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蜀相》 同步训练(含答案)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2《蜀相》 同步训练(含答案)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3.2《蜀相》 同步训练
一、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草堂·诗魂
细雨蒙蒙,落叶飘飘。
当我来时,又是茅屋为秋风所破的季节。老天像有意在营造一份思古幽情,像有意让人来品味一种人生意蕴——文章憎命达!
茅屋而草堂,草堂而杜甫草堂,这绝代诗圣生命的一大栖息处,这和着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一个伟大灵魂沉吟的处所——杜甫草堂,早已成了成都的杜甫草堂公园。草堂公园由大廨、诗史堂、工部祠和柴门等景观组成,给成都人一个清幽的休息场所,也给远方慕名而来的游客以精神的慰藉。设施是对过往的纪念,也是对现在的经营。只是草堂,作为一个诗人艺术生命的凝结处,作为中国文学史的一个纠结点,作为一段历史的观象台,太有特点了,情绪也太浓重了。“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读清人顾复初的“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盘虎卧几诗客;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那副对联,更让人嘘唏不已。草堂的文化意义与杜甫在世时命运的反差也太大了。然而,又让人坚信只要确实灿烂过,也就注定会占有辉煌。
草堂足供观赏,甬道曲折,尽可徜徉,更何况又是细雨迷蒙,黄叶铺地!草堂,草堂,此时此际的草堂在诉说什么呢?从开元到天宝,《壮游》,《三吏》《三别》,《北征》,《秋兴八首》,直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代诗史再现了一个时代,仅这些就足以彪炳青史了。这是杜甫的不朽,这是杜甫的辉煌,这也是杜甫的价值所在。舍此,我们又何以了然在一个大起大落的时代里,有一个愈老大愈清瘦愈苦寒的杜工部!这些是不必说的。但仅仅如此,就远不能了然杜甫诗歌抑郁沉雄的内在生命力,也远不能了然士人的用世之志与命运悲剧。这正是文章憎命达的命意所在,是其深层的人生意蕴所在,也是中国历史上人才的成就与命运的二律悖反。
中华传统,士人总有一份天下之志、用世之心,更何况出身于奉儒守官世家的杜甫!杜甫曾抒写人生抱负:“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希望一出山就占据要津,而且充满理想色彩——要让君王赶上传说中的尧舜,要使全国民风淳朴敦厚。志莫大焉!然而,命运总是跟人开玩笑,历史也总在捉弄志士仁人。由开元而天宝,张九龄罢相,李林甫上台,唐王朝也已今非昔比,贤能之人想说什么做什么都已不可能了。这是国家的不幸,时代的不幸,也注定了杜甫一生宏图大志的落空。肃宗即位后,杜甫表面上拥有一官半职,比如左拾遗、华州司功参军、工部员外郎,而实际上却难有作为,薪俸也不足以养家。离开中原后,其行迹大略是同谷—锦城一夔州一潭州,同时他的生命也如一片黄叶飘到了尽头。
可是,他的诗作却从此更加如长河激浪,深潭照物,映现出一代河山的风云、生灵的状貌。它们如钟,如鼓,回响在中华历史的长空。杜甫的命运就这样确定了,杜甫的历史角色及其创作成就也就这样确定了。这时我们再吟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诗句,就会发现,个人的遭际,在诗圣眼中已不算什么了,此时他所想的只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苦寒到此已极矣,而忧患、仁慈至此亦已极矣!杜甫之胸怀,杜甫之心地足以光照日月!“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或者说经邦济世,要的不就是这种德与才么?但是,风雨飘摇中的唐王朝抛弃了杜甫,而历史却于风雨飘摇中造就了另一个杜甫。这究竟是杜甫的不幸,还是杜甫的幸运呢?历史总是把一份生命的朴素,让人咀嚼得百味丛生。
流连一番,天色已晚,该走了。细雨依然。
1.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引用清人顾复初的对联,深刻反映了草堂的文化意义与杜甫在世时命运的反差之大。同时也让人坚信只要确实灿烂过,也就终究会占有辉煌。
B.一代诗史再现了一个时代,杜甫因以彪炳青史,这是杜甫的不朽,这是杜甫的辉煌,这就是杜甫全部价值所在。
C.“这究竟是杜甫的不幸,还是杜甫的幸运呢?”表达了作者对杜甫人生经历及历史的深切思考,表明幸与不幸是相对的这一深刻哲理。
D.这篇文章运用了大量的对比,如昔日茅屋与今日杜甫草堂公园的对比,杜甫生前困顿落寞与身后巨大声誉的对比,层层深入,使“文章憎命达”的内涵更加丰富,内容表现更加集中。
2.如何理解“中国历史上人才的成就与命运的二律悖反”?除了杜甫,你还能再举出一个中国历史上文人的成就与命运上具有悖反的例子吗?
