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第6课 我参与 我奉献 (教案)核心素养目标1.政治认同:知道公共生活中人与人相处需要平等对待,树立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的观念。2.道德修养:明确构建和谐的公共生活需要提升文明意识。了解社区成员的角色与责任,树立为公共生活服务的意识。3.责任意识:明确参与公益活动的意义,积极参与力所能及的社会公益活动。课时安排2课时。第1课时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讨论分析案例,知道公共生活中人与人相处需要平等相待,树立相互理解和尊重、平等相待的观念。(重点)2.在对现实案例的分析与辩论的基础上,懂得在公共生活中共同参与和奉献才能享受美好的公共生活,构建和谐的公共生活需要提升文明意识。(难点)3.参与为创建文明社区建言献策的活动,尝试多角度分析并解决问题,树立服务社会生活的意识,培育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提问同学们,最近老师在浏览全国文明办公室网页时发现,现在各个城市都在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如果哪一个城市能获得这一荣誉,那将是这个城市一张最靓丽的名片。 作为这个城市的主人,你认为我们在参与这一活动的过程中应当怎样融入公共生活,参与到公共生活当中去呢?预设1:遵守公共规则。预设2:维护公共秩序。预设3:爱护公共设施。预设4:言谈举止文明。2.过渡你们说得都有道理,但是你们想过在参与文明城市的创建活动中,人与人之间应该怎样相处吗?你认为在与人相处时怎样的表现才能受到身边人的欢迎,赢得人们的尊重呢?预设1:人与人相处时要注意使用文明用语,与人接触时注意礼节。预设2:能主动帮助有困难的人,伸出援助之手。预设3:人与人之间能互相善待。3.小结我们参与公共生活时确实要学习一些人与人之间相处的方法,文明和友善就是开启人们社会生活的一把金钥匙,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友善相待”“文明有礼”。板书:友善相待文明有礼二、案例分析,感受生活中的友善1.阅读新闻案例,感受来自陌生人的友善(1)过渡:首先,让我们阅读一个案例。看完后请你们说一说,对这个案例中的人物有哪些认识。(2)出示教科书第34页活动园"的案例,学生交流。预设1:我认为案例中的环卫工人很幸福。因为大家都知道“环卫工”这个职业非常辛苦,他们每天早上四点出门,但是他们的辛苦有人看到,有人认可他们,有人提供免费早餐,这样的举措体现了市民对他们的关爱。预设2:我认为这个城市的环卫工人特别幸运,虽然他们那么早就要出工,吃早餐对他们来说,确实很困难,但是案例中餐馆老板这样的举措就是急人所急,想人所想,做到了雪中送炭,温暖他人。预设3:环卫工人辛勤的劳动为城市创造了干净整洁的环境;餐馆老板帮助环卫工人解决他们最难解决的早餐问题,这种相互之间的付出让人感觉到了温暖。(3)提问:有人说:“餐馆老板提供的不仅是免费早餐,更是浓浓的爱心。”你赞同这种说法吗?说说你的理由。预设1:我赞同这样的说法,因为这不仅是一份早餐,更是冷风中送去的温暖,让人觉得舒心。预设2:我认为餐馆老板送去的早餐确实是爱心的体现,但是环卫工人的敬业和负责也值得餐馆老板为他们付出,这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温暖与友善吧。(4)小结:听了同学们的发言,我顿时觉得环卫工人吃了这样的早餐,不仅暖胃,更是暖心!环卫工人在付出的同时,能够感受到来自身边人的关怀,这是一种被惦记的幸福;让身边的人感受到关怀,餐馆老板的行为更是一种友善的体现。(板书:相互关爱 相互帮助)2.汇总生活点滴,传递举手之劳的友善(1)过渡:餐馆老板是一个友善的人,他能够身体力行地传递友善。同学们,你定也愿意做一个友善的人吧。(2)提问:遇到下面的情况,你会为需要关爱的人做些什么呢?请你们针对以下问题展开讨论,说说你的做法。遇到外地人问路时,我们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遇到邻居手提重物需要打开单元门、按电梯楼层号时,我们可以________________。路上遇到同学摔倒了,我们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去餐馆吃饭,服务员给我们上菜时,我们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预设1:遇到问路的外地人,我们可以为他人带路,或者帮他指明方向。预设2:遇到邻居手提重物需要打开单元门、按电梯楼层号时,我们可以主动问他去几层,带他按电钮。预设3:遇到同学摔倒了,我们可以主动相忙,把他扶起来。预设4:去餐馆吃饭,服务员给我们上菜时,我们可以接过上来的菜,帮她摆好桌,表示感谢,3.讨论爱心方案,感悟人与人之间的友善(1)过渡:在别人需要的时候,伸出我们温暖的手去帮助他们,互相帮助就是一种友善。举手之劳就可以让陌生人感受到温暖,传递友善。如果人人如此,我们的社区将会多么和谐。说到友善,恰巧有一个社区的衣物捐赠方案还在商讨中,想征求一下大家的意见。请你说说你同意哪一个方案 ,并阐述你的理由。(2)出示方案:教科书第35页“活动园”内容,小组讨论交流。