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诺曼底号”遇难记》(教案)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1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4《“诺曼底号”遇难记》(教案)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1

资源简介

《“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方案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弥、脉”等13个生字,会写“伦、腹”等14个字,会写“行驶”“凌晨”等10个词语。
2.理清文章脉络和主要内容。
3.感受第一个画面,能找出描写哈尔威船长言行的语句,说出从中感受到他的什么品质。
【教学重点】
1.理清文章脉络和主要内容。
2.能找出描写哈尔威船长言行的语句,说出从中感受到他的什么品质。
【教学难点】
能找出描写哈尔威船长言行的语句,说出从中感受到他的什么品质。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1.谈话导入:同学们,有一位世界级的大作家,他被誉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他的名字叫——雨果。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短篇小说《“诺曼底号”遇难记》便是出自雨果笔下。(板书:“诺曼底号”遇难记)
2.作者及其作品介绍。
(1)生平简介:维克多·雨果(1802—1885),法国作家,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被誉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
(2)代表作品: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短篇小说《“诺曼底号”遇难记》。
(3)突出贡献:雨果在长达60多年的文学生涯中,为后人留下了79卷文学作品和4000多幅绘画作品,这些作品是法国和人类文化宝库中的一份宝贵遗产。
设计意图:谈话导入,让学生对这位世界级的作家产生兴趣,为课文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整体感知
1.自读任务
教师明确要求: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不熟悉的词语和句子多读几遍,争取把课文读通顺。读完后,用横线画出外国人名,用曲线画出外国地名,用圆圈圈出外国船名。
2.随文识字
随文出示含有生字的词语和课文中标注拼音的生字。
南安普敦(dūn) 弥(mí)漫 埃(āi)居伊(yī)山脉(mài) 估(gū)计
船桅(wéi) 幽(yōu)灵 翘(qiào)起 玛(mǎ)丽号 敖(áo)德萨(sà)
葬(zàng)身 侧舷(xián) 剖(pōu)开 半裸(luǒ) 哭泣(qì)
3.集中识字
组织学生自主认识生字,全班交流识字方法。
弥 脉 葬 剖 裸 泣 汹 维 酣 械 岗 宰 遣
预设:
(1)通过熟字加偏旁的方法来记住“弥、脉、裸、泣、汹、酣、械、岗、宰”。“尔”加上“弓”就是“弥”,“永”加上“月”就是“脉”,“果”加上“衤”就是“裸”,“立”加上“氵”就是“泣”,“凶”加上“氵”就是“汹”,“甘”加上“酉”就是“酣”,“戒”加上“木”就是“械”,“冈”加上“山”就是“岗”,“辛”加上“宀”就是“宰”。
(2)通过组词“安葬、埋葬”来识记“葬”字。
(3)通过熟字换偏旁的方法来记住“剖、维”。“剖”可换偏旁变成“陪”“倍”“培”等,“维”可换偏旁变成“谁”“堆”“准”“推”等。
(4)通过理解“调遣”的意思是“调动派遣”来记住“遣”这个字。
4.认读词语
(1)交流:你画出了哪些外国人名和地名,圈出了哪些外国船名?
外国人名:哈尔威船长 洛克机械师 奥克勒福大副 克莱芒见习水手
外国地名:南安普敦 根西岛 英伦海峡 埃居伊山脉 敖德萨
外国船名:诺曼底号 玛丽号
长度单位:海里 英尺
(2)读准这些人名、地名、船名。
(3)点拨:此外,课文中还有一些长度单位,如“海里”“英尺”。1海里大约1852米,1英尺大约0.3米。
5.梳理内容
(1)回顾:课文一共有45个自然段,第六单元我们刚学完“学习怎样把握长文章的主要内容”的方法,想一想:可以怎样把握本文的主要内容?