3.作者认为“风雨飘摇中的唐王朝抛弃了杜甫,而历史却于风雨飘摇中造就了另一个杜甫”,结合原文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一)①
杜甫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②。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注]①此诗为杜甫避乱蜀中时所作。②传说月宫中,有个叫吴刚的仙人被罚砍桂花树。
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点题,将八月十五夜的满月比作“明镜”;“飞”写出了月亮升起的动态感。
B.次句是诗人的想象:月宫中吴刚也思归情切,无心砍树,以致折断砍树的大刀。
C.颈联描写中秋夜色,运用侧面衬托手法,虽无一字写月而处处可见月光的皎洁。
D.就在诗人眺望时,林中跳出一只白兔,简直能数得清它的毫毛,足见月色明亮。
5.诗歌的颔联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6.下面是对本首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大约是唐玄宗天宝初年,李白第一次到蜀地时写的,他袭用乐府古题,结合自己所见,并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绮丽惊险的山川。
B.诗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他热情地赞叹自然景物,借以抒发自己的理想感受。那飞流惊湍、奇峰险壑,赋予了诗人的情感气质,因而才呈现出飞动的灵魂和瑰伟的姿态。
C.诗人以变幻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
D.诗人善于把想象、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来写景抒情,从蚕丛开国到五丁开山,六龙回日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象,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7.诗人给“畏途”营造了怎样的气氛?请对此做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这一首首歌,完成下列小题
送友人入蜀
李白
见说①蚕丛路,崎岖不易行。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升沉②应已定,不必问君平③。
【注】①见说:唐代俗语,即“听说”。②升沉:进退升沉,即人的仕途、遭遇。③君平:西汉严遵,字君平,隐居不仕,曾在成都以卖卜为生。
8.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入题,写蜀道之难,语调平缓自然,“见说”,显得很委婉。它和《蜀道难》以饱含强烈激情的感叹句开始,迥然不同。
B.颈联对仗精工严整。前句“笼”字是“诗眼”,写山上蜀道林木茂盛的景致,后句写山下春江环绕蜀城而奔流的美景。远景和近景上下配合,相互映衬。
C.尾联用君平的典故,劝慰友人,个人的官爵地位,进退升沉都早有定局,何必再去询问善卜的君平呢!诗句凝聚着深挚的情谊,又不乏自己的身世感慨,写得含蓄蕴藉。
D.本诗与《蜀道难》都赋予了蜀道迷离神奇的色彩,但是《蜀道难》以充满想象与夸张之笔,极尽渲染了蜀道之险难,而本诗则只展现了蜀道的优美瑰丽,偏于写实。
9.本诗的颔联境界奇美,请从诗歌艺术手法的角度,赏析这一联的精妙之处。
阅读下面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赠刘司户蕡①
李商隐
江风扬浪动云根②,重碇危樯白日昏。
已断燕鸿初起势,更惊骚客后归魂。
汉廷急诏谁先入,楚路高歌自欲翻③。
万里相逢欢复泣,凤巢④西隔九重门。
【注】①唐宣宗大中元年(846年),诗人奉命出使南郡。次年正月南返时,与被贬七年,又被贬去柳州的刘蕡在长沙一带相遇,诗人写此诗相赠。②云根:指江边山石。③翻:以旧曲制作新词。④《帝王世纪》说:“黄帝时,凤凰止帝东园,或巢于阿阁。”
10.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以慷慨苍凉的雄浑声调和高昂挺拔的沉郁气势表达情感。诗在愤激之中,寓有深讽;景语之中,渗透情语。
B.诗歌首联写景,江风卷起巨浪,拍击着岸边山石;舟船飘荡,桅杆摇晃,满天布满重重乌云。这里诗人通过想象中的湘江惊涛骇浪的景象,暗喻时政。
C.颔联运用比喻手法,把刘蕡比作刚刚要施展雄图伟略就很快夭折了的北国鸿燕(刘是燕人)。
D.颈联用典,“汉廷急诏”,借用了贾谊遭贬三年后又被召回长安的故事,“楚路高歌”,借用了屈原放逐,乃赋《离骚》的故事
11.本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赠别郑炼赴襄阳 杜甫
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
把君诗过日①,念此别惊神。
地阔峨眉晚,天高岘首春②。
为于耆旧内③,试觅姓庞人④。
