呈通直的彩带横在水面,象彩桥飞架,有时在浓烟腾雾中出现花团锦簇,五光十色,飘忽不定,扑朔迷离,为天下奇观。
霓虹戏水,是“水底冒烟”与阳光共同作用的产物。春秋两季,水底冒烟、浓雾高悬,每迂晴天,阳光斜射往往形成彩虹;夏日雨过天晴,有时也会出现彩虹。
山飞海立
山飞海立是对壶口瀑布磅礴气势的形容,黄河穿千里长峡,滔滔激流直逼壶口,突然束流归槽,形成极为壮观的飞瀑,仰观水幕,滚滚黄水从天际倾泻而下,势如千山飞崩,四海倾倒,构成壶口瀑布的核心景观。
晴空洒雨
悬瀑飞流,形成的水雾飘浮升空,虽然烈日当空,但在瀑布附近,犹如濛濛细雨,湿人衣衫。这也是水底冒烟所产生的又一有趣的景观。一般越接近河面水雾越浓密,因而,在水底冒烟时,岸边观瀑就难免衣服湿漉漉,如在轻洗。
旱天惊雷
黄河在峡谷中穿行,汹涌的波涛如千军万马,奔腾怒吼,声震河谷,当瀑布飞泻,反复冲击岩石和水面时,产生巨大的声响,并在山谷中回荡,恰如万鼓齐鸣,旱天惊雷,声传十数里外。只有在壶口瀑布附近,才能真正感受到“黄河在怒吼”、“黄河在咆哮”。 [19]
冰峰倒挂
隆冬季节,龙槽冰封,两岸谥流形成的水柱如同大小不一的冰峰倒挂悬崖,彩虹时隐时现,游移其间,七彩与晶莹相映衬,使游人无不叹喟造化之神奇。
十里龙槽
壶口至孟门约5千米,在这段400多米宽的箱形峡谷的底部,黄河水流下切,形成一条30—50米宽,10—20米的深槽。黄河水从壶口奔涌下泻后,以每秒数千立方米的巨大流量归于此槽。由于传说它为龙身穿凿,长度约为10华里,故取名“十里龙槽”也称“十里龙壕”。是壶口瀑布溯源上移,瀑下深潭随之连续延伸所形成的。
3.《壶口瀑布》课后游记写作片段点评
陈欣童:
我是在匆忙的旅途中偶然闯入这个小镇的。芬兰,伯恩小镇。
车停在半山腰上。下车,远望。天蓝如玉,通透乘车。一缕缕薄云渐次延伸到远方,俯视着山脚处的伯恩小镇。一大片的绿,绿油油的让人移不开眼。几片棕红点缀在其中,那是乡村别墅的屋顶。别墅被鲜花簇拥着,紫的白的,好不烂漫。不远处有一个老人,牵着一条纯白的牧羊犬,边浇花边和他的爱犬交流浇花心得。那犬时不时应几声,似是听懂,尾巴摇得欢快。这种乡村生活倒也是悠闲自在。
走进小镇街道,发现房屋多是红瓦白墙,别墅的前庭后院大都种着几棵果树和各种知名不知名的花,蝴蝶和蜜蜂在花边缠绕。太阳很大,阳光的光晕映射着七彩的颜色。那边有人在给小草浇水,水雾折射出了一道小小的彩虹。小镇上有个教堂,不大,塔尖下有个巨大的石英钟。教堂背后插这一个十字架,那是个墓地。墓地周围的一圈高大松柏,墓与墓之间的白色雏菊,肃穆而幽静。
走向小镇外的海滩,也许是波罗的海,对面隐隐约约可以看到连绵的山。湛蓝色的海和蔚蓝色的天,卷卷的白云竟似油画般不真实。海边低旋着的海鸥,发出“呀呀”的叫声。码头的帆船,随着柔柔的海波摇曳。疲惫的心一下子放松下来。
