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心理健康-后疫情时代校园心理危机干预(共39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初中-心理健康-后疫情时代校园心理危机干预(共39张PPT)

资源简介

(共39张PPT)
后疫情时代校园心理危机干预
01 需要特别关注的学生
02 学生严重行为的警示信号
03 评估学生的危机程度
04 危机预防
目录
05 危机干预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学校危机事件发生几率明显增高,针对学生的危机干预也成为学校必备的诸多社会功能之一。恰逢疫情期间,学生长时间在家网络学习,环境和方式的改变,给学生或多或少产生一定的心理情绪等方面的影响。
最近深圳公安部门通报,由于疫情防控和推迟开学,许多在家的学生的心理状况堪忧,亲子关系紧张,沉迷于网络,部分学生对在线教学严重不适应等问题频频爆发,甚至发生了严重的事件。
作为教师,在后疫情期间,给学生带去及时有效的关爱,做好守护孩子的一盏心灵灯塔也非常重要。
心理危机的定义
心理危机是指当个人面对应激事件及挫折情况无法应对时产生的一种心理失衡状态。心理危机会引发情绪失控、逃学旷课、离家出走等事件,严重时演变成自杀或伤人等伤害性事件。
以下类型的学生特别容易爆发(或再次爆发),广大教师要尤为关注,对于这些重点关注的学生,应做到及早识别,分层介入。
学生中新冠肺炎确诊和疑似病患、现在严重疫区者、严重疫区准备返回校者、曾因疫情防控接受过严格隔离措施者等。
心理健康普查筛查出来有心理疾病或自杀倾向的学生;
曾经爆发过心理危机的学生。(如正在服用精神类药物控制病情以及曾患心理疾病休学、病情好转复学的。)
有严重情绪困扰的学生。
有明显学习障碍,学习压力过大、学习困难的学生。(对在线教学严重不适应的)
一、哪些学生是需要特别关注的?(重点人群的预防与干预策略。)
进入青春期情绪波动较大,有青春期情感困惑的学生。
人际关系失衡,如受排斥、受歧视、被误解等;
性格过于内向、孤僻,社会交往很少,缺乏社会支持;
有注意力缺陷及多动障碍(倾向)的学生。
校园欺凌问题涉及的学生。
成长处境不利的学生(孤儿或留守儿童、吸毒服刑人员子女、精神病人子女、残疾人子女、特困户子女、家暴家庭子女)
家庭关系不和谐、亲子关系紧张的学生;
沉溺于网络,有网瘾的学生;
近期遭遇重大生活变故或意外刺激的学生。
目击恶性伤害性事件的学生。
发现需重点关注的学生,及时给予所需的疏导与支持,预防心理危机的产生与恶化。
二、学生的哪些行为是严重危机的警示信号?
当学生表现出以下特点时,广大教师和家长应加以注意,及时沟通,了解原因并提供所需的支持和帮助。
(一)发现与评估。
表1 需要重点关注学生的特点
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成绩下降
对学习丧失信心
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自我贬低
对学习的兴趣降低甚至产生厌学情绪
对未来失去希望
讨厌周围的人甚至讨厌自己
无端怀疑别人
认知
表1 需要重点关注学生的特点
情绪低落,无精打采
悲观失望
紧张焦虑
害怕无助
神情麻木
孤僻自闭
过分敏感
冲动易怒,乱发脾气
烦躁不安
青春期情感困惑
性别角色困惑
情绪
表1 需要重点关注学生的特点
行为冲动
人际关系差
孤僻沉默,怀疑疏远同学老师家人
经常旷课
网络成瘾
常常无故与人争吵
对周围的事情失去兴趣甚至厌世自杀
有自残行为
遭遇考试失败
生活遭遇变故
成长处境不利
行为
表1 需要重点关注学生的特点
神情疲惫
脸色憔悴
表情呆滞
眼神游离
神色麻木
生理
表1 需要重点关注学生的特点
父母婚姻出现问题
家庭经济遭受重大困难
家庭发生意外或暴力冲突
和好朋友、同学发生矛盾
出于多种原因和老师关系不佳
生活事件
此外青少年情绪波动较大,遇事容易冲动,当他们心理困惑未能得到及时化解而日益严重,或遭遇重大生活变故时,有可能会爆发校园伤害性事件(对己或对人)。
广大教师要对以下警示信号时刻保持充分的敏感性,警惕学生可能做出的过激行为。当发现学生出现这些言行时,及时通报学校,启动必要的评估预防与干预工作。
表2 校园伤害事件的警示信号
话语中有意或无意地透漏出危险的念头
直接说出绝望、告别的话,例如:没有人关心我的死活,我要离开……
在写作中表达出无价值感。例如:没有我也许会更好……
经常落泪,发出有关绝望、无助、无价值的言论
说出类似告别的言语,例如:下辈子;再也见不到……
言语中
表2 校园伤害事件的警示信号
突然明显的行为改变,例如:不同寻常的懒于梳洗;饮食和睡眠习惯明显改变;积极活泼的学生变得退缩……
在校表现异于往常,例如:成绩大幅滑落;上课时打瞌睡;不准时上网课:突然发脾气等。
对于过去在乎的事情失去兴趣。
尝试导致死亡的冒险行为,例如:攀爬到高处,故意闯红灯等。
行为上
表2 校园伤害事件的警示信号
重要的人际关系的结束,例如:从朋友圈或常规的活动中退出等。
家庭发生重大变故,例如:父母离婚、亲人去世、被迫搬家等。
个人问题,例如:疾病、学业适应不良等。
生活中
对需要关注的学生,学校可以在征得当事学生和监护人的同意之后,对其进行心理评估,并建立当事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告知评估的目的和方法,签订知情同意书是开展任何的心理评估的前提。小学生是未成年人,学校应获取其法定监护人的知情同意。
针对疫情期间学生居家学习,老师无法监控学生实际情况的问题,需要老师们辛苦一点,主动出击,多种手段全面排查,及早识别学生心理问题。
三、评估学生的危机程度
应急处置流程图
三、评估学生的危机程度?