[注]①把:握,执。②岘首山,在襄阳。③耆旧:年高望重的人。④姓庞人:指庞德公,汉末襄阳高士。
1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首联简单交代了兵荒马乱的时代背景和诗人年老多病的艰难境况。
B.虽然日后仍有朋友的诗篇陪伴,但面对离别,诗人还是感到心惊神伤。
C.诗人请郑炼在襄阳寻访庞德公那样的高士,表达了对先贤的仰慕之意。
D.全诗情感表达含蓄蕴藉,格律谨严,比较典型地体现了杜甫诗的风格。
13.诗的颈联写到峨眉、岘首两座山,对表达离情有何作用 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入昌松东界山行①
高 适
鸟道几登顿②,马蹄无暂闲。
崎岖出长坂,合沓③犹前山。
石激水流处,天寒松色间。
王程应未尽,且莫顾刀环④。
【注】①本诗为诗人赴哥舒翰幕府途经昌松时所作。昌松,故城在今甘肃省古浪县西。②登顿:忽上忽下、忽行忽止,形容山路难行。③合沓:重叠,聚集。④顾刀环:隐指还家。“环”与“还”谐音。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句用“鸟道”形容山路,读者可由此联想到“蜀道”,从而体会山行之难。
B.第二句看似写马,实际写人,从中可见诗人风尘仆仆、不畏艰险的形象。
C.颔联两句一抑一扬,既写山路,又写行人,写山路回应“几登顿”,写行人回应“无暂闲”。
D.本诗前六句写山行,一句一个画面,为最后两句写山行感悟做了很好的烘托。
15.这首诗尾联“王程应未尽,且莫顾刀环”与“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渔家傲 秋思》)所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堂成①
杜甫
背郭堂成荫白茅,缘江路熟俯青郊。
桤林②碍日吟风叶,笼竹和烟滴露梢。
暂止飞乌将数子,频来语燕定新巢。
旁人错比扬雄宅,懒惰无心作《解嘲》③。
【注】①杜甫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底来到成都,第二年春末,草堂落成。此诗便是那时所作。②桤林:桤木林。桤,桤木,一种落叶乔木。③扬雄宅、《解嘲》:扬雄,西汉文学家、学者,蜀郡成都人。扬雄宅又名草玄堂。扬雄埋头撰写《太玄》,有人嘲笑扬雄只知写《太玄》,但没有任何禄位。扬雄写《解嘲》剖白心迹。
16.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前两句,写出了草堂的环境背景:背向城郭,邻近江水,坐落在沿江大路的高地上。
B.三、四两句写草堂自身景色,桤林茂密,风吹树叶,露水滴树梢。生机勃勃,意境开阔。
C.乌飞燕语,景语皆情语,诗人以他自己的心情,来体会禽鸟的动态,似乎禽鸟也与诗人同感。
D.全诗从草堂营成说起,最后仍然回到草堂结束。“堂”“宅”呼应,关合之妙,不见痕迹。
17.全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蜀相
杜甫(唐代)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18.以下对本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颔联写祠堂的荒凉空寂,看似写吊古情怀,实际也是诗人在抒发自己内心的感慨。
B.颈联写诸葛亮的一生功业,赞颂其雄才大略和忠心报国,具有非凡的概括力。
C.尾联的英雄包括诗人自己在内的具有报国雄心、追怀诸葛亮的有志之士。
D.全诗叙事、写景、抒情相结合,笔墨淋漓,感情深挚,充分体现了杜诗奔放飘逸的风格。
19.颔联中哪两个字用得最好?请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蜀相⑴
丞相祠堂何处寻⑵?锦官城外柏森森⑶。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⑷。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⑸。
⑴蜀相:三国蜀汉丞相,指诸葛亮(孔明)。⑵丞相祠堂:即诸葛武侯祠,在今成都市武侯区。⑶锦官城:成都的别名。⑷两朝开济:指诸葛亮辅助刘备开创帝业,后又辅佐刘禅。两朝:刘备、刘禅父子两朝。开:开创。济:扶助。⑸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出师还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就先去世了,常使后世的英雄泪满衣襟。指诸葛亮多次出师伐魏,未能取胜,至蜀建兴十二年(234年)卒于五丈原军中。
20.这两首诗的体裁是 _____________。
21.下列关于陆游《书愤》一诗的解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回顾年少时气涌如山,立下恢复中原的雄心壮志,如今看来,深感此志难成。
B.颔联一方面赞扬历史上两次辉煌的胜利,一方面追述平生最难忘的两段征战生涯。
C.颈联意气风发,暗用边塞名将李广自比,对于能够保国御敌,深感自豪。
D.全诗紧扣住一“愤”字抒发情怀,整首诗意境开阔,感情沉郁,气韵浑厚。
22.两首诗的尾联都使用了诸葛亮的典故,请问所表达的对于诸葛亮的情感有何不同?
