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59张PPT)选择性必修中册诗歌群文阅读13.外国诗歌四首《迷娘(之一)》 《致大海》《自己的歌(节选)》《树和天空》学习目标1.反复朗读《迷娘》,感受诗歌回环往复的声韵之美,体会其浓郁的抒情氛围。2.朗读《致大海》,领会诗歌内在情绪的起伏跌宕,理解诗人的思考并体会诗人的情感。3.朗读《自己之歌》,分析诗歌众多独特的意象和抒发的感情。4.朗读《树和天空》,分析诗歌选取的意象和抒发的感情。迷娘(之一)作者简介歌德(1749~1832)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初德国和欧洲最重要的剧作家、诗人、思想家,恩格斯称他为“最伟大的德国人”。他生于法兰克福镇的一个富裕市民家庭,曾先后在莱比锡大学和斯特拉斯堡大学学法律,也曾短时期当过律师,但主要志趣在文学创作方面,是德国"狂飙突进"的中坚,1775~1786年他为改良现实社会,应聘到魏玛公国做官,但一事无成,他不但没战胜德国市民的鄙俗气,"相反,倒是鄙俗气战胜了他"(马克思)。于是,1786年6月他化名前往意大利,专心研究自然科学,从事绘画和文学创作。1788年回到魏玛后只任剧院监督,政治上倾向保守,艺术上追求和谐、宁静的古典美。1794年与席勒交往后,随着欧洲民主、民族运动的高涨和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他的思想和创作也随之出现了新的飞跃,完成了《浮士德》(毕生思想和艺术探索的结晶)等代表作。狂飙突进运动狂飙突进运动是 18世纪70年代~80年代初发生于德国的一场声势浩大的文学运动,是德国文学史上第一次全德规模的文学运动,是文艺形式从古典主义向浪漫主义过渡的阶段,是早期的浪漫主义。其名称源于歌剧《狂飙突进》,代表人物是歌德和席勒,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是其典型的代表作品,表达的是人类感情的冲突和奋进精神。这个运动持续了将近三十年,而后被成熟的浪漫主义运动取代。“狂飙突进”象征着一种力量,含有摧枯拉朽之意。对狂飙突进作家来说,重要的已经不是一般地提倡美德,而是要求人的自由发展,人的才能的自由发挥。艺术作品反映真实生活,表达作家的真实感情。这些思想在歌德这个时期的著作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场文学革命,是来表达年轻知识分子对摆脱封建束缚、解放个性和建立合乎自然的社会秩序的新时代的要求。运动的矛头主要针对封建专制暴政和不平等的社会制度。歌德不同时期的主要作品1.“狂飙突进”时期:反叛精神。①《铁手骑士葛兹·冯·贝利欣根》(剧本),1773年(有意模仿莎士比亚)。②《少年维特之烦恼》(书信体小说),1774年,第2版,1787年。2.放弃“狂飙突进”精神:转而追求宁静、和谐的人道主义精神。①《哀格蒙特》。②《浮士德》。3.在魏玛剧院时期,与席勒交往。①《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1795-1796)。②叙事长诗《赫尔曼与窦绿苔》。4.晚年《威廉·迈斯特的漫游时代》。歌德的名言1.谁若游戏人生,他就一事无成;谁不能主宰自己,便永远是一个奴隶。2.你要批评指点四周风景,你首先要爬上屋顶。3.勇敢中天赋、力量和魔法。4.劳动可以使我们摆脱三大灾祸:寂寞恶习贫困。5.斗争是掌握本领的学校,挫折是通向真理的桥梁。6.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眼睛看到纸的背面。7.有两种和平的暴力,那就是法律和礼节。8.