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学案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三政治与法治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7.1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学案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三政治与法治

资源简介

高中政治(部编版)必修3《政治与法治》
第三单元 人民当家作主
第七课 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7.1 《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同步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法律的产生和作用。
(2)了解我国古代、近代的法律发展。
(3)了解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有何意义。
(4)理解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的具体观点。
(5)了解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重点难点】
1.学习重点:理解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全面掌握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2.学习难点:理解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全面掌握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知识梳理】
一.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
1. 产生:法律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 的产物。
2. 功能:法律体现着 的意志,是实现 的工具,它既维护公共管理秩序,也保障正常的社会生活。
3. 发展
(1).在古代社会,法律确认和保护人剥削人的 制度,特权阶层常常凌驾于法律之上。
(2).近代以来,法律的地位和权威不断提升, 逐渐成为现实,法治代替了人 治,成为一种全新的国家治理方式。
(3).中国法治发展的历程
①辉煌的历史:中华法系 。中华法系成为世界上独树一帜的法律文明,古老的中国 为人类法治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② 曲折的历程: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了改变国家和民 族的苦难命运, 一些仁人志士试图将近代 移植到中国,以实现变法图强的梦 想。但由于各种历史原因,他们的努力最终归于失败。
二.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
1. 法学思想创新和发展的原因:人类 的进步促进了法学思想的创新和发展。
2. 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
的产生和发展谱写了人类法治思想史上的新篇章。
(2) 产生:马克思主义认为,法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随着 、阶级和国家的 出现而逐步产生的,
(3)属性:在阶级社会中,法反映的是该社会中在经济上、政治上居于 的阶级的根本 利益和共同意志。
(4)决定:马克思主义认为,法所反映的 意志的内容最终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3. 实质
(1)法是维持 、调整社会关系的一种社会规范。
(2)法反映并调整一定的社会关系,用规定 的方式规范人们的行为。
(3)法确认、保护和发展有利于 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
(4)在我国, 是国家的主人,国家、集体和个人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公民的权利和 义务是统一的。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既平等地享有权利,也平等地履行 。
4. 创制
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社会规范 是国家创制法律规范的两种基本形式 制定,是指国家根据社会生活发展的需要,通过相应的国家机关按 照法定程序制定、修改和废止各种规范性文件以确立规则的活动
认可,是指国家以一定形式赋予在社会生活中已经存在的某种行 为规则以法律效力的活动
5.实施:法是由国家 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在任何国家,违反法律
规定的行为都将由专门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程序追究行为人的法律责任,责任人将受到法律
的制裁。
6. 职能
(1)法在国家治理中既具有 职能,又具有 职能
① 法的政治职能是指法维护一定 的作用。
② 法的社会职能是指法管理一定 的作用。
(2)法所具有的这两种职能体现在经济建设、 、文化建设、 和生态文明建设等各领域中。
三.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1.性质
(1)我国当代的法是 法。
(2)我国社会主义法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广大 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的体现。
2.成就
(1)原因
①一国的法治总是由该国的国情和 所决定并与其相适应的。
②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 的主张、理念,也是中国人民的实践。
③ 在 的领导下,我国的法治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2)成就
①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法 律 体 系 。
②依法行政和 水平不断提高。
③人 权 的 取得巨大成就。
④在 的指引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事业蓬勃发展。
【核心梳理】
1. 法的作用
(1)明示作用:主要是以法律条文的形式明确告知人们,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 的,哪些行为是合法的,哪些行为是非法的,违法者将要受到怎样的制裁等。这一作用主要 是通过立法和普法工作来实现的。
(2)矫正作用:主要是通过法律的强制执行力来机械地矫正社会行为中所出现的一些偏离了法律轨道的不法行为,使之回归到正常的法律轨道。如对一些触犯了法律的违法犯罪分子
所进行的强制性的法律改造,使其违法行为得到了强制性的矫正。
(3)预防作用:主要是通过法律的明示作用和执法的效力以及对违法行为进行惩治力度的大 小来实现的。
(4)最终作用:就是维护社会秩序,保障人民群众的人身财产安全与利益。
2.正确理解我国社会主义法的概念和作用
我国社会主义法 具体表现
制定和实施主体 我国社会主义法是由国家制定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
本质 我国社会主义法体现了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根 本利益和共同意志,它是由我国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
内容 我国社会主义法用规定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的方式,确认、保护 和发展社会主义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
