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3年中考物理复习专项练习-温度和物态变化1.人体的正常体温为( )A. 0℃ B. 20℃ C. 37℃ D. 45℃2.一般情况下,下列物质属于晶体的是( )A. 海波 B. 松香 C. 玻璃 D. 沥青3.下列物态变化现象中,需要吸热的是( )A.冬天房顶上结霜 B.铁水被浇铸成工件 C.冰棒冒出“白气” D.冰冻的衣服变干4.下列图中各图是小丽拍摄的生活美景,其中属于液化的是5.在北方的冬天,湿度较大的清晨会看到雾淞,形成雾淞的物态变化是( )A. 汽化 B. 液化 C. 凝固 D. 凝华6.如图所示,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属于汽化的是( )A.壶口白气 B.湿手烘干C.草叶露珠 D. 冰雪消融7.如图所示,下列图象能反映晶体凝固过程的是( )A. B.C. D.8.在密封的锤形玻璃泡内装有少量碘颗粒。为了能很快的观察到碘的升华现象,又要防止碘熔化,下列加热方式合适的是(碘的熔点是113.7℃,酒精灯外焰的温度约为800℃)A. 浸入开水中B. 用酒精灯外焰加热C. 放入冰水混合物中D. 至于常温下的空气中9.冬天,小明从室外走进温暖的教室,他的眼镜片上出现了一层薄雾,过一会薄雾又消失了。上述现象对应的物态变化是( )A.先凝固,后升华 B.先凝华,后升华C.先凝固,后汽化 D.先液化,后汽化10.在冬天水管容易冻裂,水管冻裂的主要原因是( )A.水管中的水结冰后,质量变大B.水管中的水结冰后,体积变大C.水管中的水结冰后,密度变大D.金属在低温下容易被冻裂11.夏天,游泳的人刚从河水中上岸,会感觉到比在水中冷.如果蹲下身子缩成团,又会觉得比站着时暖和些.对上述现象,下列解释中正确的是( )A.蹲着比站着暖和些是因为离水近一些,有利于从水中吸收热量B.上岸后感到冷是因为岸上的气温比水温低C.上岸后感到冷是因为身上的水蒸发吸热D.蹲着比站着暖和是因为加快了蒸发吸热的速度12.“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深受观众的青睐。下列对古诗文中涉及的热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A.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冰的形成是升华现象B. “岚雾今朝重,江山此地深”雾的形成是汽化现象C.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D.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霜的形成凝固现象13.《天工开物》记载的“透火焙干”是造纸的一道工序,其做法是将刚生产出的湿纸张贴在烤火的墙上(如图)。给墙壁烤火能加快湿纸变干的主要原因是( )A. 升高湿纸的温度B. 增大湿纸的表面积C. 改变湿纸中的液体种类D. 加快湿纸表面的空气流动14.如图表示某晶体的物态变化过程,其中甲、乙、丙分别表示三种物态。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甲为气态B.甲→乙的过程需要放热C.乙→丙的过程与露珠形成过程相同D.BC段对应的温度为该晶体的熔点15.将某物质加热,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如图所示。关于该物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质量相同的该物质d点的内能跟c点一样大B. 50℃时该物质可能处于液态C. 该物质是晶体,熔点为80℃D. 用该物质制成的液体温度计能测量沸水的温度16.如图所示的体温计的示数为______℃。17.俗话说“霜前冷,雪后寒”,其中的“霜”和“雪”都属于物态变化中的______(填写物态变化名称)现象。18.在现代建筑中有一项新技术,即在蜂窝状的墙体中放入一些特殊的蜡丸,当外界环境温度升高时,这些蜡丸熔化 (选填“吸热”或“放热”)使得室内温度基本保持不变。19.将如图烧瓶中的水加热至沸腾,迅速用橡皮塞塞住瓶口,把烧瓶倒置并向瓶底浇冷水,我们会看到烧瓶中的水又______了。这是因为浇冷水使烧瓶内水蒸气液化,减小了瓶内气压,使水的______降低。20.为了使农作物能正常生长,有关部门进行“打炮”降雨,这些“炮”的主要成分是干冰。这是由于干冰在 (填物态变化名称)时迅速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使周围的气温急剧下降,致使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 (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小水滴。21.小明发现夏天汽车从阴凉的地下车库开出后,车窗玻璃常会上雾,可以擦车窗玻璃的______(选填“内侧”或“外侧”)除雾,雾是由水蒸气______(填物态变化)形成的,此过程要______(选填“放出”或“吸收”)热量。22.如图为一款火箭动力自行车,最快行驶速度可达333km/h。将常温状态下的过氧化氢气体通过_____的方法液化成液态,再与催化剂一起放于燃料罐中,反应后向火箭尾部喷出650℃的高温水蒸气,自行车即可获得向前的巨大推力,从而高速前进。