流水在碰到抵触的地方,才把它的活力解放。9.才能最好于孤独中培养;品格最好在世界的汹涌波涛中形成。10.未曾哭过长夜的人,不足以语人生。写作背景《迷娘》创作于1783年之前(清朝乾隆年间),后收入歌德的长篇小说《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中,作为小说人物迷娘的唱词。迷娘是马戏团里一个走钢丝的演员,后来被主人公威廉·迈斯特赎买,收留在身边。她是一位性格内向、身体瘦弱的少女,却有着谜一样的性格魅力。她出生于意大利,很小的时候就被人诱拐到德国,过着饥寒交迫、颠沛流离的生活。她的父亲后来流落街头,以弹琴卖艺为生,后来也被威廉·迈斯特收留。迷娘自从遇到迈斯特,便过上了最美好最幸福的日子,并且强烈地爱上了迈斯特。可是由于疾病,她不久就去世了。《迷娘》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一首委婉优美的诗歌。知识链接第一卷讲述的是出身市民阶层商人家庭的青年威廉·迈斯特与玛利亚娜的爱情。第二卷威廉离开了原生家庭,踏入社会,视角由私人领域转入公共空间。威廉遇到露天戏台和流动戏班,偶遇雷提斯剧团的金发女演员菲莉涅,为神秘的异国女孩迷娘赎身,又邂逅了有着不可言说之秘密的竖琴老人。他出资买舞台道具赞助雷提斯的剧团,并答应迷娘永远把她留在身旁。威廉渐渐脱离了商人的身份,与社会不同阶层的人物交往。第三卷以迷娘的意大利之歌作为开头,接下来则叙述了威廉与贵族的第一次接触。他一方面爱慕着伯爵夫人,一方面又在市民家庭生活与贵族城堡生活的冲突和落差之间显得有些无所适从。知识链接第四、五、六卷集中叙述了威廉排演莎士比亚戏剧的经过。戏班离开伯爵府邸,众人推选威廉当经理,威廉决定排演。《哈姆雷特》。剧团在路上被盗寇侵袭,威廉在昏迷中见到了英姿飒爽、仪容秀丽的丛林女骑士,产生朦胧的恋慕之情。伤愈后,威廉投奔拥有固定剧场的好友赛罗,并在赛罗的剧团实现了演出《哈姆雷特》的愿望。《哈姆雷特》首演的成功标志着威廉艺术成就的顶峰。而此后,赛罗的剧团内部产生了分歧,对于排演英国戏剧还是法国戏剧的问题大家莫衷一是,赛罗与妹妹奥蕾莉的矛盾更是将冲突推向了更高级别。感情偏执热烈的奥蕾莉最终身心都被疾病纠缠,临终前托付威廉一封信,嘱咐交给昔日恋人罗·塔里奥。知识链接在第七卷与第八卷中,威廉见到贵族罗塔里奥受到厚待并住在了庄园,结识了塔社的成员,此时威廉的关注点已由艺术转向了社会公共生活。他的视野拓展到了全世界,已经意识到旧的贵族等级界限的松弛和新时代变革的迫切需求。在此期间,威廉认识了富有管理才能且精明能干的女子特蕾萨,并重新遇见了丛林女骑士娜塔莉,才知道原来娜塔莉和伯爵夫人是罗塔里奥的两个妹妹。威廉与娜塔莉相爱,而已经长大成人的迷娘也对威廉产生了愈发强烈的爱意,但因为无法得到而忧郁致死。最终威廉获得了塔社的“结业证书”,并与娜塔莉结成佳偶。知识链接“迷娘是这部伟大作品的内在发条。”——施雷格尔歌德通过对她悲剧命运的塑造折射出了他所体会到的意大利的艺术、民族特性、历史和命运,并且让她对自己精神故乡的渴望升华为超越现实的永恒。解题“迷娘”是什么意思 迷娘指设的是一个女人,一般形容温柔美丽的女子。你知道吗,那柠檬花开的地方,茂密的绿叶中,橙子金黄,蓝天上送来宜人的和风,桃金娘静立,月桂梢头高昂,你可知道那地方?前往,前往,我愿跟随你,爱人啊,随你前往!你可知道那所房子,圆柱成行,厅堂辉煌,居室宽敞明亮,大理石立像凝望着我:人们把你怎么了,可怜的姑娘?你可知道那所房子?前往,前往,我愿跟随你,恩人啊,随你前往!正歌副歌正歌副歌第一节第二节诵读你知道吗?那云径和山岗?驴儿在雾中觅路前行,岩洞里有古老龙种的行藏,危崖欲坠,瀑布奔忙,你可知道那座山岗?前往,前往,我愿跟随你,父亲啊,随你前往!正歌副歌第三节诵读探究文本思考:分析《迷娘(之一)》结构的特点。由正歌和副歌构成,并且正歌和副歌形成互补。