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阿房宫赋》高一语文教案(统编版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6.1《阿房宫赋》高一语文教案(统编版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阿房宫赋
【教学目标】
1.了解杜牧生平,积累并掌握文中的古今异义词,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全篇。
2.朗诵课文,感受赋的文体特色,体会作者灌注其中的感情和气势。
3.总结作者的观点,梳理论述思路,思考作者撰文反思历史的现实针对性,领会作者身上具有家国天下的情怀。
【重点难点】
1.积累一段重要文言字词,翻译重要语句;
2.品析文本,初步感受阿房宫的特点。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历史是不能忘记的……播放《阿房宫赋》的歌曲演唱,直观感受文章内容。
二 知人论世
杜牧,字牧之,有《樊川文集》。他不但是晚唐时期的杰出诗人,也是那个时期著名的“文赋”和古文大家。诗歌方面,人称为“小杜”,与李商隐并称为“小李杜”。
诗风:清丽自然
《阿房宫赋》:历来被人们视为“文赋”的开先河之作,典范之作。
三 了解背景写作背景
杜牧所处的时代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异常尖锐,加重了人民的痛苦,大唐帝国已处于崩溃的前夕。穆宗李恒以沉溺声色送命,接替他的敬宗李湛,荒淫更甚,好游猎,务声色,大兴土木,不理朝政。对于这一切,杜牧是愤慨而又痛心,他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说:“宝历(敬宗的年号)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赋》。” 这是一篇借古讽今的赋体散文,作者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建及其毁灭,生动形象地总结了秦朝统治者骄奢亡国的历史经验,向唐朝统治者发出了警告,表现出一个封建时代正直文人的忧国忧民、匡世济俗的情怀。
相关文学知识补充
六王:即战国末期齐、楚、燕、韩、赵、魏六国的国君。
妃嫔媵嫱:妃,皇帝的妾,或太子、王侯的妻。嫔、墙, 都是古代宫廷中一种女官,实即皇帝的妾。妃的等级比嫔、 嫱高。媵,古代嫁女时陪嫁的人,也可能成为嫔、嫱。
幸:古代称天子所到之处为临幸。妃、嫔受皇帝宠 爱,叫“得幸”。
锚铢:古代重量单位,一锚等于六铢,一铢约等于后 来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锚、铢连用,极言其细微。
避讳: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现象。帝制时代对于君 主和尊长的名字,必须避免直接说出或写出,如本文的“剽 掠其人”中的“人”即“民”,唐避唐太宗李世民讳,改“民”为 “人”。
四 解题
“阿房宫” 是秦始皇在位时营造的宫殿,遗址在今西安西南的阿房村。 (“阿房”读“ē páng” ,是地名)
赋:赋者,铺也。古文体。铺采摛(chī,舒展)文,体物写志也。
艺术表现:注重铺陈,讲究声韵之美,使用华丽词藻,着上绚丽色彩。
内容重在:摹写事物,抒发情感,表达思想。
五 研读文本
逐段疏通文意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掌握重点字词:
毕:完结,指为秦国所灭。
一:数词用作动词,统一。(引申: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专一)
兀:变光秃,这里形容山上树木已被砍伐殆尽。
隔离:古今异义。古:遮断,遮蔽;今:不让聚在一起,避免接触。
北、西:方位名词作状语,从北边、向西。
而:连词,表顺承。
直走:古今异义。古:趋向,一直通达至;今:一直往前走。
译:(阿房宫)从骊山北麓建起,折而向西,一直通到咸阳。
缦:萦绕。 回:曲折。
钩心斗角:古今异义。古:指宫室结构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今:比喻用尽心机,明争暗斗。
焉: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 囷囷:曲折回旋的样子。
蜂房水涡:名词作状语,像蜂房,像水涡。
龙、虹:名词作动词,出现龙、出现虹。 霁:雨后。
省略句:长桥卧(于)波、复道行(于)空。 冥迷:分辨不清。
省略句:歌(于)台暖响、舞(于)殿冷袖。
气候:古今异义。古:气象,天气;今:一定地区里经过多年观察所得到的概括性的气象归纳第一段的内容:
1、铺叙阿房宫的雄伟壮观。
2、铺叙宫内的豪华奢靡。
3、转发议论,指出秦亡的必然。
4、总结历史教训,讽谏唐统治者勿蹈覆辙。
这段运用了什么手法?
