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复活(节选)》
——体会小说细节的力量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三单元,该单元隶属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外国作家作品研习”任务群。课程标准提出:“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研习外国文学名著名篇,了解若干国家和民族不同时期的社会文化面貌,感受人类精神世界的丰富,培养阅读外国经典作品的兴趣和开放的文化心态。”紧扣任务群的要求,教材围绕“多样的文化”这一人文主题选编了本单元的四篇课文,他们都是具有较高文学史地位和思想文化价值的名家小说,可以说是人类思想文化的精华。通过阅读这些作品,学生可以一窥欧洲、美洲、拉丁美洲文学的面貌,领略其他国家和民族不同时期的社会文化风情,感受人类文化的差异性和多样性,从而达成“初步理解和借鉴不同民族、不同区域、不同国家的优秀文化,吸收人类文化的精华”的语文课程目标。
本课教材分析
《复活(节选)》是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九篇文章,小说以《复活》为题,探讨的是人的精神的“复活”。在节选的这一部分文本里,聂赫留朵夫鼓起勇气面对曾被自己深深伤害的马丝洛娃,忏悔当年的罪恶,祈求宽恕。这是他“复活”之路上的重要一步。小说通过语言、神态、心理等细节方面的精妙描写,生动细腻地刻画了聂赫留朵夫这个正处于心灵转变关键时刻、内心激烈震荡的人物。
学情分析
虽然高二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鉴赏小说的能力,但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是外国小说的节选,两篇是19世纪英、俄现实主义小说,另两篇是美国、拉丁美洲的的现代小说,几篇小说分属不同创作流派,艺术风格迥异,且内容上时间、空间跨度大,反映的社会内容与学上当下的生活距离较远,课文节选部分篇幅也较长,这些都对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教学中要注意消除学生与文本之间的隔阂,激发阅读的兴趣,提供具体的策略指导和有效的支架材料,推进学生的自主阅读。
(一)核心任务
体会小说细节的力量
(二)学习目标
1.通过策划、设计舞台剧前期宣传等活动,了解《复活(节选)》的主要内容。
2.通过选择舞台镜头感知小说中细节的魅力,体会细节蕴藏的深刻力量。
3.通过细节揣摩来体会人物内心世界的变化。
学习重点
1.通过选择舞台镜头感知小说中细节的魅力,体会细节蕴藏的深刻力量。
2.通过细节揣摩来体会人物内心世界的变化。
(四)学习难点
1.通过选择舞台镜头感知小说中细节的魅力,体会细节蕴藏的深刻力量。
2.通过细节揣摩来体会人物内心世界的变化。
(五)学习方法
情境导入法、点拨法、合作探究法
(六)课时安排
本课段安排2课时
单元任务 课时 学习任务 任务情境
学习任务三 2课时 体会小说细节的力量 第1课时: 活动1:剧本海报制作 活动2:剧本标题设计
第2课时:剧本镜头精选
(七)学习资源
(1)罗曼.罗兰《列夫托尔斯传》
(2)电影《复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情境导入:
学校文学活动周推出艺术活动,其中之一就是演出一出舞台剧。同学们认为《复活》最适合改编为剧本,现在需要我们来完成它的前期宣传设计。
学习活动一:
为了进行公演之前的宣传,同学们需要制作一期宣传海报。在制作海报的各种方式中,“关键词海报”和“剧情介绍海报”是最常见的。这节课我们先来完成这两份海报。
关键词海报
号外!号外!《复活》精彩上演
聂赫留朵夫 ( ) 贵族( );( )复活;忏悔( );( )( )
答案示例:
马丝洛娃 平民 泯灭 犯罪 肉体 灵魂