预设1:我欣赏第二个方案,因为这个方案考虑到了大家的时间问题,现实生活中每个人的情况不同,不定时捐赠衣物的方案会更为灵活。预设2:我也欣赏第二个方案,因为这个方案能够做到换位思考,心里装着他人,考虑到了他人的感受。预设3:我欣赏第二个方案,因为这个方案充分考虑了受捐者的自尊心,让需要帮助的人获得帮助时还能有尊严。预设4:我倒是欣赏第一个方案,因为这个方案的时间和地点都固定了,让真正有需要的人能够按规律办事,需要捐赠或是领取衣物的时候按规则办理就可以了。所以我认为这个方案也可行。小结:听取了大家的发言,通过对比这两个爱心方案,现在请大家举手表决,你同意哪一个方案。通过表决,最终决议,我们知道了换位思考、心怀善意也是友善的一种体现。(3)提问:对陌生人的友善之举也体现了一个人的文明素养。从小我们就懂得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尊敬长者、关爱长辈是年轻人应该具有的品德。当你表达善意时得到长辈的回馈,你又会有怎样的感受呢?下面请你读一读“阅读角”的故事,说说读了这个故事,你的感受是什么。预设1:在公交车上我遇到老爷爷、老奶奶时,也会给他们让座。如果爷爷奶奶说一句“谢谢”,我心里就特别开心,觉得自己的行为得到了肯定。如果还能收到一张“爱心卡”,我会觉得我的行为很有意义。预设2:送爱心卡的张大爷没有把年轻人的尊老之心当作理所当然,而是用向人赠送“爱心卡”的方式表示了对年轻人的感谢。如果我是收到爱心卡的年轻人,我的心里也会暖融融的。总结:看来相互尊重、平等相待都是友善待人的种表现。用颗感恩的心对待心怀善意的人不仅能让我们感受到温暖,还能让这份温暖通过每一个善良的人传递下去。(板书:平等尊重)4.学习法律法规,认识到法律对友善的彰显(1)过渡:友善相待是人们自发的社会风尚,是社会公序良俗的体现,同时国家在法律层面也对弘扬社会正能量的友善行为给予了支持和鼓励,并对特殊的群体予以了切实的保障。(2)提问:请你阅读教科书第36页“活动园”的内容,说说这些法律规定有哪些共同之处,并说说社会中还有哪些措施体现了国家对弱势群体的关爱。预设1:这些法律条文保护的是身体有残疾的人,或是老年人和未成年人的权益。他们都是这个社会的弱势群体。预设2:这些法律规定能够保障弱势群体可享受到和其他社会成员平等的权利。预设3:我们每一个人的身边都会有弱势群体,他们可能是你的爷爷奶奶、叔叔阿姨、兄弟姐妹,也有可能是你的邻居,弱势群体在某些时候更需要他人的关爱和理解。让他们感受到被平等对待,也是人与人之间友善的体现。(3)小结:自觉维护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并为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不仅是个人素质的体现,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维护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折射出的是社会的文明程度。三、价值辨析,理解文明有礼在公共生活中的意义1.参与公共生活践行文明言行(1)过渡:友善可以传递正能量。如果每一个人都能做到友善待人,这份温暖就能传递下去。每一个人既是文明礼貌的践行者,也是和谐生活的受益者。构建和谐的公共生活需要我们人人做到文明有礼。(2)提问:构建和谐的环境到底与个人有什么关系呢?请看下面的案例,说不文明行为会造成哪些影响,请亮出你的观点。(3)出示教科书第37页“活动园”内容,小组讨论交流,评价下列公共场所中人们的行为。预设1:在公园随处扔垃圾,破坏周围干净整洁的环境,这是没有公德意识的行为。现在公共场所都设置了垃圾分类设施,希望游客们能自觉遵守这一文明规定。 因为随处扔垃圾的行为如果不能加以纠正,会对周围的环境造成破坏。预设2.在博物馆内大声喧哗,影响他人观看展览,是不文明行为的表现,反映出一个人的粗鲁、缺乏文明教养的一面,这样的行为不加以制止,会让周围的人都失去良好的观展体验。如果我身边有这样的人,也会影响到我,我会对这样的行为加以提醒。预设3:公共场合有序排队是对其他人的一种尊重。随便插队、加塞儿的行为是公共生活中最让人生厌的行为之一。只有人人都遵守规则,才能体现公平。(4)小结:刚刚我们对教科书中列举的不文明行为进行了分析,并且表达了自己的观点。看来一个人不文明的举动不仅会有损个人形象,还会给身边的人带来不好的影响。如此说来,“文明有礼”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它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自觉约束自身行为,因为文明有礼体现在每个人的一言一行之中。2.约束个人行为维持 良好形象(1)过渡:在个人行为方面,学生时代的周恩来总理就曾给我们作出过表率,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他的故事吧。(2)出示“阅读角”的《容止格言》。(3)小结:同学们,学校也是公共场合,身为学生的我们也要像周总理那样以“容止格言”来约束自己的一言一行,从点滴小事做起,做一名在公共生活中受欢迎、被尊重的人。(板书:他人意识 公共意识)四、聚焦《新规条例》,倡导人们争做文明市民1.过渡通过讨论与交流,我们知道了文明言行是个人良好素质的体现,也是公共生活中友善待人的素养。做到文明有礼不能靠喊口号,要靠日常生活中实实在在的行动。