作用 我国社会主义法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事业的重要保障
【素养提升】
1. 中华法系是中华民族 数千年法律实践的结晶,源远流长.在世界上独树一 帜。关于中华法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
① 以儒家思想为理论基础
②强调法律与伦理道德的统一
③认为君主权威在法律之下
④ 主张法治优于“君主之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 法的古体字写作“瀍”。《说 文解字》解释为:“渡,刑也,平之如水,从水;离.所以触 不直者去之,从去。”即,法律具有威慑刑杀之意,法官 断案要明断曲直、惩恶扬善,如遇不法冥顽之徒.就应 坚决惩处。我们从中可以看出,法 ( )
①能有效维护全体人民的利益
②在国家治理中具有政治功能
③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
④规定着公民的权利与义务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 (2021 北京顺义一中高一月考)制定和认可是国家创 制法律规范的两种基本形式。下列选项中属于国家认 可形式创制的是 ( )
A.全国人大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
B.北京市人大常委会通过《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
C.国务院公布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
D.全国人大常委会将“常回家看看”列入《中华人民共 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
4.(2021 重庆巴蜀中学高一期中)“君主们在任何时候都不得不服从经济条件,并且从来不能向经济条件发号 施令。无论是政治的立法或市民的立法,都只是表明 和记载经济关系的要求而已。”马克思这一观点告诉我们 ( )
①法律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② 法的内容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③法反映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利益
④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和法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A.①② B.①③ C.24 D.34
5. (2021江苏扬州中学高一月考)一农户与当地一家腔 油公司签订了小麦收购台同.后双方因款项支付发生 争议并诉诸法庭,人民法院依据我国相关法律中关于 买受人应当按照约定的数额支付价款的规定,判决酸 油公司全额向农户支付购粮款。这一案例 ( )
①主要体现了法的政治职能
②主要体现了法的社会职能
③体现了法具有阶级性
④体现了法能调节社会关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3④
6. (2021 吉林长春外国语学校高一期中)习近平总书记 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一个管总的东 西。具体讲我国法治建设的成就,大大小小可以列举 出十几条、几十条.但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法治道路这一条:”我国的法治是 ( )
①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
②由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决定的
③由我国的社会制度决定的
④由我国政府的执政方式决定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7. 回望古老中国.中华法系源远流长,古老中国为人类法治发展作出 了重要贡献;着眼今天,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的领导 下,我国的法治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关于我国法治
发展的“昨天和今天”,说法正确的是 ( )
① 古代中国关于人权的法治保障取得了巨大成就
② 中华法系是世界上独树一帜的法律文明
③ 今天我国的法治状况是由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特点 所决定的
④ 今天我国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法律体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第三单元 人民当家作主
第七课 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7.1 《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同步学案
参考答案
【知识梳理】
一.1. 历史阶段
2. 统治阶级 国家职能
3. (1)等级 (2)法律面前人人平等(3)源远流长 西方国家 的法治模式
二、1.法律文明
2. (1)马克思主义 (2)私有制 统治地位 统治阶级
3. (1)社会秩序 (2)权利和义务 (3)统治阶级 (4)人民 义务
4.制定和认可
5. 强制力
6. (1)政治 社会 阶级统治 社会公共事务 (2)政治建设 社会建设
三.1. (1)社会主义 (2)人民群众
2. (1)社会制度 中国人民 党 (2)公正司法 法治保障 习近平法治思想
【素养提升】
1.A 【详解】 中华法系以儒家思想为理论基础,强调法律与伦理道德的统一, ①②正确切题。皇权凌驾于法律之上,权力支配法律,法律服从权 力,这是由封建专制制度所决定的,故③④不符合题意。
2.C 【详解】 “法律具有威慑刑杀之意……应坚决惩处”,这体现了法具有政治功能,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②③正确切题。法是维护统治 阶级利益的工具.①表述错误。④表述正确但不合题意。
3.D 【详解】 制定和认可是国家创制法律规范的两种基本形式。认可,是指国 家以一定形式赋予在社会生活中已经存在的某种行为规则以法律效 力的活动。“常回家看看”作为社会生活中的一种道德规范,全国人大常委会将其入法,使之成为一条法律规范,这是国家以认可形式例 制法律规范的体现,故D 正确切题。 A、B、C都是国家通过制定形式 创制法律规范的体现,不合题意。
4.C 【详解】材料说明法的内容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生产方式是社 会发展和法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②④正确切题。材料并未涉 及法律的产生,①表述正确但不合题意。材料未体现法反映统治阶 级的利益,③表述正确但不合题意。
5.C 【详解】法的政治职能是指法维护一定阶级统治的作用,材料中依法 调节小麦收购争议,不涉及法的阶级性,未体现法维护一定阶级 统治的作用,①③不符合题意。法调节小麦收购争议,调节社会 关系,突出了法管理一定社会公共事务的作用,即法的社会职能 ②④正确切题。
6.B 【详解】 一国的法治总是由该国的国情和社会制度所决定并与其相适应 的,故①③正确;②④排除。故选B。
7.C 【详解】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的领导下,我国人权的法治保障取得了巨大成就,古代中国并未在人权的法治保障上取得巨大成就,①表述不 符合事实。一国的法治总是由该国的国情和社会制度所决定并与其 相适应的,今天我国的法治状况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决定的,③表述错误。“中华法系源远流长,古老中国为 人类法治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说明中华法系是世界上独树一帜的 法律文明,②正确。我国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④正确切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