前五行运用大量意象,营造出富于画面感的整体情境;后两行则转为直接抒情,让激荡的情感喷薄而出。探究文本1.思考:找出诗歌的意象,分析意境(特点),感受作者的情感。意象:寄托作者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意境:作者调动生活积累,运用艺术表现手法,整合各种意象,使主观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的物象相互融合而创造出来的境界。鉴赏现代诗歌的意境时,首先要对诗歌的直观形象和画面进行联想和想象;其次是从品味诗歌的语言入手,逐渐感悟到诗歌的意蕴之美。探究文本1.思考:找出诗歌的意象,分析意境(特点),感受作者的情感。你知道吗,那柠檬花开的地方,茂密的绿叶中,橙子金黄,蓝天上送来宜人的和风,桃金娘静立,月桂梢头高昂,你可知道那地方?前往,前往,我愿跟随你,爱人啊,随你前往!【分析】祖国之恋:展现了一幅自然的图景:蓝天之下,和风习习,柠檬花盛开于原野,果园里绿树荫荫、硕果金黄,象征爱情的长春默默含羞,而阿波罗神树的月桂则威然屹立、气宇轩昂……这些具有意大利南部明媚风光的一下那个是迷娘故国之思的寄托之物,营造出明媚优美、光明自由、仪态万方的幸福乐园的意境,表达了对故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探究文本1.思考:找出诗歌的意象,分析意境(特点),感受作者的情感。【分析】故乡之情:描绘了一帧艺术的画卷:那辉煌的厅堂、明净的房屋,还有那栩栩如生的大理石雕像,营造出温暖,哀婉的意境,故乡虽已久违,而今却仍历历在目,其对故乡的一往深情跃然纸上。石像对迷娘的脉脉询问,更是神来之笔,将故乡与迷娘之间的感情形象地表现出来,借以道出迷娘坎坷的命运迷娘,渲染了迷娘对故园生活的眷恋之情。你可知道那所房子,圆柱成行,厅堂辉煌,居室宽敞明亮,大理石立像凝望着我:人们把你怎么了,可怜的姑娘?你可知道那所房子?前往,前往,我愿跟随你,恩人啊,随你前往!探究文本1.思考:找出诗歌的意象,分析意境(特点),感受作者的情感。【分析】意大利宛若仙乡的亚平宁山:意大利不仅仅是柠檬花盛开、月桂飘香、柱石巍峨、艺术高尚的仙境,更是旅途中飞湍瀑流、砰崖转石、百步九折、难于登攀的险境。而以路途之险衬托向往之切,诗人对意大利的渴慕之情,可见一斑。通过这些神秘、险峻的意象,写出了迷娘返乡路途的艰险,烘托她急于返乡的迫切心情和坚定意志。你知道吗?那云径和山岗?驴儿在雾中觅路前行,岩洞里有古老龙种的行藏,危崖欲坠,瀑布奔忙,你可知道那座山岗?前往,前往,我愿跟随你,父亲啊,随你前往!你知道吗,那柠檬花开的地方,茂密的绿叶中,橙子金黄,蓝天上送来宜人的和风,桃金娘静立,月桂梢头高昂,你可知道那地方?前往,前往,我愿跟随你,爱人啊,随你前往!探究文本2.思考:依据提示补充空缺内容。1.诗的第一节唱出了迷娘对故国意大利的 。“你知道吗”用“你”作用 。“你可知道那地方?”有什么好处: 。“前往,前往”呼唤表达情感: 。“我愿跟随你,爱人啊,随你前往!”运用哪种抒情方式 。真挚动人的怀念与由衷的赞美拉近与倾诉对象的距离呼应首句,反复探问,把思念之情表达得更加深长。把无法自抑的感情推向极致。直抒胸臆,表达要同“爱人”返回故乡的热望和决心。迷娘自从遇到迈斯特便深深地爱上了他,所以这里称其为“爱人”。你可知道那所房子,圆柱成行,厅堂辉煌,居室宽敞明亮,大理石立像凝望着我:人们把你怎么了,可怜的姑娘?你可知道那所房子?前往,前往,我愿跟随你,恩人啊,随你前往!探究文本2.思考:依据提示补充空缺内容。2.第二节诗人又描绘出了迷娘 。开头描写故园建筑的 。大理石立像“凝望着我”发问,运用 手法 ,让故园充满对迷娘的温情与关爱。“你可知道那所房子”,运用 的手法,呼唤“恩人”一同前往。