阅读《蜀相》,完成下面小题。
蜀 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23.对这首诗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蜀相”是蜀汉丞相诸葛亮。“锦官城”是成都的别名。“柏森森”即柏树茂盛繁密的样子。首联以设问引起,开门见山。一个“寻”字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向往之意。
B.“映阶”二句是说祠堂内碧草空有春色,黄鹂徒有好音,却没有多少人去欣赏。
C.颈联高度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行事。“频烦”犹频繁,多次。“天下计”指统一中国、兴复汉室的计策。“两朝”指东汉和蜀汉。“开”指开创,“济”是扶助。
D.诗的前四句写祠堂之景,后四句写丞相之事。全诗通过对历史人物的缅怀和赞颂,寄托了诗人忧民忧国、痛感济世无人的哀伤。
24.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参考此说,说说“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一联里哪两个字跟境界的关系最为密切,并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25.对这首诗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以设问引起,开门见山。一个“寻”字有力地表现出杜甫对诸葛亮的强烈景仰和缅怀之情,其中“柏森森”三个字渲染了一种安谧、肃穆的气氛。
B.颔联两句“景语含情,情语寓景”,从祠堂的外部说到祠堂的内部,衬托出了祠堂的荒凉冷落,寄托着诗人对诸葛武侯身后凄凉的哀惋。
C.颈联两句写得格外厚重,含义十分丰富,既生动地表达出诸葛武侯的雄才大略、报国苦衷和生平业绩,也生动地表现出他忠贞不渝、坚毅不拔的精神品格。
D.尾联两句承接着五、六句,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献身精神的崇高景仰和对他事业未竟的痛惜心情。这里的“英雄”不包括诗人自己在内的追怀诸葛亮的有志之士。
26.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参考此说,说说颔联里哪两个字跟境界的关系最为密切,并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27.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以“蜀相”而非“武侯祠”为题,表明诗人写祠堂的目的是为了写诸葛丞相。
B.首联以自问自答的形式,点明丞相祠堂的位置,一个“寻”字表明祠堂位置难找。
C.“三顾频烦天下计”一句指刘备曾三次去拜访诸葛亮,并向他咨询天下大计一事。
D.“长使英雄泪满襟”中的“英雄”可理解为那些壮志未酬而含恨终身的英雄人物。
28.对诗歌第二联所写景物的特点历来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这联写出了景物的荒凉,有人认为这联写出了景物的春意盎然。你同意哪种看法?结合诗歌内容,说明理由。
三、情景默写
2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蜀道难》中引用“五丁开山”的神话传说,运用夸张、衬托的手法来写蜀山之高险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蜀道难》中用黄鹤不能飞过,猿猴无法攀缘,表明蜀道之高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白《蜀道难》中,把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恐的神情绘声绘色地刻画出来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杜甫《蜀相》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幽静的春景衬托出武侯祠庄严肃穆的气氛,抒发凭吊情怀。
(5)杜甫《蜀相》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高度精练的语言高度评价了诸葛亮的贤能和忠诚。
(6)杜甫《蜀相》中,诗人以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跟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熔铸成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选择题
30.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所守或匪亲 或:倘若
B.使人听此凋朱颜 凋:使……凋谢
C.连峰去天不盈尺 盈:充满
D.侧身西望长咨嗟 咨嗟:叹息