图中火箭尾部产生大量的白气现象,是因为尾气中的_____发生了_____现象。23.在探究水的沸腾实验中,某实验小组用相同的加热器对初温相同的甲(100g水)、乙(200g水) 两杯水进行加热(两只杯子均相同),直至沸腾。根据实验数据绘制了它们的温度随时间变化图象(如图所示):(1)由图象可知,液体的沸点与质量______(选填“有关”或“无关”);(2)由图像可知,此实验中水的沸点是______℃。24.长虹同学了解物态变化后,发现水的凝固点是0℃,酒精的凝固点是-177℃,于是做如下猜想,猜想1:水和酒精混合,混合液的凝固点会低于0℃;猜想2:混合比例会影响混合液的凝固点。他取完全相同的两杯水,分别掺入不同量酒精,充分混合后,放入冰箱冷冻室。用温度计正确测量其温度值,每隔两分钟读取一次数据,记入表格。画出两种混合液,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右图所示。(1)某时刻,其中一支温度计示数如左图,其读数为_____℃;(2)当两种混合液的温度都-7℃时,_____(选填“甲”或“乙”)图所对应的混合液处于固态;(3)若图甲曲线对应混合液所掺酒精少,乙曲线对应混合液所掺酒精多,我们可以初步判断,一定质量的水中,所掺酒精越多,其混合液的凝固点_____(选填“不变”或“越高”或“越低”)。25.图甲是某小组“探究海波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的实验装置,每隔记录一次温度值。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时间/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海波的温度/ 40 44 46 48 48 48 48 48 48 50 53(1)实验中需要的测量工具是温度计和___________;(2)在时,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此时的温度为___________;(3)由记录的实验数据可知海波是___________(选填“晶体”或“非晶体”);(4)由实验知,海波熔化需要的条件是:①___________;②继续吸收热量;(5)另一小组在利用相同的器材进行这一实验时,观察到海波熔化过程中温度计示数缓慢上升。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填字母)。A. 烧杯中的水少 B. 对试管内的海波不断搅拌C. 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试管壁 D. 海波熔化过程中吸热,温度升高26.晓轩同学在”探究冰和蜡的熔化规律”时,使用的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1)蜡在加热过程中某一时刻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温度是___________°C;实验数据如下表可以判断蜡属于___________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2)向试管中放入碎冰,根据加热过程中记录的数据画出如图丙所示温度一时间图像,由图像可知:冰的熔点是___________°C;冰熔化时___________热(选填“吸”“放”),温度___________(选填“升高”“降低”“不变”);(3)另一同学把冰放入如图丁所示的烧杯中,并未用酒精灯加热,冰也熔化了。于是他认为冰熔化不需要吸收热量,他的想法___________(选填”正确”或”不正确”),他采用这样的装置探究冰的熔化特点是___________(选填”可行”“不可行”)的27.如图1是小明在研究水沸腾时的实验装置图。(1)观察实验装置图1,操作的错误是: 。除图中所示的器材外,还需要的一个测量工具是 。(2)安装实验器材时应按照 (选填“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3)小丽观察到沸腾前和沸腾时水中气泡上升过程中的两种情况,如图2(a)、(b)所示,则图 (选填“(a)”或“(b)”)是水沸腾时的情况。烧瓶中的水沸腾后,停止对水加热,水停止沸腾,这说明 。(4)小华和小杰虽然选用的实验装置相同,但加热到水开始沸腾的时间不同,他们绘制的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图象如图3所示,a、b两种图象不同的原因是水的 不同。(5)取走酒精灯,将装有海波的大试管放入上面实验的热水中(如图4)。根据温度计A和B的示数,绘制了海波和热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5)。由图象可知,在第8min时,大试管内的海波处于 态(选填“固”、“液”或“固液共存”),海波是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2023年中考物理复习专项练习-温度和物态变化参考答案1.人体的正常体温为( )A. 0℃ B. 20℃ C. 37℃ D. 45℃【答案】C2.一般情况下,下列物质属于晶体的是( )A. 海波 B. 松香 C. 玻璃 D. 沥青【答案】A3.下列物态变化现象中,需要吸热的是( )A.冬天房顶上结霜 B.铁水被浇铸成工件 C.冰棒冒出“白气” D.