迷娘很小的时侯就被诱拐到国,以弹琴卖艺为生,被迈斯特收留后,过上了美好的生活,所以这里称他为“恩人”。那宛若仙境的家园宽敞明亮和壮丽辉煌拟人反问你知道吗?那云径和山岗?驴儿在雾中觅路前行,岩洞里有古老龙种的行藏,危崖欲坠,瀑布奔忙,你可知道那座山岗?前往,前往,我愿跟随你,父亲啊,随你前往!探究文本2.思考:依据提示补充空缺内容。3.诗的最后一节描写了意大利山的 。有对父亲般的 。险峭、怪美真挚与尊敬深入感悟思考:1.《迷娘》(之一)三个诗节描写的意象众多,各不相同,但又有共同特点,那么共同特点是什么 共同特点:都与故乡有着密切的联系,都表现出故乡的美好和魅力。首节意象有柠檬花、橙子、蓝天、和风、桃金娘、月桂等,具有鲜明的意大利地域特征;第二节所写的圆柱、厅堂、居室、大理石立像等,具有古罗马和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建筑的鲜明特征;第三节则以迷雾、岩洞、龙种、危崖、瀑布等意象,展现阿尔卑斯山的险峻之美和神秘色彩。小结:这三幅图景从不同角度表现了迷娘的故乡意大利的美好、迷人和无穷魅力,构建了一个迷离而又优美、令人神往的艺术世界,抒发了迷娘对美好故乡浓郁的思念之情。深入感悟思考:2.如果诗歌主人公情感的倾诉对象是一个人,怎样理解“爱人”“恩人”“父亲”这种人物称呼的转换在抒情中的作用 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称呼的转换则表现出迷娘内心情感的无比深挚热烈和复杂哀婉。“爱人”毫无疑问迷娘深爱着他;转而称呼他为“恩人”“父亲”则意味着迷娘对他深深的爱恋无法实现或难以有结果。“父亲”和思乡之情高度融合为一体,使爱情、恩情、亲情和思乡之情在融合中得到了升华和强化,从而收到深沉含蓄、哀婉动人的审美效果。称呼的转换,表达了迷娘内心对倾诉对象的情感复杂、真挚,既美好又哀婉。深入感悟思考:3.这首诗在表现手法或形式上有何特点 其作用是什么 重章叠成 和 反复第一句开头和第五句都采用了反复的手法,加强了询问的力量,增加了思念的程度。每节诗的末尾(副歌)都用“前往,前往”“我愿跟随你……”基本相同的句式, 不仅使诗歌的思想内涵增大,使诗歌所表达的感情更加热切和复杂,而且使诗歌具有音乐复唱的旋律美感,增强了诗歌的抒情性和艺术感染力。反复的作用1.强调,增强语气或语势。2.反复咏叹,表达强烈情感。3.使诗文整齐有序,回环往复,语言优美。4.延宕效果,迟迟不说下文,引起读者注意。重章叠唱重章叠唱,即重章叠句,是指文学作品中,在不同段落的同一位置,相同或相近的语句重复出现的一种表现手法。艺术特色①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诗人将浓郁而强烈的情感融入饱蘸感情的意象中,将回归故乡、追求美好生活的热望和决心抒发出来。②回环往复,感情浓烈。每节诗的前半部分(主歌)都以迷娘的询问和叙说的口吻来描写故乡,每节诗的末尾(副歌)都用“前往,前往”“我愿跟随你……”来直抒胸臆,表达渴望返回故乡的迫切心情。拓展延伸迷娘(之二)歌德只有懂得相思的人,才了解我的苦难!形只影单,失去了一切欢乐,我仰望苍穹,向远方送去思念。唉,那知我爱我者,他远在天边。我五内俱焚,头晕目眩。只有懂得相思的人,才了解我的苦难!迷娘(之三)歌 德别让我讲,让我沉默,我有义务保守秘密,我本想向你倾诉衷肠,只是命运它不愿意。时候到了,日出会驱散黑夜,天空会豁然明朗;坚硬的岩石会敞开胸怀,让深藏的泉水流到地上。谁不愿躺在友人怀中,倾吐他胸中痛苦积郁;只是誓言迫使我缄默,唯神能将我嘴唇开启。(选自《歌德抒情诗选萃》)致大海普希金作者简介普希金(1799—1837),俄罗斯著名的文学家、最伟大的诗人及现代俄国文学的始创人。