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我与地坛》教学设计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5《我与地坛》教学设计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完成生命的救赎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
能力素养
1.语言建构与运用:感受文中动词的力量;
2.思维发展与提升:梳理文章思路,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过程,体会作者在思考生命中体现出来的辩证思维;
3.审美鉴赏与创造:感悟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探究母亲形象;体会作者对生命的理解。
重难点
1.赏析文章景物描写,感悟地坛给予史铁生的启示及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2.探究母亲形象;体会母亲对作者的人生影响。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人生的黄金时代,一场猝不及防的疾病,将他的人生割开了一道裂缝。我们无法想象,一个人要经历多少个黑夜的挣扎才能继续活着,一个人又要有何等的心胸和化解悲痛的力量才能从失去意义的人生荒原中走出来。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孕育出最健全而丰满的思想,走出了生命的困境。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我与地坛》,一起来见证他用思想站起来的过程,纪念这位伟大的作家。
(二)“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地坛之于“我”
学习活动一:思考讨论地坛对“我”的精神启迪
1.地坛启示了“我”什么?
筛选信息(第6、7段):
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
理解:作者思考了生和死的问题,而生死都不是自己能决定的,是自然法则,大可坦然面对。但怎么活,还需要在地坛中长久地思考。
2.地坛为什么能够启示“我”?
提示:对于作者而言,地坛是 。
(赏析1—5段“我”与地坛相似的命运,重点赏析第3段动词的特殊用法)
理解:地坛形体发生改变——作者身体遭受残疾;地坛被人们遗忘——作者被社会遗弃;相似的命运让史铁生找到情感的共鸣、精神的栖息地。
3.地坛是怎样启示“我”的?
筛选信息(第3、5、7段的景物描写):
第3段: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由坦荡。
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
理解:颓圮中蕴含着的永恒的生机。
第5段: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竟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片刻不息。
理解:轰然落地的露珠是否在昭示:卑小的生命只要积聚力量就足以演绎生命的辉煌?“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作者感受到了生命的涌动,促使他思考生与死的问题,促使他与生命抗争:我虽残疾,却不应颓废。地坛的生机让作者走出了残疾自伤的阴影,重新燃起了对生活的希望。
第7段: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
理解:文章用六个“譬如”描写了六种事物:落日、雨燕、脚印、古柏、落叶和气味,表明了地坛虽然形体被改变,有些东西是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的。它们让作者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和永恒,更加坚定了他面对苦难顽强生活下去的态度。
小结:景与情、理的关系:这些景物描写烘托了作者的心境;作者从地坛的景物中获得了关于生死、关于生活的启示;景物本身就是作者对生命、对世界的形象解读。
(三)“活着不是为了写作,而写作为了活着”——母亲之于“我”
学习活动二:解读母亲对“我”的生命影响
1.理解“活着不是为了写作,而写作为了活着”。
补充资料:史铁生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他1951年出生,1972年21岁患病双腿瘫痪坐上轮椅;1981年30岁患肾病,1998年47岁发展到尿毒症,靠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2010年59岁因突发脑溢血逝世。
但他的成就却是有目共睹。2018年1月《史铁生全集》出版发行,按题材分为各类小说、散文随笔、剧本诗歌、书信、访谈等12卷,共350万字。
明确:活着的目的不是写作,但是史铁生在写作中找到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2.探究写作与母亲的关系。
筛选信息(第11段):
有一次与一个作家朋友聊天,我问他学写作的最初动机是什么 他想了一会说:“为我母亲。为了让她骄傲。”我心里一惊,良久无言。回想自己最初写小说的动机,虽不似这位朋友的那般单纯,但如他一样的愿望我也有,且一经细想,发现这愿望也在全部动机中占了很大比重。
明确:写作的动机是为了让母亲骄傲。
3.探究母亲形象:体味母亲的苦难和伟大。
母亲的苦难:
“我”去地坛,母亲送。——从情感上讲,母亲担心儿子出去会做傻事;但从理智上讲,母亲知道儿子需要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去完成对人生的认识。这时的母亲既担心无奈又必须隐忍。
“我”在地坛,母亲忧。——这时的母亲心神不宁又坐卧难安,在痛苦和惊恐中祈求“我”还活着。
“我”久在地坛,母亲找。——这时的母亲茫然又急迫,生怕儿子做出傻事。
母亲的伟大:
精神上:理解(体贴)、包容、支持、陪伴
(通过母亲的“知道”与“我”的“不知道”的对比,感悟母亲伟大的同时,体会“我”的愧疚、痛悔和遗憾)
4.理解:“我用纸笔在报刊上碰撞开的一条路,并不就是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
补充资料:后来她发现我在写小说。她跟我说:“那就好好写吧。”……她提醒我说。我们俩都尽力把我的腿忘掉。她到处去给我借书,顶着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电影,像过去给我找大夫,打听偏方那样,抱了希望。
——史铁生《合欢树》
明确:母亲唯一的希望只是我能够找到一条通向自己幸福的道路,无论是写作还是干别的都可以。
(四)完成生命的救赎
学习活动三:解读母亲对“我“生命的影响
1.自读文章最后一段,品味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理解:“车辙”就是作者的心路历程。作者经过在地坛的长期思考,参透了人生的意义,从残疾自伤走向了坚忍顽强。但是,他的思索结果不是个人独立完成的,他精神跋涉的每一步都有母亲的陪伴,是母亲让他对生活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和感悟。
2.探讨母亲与地坛的关系。
明确:地坛的形象与母亲的形象合二为一:厚重、博大、宽容、隐忍。可以说,地坛是“我”的精神家园,它等待“我”,以“荒芜但并不衰败”的形象启发“我”,人可以残废但不能颓废,要学会在绝望中看到希望,勇敢地选择活下去;母亲是“我”心灵的港湾,他执着的理解与陪伴给我无限的心灵慰藉,“想使母亲骄傲”的信念支撑“我”在写作额道路上昂然前行。
(五)总结并布置作业
1.作业:校园里要设计一个展示学生精神面貌的展板,请你根据对本文的理解,创作自己的生命宣言并分享。(100字左右)
2.总结:史铁生说:“生命就是这样一个过程,一个不断超越自身局限的过程,这就是命运,任何人都是一样,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遭遇痛苦,超越局限,从而感受幸福。”他从腿开始思想,体察心灵,在地坛中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家园,使躁动的心走向宁静;在一次一次地寻求中,终于体悟到母亲的苦难与伟大,自己的车辙与母亲的足迹在这个荒芜而又充满生机的园子中融为一体,成为永恒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