剧情介绍海报
本剧剧情 该剧改编自《复活》第一部第四十三章。该剧主要情节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心灵辩证法的力量 ______________________ 震撼上演 敬请期待
设计意图:通过海报设计,进一步了解《复活》得主要内容。
答案示例:
马丝洛娃无辜卷入一起谋财害命的官司,蒙受冤屈,即将去服苦役。担任陪审员的贵族聂赫留朵夫在法庭上发现马丝洛娃正是自己年轻时抛弃的姑娘,良心受到谴责,经过痛苦的思想斗争,决定去监狱探望马丝洛娃,祈求宽恕。
明确:“心灵辩证法”是车尔尼雪夫斯基在评价托尔斯泰心理描写技巧时提出的,这是托尔斯泰的心理描写不同于其他心理描写大师的突出特点。托尔斯泰的人物心理描写是非常著名的,他善于深入人物的内心抓住思想感情的每一个细微的变化,一丝一毫地追索出人物思想感情巨大变化或剧烈转变的全过程,洞察人的内心的奥秘,刻画微观世界,把握心灵的辩证发展,细致地描写心理在外界影响下的嬗变过程,并且深入人的下意识,把它表现在同意识互相和谐的联系之中,充分展示人物从一种思想感情向另一种常常是相反的思想感情转变的“心灵辩证法”。 如《复活》中聂赫留朵夫每一次反思,几乎都是这种“心灵辩证法”的全过程的细腻展示。
学习活动二:
有编剧提出,《复活》这个标题虽然很好,但是很多人没有读过,甚至都没有听过,如何让《复活》的剧本更加吸引人,引发同学的观看兴趣呢?尝试重新设计剧名,并简述设计理由。
示例::“一个受伤女人的故事”。“受伤女人”容易引起人思考:这个女人究竟怎么了?是如何受伤的?受了什么伤?这个名叫马丝洛娃的女囚犯曾经有一段怎样的过去?为何会如此悲伤和哀怨?同时这个剧名也可以显示出以马丝洛娃为代表的女性在19世纪的俄国的卑下地位,揭示出马丝洛娃苦难的人生。(学生自由发挥取名,只要符合小说内容,理由充分即可。)
作业:
观看电影《复活》,借助电影了解《复活》整本书的架构,同时借助电影《复活》的拍摄,感知电影艺术和小说文本的区别。
设计意图:设置这个作业是为了提升学生媒介素养,感知电影艺术和小说文本的区别。同时借助观看影片,了解《复活》的整体内容,也为全面立体了解聂赫留朵夫和马丝洛娃提供途径。
第二课时
情境导入:
同学们已经完成了《复活》舞台剧前期的设计宣传工作,现在的任务是选择舞台镜头,大家开始了又一轮的探讨。经过讨论,最后决定把舞台镜头聚焦在三个地方:
玛丝洛娃的笑;(2)聂赫留朵夫的心理;(3)男主人公对女主人公称呼的变化
设计意图:借助舞台镜头的方式,分别从人物的神态、心理、语言三个方面,感知托尔斯泰小说中细节描写的魅力。
学习活动:剧本镜头精选
镜头一:聚焦玛丝洛娃的笑。
我们首先将镜头聚焦玛斯洛娃的笑,请大家将下面的表格内容补充完整。
玛丝洛娃的笑 反映的心理
她从衣衫上看出他是个有钱人,就嫣然一笑。
不过,她的笑容消失了,眉头痛苦地皱起来。 玛丝洛娃认出了眼前的人就是曾经伤害过她的聂赫留朵夫,这使她的内心非常痛苦。笑容隐退,痛苦浮现。
聂赫留朵夫提到两人的孩子,但孩子的夭折对玛丝洛娃来说是沉重的打击,此时,马丝洛娃内心是痛苦的,是愤恨的,同时又有几分对贵族阶级的蔑视。
“您的话真怪。”她鄙夷不屑地——他有这样的感觉——微笑着说。
答案示例:
玛丝洛娃的笑 反映的心理
她从衣衫上看出他是个有钱人,就嫣然一笑。 此时,马丝洛娃还是以妓女的身份审视周围的人,看到眼前是个有钱人就露出习惯性的笑容。
不过,她的笑容消失了,眉头痛苦地皱起来。 玛丝洛娃认出了眼前的人就是曾经伤害过她的聂赫留朵夫,这使她的内心非常痛苦。笑容隐退,痛苦浮现。
“没什么罪可赎的……全完了。”又嫌恶又妖媚又可怜地微微一笑。 聂赫留朵夫提到两人的孩子,但孩子的夭折对玛丝洛娃来说是沉重的打击,此时,马丝洛娃内心是痛苦的,是愤恨的,同时又有几分对贵族阶级的蔑视。
“您的话真怪。”她鄙夷不屑地——他有这样的感觉——微笑着说。 对于聂赫留朵夫的赎罪,以及他是否真诚悔过抱着强烈的怀疑,对之前他的所作所为心怀鄙薄。对这个曾经欺骗自己,现在却想救赎他的人,心怀不屑,甚至抱有敌意。
从马丝洛娃的四次“笑”中可以看出这一人物形象具有怎样的特点?