比喻: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长桥卧波,未云何龙
夸张:一日之内,一宫之间,
而气候不齐。
虚实结合:实写楼阁、廊檐,描写细致入微;
虚写长桥、复道,想象神奇瑰丽。
第二课时
一 复习上节课内容
背诵第一段
翻译下列各句
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二 第二段文段疏通详解
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 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见者,三十六年。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掌握重点字词:
辇:名词作动词,乘辇车。弦:名词作动词,弹奏弦乐器,即奏乐。于:介词,到。
为:动词,成为。明星:古今异义。古:明亮的星光;今:指行业中做出成绩,出了名的人。
荧荧:明亮的样子。扰扰:纷乱的样子。辘辘:车行的声音。其:代词,代指宫车。
之:动词,去,往,到。尽:副词,达到顶点。缦:长久。收藏:名词作动词,指收藏的金玉珍宝等物。后“经营”与之同。经营:古今异义。古:指金玉珍宝等物;今:指筹划管理或组织(企业、活动)。精英:古今异义。古:指金玉珍宝等物;今:指优秀人才。剽:抢劫,掠夺。
其:代词,前者代指六国,后者代指秦国。鼎:名词作动词,把宝鼎看作……。后“玉”、“金”、“珠”与之同,分别解释为“把美玉看作……”、“把黄金看作……”、“把珍珠看作……”。
逦迤:连续不断,这里有“到处都是”的意思。
文段内容分析
第二段:宫中生活之奢侈腐朽
1.第一句:照应“六王毕,四海一”。 众多宫妃的由来
2 第二、三句:写宫人梳妆打扮,着力表现其明艳动人。
3 第四五句:写宫人的凄惨生活,揭示秦始皇生活的骄奢淫逸。 宫中荒淫奢靡的生活
小结:写阿房宫里的美人,揭露秦朝统治者 奢靡的生活,为下文的议论做准备。
此段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明星荧荧,开妆镜也;比喻
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比喻
渭流涨腻,弃脂水也;夸张
烟斜雾横,焚椒兰也。夸张
雷霆乍惊,宫车过也。夸张
速读背诵第二段,注意按照文章思路理解记忆。
四 第三段文段疏通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掌握重点字词:
爱:喜爱。奈何:为什么,表疑问。锱铢:比喻极细微的数量。锱、铢都是古代重量单位,六铢为一锱。磷磷:有棱角的样子,这里形容钉头突出。呕哑:象声词。骄固:骄横顽固。
可怜:古今异义。古:可惜;今:怜悯,同情。被动句:函谷关被攻占。举:攻占,攻取。
文段内容分析
第三段铺叙阿房宫的珍宝,指出秦朝必亡。
1.本段最突出的手法是什么?
这段用了大量的排比、比喻,铺写了秦王的骄奢淫靡,滥用民力。
2.秦皇荒淫奢侈的后果如何?
“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叫、举、炬”这三个动词,生动地表现了农民起义迅猛异常,不可压抑。“可怜焦土’与上面的壮丽描绘形成鲜明的对比,显得收束有力,概括了秦的迅速灭亡
具体阐述本段中有“六多六少”的对比,并说明作用。
栋多,椽多,钉头多,:瓦多,栏槛多,管弦多;
农夫少,织女少,粮食少,衣服少,城郭少,言语少。
作用:揭示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中!
第三课时
一 复习前三段内容
二 研读第四段
文段疏通
第4段: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掌握重点字词:
族:动词,灭族。使:连词,假使,表推测。爱:爱护。而:连词,表顺承。
省略句:谁得而族灭(秦国)也。而:(1)连词,表顺承;(2)连词,表转折;(3)连词,表顺承。哀:为动用法,为……哀叹。 鉴:意动用法,以……为鉴。 宾语前置:秦人不暇哀自
文段内容分析
第四段总结历史教训,讽谏唐统治者勿蹈辙。
第四段的那几个“后人”分别指谁?
秦人不暇自哀,而①后人哀之;②后人哀之
汉朝到唐朝的人
而不鉴之,亦使③后人而复哀④后人也。
唐以后的人
这段指出秦(包括六国在内)灭亡的原因到底是什么?作者写作的目的又是为了什么?