31.下列各句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但见悲鸟号古木 B.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C.雄飞雌从绕林间 D.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32.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锦官(jǐn) 开济(jì) 大散关(sǎn) 猝不及防(zú)
B.衰鬓(bìn) 千载(zǎi) 空好音(hào) 塞上长城(sài)
C.祠堂(cí) 禅让(chán) 柏森森(bǎi) 暴殄天物(tiǎn)
D.祓除(fú) 频率(pín) 伯仲间(zhóng) 泪满衣襟(jīn)
五、语言表达
33.请根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展开合理想象,进行扩写。
要求:①语言生动;②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并写在文字前面;③100字以上。
34.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英雄”一词在古典诗词中经常出现,如杜甫《蜀相》“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呼唤英雄成了那个时代的声音。而今,时代变迁,有人说,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还有人说,这是一个没有英雄只有偶像的时代。
对此,你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
要求:写一个主题论证段,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少于200字。
六、非选择类
3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危乎高哉 危:________________
②所守或匪亲 匪:________________
③西当太白有鸟道 当:________________
④可以横绝峨眉巅 绝:________________
⑤以手抚膺坐长叹 膺:________________
⑥使人听此凋朱颜 凋:________________
⑦隔叶黄鹂空好音 空:________________
⑧两朝开济老臣心 济:________________
⑨三顾频烦天下计 顾:________________
七、小阅读-课内
36.从体裁上看,本作品属于( )
A.律诗 B.绝句 C.古体诗 D.曲子词
37.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一问一答,点出祠堂所在,“森森”形容柏树茂盛繁密,展现它柏树伟岸、质朴特征,使人联想到诸葛亮的形象。
B.颔联“自”和“空”两字是全诗的诗眼,用得极为传神,诗人将情感融入景物之中,通过景物传达诗人内心淡然宁静。
C.颈联将读者带到战乱不已的三国时代,在广阔历史背景下,刻画一位济世扶危贤相形象,寄托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憧憬。
D.尾联咏叹诸葛亮病死军中、功业未成的不幸,使他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暗含诗人感时忧国的情怀和以身许国的抱负。
38.对这首诗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蜀相》是一首咏史诗,“蜀相”即诸葛亮,“锦官城”是成都的别称。
B.“自春色”、“空好音”的“自”与“空”可以互训,即“自”可以解释为“空”, “空”可以解释为“自”。
C.“天下计”即《隆中对》中所说天下大计,“两朝开济”指诸葛亮辅佐刘备开创基业及辅佐刘禅守业治国。
D.“长使英雄泪满襟”,指作者杜甫常常为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而垂泪。
39.对《蜀相》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全诗前四句写丞相祠堂,后四句写丞相本人,但对祠堂的描写已暗含丞相本人。
B.“何处寻”的“寻”字,饱含着诗人对诸葛亮无限追慕的心情。心思其人,才要寻其庙。
C.“三顾频烦天下计”,写刘备对经常依赖诸葛亮的计策来谋取天下感到很内疚。
D.《蜀相》写于公元760年,杜甫写此诗与当时的“安史之乱”尚未平定有关。
40.这首诗共有几个字押韵( )
A.三个 B.四个 C.五个 D.六个
参考答案
1.B
2.①中国历史上有许多人才空有济世之才与用世之志,却仕途坎坷,命运凄凉,无用武之地。②如屈原,满怀对楚国的赤胆忠心,却“信而见疑,忠而被谤”,最终抱石沉江。
3.杜甫的才华没有被唐王朝所承认,他只是一个小官,但杜甫所处的特殊时代却成就了他诗歌的不朽,并成为“诗圣”。
4.D
5.①含意:我身如飞蓬,辗转飘零在遥远的异地;想要攀折月中桂枝,无奈天空如此高远。②表达了诗人饱受战乱、漂泊无依的悲伤,以及远离朝廷、怀才不遇的苦闷。
6.A
7.“但见”四句渲染凄清恐怖、幽静孤寂的气氛;“连峰”四句渲染惊险气氛。通过悲凉的鸟声、荒凉的古木,传遍空寂山谷的悲戚的杜鹃声给畏途渲染了凄清的环境气氛;通过高耸连天的山,急流、瀑布的水声以及水流冲击山石滚落山谷发出的雷鸣般的巨响表现了畏途山高水险的特点,进而渲染了惊险的气氛。