19世纪俄国浪漫主义文学主要代表,同时也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现代标准俄语的创始人,被誉为“俄国文学之父”“俄国诗歌的太阳”。普希金的抒情诗有800余首,内容非常广泛,既有政治抒情诗《致恰达耶夫》《自由颂》《致西伯利亚的囚徒》等,也有大量的爱情诗和田园诗,如《致克恩》和《我曾经爱过你》等。此外,他还创作了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散文体小说《别尔金小说集》及关于普加乔夫白山起义的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普希金的创作对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及世界文学的发展都有重要影响,普希金对俄罗斯文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被高尔基誉为“俄国文学之始祖”。 普希金的名言1.你最可爱,我说时来不及思索,但思索后还是这样说。2.读书和学习是在别人思想和知识的帮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和知识。——普希金3.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现在却常是忧,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假如生活欺骗了你》4.愿你的未来纯净明朗,像你此刻可爱的目光;在世间美好的命运中,愿你的命运美好欢畅。——《普希金诗集》5.我们喜爱高尚的谎话,胜过喜爱许许多多的真理。——《英雄》写作背景《致大海》是一首著名的政治抒情诗,这首诗写于1824年。此前,由于普希金的激进思想不容于沙皇专制政府,他们原想把他流放到西伯利亚。由于他老师说情,让他去了南高加索,其实是变相流放。普希金不愿迎合当地总督,又被革职遣送回乡(第二次流放)。临走前,普希金站在高加索海边登高望远,波涛汹涌的大海激荡起他的万端思绪,流放生活期间远离朋友、远离文学界,精神上非常孤独,他也曾产生过从海上逃亡到南欧、彻底离开俄国的计划,但宣告失败。就是在这种抗争无效、期望渺茫的心境中,孕育了这首诗篇。诵读感知思考:朗读《致大海》,感知文章内容,梳理文章结构。全诗共六十三行、十五节,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7节),写自己向大海告别,抒发自己对大海的热爱之情和因自身的不自由而感到的悲伤痛苦。第一层(1-2节),写诗人向大海告别。在诗人看来,大海以它的自由奔放展示它的美,以它的自由奔放向世人召唤。大海与诗人共有的自由奔放的精神,使诗人与大海紧紧相连。第二层(3-7节),写诗人向大海吐露自己要逃往海外、追求自由的隐秘的愿望,也表达诗人对失去自由的懊丧,为逃往海外的夙愿难以实现而悲伤痛苦。诵读感知思考:朗读《致大海》,感知文章内容,梳理文章结构。第二部分(8-13节),缅怀英雄拿破仑和伟大的诗人拜伦。写诗人对拿破仑和拜伦的追念,他们与诗人精神相通,也与大海的精神相通,在这里,诗人深感前途渺茫,壮志难酬,哀叹了人们的不幸命运。第二部分(14-15节),写诗人誓言绝不忘记大海,要为自由奋斗不息。诗人再一次向大海深情告别,说明自己整个身心被大海的形象和音响所充斥,永不忘怀。探究文本1.本诗是一首写大海的抒情诗,普希金笔下的大海有什么特征?这些特征抒发了诗人对大海的什么感情呢?诗人笔下的大海特征是由以下形容词来描写的:“自由”“翻滚起伏”“闪烁壮观”“沉郁”“喑哑”“幽静”“任性”“喜怒无常”“深沉““有力”“阴郁”“倔强”。通过这些词汇,表达了诗人对大海的热爱和赞颂。