点拨:可以通过列小标题来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也可以结合课题思考围绕“遇难”这件事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从而概括主要内容;还可以抓住“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这六要素来概括主要内容。
(2)自由读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概括主要内容。
预设1:通过列小标题来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大雾夜航(第1—5自然段);
第二部分:海难发生(第6—9自然段);
第三部分:组织救援(第10—40自然段);
第四部分:赞扬英雄(第41—45自然段) 。
(板书:大雾夜航→海难发生→组织救援→赞扬英雄)
预设2:通过抓住六要素来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时间
1870年3月17日夜晚
人物
哈尔威船长
地点
从南安普敦到根西岛这条航线上
起因
雾大,全速前进的“玛丽号”撞到了“诺曼底号”的侧舷,将船身剖开了一个大窟窿。
经过
人们惊慌失措,你推我搡,船上一片混乱,哈尔威船长沉着镇定地指挥人们有序逃生。
结果
60人全部获救,哈尔威船长屹立在船上,随轮船一起沉入大海的深渊。
借助小标题或六要素概括文章主要内容:1870年3月17日夜晚,雾很大。在南安普敦到根西岛这条航线上,全速前进的“玛丽号”撞到了“诺曼底号”的侧舷,将船身剖开了一个大窟窿。人们惊慌失措,你推我搡,船上一片混乱,哈尔威船长沉着镇定地指挥人们有序逃生。结果船上60人全部获救,哈尔威船长屹立在船上,随轮船一起沉入大海的深渊。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理解词语,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本文是外国文学作品,涉及一些比较陌生的人名、地名,按类别进行梳理,可以扫清学生的阅读障碍。这篇课文比较长,通过回顾已知,运用提炼小标题等把握长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帮助学生梳理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问题探究
(一)自主探究
1.探究任务
默读课文,找出描写哈尔威船长的语段,想一想:“诺曼底号”遇难时,关于哈尔威船长的哪些画面给你留下深刻印象?
2.探究过程
(1)默读课文,找出描写哈尔威船长的语段。
(2)思考:“诺曼底号”遇难时,关于哈尔威船长的哪些画面给你留下深刻印象?
(3)学生交流展示学习成果,教师引导、总结。
3.探究活动
(1)过渡:在这篇小说中,作者雨果塑造了一位个性鲜明的英雄形象,他就是哈尔威船长。雨果在文中这样评价这一人物:
◇在英伦海峡上,没有任何一个海员能与他相提并论。
◇他一生都要求自己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面对死亡,他又践行了一次英雄的壮举。
理解“相提并论”的意思。
点拨:“相提并论”就是把不同的人或不同的事物混在一起谈论或看待。这里是指把其他任何一个海员和哈尔威船长放在一起谈论。
引导质疑:为什么说不能与他相提并论?为什么说这是一次英雄的壮举呢?
(2)默读课文,特别要找出描写哈尔威船长的语段,圈画并写写批注,想一想:“诺曼底号”遇难时,关于哈尔威船长的哪些画面给你留下深刻印象?
预设1:当“诺曼底号”刚刚遇难时,船长有序的指挥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预设2:当救生艇放下后,船长和洛克机械师、奥克勒福大副之间简短有力的对话让我印象非常深刻。
预设3: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课文的最后哈尔威船长那悲壮的沉没。
(二)合作探究
1.探究任务
默读课文第10—14自然段,画出描写哈尔威船长言行的句子。联系灾难发生时的状况和人们的表现,感受哈尔威船长的品质。
2.探究过程
(1)默读课文第10—14自然段,画出描写哈尔威船长言行的句子。
(2)联系灾难发生时的状况和人们的表现,感受哈尔威船长的品质,在旁边写写批注。
(3)小组交流,派代表展示学习成果,教师引导、总结。
3.探究活动
(1)明确学习任务:默读课文第10—14自然段,感受哈尔威船长的品质。
(2)学生交流哈尔威船长言行的句子。
◇哈尔威船长站在指挥台上,大声吼喝:“全体安静,注意听命令!把救生艇放下去。妇女先走,其他乘客跟上,船员断后。必须把六十人救出去!”
①理解“吼喝”的意思。
点拨:“吼喝”的意思是吼叫、呼喝。
②朗读句子并思考:从“吼喝”的内容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点拨:船长的话中有三个用意。“全体安静,注意听命令!”这是船长在控制混乱的场面。“把救生艇放下去。妇女先走,其他乘客跟上,船员断后。”这是船长在进行有序的安排。“必须把六十人救出去!”船长说这句话是在安定大家的心。
(3)为什么要这样“吼喝”?感受灾难的突如其来与可怕。
◇全速前进的“玛丽号”向“诺曼底号”的侧舷撞过去,在它的船身上剖开一个大窟窿。
◇海水哗哗往里灌,汹涌湍急,势不可当。
①这是文中直接描写这场灾难的句子,读一读,你感受到了什么?
预设1:“剖”字让我感受到“诺曼底号”被撞得很严重。
预设2:一个“灌”让我仿佛看到了海水大面积地涌到船里,这真是一场可怕的灾难。
②朗读句子,感受灾难的可怕。
(4)在这场突如其来的巨大灾难面前,人们有怎样的表现呢?
