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2-2023学年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诗词曲五首》同步作业一、基础积累1.选出对文天祥《过零丁洋》赏析有误的一项( )A.首联,诗人先回顾身世,遭遇辛苦,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后追述战斗生涯,在频繁的抗元战争中已度过四年。B.颔联对仗工整,比喻贴切,将国家和个人分别比作雨中浮萍和风中柳絮,感慨国破家亡和身世坎坷。C.颈联中,诗人回忆曾在惶恐滩撤退,内心仍惊恐不安。如今身陷敌手,只身被押,远渡零丁洋,更感孤独无援。D.尾联直抒胸臆,集中体现了诗人忠贞不屈、以死明志的爱国精神和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2.选出下列对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赏析有误的一项( )A.此词熔记叙、抒情、议论于一炉,夹叙夹议,借古讽今,是著名的怀古咏志之词。B.上阕作者登楼远望,想到中原沦陷的故土,思接千载,慨叹历史兴亡之事远逝难追。C.下阕融典故入词,借古讽今,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之气的南宋朝廷进行了暗讽。D.全词三问三答,层层深入,不仅表现感情的悲怆,也可以看出词人不失雄壮的情怀。3.下面对《山坡羊·潼关怀古》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一“聚”一“怒”,群山若动,大河有情,作者赋予自然山水以人格化的强烈感情。B.一“表”一“里”,外写黄河,内写华山,生动表现潼关一带雄奇险要的地理位置。C.一“望”一“意”,前写动作,后写心绪,表现作者对前朝的怀念和对现实的失望。D.一“兴”一“亡”,词句警辟,目光深邃,深刻揭示封建社会颠扑不破的兴亡之理。4.下面对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诗以西北边塞的奇寒雪景为背景,以“咏雪”为主线抒发了送别之情。B.诗的前四句,描写了风雪之中梨花绽放的奇异景象,表现出诗人面对边塞奇景的惊异和喜悦。C.诗中对雪景的选取,从广袤自然转移到室内珠帘、罗幕,再到辕门、红旗,最后到雪地上的马蹄印迹,形成了空间转移的效果。D.本诗选取了送别之前、饯别之时、临别时刻和送别之后的雪景进行描写,无处打情却处处含情,用画面展现了本不可直观的别情。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他听见了老师柔和的声音,看到了同学们关爱的眼神。B.畅销读物能否成为经典作品,关键在于它具备能经受时间考验的思想性和艺术性。C.1967年17日,随着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给中华民族任人宰割的时代正式画上句号。D.我国的人口是世界上最多的国家。6.下面情景,表达最准确、得体的一项是( )(情境)王永同学本是个成绩优秀的学生,可是因为网课期间迷恋手机游戏,考试成绩一落千丈。面对即将到来的中考,王永心情非常焦虑、沮丧,还动不动就向别人发脾气。作为关心他的同学,你的劝说、鼓励应该是:A.“不要紧,来日方长。只要你处理好游戏和学习的关系,就能东山再起。”B.“你沮丧,你发脾气是不对的,你那么聪明,应该在游戏中寻找转机。”C.“玩手机游戏并不是错的,但应该有度。”D.“一次失利没有关系,吃一堑长一智。只要能意识到沉迷游戏的危害,重新振作起来,相信你一定还是最棒的!”7.根据要求默写。(1)《十五从军征》中,和贺之章的“少小离家老大回”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写诗人目送友人离去,流露依依不舍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辛弃疾在《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情不自禁地赞扬孙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啊,连曹操也不得不感叹“___________________”。(4)“舍生取义”是中国古代文人所推崇的生死观,文天祥《过零丁洋》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是对这种生死观的真情表白。(5)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点出了作者途经潼关,遥望旧朝故都长安时无限伤感的原因。8.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在语文课堂上学语文当然是主要的,但是也不要忽视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请你参加并完成相关任务。李明觉得下面这幅招牌设计得很好。请你帮他写一段话,说说这幅招牌好在哪里。二、诗歌鉴赏(一)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十五从军征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9.请对“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进行简要赏析。10.本诗中“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和《木兰诗》中“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都写到人物从军归来后“出门看”的行为,请简要分析分别表现了老兵和木兰怎样的情感?(二)阅读下面的两首诗,进行比较阅读。【甲】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唐 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乙】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唐·高适嗟君此别意何如,驻马衔杯问谪居①。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青枫江②上秋帆远③,白帝城边古木疏。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注释】①谪居:贬官的地方。②青枫江:指浏水,在长沙。③秋帆远:指秋风吹着小舟,送友人远去。11.下列对甲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以“咏雪”为主线,化景为情,慷慨悲壮,浑然雄劲。B.“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承上启下,既点明环境,又渲染送别氛围。C.“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冬景写春景,设喻新颖,写出边塞风光。D.“风掣红旗冻不翻”的奇丽形象,体现戍边将士不畏艰苦、昂扬勇毅的精神风貌。12.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诗中“饮”字写出了中军帐里设宴饯别的情景;【乙】诗中“问”字表现了作者对朋友的关心和安慰。B.两诗都是送别诗,【甲】诗因朋友返京而送别,【乙】诗因朋友被贬外地而送别。