答案示例:
这四次笑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对聂赫留朵夫的讨好献媚,一种是对他的鄙夷。通过这些描写可以看出,这个时候的玛丝洛娃已经完全丧失了少女时代的纯真,身上浓重地刻下了以往生活的印记,在行为上已经堕落成一个真正的妓女,但同时她又没有完全泯灭良知和混淆是非观念,爱恨情仇在她心里分得非常清楚,对聂赫留朵夫骨子里的鄙薄,这是她觉醒的前提条件。这些生动的神态描写,正体现了玛丝洛娃内心的丰富性。
2.镜头二:聚焦聂赫留朵夫的心理
小组内相互讨论,找出文中描写聂赫留朵夫犹豫赫徘徊的相关句子,再分析聂赫留朵夫的心理。
聂赫留朵夫的心理描写 反映的心理
“对,我在做我该做的事,我在认罪。”聂赫留朵夫想。他一想到这里,眼泪就夺眶而出,喉咙也哽住了。他用手指抓住铁栅栏,说不下去,竭力控制住感情,免得哭出声来。
他的内心刹那间发生了动摇。……“这个女人已经无可救药。”魔鬼说,“你只会把石头吊在自己脖子上,活活淹死,再也不能做什么对别人有益的事了。给她一些钱,把你身边所有的钱全给她,同她分手,从此一刀两断,岂不更好?”
聂赫留朵夫觉得她身上有一样东西,同他水火不相容,使她永远保持现在这种样子,并且不让他闯进她的内心世界。不过,说也奇怪,这种情况不仅没有使他疏远她,反而产生一种特殊的新的力量,使他去同她接近。聂赫留朵夫觉得他应该在精神上唤醒她,这虽然极其困难,但正因为困难就格外吸引他。
答案示例:
聂赫留朵夫的心理描写 反映的心理
“对,我在做我该做的事,我在认罪。”聂赫留朵夫想。他一想到这里,眼泪就夺眶而出,喉咙也哽住了。他用手指抓住铁栅栏,说不下去,竭力控制住感情,免得哭出声来。 为自己年轻时候犯下的错误深切地悔恨和自责,为曾经善良、纯真的马丝洛娃现在的沉沦感到心痛。
他的内心刹那间发生了动摇。……“这个女人已经无可救药。”魔鬼说,“你只会把石头吊在自己脖子上,活活淹死,再也不能做什么对别人有益的事了。给她一些钱,把你身边所有的钱全给她,同她分手,从此一刀两断,岂不更好?” 聂赫留朵夫渴望“复活”,渴望让自己的灵魂得到救赎,但是面对沉沦的马丝洛娃,他产生了动摇。这时候的聂赫留朵夫虽然已经开始“复活”。但并不彻底,有时候还会处于摇摆状态。
聂赫留朵夫觉得她身上有一样东西,同他水火不相容,使她永远保持现在这种样子,并且不让他闯进她的内心世界。不过,说也奇怪,这种情况不仅没有使他疏远她,反而产生一种特殊的新的力量,使他去同她接近。聂赫留朵夫觉得他应该在精神上唤醒她,这虽然极其困难,但正因为困难就格外吸引他。 这时候的聂赫留朵夫在托尔斯泰笔下是一个矛盾、痛苦已经决心迈出忏悔的第一步的青年贵族形象。他开始坚定自己的想法,面对马丝洛娃,聂赫留朵夫既要拯救她,也要拯救自己,这也是托尔斯泰“心灵辩证法”的体现。