◇震荡可怕极了。一刹那间,男人、女人、小孩,所有的人都奔到甲板上,人们半裸着身子,奔跑着,尖叫着,哭泣着,惊恐万状,一片混乱。
◇大家一窝蜂拥了上去,这股你推我搡的势头,险些把小艇都弄翻了。奥克勒福大副和三名工头拼命想维持秩序,但整个人群因为猝然而至的变故简直都像疯了似的,乱得不可开交。
点拨:“奔跑”“尖叫”“哭泣”“像疯了似的”等词语让人感受到当时场面的混乱,人们的惊恐万状。
(5)灾难来临之际,人们都惊恐万状,而哈尔威船长在这样一片混乱的环境中,却是在这样指挥——“全体安静,注意听命令!把救生艇放下去。妇女先走,其他乘客跟上,船员断后。必须把六十人救出去!”从中你感受到哈尔威差船长怎样的品质?
预设1: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人们都十分慌乱,哈尔威船长却站了出来。通过哈尔威船长和人们的对比,我感受到了他的临危不乱。(板书:对比 人群 临危不乱)
预设2:哈尔威作为一名船长,在危急时刻站了出来,我感受到了他的忠于职守。(板书:忠于职守)
(6)将第10和13自然段结合起来读,你又发现了什么?
◇“诺曼底号”上有二十八名船员和一名女服务员,还有三十一名乘客,其中十二名是妇女。
◇实际上一共有六十一人,但是他把自己给忘了。
预设:船上有六十一人,但是哈尔威船长却说必须把六十人救出去,船长的心中只有乘客和船员,唯独没有他自己。从中我感受到了船长舍己为人的品质。(板书:舍己为人)
(7)小结:我们从对哈尔威船长的言行描写中感受到了他临危不乱、忠于职守和舍己为人的品质。(板书:言行描写)
设计意图: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从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中感受人物的品质”。这一环节,我引导学生抓住主人公哈尔威船长的言行,感受他临危不乱、忠于职守和舍己为人的品质,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
四、生字书写
过渡:同学们,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是否关注了本课的重点生字呢?它们是什么结构?怎么书写才美观?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吧。
1.让学生读一读本课14个要求会写的字,观察后交流:写好这些字需要注意些什么?
伦 腹 剖 窟 窿 混 嘶 维 秩 岗 宰 措 遣 践
点拨:
(1)“伦、腹、剖、混、嘶、维、秩、措、践”都是左右结构的字,且左窄右宽。“伦”右半部分注意不要写成“仓”。“腹”右边的“日”不要写成“目”。“嘶”的部首“口”要写得小,偏左上,“其”的下横要左伸托住“口”,右下点要收,让位竖撇。“维”右边横画间距要均匀,长短要富有变化。“秩”右边“失”撇画要舒展,底部与左边“丨”的收笔齐平。“践”斜钩要写舒展,是整个字中最长的笔画。
(2)“窟、窿、岗、宰”都是上下结构的字,且上窄下宽。“窟”“窿”的部首“穴”要写得扁而宽,“窿”下方部件底部齐,右下需紧凑,四横长短有变化,注意不要少一横。“岗”上面的“山”和下面的“冈”一样宽。“宰”第一笔的点、第四笔的点及最后的竖画写均在竖中线上。
(3)“遣”是半包围结构的字。“辶”最后一笔平捺要写得舒展:起笔要轻,捺脚要平,平捺略长,托住被包部分。
2.学生在方格纸中练习书写,每字两遍。教师提醒:书写要正确、端正,力求美观,注意写字和握笔姿势。
3.教师选择学生的书写作品进行展示,全班交流评价。针对本班的书写问题,教师示范书写易错字。学生把自己写得不满意的字再写一遍。
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引导学生观察生字的结构,规范书写,明确生字笔画及笔顺。写字指导要在分组归类的基础上,就重点字进行指导。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通过感受哈尔威船长的语言,感受到了他临危不乱、忠于职守和舍己为人的品质。下节课,我们将继续抓住哈尔威船长的言行,感受他的品质。
六、布置作业
1.当堂练习:抄写词语,注意书写规范、美观。
行驶 凌晨 窟窿 混乱 维持
秩序 岗位 主宰 调遣 践行
2.课后作业: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诺曼底号”遇难记》。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读好人物对话。
2.感受另外两个画面,学习描写哈尔威船长言行的语句,从中体会人物的品质。
3.能结合哈尔威船长的英雄壮举,说出自己对生命的体会。
【教学重点】
1.感受另外两个画面,学习描写哈尔威船长言行的语句,从中体会人物的品质。
2.能结合哈尔威船长的英雄壮举,说出自己对生命的体会。
【教学难点】
能结合哈尔威船长的英雄壮举,说出自己对生命的体会。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1.听写词语,引导:上节课学习的词语你都会写了吗?
