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五年级下册第10课 夺取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第4课时(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目标】五年级下册第10课 夺取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第4课时(教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
第10课 夺取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教案)
核心素养目标
1.政治认同:能够从纪念碑、纪念馆中发现历史信息,了解抗日战争及人民解放战争的基本史实,感知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悲痛的历史记忆,感悟中华民族奋勇抗争的精神。
2.道德修养:知道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3.法制观念:感悟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中体现出的革命精神。
4.责任意识:能用恰当的形式缅怀英烈、树立奋发图强建设国家的志向。
课时安排
4课时。
第4课时
课时教学目标
1.了解人民解放战争的相关史实,了解中国共产党在人民解放战争中取得最终胜利的原因。(重点)
2.感悟沂蒙精神、西柏坡精神,理解“赶考精神”的时代价值。
3.能用恰当的形式缅怀先烈,树立奋发图强建设国家的志向。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动机
1.谈话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2019 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庆祝大会吗? 34个极具地域特色的彩车精彩亮相。下面我们通过一段视频,来仔细看看其中两辆彩车。
2.播放视频“新中国成立70周年彩车游行——山东彩车和河北彩车”
3.引发思考
(1)提问:看了视频,你有什么感受,有哪些疑问?
(2)学生思考后回答。
预设1:山东彩车上六名舞蹈演员扮演的是“沂蒙六姐妹”,我想知道为什么在彩车巡游中展示“沂蒙六姐妹”,这背后有什么故事?
预设2:我发现河北彩车“盛世雄安”不仅展示了雄安的美好蓝图,还在彩车上展现了“西柏坡纪念馆”,寓意“新中国从这,里走来”,这是为什么呢?
4.聚焦探究问题:彩车上的红色基因
引出话题: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祝大会的彩车巡游,向我们展现了国家的美丽与富强,也蕴含着革命精神,向我们传递着“红色基因”。这节课我们一起探秘“彩车上的红色基因”。
二、探秘“红色基因”沂蒙六姐妹 ,感悟沂蒙精神
1.谈话
山东沂蒙革命老区是一片奉献的热土,洒满了革命烈士的鲜血,发生了许许多多感人的故事。请你阅读“沂蒙六姐妹”学习材料,了解她们的故事,谈谈你的感受。
材料1:漫画“水乳交融沂蒙情”。
材料2:照片“革命战争年代,沂蒙红嫂为战士们做军鞋、补军衣并照料伤员”。
材料3:故事“做军鞋”“运草料”。
2. 交流汇报,感悟沂蒙精神
(1)提问:你了解到沂蒙六姐妹的哪些故事,有什么感受?
预设1:我从漫画中的数据了解到,当时群众给共产党军队提供了许多物资。15 万斤煎饼,3万斤军马草料,洗军衣8500多件,做军鞋500多双。如果没有这些物资,我们的战士就无法很好地上战场作战。我觉得沂蒙六姐妹为革命作了很大贡献,我很敬佩她们。
预设2:我从这两张历史照片中沂蒙红嫂和战士的表情,能够感受到当时军民关系很融洽,说明群众很支持革命。
预设3:我从沂蒙六姐妹“做军鞋”和“运草料”这两个故事,了解到当时革命的形势确实很严峻,困难重重,百姓全力支持共产党进行革命。
(2)补充:沂蒙红嫂感人的革命故事还有很多很多:用乳汁救活伤员的“沂蒙红嫂”明德英;战斗到最后一刻拉响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的辛锐“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口饭,做军粮。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战争时期,沂蒙地区先后
有30余万人参军支援前线,牺牲1万多人,家家有烈士,户户有红嫂。
(3)提问:同学们,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在一个个生死关头,老百姓会竭尽全力、舍生忘死地拥护共产党?我们的党和群众为什么能够如此水乳交融、唇齿相依、血肉相连、生死与共?
预设1:因为共产党把老百姓当亲人,把老百姓的冷暖安危放在心上。
预设2:因为共产党真正做到了一心为老百姓谋幸福,所以老百姓才会忠心向党,永远跟着共产党走。
(4)小结: 出示图片“山东彩车——沂蒙六姐妹”包括沂蒙六姐妹在内的沂蒙红嫂,个英雄的女性群体,以英勇无畏、艰苦奋斗的伟大品格,无私奉献、博大仁爱的人性光辉,谱写出感天动地的“沂蒙精神”,永不磨灭,历久弥新。正是因为共产党在革命战争年代,时刻心系百姓,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心连心、肩并肩,才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支持。(板书:中国共产党 沂蒙精神)
三、探秘“红色基因”——西柏坡
过渡:国庆彩车上还有哪些红色基因?我们继续探秘“河北彩车‘盛世雄安’”上的红色基因。
1.浏览图片、文字,提出问题,了解背景
(1)出示:出示几组西柏坡纪念馆相关图片(电报长廊、三大战役场景、三大战役中人民支援前线统计图、“新中国从这里走来”题字、“两个务必”浮雕墙)。
(2)提问:走进西柏坡纪念馆,你会看到这样的场景,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疑问?