学生:运用移步换景,层次清晰,脉络清楚;善于运用细节描写,突出波恩小镇的悠闲、静谧;借小镇抒发了自己于匆忙生活中忽然慢下来后的悠然自得的惬意之情,情景交融,掌握了游记的精髓。
李佳颖:
这是我乡下外婆家旁边的一条再普通不过的小径,石子铺就,弯弯曲曲,伴着旁边的湖泊延伸而去。
小径左边是一排树林,大片的翠绿摇曳在细雨中,氤氲成一片朦胧。在这片碧绿的浪涛中,隐约看见后面错落的老屋,隐没在微雨之中,一言不发。一滴滴水珠沿着树干滑落,闪着亮晶晶的光,轻轻巧巧滚入泥土中,有些停留在草叶花瓣上,与它们嬉戏玩耍。
右边是一大片码头,笼罩在朦胧的烟雨中,似真似幻。我踩上一块被雨水打湿的长木板——很窄,每走一步都会发出“吱呀”的声响。空气中氤氲着潮湿的暗香,像是木头、枝叶、泥土都融入了满天烟雨。
向远处望,几艘渔船停在岸边,被粗麻绳拴紧,在雨中静默。放眼望去,渔船在平静的湖面上缓缓移动,细雨为它们蒙上了一层轻盈而神秘的面纱。渔人麻利地把桨一横,不紧不慢地钻进船蓬,摘下草帽。细雨微斜,在湖面上点出一圈圈波澜,再一层层晕开,落下无声叹息,温柔无比。
我的心也平静了下来,像湖面,像细雨,像渔人。细雨斜阳,炊烟渔火,桨声灯影,最终全部氤氲成一片灵动的风景。
学生点评:运用定点换景,乡下美景一览无遗,脉络清晰;运用修辞,生动形象的展现了夕阳西下之景的祥和美丽;片段结尾表达了作者舒适惬意的心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程果:
我已经有三年未回去了。记忆中的浙江是江南水乡,苍穹总比别的地儿蓝上几分,亮上几分。极少有云,偶尔出现几朵,也定是似咖啡上的拉花一般晕染开,浓醇芬芳。水是浙江的魂,街口,村庄,小巷,到处都是它的身影。水从人家的后院溜出来,从青石路的石缝中挤过,顺流汇进河中。那颜色应该是一层一层浅下去的,从卷着细碎的白浪一直到幽深的墨绿,似一面抖开的绸缎,划出一道道温情的弧线,娇软而柔顺。
永康时常下雨,可能雨帘也必定是绮靡的绫罗。小巷中,黛瓦白墙,烟雨朦胧,雨滴在石板上溅起水花,沾湿了鞋袜。集市上,人们在雨中影影绰绰,喧嚣的叫卖声穿过雨幕,被氲得模糊,竟是透出几分温暖与烟火气,把心捂得胀胀的,热热的。
应该右拐,接着直走。唔,许是再右拐 对,就是这儿,卖羊肉的。他家的白切羊肉,色泽鲜嫩,滑韧爽口,堪称一绝。不远处应是那个卖永康饼的,馅儿特足。外皮烤成诱人的金黄色,一口咬下去油便满溢出来,唇齿留香。那儿,那儿,卖鸭脖的,卖糖人的,买豆腐花的………年幼嘴馋的我,时常赖在这儿不肯走,哭着闹着要父母给我买好吃的——当时的一幕幕仍鲜活的留在脑海中,仿佛还带着余温。
便是这样在石子路上走着,便是十分的满足和欢喜了,一切烦恼都会被抛诸脑后,若有人问我:“尘世喧嚣,心往何处安?”我会告诉他:“此心安处是吾乡。吾乡在,吾心安。”
学生点评:运用移步换景,抓住景物特点,生动形象的展现了故乡之美,抒发了热爱故乡之情。
三、《壶口瀑布》板书设计
第1课时
怎样阅读游记