行驶 凌晨 窟窿 混乱 维持 秩序 岗位 主宰 调遣 践行
2.过渡:上节课,我们通过分析“诺曼底号”刚刚遇难时哈尔威船长的言行,了解到他具有临危不乱、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品质。这节课,我们将继续走进课文,通过哈尔威的言行,感受他的品质。(板书:“诺曼底号”遇难记)
设计意图:首先,字词听写,检测、巩固学生的重点字词掌握情况,同时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接着谈话导入,自然过渡到合作探究活动中去。
二、问题探究
(一)合作探究
1.探究任务
默读课文第15—45自然段,学习另外两个画面,抓住描写哈尔威船长言行的句子,感受他的品质。
2.探究过程
(1)小组合作朗读船长和洛克机械师、奥克勒福大副之间简短有力的对话,梳理哈尔威船长8次对话的用意。
(2)小组讨论:阅读课文最后哈尔威船长那悲壮的沉没部分,你有什么感受?
(3)小组汇报、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3.探究活动
(1)小组合作朗读第16—30自然段的对话。
“洛克机械师在哪儿?”
“船长叫我吗?”
“炉子怎么样了?”
“海水淹了。”
“火呢?”
“灭了。”
“机器怎样?”
“停了。”
船长喊了一声:“奥克勒福大副?”
大副回答:“到!”
船长问道:“还有多少分钟?”
“二十分钟。”
“够了,”船长说,“让每个人都下到小艇上去。奥克勒福大副,你的手枪在吗?”
“在,船长。”
“哪个男人胆敢抢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
(2)你觉得这是一段怎样的对话?这样的对话有什么好处?
预设:这是一段简短有力的对话。这样的对话一方面体现了时间紧,容不得仔细商量、动员,另一方面也写出了船长的镇定、果断。(板书:语言 镇定自若)
(3)梳理哈尔威船长8次对话的用意。
预设:前6次对话,船长向洛克机械师和奥克勒福大副询问有关信息,以便了解真实处境,确定逃生时间。第7、8次对话,安排人们下到小艇上去,授予大副开枪的权力。
(4)从中你感受到了哈尔威船长怎样的品质呢?
预设:“够了”“让每个人都下到小艇上去”,我感受到了船长的自信、果断。
联系上文“妇女先走,其他乘客跟上,船员断后”和下文“把克莱芒救出去”,我感受到了船长关心弱者和捍卫女士优先的绅士风度。他用下死命令的方式,控制混乱的场面,保证人们都能逃生。看似无情却有情,处理事情有智慧、有方法。(板书:关心弱小)
(5)这么无情的命令,收到效果了吗?
大家立时不出声了。没有一个人违抗他的意志,人们感到有一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们的上空。
质疑:这个“伟大的灵魂”是谁?为什么称他为“伟大的灵魂”?
点拨:这个“伟大的灵魂”就是哈尔威船长。灾难发生时哈尔威巍然屹立在他的船长岗位上,指挥着,主宰着,领导着大家。他把每件事和每个人都考虑到了,面对惊慌失措的众人,他镇定自若,仿佛他不是在给人而是在给灾难下达命令,就连失事的船舶似乎也听从他的调遣。他就是人们的救世主,是屹立在人们心中、高高在上的上帝派来的拯救人们脱离苦海的灵魂的化身。
(6)正因为这样,所以雨果这样评价哈尔威船长——
在英伦海峡上,没有任何一个海员能与他相提并论。
他一生都要求自己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面对死亡,他又践行了一次英雄的壮举。
不能与他相提并论的是他的镇定自若、忠于职守、绅士风度。
(7)过渡:正是因为船长的忠于职守、镇定自若、绅士风度,乱得不可开交的场面变得井然有序,救援工作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20分钟很快就到了。当第60人登上小艇的时候,船头开始下沉,海水把船尾也浸没了。此时最悲壮的一幕出现了——
哈尔威船长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犹如铁铸,纹丝不动,随着轮船一起沉入了深渊。人们透过阴惨惨的雾气,凝视着这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进大海。
(8)引导质疑:哈尔威船长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与轮船一起沉入了深渊,这是为什么?为什么说是“凝视着这尊黑色的雕像”?
