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3张PPT)《荷塘月色》——审美阅读活动一 语言审美:进入有“我”之境假如你在北京读大学,作为迎新社团的团长,你策划在开学季带领新生参加“文人走过的 北京”打卡活动。夏末的月夜,你们要打卡朱自清的清华园荷塘;作为团长,你将如何介绍这处美景?考虑到任务的难度,下面有景点解说词的部分内容供你参考。请你找出其和朱自清文段在语言方面的主要差异,并分析原因 。活动一 语言审美:进入有“我”之境解说词 原文 差异点请同学们们仔细观察这片荷塘,里面的荷叶碧绿又浓密,高出水面,中间还有些荷花,红白相间,有的已经绽放了,有的还含苞待放。轻轻一闻,空气中似乎还弥漫着一股荷花的淡淡香味。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 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 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叠词比喻拟人通感叠字叠词的运用,不仅传神地描写了事物的特征,而且读起来节奏鲜明,韵律协调,富有音乐美.叠词:曲曲折折、田田、亭亭、层层、粒粒等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去说明一个本体,叫博喻,又叫连比。运用博喻能加强语意,增添气势。博喻 :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通感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把人的五种不同的感官(视、听、嗅、味、触)用比喻的形式沟通起来的修辞方式嗅觉听觉通感,将嗅觉形象诉诸听觉形象,扩大意境,烘托环境优雅、宁静,这是月夜独处的独特感受。荷香荷香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飘渺,沁人心脾)活动一 语言审美:进入有“我”之境解说词 原文 差异点同学们,今晚的月光很好,皎洁的月光照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像是给整个荷塘披上了白色的婚纱,别有一番不一样的韵味。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动词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泻”字紧扣“月光如流水一般”这个比喻,加强了月光的流动感,并且用“静静”两字加以修饰,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月光有形而无声的特点,显示了月光幽静之美。“泻”的范围广,与“流水”相照应,而且有动态美,显得生动活泼。“照”的范围窄,不能与“流水”相照应,有点呆板,显得不灵泛。“泻”“浮”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浮”字把水气和月色交织在一起,显出雾轻柔、以及自下而上、逐渐扩散开的特点。青青的荷叶可以透过“薄薄”的雾气看出来,似乎雾也被染青,故称“青雾”。这样的雾才像“轻纱”。“薄薄”与“浮”字呼应,修饰雾气,突出了雾气轻、薄、透、柔的质感和动势,正和“轻纱”的妙喻,写尽梦境的朦胧迷离之感。“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表现出月光的朦胧淡雅,引人入胜。“洗”写出了“叶子和花”在月光映照下呈现出的一种奶白色而又鲜艳欲滴的状态。“笼”表现了月下荷叶荷花轻飘柔美的姿容,通过写叶和花的安谧、恬静衬托出月色的朦胧柔和。活动小结:对比可见,解说词是以说明性的文字在客观描述景物,原文则是以文学性的语言 在主观表达着作者对景物的情感。即解说词的“景”中无“我”,原文的“景”中有“我”。活动二 情感审美:深析有“我”之境朱光潜在《谈美书简》中谈到:“我把自己的意蕴和情趣移于物,物才能呈现我所看到的形象。”当景物和“我”的情趣一致,景正作用于情,此时景情同向;当景物和“我”的情趣相反,景反作用于情,此时景情异向。请同学们由片段阅读 过渡到全文阅读,深入有“我”之境,梳理文本的景情关系。小组合作填写下列表格。荷塘四周月下荷塘荷塘月色活动二 情感审美:深析有“我”之境三个世界 意象 意境氛围 “我”的情感 梳理景情关系 总结月下荷塘世界(实) 荷叶、荷花、荷香等灌木、杨柳、灯光、蝉声等《荷塘月色》景情关系静谧、朦胧淡淡的喜悦、自由、放松当意境静谧时,“我”的心情也是喜悦的景情同向暗沉、阴森、恐怖、聒噪忧愁、矛盾当意境压抑聒噪时,我的心情也是忧愁与矛盾的景情同向活动二 情感审美:深析有“我”之境三个世界 意象 意境氛围 “我”的情感 梳理景情关系 总结江南荷塘世界(虚) 年轻男女、莲、水等现实世界(实) 现实环境(人和事)《荷塘月色》景情关系清新明媚、轻松自然喜悦我沉浸在这样的想象中,心中满是喜悦景情同向妻儿熟睡,悄无声息苦闷、压抑现实的宁静不是荷塘般的静谧,现实的苦闷、压抑再次笼罩了我。景情同向秋晨图秋槐图秋蝉图秋雨图秋果图0102030405活动二 情感审美:深析有“我”之境活动二 情感审美:深析有“我”之境五幅秋景图 意象 意境氛围 “我”的情感 梳理景情关系 总结秋晨庭院图 秋槐落蕊图 秋蝉残鸣图 秋雨话凉图 秋日胜果图 破屋、秋草、 牵 牛 花 、落 蕊、秋蝉、都 市 闲 人 、秋 雨、枣树等《故都的秋》景情关系清静悲凉喜爱把玩欣赏意境是悲凉的,但“我”却十分喜爱景情异向活动小结:就在探究同向或异向的过程中,我们触摸到了朱自清、郁达夫独特的审美倾向。朱自清将自己与自然、感性与理性融为一体,这体现的是儒家美学的“中和之美”;郁达夫将自己的 悲凉之感通过美的形式表达出来,这种“以悲为美”的审美方式深受日本“物哀之美”的影响 。无论哪种审美倾向 ,景和情最终都实现了交融、合一。活动三 生命审美:升华有“我”之境朱良志说:“中国美学强调返归内心 , 融自我和万物为一体,从而让人获得灵魂的适意。中国美学是一种生命安顿之学。”中国的传统文人在现实中失了意 ,常常把山水、 田园等自然美景当做现实的避难所和精神的栖息地 。朱自清、郁达夫文中的景物属于生命的意象,在景物中融进“我”对生命的感悟,何尝不是在安顿生命呢?1.朱自清、郁达夫分别在荷塘月色、故都的秋中获得了生命的安顿吗?请作解释。朱自清“颇不宁静”的心在荷塘里暂时获得了平静;抑郁气质的郁达夫通过欣赏秋景安慰了他落寞的心情,让他多了一份赏玩的悠闲。2.你还能想起哪些文人安顿生命的例子?按照“他们在现实中遭遇了什么挫折,通过什么方式实现了生命的安顿”的支架进行思考和表述。史铁生失去双腿,在地坛中认识到生命本就是“熨帖而微苦”的,与自己实现了和 解;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通过游览赤壁等地将失意的自己拉回到开阔的世界,排解了苦 闷;李白怀才不遇,在游历大江南北中写出豪 放诗句,寄托天才般的才情;陶渊明久在樊笼里,归去田园后,获得心灵的自由……3. 中国文人如此,你又会想起自己哪一次的生活经历?请你在校园里寻找独属于你心中的那片美景并为它解码。参照下面评价量表,写一篇500字左右的散文 。写作要点 具体要素 自我评价( 0-10 分) 文段呈现解码语言 有无运用动词、形容词、叠词、修辞等解码情感 有无阐述情感和景物的关系 解码生命 有无由景物联想到的生命感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