探究文本2.大海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厌恶的一面,那么,诗人为什么还要对大海的这些特点大加赞赏呢?①因为大海有广阔的胸怀、惊人的威力、壮丽的景色。如:“你的蓝色的浪头翻滚起伏,你的骄傲的美闪烁壮观。”“渔人的渺小的帆凭着/你的喜怒无常的保护/在两齿之间大胆地滑过,/但你若汹涌起来,无法克服,/成群的渔船就会覆没。”②大海是自由精神的象征。诗歌的第一句“再见吧,自由的原素!”即提示了这种象征意义。大海既然是自由的象征,那么,“自由”、“翻滚起伏”、“闪烁壮观”、“幽静”、“深沉”、“有力”是大海性格中的一面,“沉郁”、“喑哑”、“任性”、“喜怒无常”、“阴郁”、“倔强”是大海性格中的另一面,大海可以自由地展示自己性格中的任何一面,这正体现了大海的自由精神。探究文本3.大海是自由精神的象征,诗人也追求自由,诗人是否得到了自由?诗人对大海的热爱和赞颂,反映了诗人对自由的热爱、赞颂和追求。诗人虽然热爱自由、追求自由,可是他没有得到自由,从诗歌第6节、第7节、第13节可以看出。诗人面对着自由的大海,偏偏自己得不到自由,为此忧郁、悲哀,这从诗歌的第3节中深切体会到。诗人独自静悄悄地、茫然地徘徊在海边,为了得到自由,他向大海倾吐了自己的愿望,说明他把大海当成了知己和朋友,在第2节中也是如此,他称呼大海“仿佛友人的忧郁的絮语”。探究文本4.面对大海,诗人除了想到自己的不自由外,还想到了哪些人物?这些人物与大海有什么关系呢?诗人面对大海,想起了拿破仑和拜伦。拿破仑是“用剑开辟自由的英雄”,拜伦更是“使自由在悲泣中”的歌者,他们和大海一样,都是自由的象征。诗人极力赞颂英雄拿破仑和伟大诗人拜伦,一方面表明诗人对自由精神的不懈追求,如诗句“他像你似的深沉、有力、阴郁,/他也倔强得和你一样。”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诗人由二人结局增添了前程渺茫、壮志未酬的悲哀,如诗句“世界空虚了……哦,海洋,/现在你还能把我带到哪里?”探究文本5.体会本首诗歌的情感。普希金的《致大海》是一首著名的咏物抒情诗,通过对大海的倾诉、赞美和依依惜别,表现了诗人热情奔放、气势充沛的个性。大海的品格博大浩瀚,自由奔放。虽然专制制度让人感到压抑、郁闷,但诗人对个性自由的追求并没有停止。诗歌以大海为自由精神的象征,借赞美自由奔放的大海,抒发了诗人反抗专制压制、追求个性自由的思想情感。在与大海的对话过程中,诗人作为抒情主体,获得一个壮阔如大海的抒情形象。整首诗气势磅礴,意境雄浑,诗情奔放,是一曲悲壮而凄美的自由颂歌。拓展延伸“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我们渴望自由,我们追求自由,我们想要像风一样自由, 像云一样淡泊……自由是一直被提起的话题,你如何看待自由,对于自由,你又有什么话想说呢?用诗歌来表达一下自己的心声吧。自己之歌(节选)惠特曼作者简介惠特曼(1819-1892),出生于纽约州长岛,人文主义者,美国十九世纪杰出的民主诗人,创造了诗歌的自由体。出身于农民家庭,当过木工、排字工、教师、报纸编辑、职员。他一生创作了大量诗歌,编入《草叶集》。他的诗作无拘无束汪洋恣肆,创造了一种不拘音节不押韵脚的现代自由诗体。思想上他歌颂民主、自由,体现了美国人民对民主的渴望,他赞美人民创造性的劳动,他的诗给人以积极向上的生气勃勃的精神。他的诗集《草叶集》奠定了美国诗歌的基础,开创了美国文学史的新篇章。作者简介惠特曼的创作分为三个时期。南北战争(1861—1865)以前,诗作《软骨头之歌》《我歌唱带电的肉体》《自己之歌》等,主要揭露奴隶主和种植园主的压迫,对黑人和印第安人表示同情,歌颂自由的理想。南北战争时期,组诗《桴鼓集》号召人民参加反奴隶制的战斗,歌颂战士们的英雄气概;《啊,船长!