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读《陈情表》与《项脊轩志》体悟传统孝亲文化:蕴浓情于腹内,诉真情于笔端 高二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共33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联读《陈情表》与《项脊轩志》体悟传统孝亲文化:蕴浓情于腹内,诉真情于笔端 高二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共33张PPT)

资源简介

(共33张PPT)
蕴浓情于腹内,诉真情于笔端:体悟传统孝亲文化
——联读《陈情表》与《项脊轩志》
一、预习任务
1、查询资料,了解李密和归有光两人的基本信息、人生经历等,写成作家小传
2、阅读《陈情表》《项脊轩志》,了解两篇文章写作背景,结合课下注释,积累文言基础知识,翻译文章大意,梳理主要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
3、比较两篇文章在语言上的特点
4、搜集有关忠孝的故事,辩证看待忠孝关系;阅读归有光《先妣事略》《寒花葬志》等文章,感受作者情感
二、探究任务
这两篇文章都体现了中国人对亲人、家庭的重视。李密不愿为官而要奉养祖母,体现的是感人至深的孝道;归有光对“诸父异爨”感到遗憾,深情怀念与项脊轩相关的亲人,体现的是对亲人、家庭的珍视。
这两篇文章合为一课,除了其中包含着孝老爱亲的传统价值观这一重要原因之外,也因为两篇文章存在着其他一些相似点或可对照点。
阅读这两篇文章,探讨下面的问题
探究1:情与情不同
《陈情表》《项脊轩志》两篇文章均以情见长,抒发了作者真挚浓厚的情感,感人肺腑。但两篇文中的情感又是不一样的,请阅读文章,探讨下面的问题:
1、李密写《陈情表》的目的是“陈情”,但文中的“情”比较复杂。试结合课文分析作者共写了哪几种感情?
2、《项脊轩志》中作者说“多可喜,亦多可悲”,阅读课文,结合补充材料,具体分析“可喜”“可悲”的具体内容。
补充材料:
材料一: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项脊轩志》
注:此段在原文第三段之后。
材料二:寒花葬志
婢,魏孺人媵也。嘉靖丁酉五月四日死。葬虚丘。事我而不卒,命也夫!
婢初媵时,年十岁,垂双鬟,曳深绿布裳。一日天寒,爇火煮荸荠熟,婢削之盈瓯,予入自外,取食之,婢持去不与。魏孺人笑之。孺人每令婢倚几旁饭,即饭,目眶冉冉动,孺人又指予以为笑。
回思是时,奄忽便已十年。吁,可悲也已!
3、这两篇文章都以抒情见长,但两篇文章传情的方式却不同,结合这两篇课文具体探讨。
探究2:比较结构
1、《陈情表》《项脊轩志》两篇文章都有非常明显的线索:《陈情表》以“孝”贯穿全文,《项脊轩志》则以项脊轩的兴废变迁和作者情感变化为线索展开。请结合两篇课文具体分析。
2、两篇文章均有结构严谨、逻辑严密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前后照应上,请结合两篇文章举例分析。填写下面的表格
篇目 前后照应举例
《陈情表》
《项脊轩志》
3、《陈情表》中李密为了更好地说服晋武帝,除了以情动人外,还多次晓之以理,请结合课文说说作者是如何说理的;《项脊轩志》中从“余既为此志”到结尾是补写的内容,大概是作者三十五岁左右时写的,前三段是作者十八岁时写的。请思考,隔了这么多年,作者为什么不另写一篇文章,而非要将其合在一起呢?
