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题: 《应对自然灾害》第二课时设计者: 审核者: 执教者: 使用时间: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感知保护地球对人类的重要性,树立保护地球的责任感,加强防灾避险的意识。过程与方法:运用读图表分析、案例分析等方法来组织教学,增强防灾、减灾的意识,提高自救、自护的能力。知识与能力:知道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以及造成这些自然灾害的缘由,了解自救、自护知识,提高自救、自护能力。教学重点:过本课学习让学生学会面对自然灾害时自救自护的知识与能力。教学难点:学会应对自然灾害的措施,用行动共同保护地球、预防、减少自然灾害。教学过程:结合课程标准或者单元目标对本节课教学内容进行简要分析: 第二个话题“防御自然灾害”:如何防御自然灾害?从个人层面来说,首先要有防灾避险的意识(见教材第39页),其次要掌握科学的自救自护能力,当然还应该有在困境中坚强的信念;从国家和政府层面来说(见教材第40页和41页),为了减轻自然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危害,需要建立系列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必要的防灾减灾工程,加强科技力量,提高防灾能力。 二次备课一、教学导入 1视频播放《5.12汶川地震后》 提问:观看5.12汶川地震发生后的新闻视频,你有什么感受?你记住了哪些感人的画面?把你了解的关于汶川地震的感人故事跟同学们分享。 过渡:在强大的自然灾害面前,中国人民展现了不屈不挠、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的抗灾精神,当自然灾害不可避免时,这就是我们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力量。二、教学过程 第一学程 1.主问题设计1:《防灾避险自救知识知多少?》 任务一:学生分组进行防灾避险自救知识竞赛,根据老师出示得常见自然灾害的几组应急行为进行辨析。 共计5道抢答题,四个小组进行抢答 1.雷雨天气避雨在大树下。 2.地震发生时抱头鼠窜。 3.山区山洪、泥石流高发期,在山区露营选择在山谷扎营。 4.当泥石流发生时,向泥石流流动方向的山坡跑。 5.地震发生时,没有及时撤离,选择躲在卫生间墙角,并用毛巾护住头部或者教室桌子下。 学法指导 (1)师生共同复习我国的自然灾害的种类,鼓励学生对已有的避险知识进行汇总。 (2)小组互学:小组内交流,由1号整理、统一答案。 (3)小组展学:选取一个小组上台展示,其他小组补充更正。 3.教师引领提升: 化学事故的防护方法 1. 呼吸防护:戴防毒面具、防毒口罩和捂湿毛巾等。 2. 皮肤防护:穿防毒衣,戴手套,穿雨衣、雨鞋等。 3. 眼睛防护:戴防毒眼镜、防护镜等。 4. 撤离:向上风或侧上风方向迅速撤离现场。 5. 洗消:对有毒的衣物及时进行洗涤消毒处理。 6. 医治:中毒人员及时到医院就治。 4.主问题1预设答案: 雷电天气时,要留在室内,并关好门窗。 不宜使用无防雷措施或防雷措施不足的电视、音响等电器,不宜使用水龙头。雷雨时,切勿接触天线、水管、铁丝网、金属门窗、建筑物外墙,应远离电线等带电设备或其他类似金属装置。人民通过选举产生人大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利。 【设计意图】: 这5个情景是生活中常出现的几种行为,雷雨、洪水、泥石流、地震也是发生频较高的自然灾害。此环节设计意在纠正错误行为,降低灾害发生时不必要的危险第二学程 1.主问题设计2:出示新闻,让学生关注预警信息思考:滨州预警发布中心的这则天气预警中“黄色预警”是什么意思? (1) 【滨州预警发布中心】滨州市气象台于2020年08月11日15时34分发布滨州地区雷电黄色预警信号:预计未来6小时内滨州地区将有雷阵雨天气,并伴有短时大风,雨强较大,请有关单位和人员作好防范准备。今夜或将出现雷雨大风等恶劣天气。 (2)出示常见的几种预警信号,绘制校园逃生图。 2.学法指导 (1)自学教材第40页知识窗与活动园的内容。 (2)小组互学:小组内交流,由1号整理、统一答案。 (3)小组展学:选取个小组上台展示,其他小组补充更正。 3.教师引领提升: 观看视频《地震预警》 师:地震作为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它的破坏性严重,对人们生活影响也较大,特别是灾后疫情、重建等后续问题也很繁杂,是我国政府非常重视一种灾害类型。 4.主问题2预设答案: 【设计意图】:直击新闻,让学生主动关注到预警信号的存在,并能激发好奇心让他们去学习预警信号。让学生绘制校园逃生图,培养学生的防灾避险意识。第三学程 1.主问题设计3: 面对自然灾害,人们不断探寻哪些科学、有效的方法抗击灾害,从而提高抗灾能力。 1.出示 “风云四号”讲述其科学作用。 2.了解防洪堤坝 3.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 2.学法指导 组织学生举办抗灾新技术模拟展示会,让学生扮演不同单位的参展商,介绍各自的高科技产产品的特点及性能,然后全班投票决定哪个小组建设的产品最先进、推广的方法最好。 3.教师引领提升: 讲述关于抗灾感人故事。(播放歌曲《我们中国人》)做背景音乐 4.主问题3预设答案: 防洪堤是指为了防止河流泛滥而建的堤坝。防洪堤在几百年前就已出现。防洪堤通常就是一堆泥土。土堆呈长条形,有时会沿河流、湖泊或海洋绵延数公里。 【设计意图】: 让学生明确我们的国家为抗击灾害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也激发学生去敢于去探索。三、课堂总结 自然灾害始终伴随着人类的生活,人类也一直在与自然灾害进行着斗争。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人类形成了不屈不挠、团结互助的抗灾精神。中华民族是最团结、最勇敢、最坚韧的民族,让我们拥有战胜一切困难的决心。四、板书设计 第五课 防御自然灾害 个人做好 全国人民教后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