设计意图:关注细节,体会细节背后托尔斯泰的匠心。
心理活动在表演过程中难以呈现,比较容易呈现的是语言,现在我们通过聂赫留朵夫对马丝洛娃的称呼变化来赏析小说的魅力。
3.镜头三:聚焦称呼的变化
关注聂赫留朵夫对马丝洛娃称呼的变化,完成下面的表格。
情境 聂赫留朵夫
答案示例:
情境 聂赫留朵夫
两人在铁栅栏边上刚见面。 聂赫留朵夫不知道该用“您”还是“你”,但随即决定用“您”。
在了解马丝洛娃被生活所迫,已经堕入风尘,但又不肯原谅他自己的行为时,他开始着急。 “卡秋莎!我是来请求你的饶恕,可是你没有回答我,你是不是饶恕我,或者,什么时候能饶恕我。”他说,忽然对马丝洛娃改称“您”了。
探监的时间结束了,马丝洛娃拒绝接受聂赫留朵夫的赎罪。 “再见,我还有许多话要对您说,可是,您看,现在没时间了。”
设计意图:关注对话细节,揣摩“您”和“你”的区别,体会托尔斯泰的“心灵辩证法”,感受聂赫留朵夫这个正处于心灵转变关键时刻、内心激烈震荡的人物。
聂赫留朵夫不断用”您”“你”来变换称呼,请你用一段话来谈谈这种摇摆背后的心理。
答案示例:
刚开始,聂赫留朵夫用“您”称呼马丝洛娃,因为自己心怀愧疚。后来称马丝洛娃为“你”“卡秋莎”。精神上的觉醒让他把马丝洛娃当作一个熟悉的人,在紧迫中称呼马丝洛娃为“你”,迫切地想拉近和马丝洛娃的距离。
“您”和“你”的人称变换,其实反映了聂赫留朵夫内心激烈的矛盾震荡,表现了他走向“精神复活”时抉择的艰难。
通过人物心理变化总结聂赫留朵夫这个人物形象的发展历程。
在陪审席上认出卡秋莎,但担忧自己被认出
上监狱请求饶恕,愿结婚补救过错以求救赎自己,被自己的勇气感动得不能自抑
马丝洛娃没被感动却突然要钱,对她的堕落感到意外,矛盾挣扎后,不再嫌恶她,发自内心想要唤醒她
如果你是马丝洛娃,看见聂赫留朵夫在自己面前忏悔,你会是什么心理?试着用书中人物的言说方式和同桌演一演,说一段心理话。
答案示例:
眼前这个人真是一个罪恶的人,我就是被他的甜言蜜语欺骗,现在我都已经这样了,他竟然还想来欺骗我。但这次他似乎很真诚,好像想改过自新,在我面前也表现出屈尊降贵。然而,他曾经欺骗过我,这次是不是又要耍什么花招?我不能这样轻易地相信他。但他似乎真的很有钱,刚好我现在手头没有钱,得赶紧向他要一些钱过来,不然接下来又要没钱了。
作业
根据上述镜头的选择,尝试创作出两人“见面”时的微剧本,课后进行表演。
板书设计
细节(神态、心理、语言)
见人物
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