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夜雨寄北》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夜雨寄北》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七年级上册语文
《夜雨寄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把握本诗突出的写作特色——虚实结合、借景抒情
2、培养学生想象能力、诵读能力及初步赏析能力
3、培养热爱阅读古典诗词的兴趣
4、倡导要重视抒写内心感受
教学重点:
体会本诗中虚实结合、借景抒情手法运用的好处
教学难点:
学习阅读诗歌的方法,并能初步赏析诗歌
教学方法:
朗读法、探究法、讲授法、对比赏析法
设计意图:
本节课首先由“夜雨”下了一千多年导课,引发学生课堂兴趣,随之播放朗诵视频(一读),以初步感知诗的内容;再通过借助诗句中的意向,了解诗人的表情达意;接着通过分析写作手法,把握诗中情感;(师读)然后链接诗人个人资料和写作背景,知人论诗,加深理解;在此基础上,进行对比阅读(群文阅读四首诗作),提升鉴赏诗歌的能力(自读);从“起、承、转、合”的角度总结全诗,用一张思维导图,直观归纳本诗作为本节课的板书设计(齐读);四种不同形式的朗读本身就是对诗的礼赞,也符合诗歌以读为主的特点。让课堂有更浓的语文味。完成全部学习内容后,选择不同形式分层分类进行作业优化设计,促进知识内化;最后,倡导学生要善于抒写自己内心感受,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的特征。
《课程标准》提示我们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体验,本节课注重学生主体参与,珍视学生感受体验,鼓励学生积累迁移,引导学生了解、,热爱民族文化,并且使其迁移到现实生活中,倡导用心感受万物灵性,用文字抒写内心感受,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与欣赏。
教学过程:
激趣导课,引发思考
唐代诗坛有一场雨,一下就是1000多年,这雨淅淅沥沥,下到了无数读者的心里,还留下了“巴山夜雨”“西窗剪烛”这样的成语。现在我们就走进这巴山夜雨,学习《夜雨寄北》这首诗,首先我们一起聆听这别样的雨声吧!(播放朗诵视频一读课文)
【设计意图】由诗题中的“雨”切入,引出本诗产生的成语,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习兴趣,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氛围铺垫。
环节分析,理解本诗
诗题入手,初步感知
本诗的题目由三个词语组成:“夜雨”就是晚上的雨;“寄”寄给;“北”这里指长安,当时诗人在巴蜀,长安就在北方。这首诗所寄何人?有友人和妻子两说,但从诗中所描绘出的一些细节(共剪烛)和所表达的情感(缠绵悱恻)来看,似乎寄给远在长安的妻子更为贴切。
【设计意图】一般诗题都包含着诗的意境,理解了诗题,才能走进诗的意境,进而才能更加准确的体会诗文的意义和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让学生在情感上首先与诗人产生共鸣,同时,也为接下来的感知诗意做好情感准备。
借助意向,表情达意
提问:本诗中有哪些意向?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意向:巴山、夜雨、秋池、西窗烛)
(情感:由眼前景到未来情,由眼前的苦楚到重聚时的快乐,秋雨绵绵,情丝不断。眼前的“巴山夜雨”同想象中的“巴山夜雨”,巴山与长安,诗人与妻子,现在与将来,分离与团聚,现实的愁苦与将来的欢乐等,互相映照交织在一起,使悲欢离合之情似真似幻,淋漓尽致。真可谓语浅情深意味无穷,虚实之间尽显真情。虽一字未言情,却字字均含情。)(三)分析手法,把握情感
分析一二句:叙述一问一答和眼前的夜雨景象,属于实写。
分析三四句:一二句眼前夜雨交织的景象使人不禁憧憬——什么时候我才能和你一起共剪西窗烛?这是由眼前景象描写自然生发的美好愿望,由现实的凄寒跳跃到想象的温暖,属于虚写。
这里仿佛用了电影蒙太奇的手法,巴山雨夜,那边妻子盼归,这边诗人思归,有史料记载,当时妻子王氏已经去世,诗人还在盼望眼前出现他日重逢,一起西窗剪烛,共话巴雨的浪漫温馨画面,“何当”“却话”穿越时空,跨越生死,链接未来,回环往复,做到了形式和内容的完美结合。
师:在分析本诗后,相信同学们也有自己更深入的认知,现在老师来范读本诗,大家想象诗中画面,然后提出可以再提升朗读的意见。
【设计意图】想象画面在很大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同时此过程也是一个知识再现的复习过程,是对学生情感的一个提升。
(四)知人论诗,加深感悟
李商隐(813-858年)字义山,号玉溪生,唐代诗人,19岁因文才深得牛党要员令狐楚的赏识,因之为幕府巡官,25岁进士及第,26岁受聘于李党王茂元幕府,王爱其才招为婿,他因此遭到牛党的排斥。此后,李商隐便在牛、李两党争斗的夹缝中求生存,辗转于各潘镇之间,潦倒终生,46岁便忧郁而死。本诗写于843年。李商隐与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温李”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独特,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人传诵,有《李义山诗集》传世。
对比阅读,提升鉴赏
温庭筠是李商隐的好友,我们先来欣赏一下他的诗《忆江南》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肠断白蘋洲”身在长安的诗人如此翘首期盼南方的亲人,远在巴山的诗人也是一样的思念在北方长安的家人,真是“独在异乡为异客,雨夜读信更思亲”;也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更是“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PPT出示相关诗词内容,红笔标注名句)
温庭筠《忆江南》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师:请大家在充分理解本诗的基础上,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次有感情地朗诵本诗。
【设计意图】本部分讲授诗文,用“诗题入手,初步感知——借助意向,表情达意——分析手法,把握情感——知人论诗,加深感悟——对比阅读,提升鉴赏”这五个常用小环节具体呈现学习古诗文的方法,以期对学生自主阅读古诗词起到一定的引领作用,也是促使学生能逐步形成自主阅读古诗文的好习惯。
思维导图,直观归纳(板书设计)
提问:同学们知道古诗的常用结构吗?