我的船长哟!》《当紫丁香最近在庭园中开放的时候》悼念被杀害的林肯总统。南北战争结束后,诗作《不,今天别向我提到那重大的耻辱》及政论《民主的远景》等,认为真正的民主还没有在美国出现;《哦,法兰西的星!》《神秘的号手》歌颂欧洲的革命运动和巴黎公社。其诗作热情奔放,不受传统格律束缚,用新的形式 表达民主思想,对种族、民族和社会压迫表示强烈抗议,对美国和欧洲自由诗的发展很有影响。作品介绍《草叶集》体现了惠特曼时代的“美国精袖”,是惠特曼用诗歌记录的美国史。《草叶集》是美国文学史上第一部具有美国民族气派和民族风格的诗集。它开创了一代诗风,对美国诗坛产生过很大的影响。在艺术上,惠特曼打破传统的诗歌格律,创造了“自由体”的形式,借以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最好的诗就是具有最完善的美的东西——对耳朵的美,对大脑的美,对心灵的美,对时间与地点的美。"——惠特曼他的创作对欧美诗歌的发展影响极大。代表作品有《自己之歌》《桴鼓集》《一路摆过布鲁克林渡口》《袖秘的号手》《通向印度之路》等。草叶就代表着生活在底层的、最普通的美国民众。写作背景美国取得政治上的独立之后,经济上迅速发展,年轻的国家给人们带来了信心和希望。在文学上,当时的欧洲浪漫主义文学正处于蓬勃发展时期,于是,美国文学自然地融入世界浪漫主义文学的潮流中,出现了大批优秀的作家和诗人,这一时期的美国文学主要表现人与自然的关系。惠特曼的《草叶集》就是在这一背景下诞生的,体现了上升时期的美国精神,而《自己之歌》则是《草叶集》中的名篇。诵读感知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分别概括本诗三个章节的大意。第一部分:(第1节),“我”对世间万物平等以待。第二部分:(第2节),“我”出身平凡,但能量巨大。第三部分:(第3节),“我”不受拘束且无所不能。深入探究探究诗歌第一章节1.在第一节中,诗人选取了哪些意象?2.这些意象有什么共同点?3.诗人组合意象时,巧妙地使用了什么艺术手法?4.诗人使用哪些语句表达自己的态度与立场?5.本节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意象:草叶与星星、蚂蚁、沙、鹪鹩的卵、雨蛙、藤摹四延的黑莓、关节与机器、母牛与石像、小鼠等。共同点:平凡微小,但都是造物者精心打造、完美、精工、神奇的杰作。艺术手法:对比情语:“不会少于”、”同样地完美“、”精工的制作’、“显得渺小可怜”、“超越了”等情感:诗人对这些自然界中的事物倾注了无限的热爱之情,在他的眼里,自然界中的任何一分子,无论巨大和纤小,都是来之不易、不容忽视的,都有其价值,都值得尊重和赞美。深入探究探究诗歌第二章节1.诗歌第二节列举了哪些意象?2.诗人把“我”和这些意象并提有何意义?意象:片麻石、煤、藓苔、水果、谷粒、可食的菜根、飞鸟和走兽等。意象意义:①表述了19世纪自然科学最重要的发现——进化论。②“我”作为一个人,与世间各种生命形态有着亲缘关系。我来自于自然,与自然界密不可分。③抒发了对世间千姿百态生命的尊重,讴歌生命之美。深入探究探究诗歌第三章节1.第三节列举了哪些意象?有什么特点?2.谁在逃跑在畏怯?它们在躲避或者畏怯什么?3.为什么是“徒然的”?4.这一节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意象:火成岩、烈火、爬虫、事物、海洋、怪物、鹰雕、蝮蛇、麋鹿、海燕等;特点:具有可能破坏生命的巨大自然力。逃跑、畏怯:诗中的意象;躲避:“我”。“徒然的”:生命不停向前,“我”与世界本质不同,因此,这些自然物损害不了“我”的存在。情感:它们在躲避我的接近,而强大的、无所不能的我使他们无处可逃,从侧面表达“我”的强大,以及自己和自然的不可分割。