冰冻的衣服变干【答案】D4.下列图中各图是小丽拍摄的生活美景,其中属于液化的是【答案】C5.在北方的冬天,湿度较大的清晨会看到雾淞,形成雾淞的物态变化是( )A. 汽化 B. 液化 C. 凝固 D. 凝华【答案】D6.如图所示,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属于汽化的是( )A.壶口白气 B.湿手烘干C.草叶露珠 D. 冰雪消融【答案】B。7.如图所示,下列图象能反映晶体凝固过程的是( )A. B.C. D.【答案】B。8.在密封的锤形玻璃泡内装有少量碘颗粒。为了能很快的观察到碘的升华现象,又要防止碘熔化,下列加热方式合适的是(碘的熔点是113.7℃,酒精灯外焰的温度约为800℃)A. 浸入开水中B. 用酒精灯外焰加热C. 放入冰水混合物中D. 至于常温下的空气中【答案】A9.冬天,小明从室外走进温暖的教室,他的眼镜片上出现了一层薄雾,过一会薄雾又消失了。上述现象对应的物态变化是( )A.先凝固,后升华 B.先凝华,后升华C.先凝固,后汽化 D.先液化,后汽化【答案】D。10.在冬天水管容易冻裂,水管冻裂的主要原因是( )A.水管中的水结冰后,质量变大B.水管中的水结冰后,体积变大C.水管中的水结冰后,密度变大D.金属在低温下容易被冻裂【答案】B。11.夏天,游泳的人刚从河水中上岸,会感觉到比在水中冷.如果蹲下身子缩成团,又会觉得比站着时暖和些.对上述现象,下列解释中正确的是( )A.蹲着比站着暖和些是因为离水近一些,有利于从水中吸收热量B.上岸后感到冷是因为岸上的气温比水温低C.上岸后感到冷是因为身上的水蒸发吸热D.蹲着比站着暖和是因为加快了蒸发吸热的速度【答案】C 12.“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深受观众的青睐。下列对古诗文中涉及的热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A.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冰的形成是升华现象B. “岚雾今朝重,江山此地深”雾的形成是汽化现象C.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D.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霜的形成凝固现象【答案】C13.《天工开物》记载的“透火焙干”是造纸的一道工序,其做法是将刚生产出的湿纸张贴在烤火的墙上(如图)。给墙壁烤火能加快湿纸变干的主要原因是( )A. 升高湿纸的温度B. 增大湿纸的表面积C. 改变湿纸中的液体种类D. 加快湿纸表面的空气流动【答案】A14.如图表示某晶体的物态变化过程,其中甲、乙、丙分别表示三种物态。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甲为气态B.甲→乙的过程需要放热C.乙→丙的过程与露珠形成过程相同D.BC段对应的温度为该晶体的熔点【答案】D。15.将某物质加热,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如图所示。关于该物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质量相同的该物质d点的内能跟c点一样大B. 50℃时该物质可能处于液态C. 该物质是晶体,熔点为80℃D. 用该物质制成的液体温度计能测量沸水的温度【答案】B16.如图所示的体温计的示数为______℃。【答案】38.517.俗话说“霜前冷,雪后寒”,其中的“霜”和“雪”都属于物态变化中的______(填写物态变化名称)现象。【答案】凝华18.在现代建筑中有一项新技术,即在蜂窝状的墙体中放入一些特殊的蜡丸,当外界环境温度升高时,这些蜡丸熔化 (选填“吸热”或“放热”)使得室内温度基本保持不变。【答案】吸热。19.将如图烧瓶中的水加热至沸腾,迅速用橡皮塞塞住瓶口,把烧瓶倒置并向瓶底浇冷水,我们会看到烧瓶中的水又______了。这是因为浇冷水使烧瓶内水蒸气液化,减小了瓶内气压,使水的______降低。【答案】 ①. 沸腾 ②. 沸点20.为了使农作物能正常生长,有关部门进行“打炮”降雨,这些“炮”的主要成分是干冰。这是由于干冰在 (填物态变化名称)时迅速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使周围的气温急剧下降,致使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 (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小水滴。【答案】升华;吸收;液化。21.小明发现夏天汽车从阴凉的地下车库开出后,车窗玻璃常会上雾,可以擦车窗玻璃的______(选填“内侧”或“外侧”)除雾,雾是由水蒸气______(填物态变化)形成的,此过程要______(选填“放出”或“吸收”)热量。【答案】 ①. 外侧 ②. 液化 ③. 放出22.如图为一款火箭动力自行车,最快行驶速度可达333km/h。将常温状态下的过氧化氢气体通过_____的方法液化成液态,再与催化剂一起放于燃料罐中,反应后向火箭尾部喷出650℃的高温水蒸气,自行车即可获得向前的巨大推力,从而高速前进。图中火箭尾部产生大量的白气现象,是因为尾气中的_____发生了_____现象。【答案】压缩体积;水蒸气;液化23.