师:古诗讲究起、承、转、合的结构。本诗也可以从此方面分析:
“起”者,开端也。本句以记叙开篇妻问“归期”,诗人答“未有期”一问一答,先停顿,后转折,跌宕有致,极富表现力,其一问一答渐染全诗,着意渲染思归不得归的悲凉无奈的气氛,为后面抒情或议论作铺垫。
“承”者,承接也。在第一句记叙的基础上进行眼前景物描写“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起句的延续、深化,与上文相承,写景渲染,为下文铺垫和蓄势。
“转”者,变化也。由叙事写景转入抒情,由眼前实写景物转换到未来或过去的情感虚写,由物及人、由景及情,前面两句铺垫蓄势已足,“何当共剪西窗烛”宕开一笔,从眼前跳脱到将来,引出了遐想,笔锋一转,一个温馨浪漫的画面立刻取代了刚才的凄风苦雨,此句陡然一转,别开生面,让诗歌顿生波澜,情感上也形成急转,有令人“陡然一震”的功效。
“合”者,结尾也。是前三句诗意的最后合成,是作者情感和诗歌主旨的“精髓所在” “却话巴山夜雨时”是诗人的美好愿望,也是诗人思想感情抒发的凝结点,点明主题,启发联想,耐人寻味。
师:在充分了解本诗的结构后,请大家积极思考合作探究,和老师一起归纳本节课的板书。
【板书设计】
起 问归期、未有期 (记叙) 实写
承 夜雨、涨秋池(描写) 虚实结合
转 何当、共剪烛(憧憬) 虚写
合 却话、夜雨时(想象) 虚写
师:现在相信同学们对本诗有了更加深刻全面的认知,请全班同学带着自己对本诗的理解齐读本诗,结束本节课内容。师:现在全班最后一次齐读本诗,结束本课内容。
【设计意图】 通过直观的思路呈现,更清晰明了总结归纳本节课内容,起到提纲挈领的总结作用。四读诗文,意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四、作业设计,促进内化(任选一题,独立完成)
为本诗配乐,并说明配乐的理由,所用的曲名及用意所在。
小练笔:运用虚实结合或借景抒情手法写一个小片段。
搜集一首课外的关于思亲的诗,与本诗进行对比赏析。
搜集一首李商隐的其他诗,与本诗进行对比赏析。
【设计意图】作业设计形式多样,总有一款适合你。力求使每生都能找到自己乐意完成的作业,各款作业都能达到对本节课复习归纳、提炼总结、情感体悟,内化生成、以达到提升诗词鉴赏能力的目的。
五、联系现实,倡导抒写
今天我们有幸能读到《夜雨寄北》这样的好诗,要感谢诗人的倾心抒写!而我们大多现代人少了思考,缺了沉静,疏于抒发表达,长此以往,纵然心有千言万语,下笔却是只言片语,还常词不达意,甚是遗憾。在这路遥马急的时代,一切都向快捷发展,不妨偶尔放慢脚步,静下心来,用文字记录心情:静听花开之音,细品生活百味。感受书写魅力——深入、深刻、深情、深沉而深邃!
【设计意图】实现由传授知识到运用知识的链接,也顺应应试教育中的书写表达要求,真正实现学习理论知识最终是为了运用于生活的目的,也以此作为本节课的结束语。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