点拨:因为他该做的都做了,能做的都做了。60人全部获救,船长职责已尽,无需用手势再表达什么,无需再叮咛什么。他视死如归,早做好了与“诺曼底号”共存亡的准备。“凝视”凝聚了人们对哈尔威船长的深情;“雕像”象征了哈尔威船长的生命永恒。(板书:行动 视死如归)
(9)再读雨果评价的句子。
在英伦海峡上,没有任何一个海员能与他相提并论。
他一生都要求自己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面对死亡,他又践行了一次英雄的壮举。
(二)合作探究
1.探究任务
联系生活和阅读积累,想一想哈尔威船长的英雄壮举,让你对生命有了怎样的体会?
2.探究过程
(1)联系生活和阅读积累,想一想自己对生命的体会。
(2)小组讨论对生命的体会。
(3)小组汇报、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3. 探究活动
(1)明确任务,交流对生命的体会。
(2)学生交流。
预设1:生命的意义在于坚守——在死亡面前,哈尔威船长选择了舍己为人、与船共存亡。
预设2: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
预设3:生命的意义在于勤奋——海伦·凯勒克服自己聋盲哑的生理缺陷,一生出版十四部著作!
教师点拨: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旨在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及自己的情感体验,能简单地说说对生命的认识就可以了,不要拔高要求。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重点学习第二、三两个画面,通过学习救生艇放下后船长简短有力的语言和最后船长悲壮的沉没,感受船长的镇定自若、视死如归。学完后让学生相互交流,各抒己见,简单说说对生命的认识。环环相扣,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
三、拓展延伸
1.过渡:在《“诺曼底号”遇难记》一文中,我们抓住哈尔威船长的言行,感受到了他的品质。在下面《死也不倒下》一文中,你又感受到了人物怎样的形象呢?
2.出示批注,帮助学生理解这篇文章。
死也不倒下
吉鸿昌同志是共产党员。在党的领导下,他坚决抗日,尽力为党工作。蒋介石恨他,把他逮捕了。
吉鸿昌被送到北平。刚一下车,敌人就给他看一份电报,上面写着“立即处决”四个字,妄图吓唬他,要他投降。吉鸿昌看了,平静①地说:“行啊!你们什么时候动手?”
有一次,反动头目何应钦亲自审问,要吉鸿昌招出抗日活动的秘密。吉鸿昌把眼睛一瞪,大声说:“抗日是四万万五千万中国人的事情,有什么秘密!只有蒋介石和你们,跟日本人勾勾搭搭,干些祸国殃民的坏事,才有见不得人的秘密。”何应钦被骂得张口结舌,恼羞成怒。敌人把吉鸿昌打得遍体鳞伤。直到临难的前一夜,吉鸿昌还在狱中宣传抗日,有人劝他休息一下,他说:“我就要永远‘休息’了,你让我多宣传几句吧!” ②
就义那一天,吉鸿昌像出门散步一样,从容不迫③地出发了。在刑场上,他对特务们说:“告诉你们,我为抗日而死,可不能跪下挨枪,我死也不能倒下!”④
“你说怎么办呢?”特务们有些害怕了。
“给我拿把椅子来,我得坐着死。”
椅子拿来了,吉鸿昌厉声对那个拿枪的特务说:“我为抗日而死,死得光明正大,不能在背后挨枪。”
“那你说怎么办?”那特务发抖地说。
“你在我眼前开枪。我要亲眼看到敌人的子弹是怎样打死我的。”
那特务愣了一下,只好走到前面,发抖地举起了枪。吉鸿昌瞪起两只大眼,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⑤
枪响了,吉鸿昌同志为革命事业壮烈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但是,他那“死也不倒下”的英雄形象,却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
批注:
①③从“平静”“从容不迫”这两处神态描写可以感受到吉鸿昌的视死如归和英勇无畏。
②第一个“休息”指的是暂时停止宣传工作,以消除疲劳,第二个“休息”指的是死去。
④这里通过对吉鸿昌语言的描写,刻画了他英勇无畏、死也不倒下的形象。
⑤这里通过对吉鸿昌神态和语言的描写,表现出了他对敌人的憎恨和对共产党的热爱。
四、课堂小结
小结:同学们,我们紧紧抓住哈尔威船长的言行,感受到了他视死如归、镇定自若、关心弱小的品质。相信学完了课文以后,你也一定掌握了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感受人物的品质这一方法。
五、布置作业
如果你对雨果的其他作品感兴趣,也可以找来读一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