(3)学生观察场景图片,思考后回答。
预设1:从“电报长廊”我了解到,中国共产党人在西柏坡发了许多电报。为什么发了这么多电报呢?都是发往哪儿的电报呢?
预设2:这些电报可能与三场战争有关。我从图片中了解到分别是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我心中的疑惑是,这是什么时期发生的事情?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中华民族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已经在1945年取得了胜利,日本已经无条件投降,为什么又发生了战争?
预设3:我从“新中国从这里走来”这几个大字中猜想,可能这里与新中国成立有一些关系。我想问:为什么说新中国从西柏坡走来?
预设4:“务必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这句话是谁说的?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4)观察图片、读教科书文字,了解人民解放战争背景。
①出示“抗日战争到新中国成立年代尺”, 提问:关于同学们提到的时间问题,结合教科书文字,你有什么发现?
②学生观察图片后思考回答。
预设1:从时间上来看,1945年抗日战争已经取得胜利,中国共产党党中央在西柏坡的时间是1948年至1949年3月,是在抗日战争胜利之后的第三年。
预设2:我从教科书文字了解到,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统治集团在1946年6月挑起内战,向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发动进攻。毛泽东率领的党中央在1948年5月移到西柏坡。
预设3:我知道新中国成立是在1949年10月,毛泽东率领的党中央是在1949年3月离开西柏坡的,是新中国成立前夕。
③小结:抗日战争结束之后,饱受战争苦难的广大人民渴望和平。中国共产党力主和平建国,但是国民党统治集团还是发起了全面内战,这场战争我们称之为“人民解放战争”。刚才我们了解的“沂蒙六姐妹”送粮草的故事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的孟良崮战役。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为的是老百姓的平安,所以人民才会全力支援解放军。我们党的胜利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持。
④我们继续从西柏坡纪念馆中去搜集更多资料,探寻西柏坡的“红色基因”,讲讲“西柏坡的红色革命故事”。
2.选择探究主题,个人自学,小组交流
(1)提问:你最想了解哪个场景的故事呢?请你选择相应的西柏坡纪念馆学习材料,分析这些材料,结合教科书第74页相关内容,探寻党中央在西柏坡的故事,想想:你对中国共产党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材料1:图片“电报长廊”及文字说明。
材料2:西柏坡平面图及文字说明。
材料3:党中央在西柏坡指挥的故事。
材料4:七届二中全会图片及文字说明。
材料5:“两个务必”和“进京赶考”。
(2)学生选择探究问题,获取相对应的学习材料,个人独立学习,分析材料,将事实材料之间建立起关系,思考问题。
(3)小组汇报,交流探讨,教师巡视指导答疑。
3.全班交流,讲述“西柏坡的红色革命故事”,提升认识
(1)过渡:通过参观西柏坡纪念馆,你了解到了什么,有哪些新的思考?快来和同学交流吧!
(2)电报长廊与三大战役的故事。
①学生汇报。
预设1:我们想通过这几组数字来讲述党中央在西柏坡的故事。从“电报长廊”这幅图片及补充文字中,我知道毛主席在西柏坡住了10个月,发往前线的电报有198 封。1948 年的西柏坡就像-张被电报交织的大网,电报数量之多,令人难以想象。
第二组数字是“35平方米,24场战役,消灭200多万国民党军队”。西柏坡的中央大院有4间低矮土砖房,总面积不超过35平方米。这就是中共中央军委作战室。小小的作战室里,最多时有20多人。这里工作生活条件十分艰苦,绘图、制表用的红蓝铅笔都是从敌人那里缴获来的。为了节省铅笔,他们就用大头针别住红蓝毛线来表示敌我作战区域,用红蓝电光纸做成小旗来标明敌我战场情况。也正是在这低矮的土砖房里,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指挥了24场战役,打出了一个新中国。从中我们感受到毛泽东率领的党中央高超的军事指挥智慧。在小小的指挥部里通过一封封电报指挥作战,最终取得胜利!
预设2:我从材料上看到这句话,印象十分深刻。周恩来曾风趣地说:“我们这个指挥部是世界上最小的指挥部。我们一不发人,二不发枪,三不发粮,天天发电报,就把敌人打败了。”还有毛泽东“三篇广播稿吓跑10万敌军”的故事。10 万敌军,毛泽东发了3篇广播稿,就保住了西柏坡,敌人偷袭西柏坡的阴谋完全破产。在这个小指挥部里,一封封电报,就把前线与中央紧密联系在一起,将“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智慧,体现得淋漓尽致。
②出示“三大战役形势图”,提问:这是当时人民解放战争时期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形势图。西柏坡是太行山深处的一个小村庄。 结合刚才的汇报,你有什么发现和感受?