原因:“不爱其人”。
目的 :“鉴”,即:借古讽今,要唐帝国吸取秦亡的教训,向唐敬宗提出委婉的警告。
“商女不知王国恨,至今犹唱后庭花”
4.《阿房宫赋》中,作者认为秦亡的历史教训是什么 这个历史教训应该怎么理解
【明确】(1)秦亡的历史教训是“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2)就思想意义来说,以六国为秦的前车之鉴。阿房宫中的无数美人,乃是六国的“妃嫔媵嫱”;阿房宫中的无数珍宝,又是六国“剽掠其人”的长期积累。六国一旦灭亡,则美人“辇来于秦”,珍宝“输来其间”;那么,秦一旦蹈六国的覆辙,又将怎样呢 秦不以六国为鉴,终于自食其果;那么,唐朝的统治者又走秦的老路,难道会有什么更好的结局吗 作者借古讽今,奉劝当时的统治者要避免这样的结局。
5.“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一句中的“可怜”该怎样理解呢 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这里的“可怜”解释为“可惜”。作者用这二字,使无穷感慨充溢字里行间。一度威震四海的秦王朝在农民起义的冲击下土崩瓦解,迅速灭亡;覆压三百余里的阿房宫,也在一场烈火之中化为灰烬。秦朝速亡的史实说明,不能爱民,难图久安。但是,当时的唐朝统治者无视历史教训,沉湎声色,又大起宫室,身居积薪之上,仍以为安。历史兴亡,激荡胸中;目睹现实,感慨万端。神奇瑰丽的阿房宫付之一炬令人可惜,显赫一时的秦王朝毁于一旦令人可叹,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不料今人又在步秦人之后尘,唐王朝的命运不也令人担忧吗 “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作者的不安与忧愤溢于言表。
全文归纳
1.杜牧写这篇赋,既然是为了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借以讽谏时弊,为何开头要从六国覆灭下笔
作者讽谏时弊,以秦王朝灭亡为借鉴;写秦朝覆灭,又以六国衰亡为铺垫。六国何以会灭 赋中说到“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可见,六国灭亡,是不能爱民的结果。从何看出六国之不爱民呢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秦之珍宝(财富之代称),来自六国;六国之珍宝取自百姓,统治者为满足奢华生活之需要,对百姓肆意搜刮,锱铢不留。“六王”因不爱民而“毕”其统治;秦如吸取教训,“复爱六国之人”,那就不致迅速灭亡。然而“蜀山兀,阿房出”,秦王朝由此又走上了六国灭亡的老路。开头12字,既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中引出阿房宫的修建,又起到了笼罩全篇、暗示主题的作用。
2.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极力描写阿房宫的 这样描写对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
描写的角度 描写的内容 描写的作用
写阿房宫 建筑之奇 先展开广阔而高峻之全貌,进而细绘宫中楼、廊、檐、长桥、复道、歌台、舞殿之奇。 ①说明秦统治者之奢侈腐化无以复加,为此所进行的横征暴敛,正是秦王朝覆灭之因。 ②为后面的宏论张本,为篇末总结教训、讽喻现实打基础。
写阿房宫 美女之众 述其来历,状其梳洗,言其美貌,诉其哀怨,绘声绘色,倍加渲染。
写阿房宫 珍宝之富 既写六国剽掠,倚叠如山,又写秦人弃掷,视若泥沙。
四 赏析文章的艺术特色
①整散结合的句式,如“盘盘焉,囷囷焉”以下十余句,注意了句式的大体整齐,整散结合,既有整句又有散句,增强了文章的节奏感和鲜明性。“盘盘焉”以下四句为散句,或长或短,变换灵活,三字句读来铿锵,八字句读来舒徐。
②丰富多变的词汇。作者精心锤炼词语,用了不少双音词,如“蜀山”“宫墙”“长桥”“宫车”“泥沙”“言语”等,从而增加了内容的含量,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和作品的声韵美。另外使用了大量的叠词,音韵和谐,增强音乐性和节奏感。文中除拟声词“辘辘”表示宫车行进的声音外,其余几组叠字都作形容词,起到声律和美谐调之效。
③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如“檐牙高啄”中的“牙”字,指房檐上边,如同“牙”的形状;“用之如泥沙”,写秦国统治者视从各地掠夺来的财物如同泥沙一样不值钱。作者用习见的事物设譬,收到了用常得奇的效果。如“雷霆乍惊”,写宫车经过的声音很响亮;“倚叠如山”写六国从各国百姓那里掠夺而来的东西之多。通过夸张把秦廷的骄奢淫逸、掠夺无度写了出来。如“使负栋之柱”以下几句运用排比,将对立双方一苦一乐的两个方面及其相互关系表现出来,作者的愤激情绪,迸发而出。
五 作业
背诵全文
整理本课的文言知识。
完成同步训练各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