在探究水的沸腾实验中,某实验小组用相同的加热器对初温相同的甲(100g水)、乙(200g水) 两杯水进行加热(两只杯子均相同),直至沸腾。根据实验数据绘制了它们的温度随时间变化图象(如图所示):(1)由图象可知,液体的沸点与质量______(选填“有关”或“无关”);(2)由图像可知,此实验中水的沸点是______℃。【答案】 (1). 无关 (2). 9924.长虹同学了解物态变化后,发现水的凝固点是0℃,酒精的凝固点是-177℃,于是做如下猜想,猜想1:水和酒精混合,混合液的凝固点会低于0℃;猜想2:混合比例会影响混合液的凝固点。他取完全相同的两杯水,分别掺入不同量酒精,充分混合后,放入冰箱冷冻室。用温度计正确测量其温度值,每隔两分钟读取一次数据,记入表格。画出两种混合液,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右图所示。(1)某时刻,其中一支温度计示数如左图,其读数为_____℃;(2)当两种混合液的温度都-7℃时,_____(选填“甲”或“乙”)图所对应的混合液处于固态;(3)若图甲曲线对应混合液所掺酒精少,乙曲线对应混合液所掺酒精多,我们可以初步判断,一定质量的水中,所掺酒精越多,其混合液的凝固点_____(选填“不变”或“越高”或“越低”)。【答案】 ①. -6 ②. 甲 ③. 越低25.图甲是某小组“探究海波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的实验装置,每隔记录一次温度值。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时间/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海波的温度/ 40 44 46 48 48 48 48 48 48 50 53(1)实验中需要的测量工具是温度计和___________;(2)在时,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此时的温度为___________;(3)由记录的实验数据可知海波是___________(选填“晶体”或“非晶体”);(4)由实验知,海波熔化需要的条件是:①___________;②继续吸收热量;(5)另一小组在利用相同的器材进行这一实验时,观察到海波熔化过程中温度计示数缓慢上升。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填字母)。A. 烧杯中的水少 B. 对试管内的海波不断搅拌C. 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试管壁 D. 海波熔化过程中吸热,温度升高【答案】 ①. 停表 ②. 42 ③. 晶体 ④. 温度达到熔点 ⑤. C26.晓轩同学在”探究冰和蜡的熔化规律”时,使用的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1)蜡在加热过程中某一时刻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温度是___________°C;实验数据如下表可以判断蜡属于___________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2)向试管中放入碎冰,根据加热过程中记录的数据画出如图丙所示温度一时间图像,由图像可知:冰的熔点是___________°C;冰熔化时___________热(选填“吸”“放”),温度___________(选填“升高”“降低”“不变”);(3)另一同学把冰放入如图丁所示的烧杯中,并未用酒精灯加热,冰也熔化了。于是他认为冰熔化不需要吸收热量,他的想法___________(选填”正确”或”不正确”),他采用这样的装置探究冰的熔化特点是___________(选填”可行”“不可行”)的【答案】39 非晶体 0 吸 不变 不正确 可行27.如图1是小明在研究水沸腾时的实验装置图。(1)观察实验装置图1,操作的错误是: 。除图中所示的器材外,还需要的一个测量工具是 。(2)安装实验器材时应按照 (选填“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3)小丽观察到沸腾前和沸腾时水中气泡上升过程中的两种情况,如图2(a)、(b)所示,则图 (选填“(a)”或“(b)”)是水沸腾时的情况。烧瓶中的水沸腾后,停止对水加热,水停止沸腾,这说明 。(4)小华和小杰虽然选用的实验装置相同,但加热到水开始沸腾的时间不同,他们绘制的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图象如图3所示,a、b两种图象不同的原因是水的 不同。(5)取走酒精灯,将装有海波的大试管放入上面实验的热水中(如图4)。根据温度计A和B的示数,绘制了海波和热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5)。由图象可知,在第8min时,大试管内的海波处于 态(选填“固”、“液”或“固液共存”),海波是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答案】(1)温度计的玻璃泡触到烧杯底; 秒表;(2)自下而上;(3)(a);液体沸腾需要吸热;(4)质量; (5)固液共存;晶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