可以飞越大地,任意东西,不受时空限制,甚至和宇宙融为一种,表现出一种“惠特曼式”的乐观精神。树和天空特朗斯特罗姆作者简介特朗斯特罗姆,瑞典诗人,心理学家。他被誉为“20世纪最后一位诗歌巨匠”。他1954年发表诗集《17首诗》,轰动诗坛。他于2011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理由是“他以凝炼、简洁的形象,以全新视角带我们接触现实”。他善于从日常生活入手,把激烈的情感寓于平静的文字里,被誉为“当代欧洲诗坛最杰出的象征主义和超现实主义大师”。他总能用诗歌感动生活,抚慰浮躁中渴望宁静的内心。诗歌主题:《树和天空》主要探讨自我与周围世界的关系。诗歌中,“树和天空”的关系,寓示着存在(人与自然)与无限、与永恒的关系。诗歌通过对树和雨的描写,构成了朦胧、优美的意境,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生生不息、人与自然的关系、生命的奇迹等多层次的思考,给读者以启迪。写作背景《树和天空》出自诗集《完成一半的天堂》,发表于1962年。在1960年到1966年期间,特朗斯特罗姆的事业被分为鲜明的两部分:一面是心理医生,另一面则是年轻而富有名气的诗人。特朗斯特罗姆所处的时代,虽然在他的近邻以至整个世界发生了许多惊天动地的事情,但瑞典是一个中立国家,长期以来政治稳定,社会经济发展平稳,人们过着悠闲的“福利生活”。他有足够的时间面对大自然——波罗的海的岛屿、落日、船帆,瑞典的车站、村庄、树林、雪橇等等——沉思,因而他的诗歌有着某种东方式的顿悟色彩,而意象的新奇,来自他的难度写作理念和在艺术上不懈的努力。诵读感知一棵树/在雨中/走动在倾洒的灰色中/匆匆走过/我们的身边它有急事。/它汲取/雨中的生命就像/果园里的/黑鹂雨停歇。/树/停下脚步它/在晴朗的夜晚/挺拔地静闪和我们一样/它/在等待/那瞬息当雪花/在空中/绽开诵读感知概括本诗两个章节的大意。第一部分:(第1节),写树在雨中获得生机。第二部分:(第2节),写树在等待成长的时机。深入探究1.如何理解这首诗歌中“树”这一意象? 诗人选择“树”作为观照对象,更多的还在于树本身所具有的特性,包括树丰富的生态和文化蕴含。作为生物,树是立足于大地同时又指向天空。它对生命应有的在地下的深度以及永无止境的向上的高度都做了最为坚实而高贵的展览和诠释。于是,树连接了大地与天空,此岸与彼岸,现世与终极——是树,让我们看清了自身的位置和应有的走向。“树”是生命的主体,是积极向上、蓬勃生长的生命的代表。深入探究2.这首诗中的“雪花”具有怎样的象征意义?“雪花”象征着一个洁白澄净的纯美境界,一种超越了世俗功利、摆脱了欲望和俗物的牵绊、万物融和无间、和谐共存的圆融化境。在这个世界里,人与物、人与人、物与物,一切存在之间的距离都将泯灭而消失殆尽,只剩下轻轻飘来的一阵宇宙间的清丽气息。深入探究3.这首诗中的“天空”,有怎样的象征义 “天空”是“树”(自然生物)和“我们”(人类)存在共同的家,代表着自然界。所有生物既在“天空”下积极地承受它的所有赐予和挑战,同时又对天空怀抱着最虔诚的爱、敬畏以及等待。深入探究4.这首诗中的“我们”,有怎样的象征义 “我们”在这里代表人类与自然等存在,“我们”既是自然的旁观者和见证者,也是自然的参与者和存在者,“我们”相互关爱与扶持着。深入探究5.诗人以旁观者的身份来写树和大自然,有什么好处?诗人以旁观者的身份来写书和大自然,角度新颖,使诗人与树的视角发生转移,树的走动其实是诗人在树林中走动。树如同无言的智者,把诗人瞬间的感受表达了出来。诗人感受到了人生的匆忙,雨过天晴,树林静谧,这优美的情景,又让诗人的内心更加宁静,焕发出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