应急处置流程图
三、评估学生的危机程度?
应急处置流程图
学校根据学生心理危机程度实施心理危机干预。其危机程度由心理危机评估小组确定。
案例1:
一个言语里经常喊着:我要自杀、我要跳楼的三年级男孩。
四、危机预防
预防教育
立足教育,重在预防,做好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
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善待人生;应对学生进行自我意识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愉快接纳自我, 积极发展自我,树立自信,消除自卑。
对学生进行危机应对教育,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危机,人们什么情况下会出现危机,同学们的哪些言行是自杀的前兆,对出现自杀预兆的同学如何进行帮助和干预。
四、危机预防
大力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引导学生树立现代健康观念,针对学生中广泛存在的环境适应问题、情绪管理问题、人际交往问题、学习方法问题等开展教育;组织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在学校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氛围;通过主办主题鲜明的特色班会,帮助学生优化个性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五、危机干预
1、建立支持系统。
学校要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培养他们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心态,在学生中形成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良好人际氛围。
教师可以经常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上的困难, 与学生交心谈心,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五、危机干预
对有心理困难的学生应提供及时周到的帮助,真心诚意地帮助他们度过难关。
动员有心理困难学生的家长、朋友对学生多一些关爱与支持,必要时要求学生亲人来校陪伴学生。
五、危机干预
2、建立治疗系统。
对有心理危机的学生应进行及时的治疗。
对症状表现较轻危机程度不高者,以在校接受心理咨询或到上级医院等专业机构接受心理治疗为主,可辅以药物治疗。
对症状表现较重者必须在医院等专业机构接受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在校或在相应的专业机构接受心理咨询。
五、危机干预
3、一般危机干预的方法及建议:
(1)关键时点的预防策略
开学前
多种手段全面排查,及早识别学生心理问题。
疫情期间尽量对班级学生开展电话或视频家访,了解学生情绪、饮食起居、居家自主学习和亲子关系等情况,做好家访记录。如有学生情况,属于重点关注群体,班主任要及时上报,由学校再安排专业排查。
关注学生上网课情况,作业完成情况,初步判断了解学生状态。
五、危机干预
开学
假期结束后,由于假期生活的作息与学校的生活作息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特别是这次疫情危机假期时间更长,一些学生可能存在记忆力减退,理解力下降,厌学,焦虑,紧张,情绪不稳定等一系列的不适应症状,这种暂时性的心理状况会引发生活中各种问题对身心的负面影响,从而诱发心理危机。
开展开学前的家访,了解学生成长环境和假期生活,对需要重点关注的学生加以关心和疏导。
五、危机干预
开学
根据各年级学生心理、生理特点,认真准备开学第一课,营造温馨、安全、接纳、和谐的班级氛围。
通过带领学生修订奖惩有序的班级规则,策划活泼有趣的班级活动,设定个人成长目标与计划,练习调整身心的具体方法,提升校园生活对学生的吸引力,帮助他们尽快恢复状态。
适当放缓最初几周的教学进度,强化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注重学习方法的培养,加强师生间的良性互动,如无必要,避免在开学初对学生进行任何形式的学业评估。
五、危机干预
(2)家校协同的策略
家庭是预防和干预学生心理危机的重要一环。
学校应通过各种方式指导家长提升育儿理念,引导他们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掌握营造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预防和应对孩子心理危机的能力。
3
4
1
2
与家长的沟通需要注意的几点?
提醒家长,关注学生在一些特殊时期点的心理状态:青春期、开学初、考试前后、毕业班等尊重成长规律,给予“正向”关注和支持。
无论家长多么激动、焦虑、愤怒等,尽量心平气和,从容镇定,不要被家长的情绪影响,给予家长理解与支持,一起形成同盟,共同帮助孩子。
学生出现心理危机状态的,收集学生异常行为的事实依据。
以客观的态度告诉家长真实情况,既不夸大也不隐瞒。解答心理干预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承诺予以保密,给予家长和学生支持和理解,一起形成同盟,共同帮助孩子度过困境。
(3)学生干预与帮助
1、不评判学生想法的对与错,避免空洞的说教。
2、放下身份平等沟通,站在学生角度,理解他们的感受给予安抚与理解,多一些耐心帮助他们一起面对。
3、鼓励学生表达,聆听他们的经历给他们带来的感受。(用心聆听,学生真情表达就是在释放情绪。)
4、引导学生思考出现问题的原因,给予支持,接纳自我。
5、引导他们自己思考,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6、提出方法的优点、风险,建议及原则 引发学生深入思考,鼓励积极尝试。
7、引导学生转念,用积极信念和行为转化负面情绪,树立信心。
8、日常及时关心和问候。
9、既要有关爱,有沟通,也要有规则,“温柔而坚定”。
10、解决不了的,支持他们可以需求外部的帮助。
六年级的男孩,妈妈在家陪伴。学生居家上网课效果不佳,沉溺于网络,看一些不健康的内容,亲子关系非常紧张,妈妈非常焦虑和担心。
个案分享1
六年级男孩子
个案分享2
五年级女孩子
五年级的女孩,上课不专心,经常未完成作业或不交作业,家长“似乎”不管不顾。
亲爱的老师们,最后让我们携手树立心理危机的意识,学会为自己为学生排解“情绪地雷”,争取成为学生的“知心人”, 做一盏守护孩子的灯塔,为孩子照亮远方的路……
祝老师们工作顺利,心情愉快!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