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2.5《 应对自然灾害》第一课时 教案(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六年级下册2.5《 应对自然灾害》第一课时 教案(表格式)

资源简介

课题: 《应对自然灾害》第一课时
设计者: 审核者: 执教者: 使用时间: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人们在危难中团结互助、英勇抗灾的可贵精神品质;学习身边的志愿者,在灾害面前,做些己所能及的事。
过程与方法:懂得防患于未然,避险意识长存心中;关注身边的人们、政府部门、国家为防灾减灾做的努力。
知识与能力:.知道自己家乡常见自然灾害的特点及其危害,了解我国曾经发生的重大自然灾害。掌握自然灾害发生时自护、自救的方法,增强风险防范意识,提升应急避险和自救互救能力。了解我国为应对自然灾害所做的不懈努力。
教学重点:.了解我国自然灾害种类、分布及特点;增强防灾避险的意识,提高应对身边自然灾害的自救自护的知识和能力,树立生命安全第一的思想;
教学难点:生活中增强防灾避险意识,面对灾害沉着、冷静、机智应变
教学过程:
结合课程标准或者单元目标对本节课教学内容进行简要分析: 《应对自然灾害》是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二课。它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中“了解曾经发生在我国以及世界上的重大自然灾害,认识大自然有不可抗拒的一面,体会人们在危难中团结互助、英勇抗灾的可贵精神品质;学习在自然灾害面前自救与互救的方法,形成相应的能力”的要求,进而让学生树立防灾避险意识,掌握自救自护能力,了解国家和政府在防御自然灾害所做的担当,中华民族在重大自然灾害面前不屈不挠、团结互助的精神。同时感受到大自然的威力,明白减少生产生活中不合理行为,可以减轻自然灾害。第一个话题“我国自然灾害知多少”:教材第36页的《中国自然灾害的分布》一目了然,涵盖我国的种类、分布区域、特点等;教材37页的文字、图片及活动园中的饼状图展现了我国自然灾害的危害(或影响);教材第38页活动园和小实验主要说明:自然灾害主要因为自然的因素,但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不合理的行为也会诱发或加重自然灾害。 二次备课
一、教学导入 一、出示“旧”新闻,导入新课 (2019年9月19日电 )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18日上午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统筹谋划,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着力加强生态保护治理、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图1为座谈会前,习近平于九月十七日下午在郑州黄河国家地质公园,沿黄河岸边步行察看周边环境,了解沿黄地区生态保护、水资源利用、堤防建设和防洪形势等情况。 图2为习近平登上观景平台,俯瞰堤坝加固防洪工程,了解当地开展黄河治理和生态保护情况。 刚才同学们看的是习近平同志视察黄河的“旧”新闻。同学们,你们知道黄河为什么需要治理吗?黄河流域经常有哪些自然灾害?中国又有哪些自然灾害?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一起来学习《我国自然灾害知多少》 (板书:我国自然灾害知多少)
二、教学过程 第一学程 主问题设计1:根据图例,可以看出,我国自然自然灾害有哪些?病虫害的图例是什么?这种自然灾害主要分布在哪里? 台湾岛主要有哪些自然灾害灾害? 2.学法指导 (1)教师问题引导:PPT出示《中国自然灾害分布图》,学生看图,学会识图(懂得方位、图例) (2)学生自主思考,小组内交流互学。 (3)个体接力汇报。 3.教师引领提升: 课前很多同学不仅搜集了自然灾害的图片,还了解了许多发生过的自然灾害,下面就进入我们的“新闻会客厅”,由小主播们播报新闻(或旧新闻)。(播准地点、播清种类、播到危害) 学生分国内新闻(外地发生的灾害)、地方新闻(家乡发生的灾害)进行播报。(1)学生甲:大家好,下面播报国内新闻。 2019年6月17日22时55分,四川省宜宾市长宁县发生6.0级地震,震源深度16千米。此后,23时36分,宜宾市珙县发生5.1级地震。截至18日5时20分,地震已造成11人死亡,122人受伤。相关救援人员已抵达现场,正在开展紧张救援工作。初步统计,这次地震造成142000多人受灾,目前已紧急转移安置受灾群众8400多人,长宁县已设立3个集中安置点……   (2)学生乙:接下来请听地方新闻。 入冬以来,青海省玉树自治州连续出现12次明显降雪过程,造成持续性积雪,最大积雪深度达22厘米,造成玉树、果洛部分乡镇道路中断,5个县28个乡镇12.7万人受灾并需救助,68.8万头(只)大牲畜觅食困难,2.4万头(只)牲畜死亡(牛2.1万头、羊0.3万只)…… (3)学生丙:接下来请听“旧”新闻。 1998年6月中旬至10月的洪水,包括长江、嫩江、松花江等。长江洪水是继1931年和1954年两次洪水后,20世纪发生的又一次全流域型的特大洪水之一;嫩江、松花江洪水同样是150年来最严重的全流域特大洪水。 据初步统计,包括受灾最重的江西、湖南、湖北、黑龙江四省,全国共有29个省(区、市)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受灾面积3.18亿亩,成灾面积1.96亿亩,受灾人口2.23亿人,死亡4150人,倒塌房屋685万间,直接经济损失达1660亿元…… 4.主问题1预设答案: 这种自然灾害主要分布在哪里?(华北、中部、南部) 台湾岛主要有哪些自然灾害(地震、台风) 【设计意图】: 看图识图悟图能力是学习地理知识的核心能力之一。本部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让学生学会看图、识图、悟图,根据图进行分析并得出要点。