预设1:我更加感受到毛泽东对三大战役指挥的高超艺术。这个小村庄,地处大山深处,远离一线战场,但是毛泽东凭借着对战争形势的正确判断,利用一封封电报,指挥作战,取得胜利。
预设2:我想课后去读-读有关三大战役的书籍,了解这个时期更多的故事。
③小结:党中央在西柏坡的指挥故事让我们领略了高超的指挥艺术。
(3)“西柏坡与新中国——七届二中全会”的故事。
①学生汇报。
预设1:我很好奇为什么在西柏坡纪念馆会有“新中国从这里走来”这几个大字,所以我选择这个主题来探寻。通过学习材料,我明白了许多。我想给同学们讲讲中国共产党在西柏坡召开七届二中全会的故事。为什么说新中国从这里走来呢? 70 多年前,烽火连天,电波“嘀嘀”,党中央在河北西柏坡指挥三大战役取得决定性胜利,在简陋的伙房召开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为最后的大决战奠定了基础,描绘了新中国的宏伟蓝图。
预设2: 1949 年3月5日,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围绕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取得胜利后的革命转变等重大问题进行了讨论,也就是说这次会议事关战役最后的胜利及新中国成立。
②小结:在中华民族实现国家统一和民族独立目标、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前夕,党的七届二中全会胜利召开令全党深感振奋让人民备受鼓舞,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两个“务必”和“进京赶考”的故事。
①学生汇报。
预设1:我给大家讲讲毛泽东提出两个“务必”和进京赶考"的故事。两个“务必”浮雕展示的文字内容是:“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这是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 上提出的,要求全党在胜利面前要保持清醒头脑,在夺取全国政权后要经受住执政的考验。我感受到党在胜利面前的清醒和坚决的态度。
(板书:优良传统和作风)
预设2:当年党中央离开西柏坡时,毛泽东说是“进京赶考”。我通过资料了解到,1949年初在中国革命即将取得全国胜利的时刻,毛泽东把党在全国范围内执政当成“考试”,把共产党人进京执政称为“赶考”。
预设3:结合资料我发现习近平总书记也说过,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他还说,“时代是出卷人,共产党人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综合这些材料,我发现中国共产党一直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②小结:从南湖红船到井冈翠竹,再到延安窑洞,我们党历经磨难来到西柏坡,在土坯房中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迎来历史性转折,从胜利不断走向新胜利。在捷报频传时,在西柏坡召开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两个“务必”,进而吹响“赶考”号角。这次会议结束后半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京举行,中华?
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揭开了新的历史篇章。(板书:走向胜利)
4.小结
走进西柏坡这片红色热土,追寻共产党这段特殊的历史印记,探秘西柏坡的红色基因,人民对中国共产党一直怀有特殊、深挚的感情。我们更加深刻感受到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
四、回顾历史,总结全课
1.回顾百年革命英雄人物
播放视频“百年革命人民英雄” ,诵读教科书第75页第一段文字。
2.朗诵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缅怀先烈
(1) 谈话: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上矗立着一座高大雄伟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它每天都在默默地接受着人们的瞻仰。让我们一起诵读碑文, 以此致敬、缅怀革命先烈!
(2)师生共同诵读碑文。
(3)小结:人民英雄纪念碑,承载着整个国家和民族对英雄先烈的纪念与缅怀。
3.缅怀先烈,感悟精神
(1)谈话:百年屈辱,百年抗争。我们要永远铭记这段历史,记住人民英雄,更要将他们的革命精神传承。
(2)出示国庆彩车图片,提问:再次回顾国庆彩车,了解了这段历史,探秘彩车上的红色基因,你有什么感受?你想以怎样的方式纪念英雄们?
(3)学生思考后交流。
预设1:我感受到革命先辈为国家、为人民英勇献身的革命精神。国庆彩车上体现的红色基因,是在告诉我们,要铭记历史,传承红色基因。我想搜集更多人民英雄的资料,从纪念馆、纪录片、课外书中去了解更多英雄们的故事,学习他们的精神。
(板书:革命精神)
预设2:我想用手抄报的形式展示我的收获和感受,与更多同学分享。
预设3:我想有机会去瞻仰人民英雄纪念碑,缅怀英烈。
预设4:无数革命先辈抛头颅洒热血,才能有现在我们的幸福生活。了解了这段历史,我想我会更加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长大以后为祖国作贡献,这样才对得起为国家献出生命的英雄们!
预设5:学习了这段历史,让我更加深刻认识到国家富强的重要。我想我会像英雄们那样,以顽强的毅力,发奋学习,报效祖国!
预设6:了解了这段历史,我明白了为什么说少先队员胸前佩戴的红领巾是烈士的鲜血染成的。我想从今天开始加倍爱护我的红领巾,保持红领巾的整洁。这也是对烈士的纪念与缅怀。
(板书:铭记历史 缅怀英雄 奋发图强)
4.总结全课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让我们时刻铭记历史,缅怀先烈,传承红色基因,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不懈的奋斗精神,脚踏实地把每件平凡的事做好,铭记烈士们的遗愿,永志不忘他们为之流血牺牲的伟大理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板书设计
10 夺取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走向胜利
沂蒙精神
中国共产党 优良传统和作风 走向胜利
革命精神
铭记历史 缅怀英雄 奋发图强
}
{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