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16张PPT)望海潮扬州慢杭 州杭 州关于杭州的诗句有很多:【忆江南】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五月十五日夜月】白居易 岁熟人心乐,朝游复夜游。春风来海上,明月在江头。灯火家家市,笙歌处处楼。无妨思帝里,不合厌杭州。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扬 州“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有神仙。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张祜《纵游淮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赠别》“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遣怀》)“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寄扬州韩绰判官》扬 州 柳永(约987—约1053),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为人放荡不羁,但才情卓绝。年轻的时候就喜欢写词,精通音律,熟悉旧调,还能创制新调。他长期过着羁旅和冶游的生活,和歌伎、乐工们混在一起,为他们创作新词供他们歌唱,也从他们那学习一些来自民间的曲子。柳永《论语》: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子夏说:“君子有三变:远看他的样子庄严可怕,接近他又温和可亲,听他说话语言严厉不苟。” 柳永幼年生活在武夷山,青壮年时,随文游宦汴京。因早年科场失意,写过《鹤冲天》,发泄怀才不遇之愤,其中有“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传说宋仁宗阅后极为不满,说“此人风前月下,好去浅斟低唱,何要功名?且去填词。”柳永就此自称“奉旨填词”,常出入勾栏瓦肆,茶坊酒楼,和“狂朋怪侣”朝欢暮宴,对酒流连。应乐工歌伎之请,写下大量的歌词。柳永 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江西鄱阳人。布衣终生,以清客身份周游四方,常作达官贵人座上宾。擅长写词,善书法、精音乐、能自度曲。词多纪游、咏物、感叹身世飘零,亦有寄寓忧国伤时之作。夔详细注解:(1) 传说中的一条腿的怪物 。商周铜器上多夔状纹饰(2) 人名。相传为尧、舜时乐官 。如:夔挚(夔:舜时乐官名。挚:太史挚,周官)(3) 夔州 ,旧府名,府治在今重庆市奉节县。夔州(一直为巴蜀地区)字尧章:尧帝的乐章 姜夔幼年丧父, 四连落榜(1155年—1185)【0岁-31岁】一生漂泊,寄人篱下(1185年—1202)【31岁-47岁】失去依靠,孤独终老(1202年—1221年)【47岁-66岁】姜夔生平 他的词风自成一体。他引江西诗风入词,借以改造晚唐以至北宋的软媚无力的词风。他注重艺术琢炼,下字精妙。张炎以“清空”二字概括他的词风。如《扬州慢》《点绛唇》等名作,然而由于时代心境的折射,他的词中也多有西风寒蝉、暗雨冷蛩的悲凉气息。在南宋以来的词坛上,姜夔的词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姜夔《望海潮》 《扬州慢》词眼意象意境手法时代风貌类型情感标签《望海潮》烟柳画桥筑繁华风帘翠幕饰繁华怒涛天堑护繁华罗绮珠玑争繁华桂子荷花嗅繁华羌笛菱歌唱繁华词眼《扬州慢》青青荠麦满空城废池乔木厌空城黄昏清角号空城无声冷月照空城桥边红药伤空城《望海潮》烟柳画桥筑繁华风帘翠幕饰繁华怒涛天堑护繁华罗绮珠玑争繁华桂子荷花嗅繁华羌笛菱歌唱繁华词眼《扬州慢》青青荠麦满空城废池乔木厌空城黄昏清角号空城无声冷月照空城桥边红药伤空城《望海潮》 《扬州慢》词眼 繁华(盛世) 空城(乱世)意象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怒涛、天堑、罗琦、珠玑、桂子、荷花、羌管、烟霞 青青荠麦、废池、乔木、黄昏、清角、二十四桥、冷月、红药意境 美丽祥和、雄奇壮阔、富庶雅致 悲凉萧条、清空萧瑟手法 铺叙、夸张、借景抒情 用典、对比、虚实结合、融情于景时代风貌 北宋(经济发达、物质富足、承平盛世) 南宋(劫后孤城、战火频仍)类型 干谒诗(投赠诗) 感怀诗情感 惊叹、赞美 感伤时世、黍离之悲标签 杭州之美 扬州之悲课堂小结《望海潮》《扬州慢》这两首词都以城市为表现对象,一写承平盛世,一写劫后孤城,内容不同,意趣亦相异。《望海潮》开头总览杭州的优越位置和悠久历史,接着描绘此地风景的优美、市井的繁华以及百姓生活的平和安乐。《扬州慢》则聚焦于扬州今昔盛衰的对比。词人一面描摹眼前景象,一面想象杜牧重游故地的震惊和悲哀,强化了兵火劫后的沉痛心情。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这两首词,由一个人一座城,两个人一座城,三个人两座城,到我们今天所生活的一座座城,都是记忆的叠加与书写。从这个层面上看,今天学习古诗词的意义,不再仅仅是了解那景那情那人,它还跟古今中外人们的认识联系紧密,与古今中外人类同呼吸共感知的状态相互印证。当我们努力用文字、用图像、用文化记忆来表现或阐释这座城市的前世与今生时,这座城市的精神,便得以生生不息地延续下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