《壶口瀑布》 所至(骨骼)
雄奇壮阔、姿态万千 所见(血肉)
水之神力、
黄河精神、 所感(灵魂)
民族品格
1.认真观察抓特征
小结怎样写好游记 2.选准角度讲层次 (移步换景、定点换景)
3.写景状物融真情
4.藻饰语言求优美
《壶口瀑布》
梁衡
背景介绍
关于作者
梁衡,著名学者、新闻理论家、作家。山西霍州人。1946年出生,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任《内蒙古日报》记者、《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著名的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先后有《晋祠》《觅渡,觅渡,渡何处》《跨越百年的美丽》《壶口瀑布》《夏感》《青山不老》《把栏杆拍遍》等60多篇次的文章入选大、中、小学教材。曾荣获全国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多种荣誉称号。
“无论谈历史、谈现实,最后都离不开对国家、民族的忧心。”“在并世散文家中,能追求、肯追求这样一种境界的人,除梁衡以外,尚无第二人。”——季羡林
2.关于壶口瀑布
壶口瀑布是中国第二大瀑布,世界上最大的黄色瀑布。黄河奔流至此,两岸石壁峭立,河口收束狭如壶口,故名壶口瀑布。瀑布上游黄河水面宽300米,在不到500米长距离内,被压缩到20-30米的宽度。1000立方米/秒的河水,从20多米高的陡崖上倾注而泻,形成”千里黄河一壶收”的气概。伴随瀑布出现一系列奇特的景致,主要有8大奇观,称之为:水底冒烟、旱地行船,霓虹戏水、山飞海立,晴空洒雨、旱天惊雷、冰峰倒挂、十里龙槽。
导入
这些都是描写壶口瀑布的诗歌,这些作者游览壶口瀑布的第一感受是什么?请用几个字来简单概括。
“涌来万岛排空势,卷作千雷震地声。”刘子诚《壶口》
“九曲黄河此最豪, 怒流万丈赴狂涛。”壶口飞瀑曾刚
“吞吐万壑百川浩,出纳千流九曲雄。”张应春《观壶口》
“石堑横分薄烟雾,天瓢倒泻吼雷霆。”崔光笏《壶口》
“黄河之水自天来, 天使鸿蒙命禹开。
壶内鱼龙随势入, 沙边鸾鹤听涛回。”陈于王《观壶口》
答:
朗读第2段,标红字体请重读。回答作者第一次看到壶口瀑布的感受是怎样的?
答:
再读、具体感知内容 ——小组合作探究活动1:
读一读、思一思——小组合作完成探究问题1:
·快速阅读文章第3段、第4段,
·找出标志作者视线变化的词句,用横线画出作者看到了一个怎样不同情貌的壶口瀑布呢?
·用横线画出修辞并能够简要分析,批注在书上空白处。
*小组合作探究1,结合第3段、第4段中具体语句完成表格,原文词句+总结概括!
时间 位置 视角 (抓住作者的视线变化) 瀑布的形貌特点
所以,枯水期,作者向我们展现了一个怎样的壶口瀑布?