2.讨论阅读教科书第38页“活动园”的内容,思考小刚在公共场所的无礼举动会带来哪些影响,说说他这样做是出于什么样的想法。预设1:小刚上车坐下后用脚不停地点击前面的座位,影响了前座人的乘车感受,别人已经用眼神提醒他了,可是他全然不顾,这样的行为在公共生活中怎么会受到欢迎呢?预设2:小刚在公交车上肆意唱歌、大声喧哗的行为也是不文明行为,同样会受到身边人的抵制。预设3:小刚在快要开车的时候才急匆匆地冲到车门口跳下车,这样的行为很危险万一撞倒车上的老人,小孩或是别的乘客,很容易给他人带来伤害。小刚不提前做好准备,只图自己方便,却没有考虑到他人。预设4:我认为这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心中无他人的表现。如果身边的人都像小刚一样,我们的生活会到处添堵,社会风气会越来越差。小结:针对小刚的行为可能带来的危害,我们进行了充分的讨论,他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表现是一种纯粹的利己主义,是自私自利的行为。若要在公共生活中受到他人的欢迎与尊重,就要心中装着他人,也就是要有他人意识和公共意识。3.讨论同学们,假如小刚恰巧是你的同学,遇到他的上述做法,你又会怎样帮助他呢?预设1:如果我和他同乘辆公交车,我会随时提醒他,并针对他的不文明行为先向周围的人道歉,然后下车后跟他交流,帮助他改正。预设2:如果小刚是我的同学,他的行为确实影响到身边人了,我会小声和他交流,提醒他时刻注意自身形象,并提示他对自己的冒失行为向他人道歉。预设3:首先,我会顾及小刚的面子,对他的冒失举动替他向公交车上的乘客道歉,并及时提醒他停止这样的行为;其次,下车后我要和他好好交流,让他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没有顾及身边人的感受,甚至会给他人造成伤害,他必须加以重视,并及时改正。我认为帮他改正这样的不文明行为也是我作为同学的责任。小结:作为小刚的同学,你们并没有因为和他关系好就包庇他的错误行为,还能够从朋友的角度指出他的问题,让他及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这是对他负责任的表现,小刚认识到错误后会感谢你们的。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你们还在指出别人错误行为的同时顾及他人的尊严和感受,考虑得很周全。这种处理方式,小刚会更容易接受,相信他会及时改正的。4.过渡: 2020年6月1日《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开始实施,让我们看看下面这段视频说说“新规”的实施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变化。5.出示视频“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重点治理六类不文明行为”。讨论:看了这段视频,说说关于这个条例的实施,你怎么看?预设1:通过观看这条新闻,我知道了以前身边人有不文明行为,我们没有更有效的措施进行警告与惩戒,只能依靠他人的自律。但是仅靠他人自律的方式约束其不文明言行,实在是收效甚微。我相信新规的实施会使今后的社会面貌产生变化,这一条例的颁布会让更多的人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省,自觉规范个人行为。预设2:通过这条新闻播报,我知道了现在北京市已经以立法的形式明令禁止不文明行为,就是通过他律的形式来规范人们的言行。这-积极举措, 一定会受到市民的拥护与欢迎。预设3:社会良好风尚的形成既需要每一个公民的自觉自律,也需要以公共立法的形式进行约束。作为市民,我对这样的条例实施表示拥护。预设4:遵守当地的法律法规,这是每一个公民应尽的责任,自觉规范自身言行,是个人素质的体现,有时候还可以折射出一个城市的形象,乃至一个国家的形象。 如果个人缺乏公共意识的行为没有得到及时的纠正与制止,任其蔓延,不利于友善社会环境的建设,可能会影响到一个城市或是一个国家的形象。6.叙述:说到“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共建和谐公共生活”活动,我们参与其中,也在其中受益。生活在文明城市中,不仅享受着路路通畅的便利处处整洁的环境,更能感受到人人讲公德的美好。可见,创建和谐有序的公共生活,友善相待、文明有礼就是评判一个城市文明与否的重要标准。同学们,我们这座城市是“文明城市”吗?你能用你的眼睛去发现,并为“争创全国文明城市”献言献策吗?7.出示“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共建和谐公共生活”建言献策卡;并根据分类撰写建议。小结:同学们,快来拿起笔,为你的家乡争创文明城市建言献策吧!只要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做到友善相待,文明有礼,我们的城市就会更美好!和谐有序的公共生活,需要每一个人努力与付出,我们每一个人既是文明礼貌的践行者,又是和谐生活的受益者。板书设计6我参与我奉献友善相待 文明有礼相互关爱相互帮助平等尊重他人意识公共意识{友善相待{文明有礼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