探究3:比较语言
《陈情表》《项脊轩志》两篇文章语言都少华丽的雕饰,但又各具特色,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说明:
(1)语言特点是多方面的,如选词语选用、句式特点、语言风格等,注意探讨的角度
(2)可以选用表格、小论文等形式呈现
展示与分享
小组探究,形成成果,可以制作PPT
课堂分享,相互补充,完善
三、部分参考提示
此部分仅做参考,供师生探讨
探究1:第1题
本文交错出现了以下三种感情:处境狼狈的忧惧之情,对晋武帝恩遇的忠敬之情,对祖母的孝顺之情。如奉诏,则是不顾相依为命的祖母;如顺私情,陈述苦衷又不被允许。况且李密作为蜀汉旧臣,如果坚持不从新朝天子的命令,便容易被怀疑为坚守名节、蔑视当朝,恐怕要被视为心怀不满、图谋复辟的贼子逆臣了。因此在爽快明言之后,李密便语带感激地表达出以自己“亡国贱俘,至微至陋”的身份,承皇帝“过蒙拔擢,宠命优渥”的待遇,“岂敢盘桓,有所希冀”的忧惧之情,理在情中。
作者把前两种情感掩入对祖母刘氏的孝情之中,造成一个感人至深的情境。“九十有六”的祖母“夙婴疾病,常在床蓐” ,病榻之前唯有他一人常“侍汤药,未曾废离”。在下文中,作者又一次对这种感情作了照应:“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此情之下,要让李密撇开祖母远去,实在是天理良心所不容的。作者就是这样将感情真真切切地表露出来,在他人听来既合乎情,又达于理。
第2题
文中可喜之事:
通过自己的“修葺”改变了它,一可喜也;
美化环境,将自己的审美情趣体现出来来二可喜也;
安静,适于读书,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三可喜也;
享受大自然的美景,四可喜也。
总之,项脊轩经过修茸由原来的“小”“破”“暗”变得“亮”“雅”“静”。主人公的精神世界常与天地自然相往来。项脊轩虽小,但自得其乐,其境界却很大。
文中可悲之事:
诸父分家:流露出对家道中衰的悲慨、怨恨却无奈——悲凉。
慈母早逝:对体弱多病的母亲过早去世感到痛心——哭泣。
祖母亡故:对疼爱、关切、鼓励你自己的祖母的思念——长号不自禁。
爱妻去世:表达对爱妻离世的缅怀、眷恋——卧病无聊。
然而随着时间的流转变化、人生的跌宕沉浮,在不同的时间点所看到的同一件事也就带上了不同的感彩:
作者读书轩中悠然自得,那是18岁的昂扬欢喜;而32岁仍屡次不第,那么多年固守书斋的勤勉苦读又是多么的辛酸!
祖母的怜惜夸赞是值得骄傲的事,是喜;但多年之后亦未能实现祖母的期望,又是多么悲哀!
妻子早逝,是悲;但轩中相伴,言笑晏晏,又是多年之后都难以忘怀的甜蜜啊!
第3题
《陈情表》以叙事来传情。全文首先陈述个人悲惨遭遇及家庭凄苦,突出祖孙的特殊关系,作为陈情的依据。接着写自己愿意奉诏,但又以刘病日笃,处于狼狈之境,借以博取晋武帝的同情。再则抬出以孝治天下的大旗,恳求准许所请。同时更表明自己心迹,排除了不愿出仕的政治因素。最后提出解决矛盾的方案。全文构思缜密,脉络分明,具有很强的逻辑力量。
《项脊轩志》以状物来传情。全文以项脊轩及其周围环境的变迁为经,以与项脊轩有密切联系的往事为纬。以“轩”为中心,所有写景记事均与“轩”有关,景是“轩”中之景,事是“轩”中之事,人是“轩”中之人,情是“轩”中之情。祖母、母亲和妻子三代人与项脊轩有关的生活细节,亲人的一举一动、小轩的一草一木都情深似海。这样“轩”与情紧密交织,零星散乱的材料也就不再散落。
探究2:第1题
《陈情表》中,李密并没有把孝情一泄到底,而是用理性对感情加以节制,使它在不同的层次、前提下出现。
第一段先写自己与祖母刘氏的特殊关系和特殊命运,抒发对祖母的孝情,“臣侍汤药,未曾废离”。如果把这种孝情继续写下去会有许多话要说,如对祖母的感激、对祖母的怜惜等等。但作者却就此止笔,转而写自己蒙受国恩而不能上报的矛盾心情,写自己的狼狈处境。
第二段表示自己感恩戴德,很想走马上任,“欲奉诏奔驰”。但是因为“刘病日笃”,这就从另一方面反衬了他孝情的深厚,因为孝情深厚,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所以才有“实为狼狈”的处境。前面抒发的孝情被节制以后,又在另一个前提下出现了。
第三段作者转写自己“不矜名节”,并非“有所希冀”,之所以不应诏做官,是因为“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在排除了晋武帝的怀疑这个前提之下,再抒发对祖母刘氏的孝情,就显得更真实,更深切,更动人。
第四段明确提出“愿乞终养”,表示要先尽孝后尽忠,以期感动晋武帝达到陈情目的。
《项脊轩志》一文的线索:一条是项脊轩的兴废变迁,一条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作者把经过选择的看似零散的材料集中到项脊轩里来,用这一小屋的历史把物境、人事和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等等,有序地贯穿起来,用自己的思想感情把它们统摄起来,使这些本来互不关联的东西产生内部联系,使"形""神"得到和谐统一。
第2题
篇目 前后照应举例
《陈情表》 第二段中“则刘病日笃”,既照应前文的“而刘夙婴疾病”句,又伏下文的“但以刘日薄西山”和“报养刘之日短也”。又如第二段的“臣以供养无主”照应并概括了第一段的“既无叔伯,终鲜兄弟” 等。