8.D
9.①颔联描写了蜀道在崇山峻岭上迂回盘绕,人在栈道上走,山崖峭壁宛如迎面而来,从人的脸侧叠起,云气依傍着马头而升起翻腾,像是腾云驾雾一般。②颔联紧承首联“崎岖”二字,化虚为实,对蜀道作进一步的具体描画,写出蜀道险峻高危的特点。③“起”、“生”两个动词生动地表现了蜀道的狭窄、险峻、高危,想象奇异,境界奇美。④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蜀道的狭窄、险峻、高危。
10.B
11.(1)与朋友重逢的喜悦。“万里相逢欢复泣”表现了两人之间真挚深切的友谊。(2)对好友遭贬的同情。颔联表现刘蕡的坎坷遭际,字里行间充满同情;(3)对时局的担忧。首联借景抒情,借写江间风浪隐喻晚唐王朝政局动荡不安的现状,抒发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4)对黑暗现实的愤懑。“汉廷急诏谁先入”同贾谊一样有抱负有才华的刘蒉却没能有被急诏征回的命运,“凤巢西隔九重门”借贤臣遭贬,备受排斥,表现唐王朝政治腐朽,个人失意的愤激。
12.B
13.①峨眉山位于蜀地,岘首山位于襄阳,二者相距遥远;②以两山相距之远代指自己与朋友远离,不舍之情见于言外。
14.C
15.同:都表达了作者心系国事、思念家乡的情感。
异:①高诗侧重于表达诗人以国事为重,还家之念暂放一边的壮志豪情;②范词则重在表达词人功业未建、归家之期难定的苦闷心情。
16.B
17.①新居初定,景物怡人,心情宁静喜悦。②“暂止飞乌”的“暂”写出草堂是歇息之地,而不是终老之乡。流露出作者的彷徨忧伤之感。
18.D
19.①自和空字最好;②碧草映阶,足见其深,茂盛的草独自欣赏春色,表明祠堂缺人管理和修葺,游人也很少到来;黄鹂隔叶,足见其茂,黄鹂空作好音,无人欣赏。③一空一自足以表明后人已经把武侯呕心沥血缔造的一切遗忘了,这两句诗衬托出了祠堂的荒凉冷落,并含有诗人感物思人、追怀先哲的情味。
20.律诗
21.C
22.《书愤》陆游通过诸葛亮坚持北伐的典故,赞美追慕先贤的业绩,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诸葛亮,施展抱负。《蜀相》杜甫咏叹了诸葛亮病死军中功业未成的历史不幸,表达了对诸葛亮的惋惜。
23.C
24.“自”“空”两字跟境界的关系最为密切。碧草映阶、黄鹂隔叶,本是一种赏心悦目的景象,然而用“自”“空”两字修饰,则所含之情就大有转折:阶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碧绿,年年如此,可它为谁而绿呢?隔叶的黄鹂叫得那么婉转动听,可有谁听呢?借此突出了诸葛武侯祠的寂寞、荒凉、凄清,由此自然使人生出感物怀人之意。
25.D
26.“自”“空”两字跟境界的关系最为密切。自,空自,独自;空,徒然。阶前青草独自呈现出一片盎然春色,可惜无人光顾,无人欣赏;隔着树叶,黄鹂徒然传出动听的歌声,可惜无人倾听。营造了丞相祠堂凄凉、冷落的气氛,寓情于景(以乐景衬哀情),蕴含了诗人瞻仰祠堂时无比感伤之情。
27.B
28.同意“荒凉”说。阶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碧绿,年年如此,可它为谁而绿呢?隔叶的黄鹂叫得那么动听,可有谁听呢?“自”“空”二字写出“碧草”“黄鹂”无人欣赏的现实,渲染出祠庙凄凉、冷落的气氛。诗歌借景抒情,以祠庙的荒凉衬托诗人此时内心的荒凉,含有感伤的意味。
同意“盎然”说。繁茂的阶前碧草把台阶都映得发绿,藏在深树枝叶后的黄鹂自由自在地婉转啼鸣。诗句写出祠庙春景的美好、生机盎然。“自”“空”二字表明,虽有这盎然的春景,但诗人并无暇欣赏,加倍突出诗人对诸葛亮的景仰、崇敬之情。
29.地崩山摧壮士死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猿猱欲度愁攀援 扪参历井仰胁息 以手抚膺坐长叹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30.C 31.D 32.D
33.春天来了,武侯祠内一片寂静,茂盛的草努力释放出它的绿来辉映祠内的台阶,自当显露春色,枝叶掩映下,黄莺是大自然的“歌唱家”,不时传来婉转清脆的鸣唱声,鸣声圆润嘹亮。自然界的春天来了,那春意盎然的景象是如此浓郁,可是祖国中兴的希望却如此之渺茫。
34.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这些身着戎装的当代英雄,传承的是岳飞、文天祥、戚继光等民族英雄的火种,是中共一大、八一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以来一代代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进入新时代的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今天,无论是攻关核心技术还是脱贫攻坚,无论是推动转型升级还是实现高质量发展,我们仍需要征服“雪山”“草地”、跨越“娄山关”“腊子口”,需要用爱国情怀和英雄精神汇聚起磅礴力量。
35.高 同“非”,不是 正对着 越过 胸口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凋谢 白白地 扶助 拜访
36.A 37.B 38.D 39.C 40.C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