第二学程 主问题设计2:对我国影响范围最广的自然灾害是什么 东南及东部沿海最广的自然灾害是什么》为什么这些地区这种自然灾害多?学生写一写、画一画,制作“灾害记忆卡”,说说自己印象最深的一个故事片段。 2.学法指导 个人自学: (1)小组内开展“不能忘却的纪念---我国曾发生的自然灾害展”活动 (2)每个小组提供一张自然灾害的照片 小组互学: (1))讲述照片背后的故事,了解自然灾害的严重性 (2)指名学生朗读或者教师范读课本37页活动园进行了解自行说出, (3)小组内按4、3、2、1、的顺序进行交流。 小组展学: (4)组长汇总,向全班交流展示。 3.教师引领提升: 学生谈一谈了解这些自然灾害后的感受 4.主问题2预设答案: (病虫害、旱灾、洪灾;台风;与地理位置有关:沿海) 【设计意图】:制作“灾害记忆卡”,目的是让学生不能忘却这些自然灾害,要从自然灾害中汲取教训;让学生讨论灾后感受以及灾害发生的原因,旨在引导学生分析哪些是无法避免的,哪些是人为的。对于前者我们要努力建立预警机制,防患于未然,对于后者,我们更要反思人类自身的行为,懂得遵循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第三学程 1.主问题设计3:不合理行为会诱发或加重自然灾害   以教材第38页活动园为例,看图识图,思考讨论乱砍滥伐的行为对当地生态的破坏。 2.学法指导 (1)小组自学:(分组做实验在草地和黄土地上浇灌同样多的清水,流出的谁的颜色为什么不一样? (2)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分享自己了解到的影响自然环境的因素。 (3)小组互学:学生按照1-4号的顺序交流自己的体验,小组讨论交流。 (4)小组展学:组长安排上台展示。 3.教师引领提升: 知识拓展:生物措施来防止或减轻自然灾害。 生物措施是防治水土流失,减轻崩、滑、流灾害的主要措施之一。坡面植被覆盖率低、乱砍滥伐现象严重,生态环境恶化,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许多崩、滑、流灾害即是水土流失恶性发展的直接结果。可以说,崩塌、滑坡、泥石流与水土流失之间互为因果关系。 可减轻崩、滑、流灾害的生物措施主要有:植树造林、封山育草,改良耕作技术以及改善对生态环境有重要影响的农、牧业管理方式等。其主要作用是:保护坡面、减少坡面物质的流失量、固结土层、调节坡面水流、削减坡面迳流量、增大坡体的抗冲蚀能力等。它是一项既经济又有效的治本措施,具有投资少,收益快、易被群众接受等优点。 对于崩、滑、流的生物治理应从水土保持入手,以改善农、牧业生产条件为目标,做好生物规划设计,根据具体地区的环境、地形特点,合理配置林型、树种、草类,实行、水、林、田综合治理,推行乔、灌、草并举的治理原则。如对泥石流的治理,可具体规划在泥石流形成区(中上游)造沟坡水源涵养林和沟谷水土保持林,泥石流堆积区(下游)以护滩固堤林和防风护田林为主。然后,再根据地区环境、地形、海拔、坡向、坡体类型等,配置具体树种、草种及行、株距等。同时加强林木管护,划定耕、牧区,陡坡停耕还林,提高造林技术等。通过学生的实际生活案例让学生了解相关部门的职责,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到国家机构是人们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国家机构在保障生活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4.主问题3预设答案:生物措施是防治水土流失,减轻崩、滑、流灾害的主要措施之一。坡面植被覆盖率低、乱砍滥伐现象严重,生态环境恶化,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许多崩、滑、流灾害即是水土流失恶性发展的直接结果。可以说,崩塌、滑坡、泥石流与水土流失之间互为因果关系。 【设计意图】:“哪些自然灾害是可以避免或减少的?”以问句形式引起学生思考。一个完整的分析应包含: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学生能力所限,教材仅有“发现问题”(洪涝、滑坡、泥石流频发)和简单的“分析问题”(与乱砍滥伐有密切关系),没有深入挖掘“解决问题”。在这里,适当设计了“解决问题”——生物措施来防止或减轻自然灾害。旨在培养学生缜密的思维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堂总结 师:我国是遭受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自然灾害给我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但是,有些自然灾害是因为人类自身原因造成的,我们要汲取教训,避免或减少灾害的发生但愿灾害不再重现,悲剧不再重演。
板书设计
教后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