C.【甲】【乙】两诗都表达了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格调哀婉悲凉。D.【甲】诗中“风掣红旗冻不翻”一句运用了细节描写的手法;【乙】诗颔联首句用典,暗示李少府所去的峡中为荒凉之地。(三)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小题。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13.简要分析“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在文中的作用。14.诗歌中的“留白”往往产生“此处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请结合诗歌尾句谈谈作者蕴含的情感。(四)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回答问题。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15.词中“悠悠”一语双关,有哪两层含义?16.词短情长,艺术特点丰富。请抓住某一方面简要分析这首词的艺术特点。17.词人咏叹了怎样的历史?表达了怎样的情怀?(五)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正气歌(节选)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①塞苍冥②。皇路③当清夷④,含和吐⑤明庭。时穷⑥节⑦乃见,一一垂丹青⑧。【注释】①沛乎:旺盛的样子。②苍冥:天地之间。③皇路:国运,国家的局势。④清夷:清平,太平。⑤吐:表露。⑥时穷:最危急的时刻。⑦节:气节。⑧垂丹青:见于画册,传之后世。垂:留存,流传。丹青:图画,古代帝王常把有功之臣的肖像和事迹叫画工画出来。18.这两首诗的作者为同一个人,即南宋____________。19.下面对两首诗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过零丁洋》是作者被俘经过零丁洋时所作,表达了作者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决心。B.《正气歌》(节选)是作者在元朝大牢里所作,作者所歌颂的“正气”就是浩然之气。C.“照汗青”与“垂丹青”虽字面意思不同,但表达的情感有异曲同工之妙。D.上面两首诗都是律诗,第三四句都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六)阅读《过零丁洋》,完成下面小题。过零丁洋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20.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画线句所呈现的情景。21.“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千古传诵的名句,震撼人心,影响深远。请说说你的理解。(七)阅读下列古诗,完成下面小题。山坡羊·潼关怀古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22.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写潼关的雄伟气势,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出潼关的险峻,然后用“山河表里”一语收住,暗示了它是历来兵家必争之地,由此自然引出下一层的感慨内容B.“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写作者路经潼关时的所见所想这一层看起来只是回顾历史,而没有提到战争,然而历代改朝换代的战争的惨烈图景却跃然纸上。C.这是一首元代的小令,“山坡羊”是这首曲的词牌名,“潼关怀古”是这首词的标题。D.这首曲借凭吊潼关古迹,表现了一个历史的主题: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23.“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参考答案1.B2.A3.C4.B5.A6.D7. 十五从军征 八十始得归 山回路转不见君 雪上空留马行处 年少万兜鍪 坐断东南战未休 生子当如孙仲谋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伤心秦汉经行处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8.示例:招牌中“品味”二字是由汉字结合图形表现出来的,有汤勺和热气飘散的图案,看到图案似乎就闻到香气四溢的食物,让人很有食欲。(言之有理即可)9.景物描写(运用白描手法),描绘出荒凉破败的景象,表现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深重苦难。 10.《十五从军征》中“出门看”表现了老兵备好饭食,却无亲人共享,茫然出门寻找,失望中更感孤独哀伤的心情;《木兰诗》中“出门看”表现了木兰恢复女儿装束后,出门与伙伴相见的兴奋喜悦。11.C 12.C13.诗句运用夸张(对偶、拟人)手法,描绘了大漠冰封万里、天空中布满惨淡的阴云的画面,烘托了人物因离别而伤感担忧的心情。结构上,“瀚海阑干百丈冰”是对上文冰天雪地的奇寒景色的总结;“愁云惨淡万里凝”引出诗人为友人担心之情,由此自然转入下文的送别场景的叙写,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14.“雪上空留马行处”的“空”字,空无一物,含蓄,引发读者无限思考。真实展现了朋友远走、人去路空、诗人驻足目送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依依不舍和朋友离去后的无限惆怅之情,字字传神,含蓄隽永。15.既指时间之漫长久远,又指此人思绪之无穷。 16.示例一:问答入词。全词三问三答,层层深入,层层推进,不仅表现感情的悲怆,而且可以见词人不失雄壮的情怀。示例二:熔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词人上片写景,景中寄情;下片议论,借古讽今。示例三:巧用典故,委婉深沉。①据载,曹操曾对刘备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借用此典赞赏孙权,借凭吊千古英雄之名,感叹如今南宋当下没有像孙权这样的人来扭转乾坤。②资料记载,曹操曾感叹:“生子 当如孙仲谋,若刘景升儿子豚犬耳。”借用典故,表明词人希望南宋有如孙权那样的有志之士,暗示了自己就如孙权一样,有奋发图强、收复失地的伟大理想。也暗示了自己对南宋朝廷主和派的愤恨。 17.词人热情赞颂了孙权的不畏强敌,其实是借古讽今,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之气的南宋朝廷进行了暗讽,表现了词人的爱国情怀。18.文天祥 19.C20.大宋的江山支离破碎,像那被风吹散的柳絮;自己的一生时起时沉,如同水中雨打的浮萍。 21.这两句诗表现了诗人愿意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古往今来,人难免一死,为拯救祖国而死,舍生取义,其一片丹心将永载史册、映照千古。22.C 23.对百姓的同情,对统治者的痛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