《项脊轩志》 例如从开头修缮的无穷乐趣到妻子死后的“室坏不修”相照应;又如“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与后文的“余扃牖而居”照应;又如“百年老屋”历史悠远,可见归家曾经显赫,与后文的“诸父异爨”“吾家读书久不效”相照应等。
第3题
《陈情表》如何说理:
①以凄恻之情动人主之心。文章将祖孙相依的情感写得凄楚哀婉,恻然动人。一开始作者并没有直截了当地提出不能应诏,而是简明陈述自己的凄惨身世和祖母的凄凉晚境,以哀情动人,文中显示的形单影只的悲冷气氛,令人一洒同情之泪。
②以婉转之理封人主之口。李密从“孝”字上做文章,将自己的行为纳入晋武帝推崇的“以孝治天下”社会价值观念之中。李密之境遇“特为尤甚”。“特”“尤”两字,强调处境非同一般,更应受到“圣朝”的怜悯眷顾。况且,尽孝也未必不能尽忠,只是先孝后忠而已,此番话,是在歌颂圣朝“清化”的前提下说的,言辞委婉,理由充分。
③以谦卑之态释人主之疑。李密是蜀汉旧臣,故贬低自己的“名节”:在蜀为郎,“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作者描摹自己的心境:“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作者甚至说,接到诏令,竟欲“奉诏奔驰”,走马赴任,“岂敢盘桓,有所希冀”。这样将自己摆在一个“亡国贱俘”的位置,作出诚惶诚恐的姿态,这种十分谦卑的态度,自然容易取得朝廷的同情和谅解。
④以诚款之辞消人主之念。李密进行了忠诚表白,“生当陨首,死当结草”,为笼络天下士人,晋武帝不仅一时打消了征召之念,而且作出了对李密的孝心予以嘉奖的决断。
《项脊轩志》原因:
因为补写的内容与项脊轩密切相关,而且也包含喜与悲。那么究竟归到“可喜”那一部分中,还是归到“可悲”那一部分中呢?似乎悲喜交集,单独成段更好。写妻子“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摄取了一个夫妻和谐恩爱的镜头。读者可以想象,那是多么可喜的事情呀!但是,正因为可喜,所以才更加可悲,物是人非,人去轩空,回忆起来,伤感无限。“余久卧病无聊”一句透露了作者当时的心境。最后一小段也是如此。总体来看,本文的布局十分讲究:全文以空间为广经(纵),以时间为纬(横),纵横交织。作者善于把经过筛选的零散材料集中到一定的空间来,用这间“老屋”的历史把它们有序地贯穿起来,用自己的思想感情把它们统摄起来,可谓“形散而神不散”。
探究3
《陈情表》的语言特点:
①本文借着排比、对偶句式整齐而和谐的节奏,反复强调语意,情感也得以加强。往往通过句式内容上的相互对立和相辅相成,来表达情绪上的起伏变化。如“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就是通过内容上的对立,写出了作者进退两难的狼狈处境。“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通过祖孙二人的两情依依,相辅相成,突出了作者的拳拳之心。
②参差错落的句式,如长短句、整散句,不仅使音节、语气有缓有急疏密有致,而且有助于更好地表达情感。如“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有力地突出了作者先尽孝后尽忠的思想,入情入理,令人感动。“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通过缓急相宜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晋武帝答应先尽孝后尽忠的不胜感激之情。
《项脊轩志》语言特点:
①质朴。作者不采用色彩强烈的辞藻来恣意地渲染,而只是运用明净、流畅、质朴的语言,娓娓叙谈,真真实实地回忆,伯质朴天然之中却蕴含着丰富的表现力。看“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这是一幅有形有声的月色桂影画,二十个字,却传达出无尽的内涵,令人心旷神怡。再如刻画老妪“某所,而母立于兹”,“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寥寥数语,老妪怀念“先妣”、忠心服侍小主人的神情无不毕现于读者眼前。写妻子婚后的旧事,从娘家归来后转述的诸小妹语“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平平淡淡的语言,却极生动地表现了夫妻间的亲密关系和深挚感情。
②凝练。如作者描述项脊轩的特点“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是写其破旧,“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是写其狭小,“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是写其阴暗,寥寥数笔,一个旧、破、小、暗的项脊轩就呈现在读者眼前。
③蕴藉。项脊轩在归有光心目中的意义非同寻常,因为这里留下过所挚爱和怀念的先大母、先母、娇妻的足迹,有过自己过去的生活、爱情、等待和现在宁静而悲哀的回忆,文章处处有情又处处不直接抒情,将感情融注在叙事和描写之中。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