如果用四个字的词语来概括:
如果用文中的话来概括:
四、深度领悟、品味情感——小组合作完成探究问题2:
2.壶口多姿多态,雄奇壮阔,作者内心受到极大震撼,情动于中,发之于外,便产生了种种思考和感慨,我们一起读一下最后两段,来具体感受一下壶口瀑布给作者带来了哪些思考呢?分点作答,注意答题层次和语言表述。
小组合作讨论,并回答:
课后作业
1.一封书信写心声,寄于黄河与祖国:
黄河母亲,祖国妈妈:
今天我们的中国已经_______ __ __________
明天的我们将会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2.选择一处你到过的地方,运用定点换景的写作手法,抓住景物特点,灵活运用修辞,情景交融,写作一篇游记,并能够在游记中表现出自己独特的感悟。叙述流畅,条理清晰,层次分明,详略得当,不少于600字。
【补充材料】
水底冒烟
黄河入“壶口”处,湍流急下,激起的水雾,腾空而起,蒸云接天,似从水底冒出的滚滚浓烟,十数里外可望。
壶口雾气的大小与季节、流量有关。冬季河面封冻,瀑布多成冰凌,地表来水减少,壶口流量降至150—500立方米/秒,水流落下,激浪不大,飞出槽面水雾甚少;夏季流量大增,水流溢出深槽,落差甚小,瀑布消失,不易形成升入高空的浓密水雾;春秋两季,流量适中,气温不高,瀑布落差在20米以上,急流飞溅,形成弥漫在空中的大雾,即“水底冒烟”一景。
旱地行船
壶口瀑布落差甚大,加之瀑布下的深槽狭长幽深,水流湍急,给水上船只通行带来很大困难。从壶口上游顺水下行船只,不得不先在壶口上边龙王辿处停靠,将货物全部御下船来,换用人担,畜驮的方法沿着河岸运到下游码头。同时,靠人力将空船拉出水面,船下铺设园形木杠,托着空船在河岸上滚动前进,到壶口下游水流较缓处,再将船放入水中,装上货物,继续下行,在岸上人力拖船很费力气,常常需上百人拼命拉纤。尽管有一些园形木杠,铺在船下滚动,但石质河岸上仍被船底的铁钉擦划得条痕累累。在当时的条件下,“旱地行船”可能是水上运输越过壶口瀑布的最佳选择,它与壶口瀑布上下比较平缓的石质河岸相适应。由于公路、铁路的迅速延伸,以及壶口附近黄河大桥的修建,过壶口的水上航运已阻断多年。旱地行船现仅可看到昔日行船留下的痕迹。
霓虹戏水
壶口瀑布反复冲击所形成的水雾,升腾空中,使阳光发生折射而形成彩虹。彩虹有时呈弧形从天际插入水中,似长龙吸水;有时呈通直的彩带横在水面,象彩桥飞架,有时在浓烟腾雾中出现花团锦簇,五光十色,飘忽不定,扑朔迷离,为天下奇观。
霓虹戏水,是“水底冒烟”与阳光共同作用的产物。春秋两季,水底冒烟、浓雾高悬,每迂晴天,阳光斜射往往形成彩虹;夏日雨过天晴,有时也会出现彩虹。
山飞海立
山飞海立是对壶口瀑布磅礴气势的形容,黄河穿千里长峡,滔滔激流直逼壶口,突然束流归槽,形成极为壮观的飞瀑,仰观水幕,滚滚黄水从天际倾泻而下,势如千山飞崩,四海倾倒,构成壶口瀑布的核心景观。
晴空洒雨
悬瀑飞流,形成的水雾飘浮升空,虽然烈日当空,但在瀑布附近,犹如濛濛细雨,湿人衣衫。这也是水底冒烟所产生的又一有趣的景观。一般越接近河面水雾越浓密,因而,在水底冒烟时,岸边观瀑就难免衣服湿漉漉,如在轻洗。
旱天惊雷
黄河在峡谷中穿行,汹涌的波涛如千军万马,奔腾怒吼,声震河谷,当瀑布飞泻,反复冲击岩石和水面时,产生巨大的声响,并在山谷中回荡,恰如万鼓齐鸣,旱天惊雷,声传十数里外。只有在壶口瀑布附近,才能真正感受到“黄河在怒吼”、“黄河在咆哮”。 [19]
冰峰倒挂
隆冬季节,龙槽冰封,两岸谥流形成的水柱如同大小不一的冰峰倒挂悬崖,彩虹时隐时现,游移其间,七彩与晶莹相映衬,使游人无不叹喟造化之神奇。
十里龙槽
壶口至孟门约5千米,在这段400多米宽的箱形峡谷的底部,黄河水流下切,形成一条30—50米宽,10—20米的深槽。黄河水从壶口奔涌下泻后,以每秒数千立方米的巨大流量归于此槽。由于传说它为龙身穿凿,长度约为10华里,故取名“十里龙槽”也称“十里龙壕”。是壶口瀑布溯源上移,瀑下深潭随之连续延伸所形成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