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2《积极维护人身权利》同步学案【学习目标】1.通过学习明确各种人身权利的内容和法律保护,树立尊崇法律、敬畏法律、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意识2.通过《民法典》条例,结合课本知识,能总结出如何依法行使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提高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增强法治素养【重点难点】重点: 了解民法保护人身权利的表现。难点: 理解如何积极维护人身权利。【知识梳理】一.生命健康俱可贵1.人身权(1)民法优先保护民事主体的 和 。(2)人身权的内容:自然人享有 、 、 、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等人格权以及因婚姻家庭关系等产生的身份权,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享有名称权、名誉权和荣誉权。2.生命权、身体权和健康权(1)生命权、身体权和健康权是一个人 的权利。①生命是自然人最高的 。②身体是承载生命健康的 。③自然人的身心健康既关系到个人的生活质量,也关系到社会的发展。(2)侵犯他人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的,应当承担 。(3)侵权民事法律责任:根据 的规定,侵害他人造成 的,应当赔偿医疗费、护理费、交通费、营养费、住院伙食补助费等为治疗和康复支出的合理费用,以及因误工减少的收入。造成残疾的,还应当赔偿辅助器具费和残疾赔偿金;造成死亡的,还应当赔偿丧葬费和死亡赔偿金。二.姓名、肖像受保护1.姓名权(1)姓名是我们用来表现自我、区别于他人的符号。因此,姓名总是与特定个人相联系,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个人在人格上的 。(2)姓名权:姓名权是自然人对其姓名享有的 。自然人有权依法决定、使用、变更或者许可他人使用自己的姓名,但是不得违背公序良俗。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干涉、盗用、假冒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姓名权。2.肖像权(1)肖像是通过影像、雕塑、绘画等方式在一定载体上所反映的特定自然人可以被识别的 。(2)自然人享有 。自然人有权依法制作、使用、公开或者许可他人使用自己的肖像。(3)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丑化、污损,或者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伪造等方式 他人的肖像权。三.名誉隐私不可侵1.名誉权(1)名誉:名誉是对民事主体的品德、声望、才能、信用等的 。(2)名誉权: 享有名誉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3)荣誉权:民事主体享有荣誉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 他人的荣誉称号,不得诋毁、贬损他人的荣誉。2.隐私权(1)隐私:隐私是自然人的 安宁和不愿为他人知晓的私密空间、私密活动、私密信息。(2)法律保护个人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3)保护隐私权的重要性:民法保护隐私权,是对 的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住宅不受侵犯等公民权利的落实。尊重他人隐私既是法律的要求,也是 进步的体现。(4)在信息与网络时代,个人信息与隐私权直接相关。①个人信息与 密切相关,受到法律保护。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需要获取他人个人信息的,应当依法取得并确保 ,不得非法以收集、存储、使用、加工、传输、提供、公开等方式处理他人个人信息。②处理个人信息,应当遵循 原则,不得过度处理。③法律明确保护个人信息,对于保护自然人的 权利、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核心梳理】1.生命健康①人身自由不受侵犯指公民享有人身不受任何非法搜查、拘禁、逮捕、剥夺、限制的权利。②人格尊严不受侵犯指与人身有密切联系的名誉、姓名、肖像等不容侵犯的权利,具体体现为人格权,如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等。禁止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2.人格尊严权涉及精神层面,人身自由权涉及物质即身体本身层面。造谣中伤、辱骂等,违反了人格尊严权;非法绑架,违反了人身自由权。3.区别名誉权与荣誉权①公民、法人无一例外都享有名誉权,名誉是指社会对公民个人的品德、情操、才干、声望、信誉和形象及法人信誉、形象等各方面形成的综合评价。名誉权,是法律规定公民、法人享有的保有和维护自身名誉的权利。②荣誉权只能由对国家和社会作出突出贡献或取得优异成绩而被授予荣誉称号的公民、法人享有。对荣誉权的侵害方式只有一种,即非法剥夺公民或法人的荣誉称号。③荣誉称号表明了国家和社会对荣誉获得者的高度评价,因而与名誉有联系。如果非法剥夺公民的荣誉称号,使公民的名誉也受到损害的,同时构成侵害荣誉权和名誉权。4.比较公民人身权法律允许 法律禁止生命健康权 自然人享有生命健康权 根据民法典的规定,侵害他人造成人身损害的,应当赔偿医疗费、护理费、交通费、营养费、住院伙食补助费等为治疗和康复支出的合理费用,以及因误工减少的收入。造成残疾的,还应当赔偿辅助器具费和残疾赔偿金;造成死亡的,还应当赔偿丧葬费和死亡赔偿金姓名权 自然人有权依法决定、使用、变更或者许可他人使用自己的姓名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干涉、盗用、假冒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姓名权肖像权 自然人有权依法制作、使用、公开或者许可他人使用自己的肖像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丑化、污损,或者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伪造等方式侵害他人的肖像权名誉权 荣誉权 民事主体享有名誉权和荣誉权。名誉是对民事主体的品德、声望、才能、信用等的社会评价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也不得非法剥夺他人的荣誉称号,不得诋毁、贬损他人的荣誉隐私权 法律保护个人隐私权。隐私是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宁和不愿为他人知晓的私密空间、私密活动、私密信息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素养提升】1.2020年3月1日,山东省成武县人民法院通过互联网庭审系统,公开开庭审理并当庭宣判山东省首例疫情防控期间妨害传染病防治罪案,被告人田某被判处有期徒刑十个月。法院判决的理由是田某违反了传染病防治法规定,故意隐瞒其武昌、汉口接触史造成医护人员及同病房病人等37人被隔离观察严重影响了医疗机构对疫情的防治,并在一定范围内造成了恐慌。田某的行为( )①危害了他人的生命权、健康权②维护了自身的隐私权③妨碍了他人身体权的行使④是对他人的人身权的侵犯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2.女青年胡某因在一档电视相亲节目中言辞犀利而受到关注。有网民对其发动“人肉搜索”,在相关网站首次披露胡某的曾用名、儿时相片、家庭背景、恋爱史等信息,并在网站上捏造胡某曾与某明星有染的情节。网民的行为侵犯了胡某的( )①姓名权 ②肖像权 ③隐私权 ④名誉权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3.甲用其拾得的乙的身份证在丙银行办理了信用卡,并恶意透支,致使乙被列入银行不良信用记录名单。经查,丙银行在办理发放信用卡之前,曾通过甲在该行留下的乙的电话(实为甲的电话)核实乙是否申请办理了信用卡。根据我国现行法律规定,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甲侵犯了乙的姓名权B.甲侵犯了乙的健康权C.甲侵犯了乙的身体权D.丙银行不应承担责任4.孙某在H门店购买了某洋品牌手机,随后H门店以《全国第一单××Plus诞生!H易购开售77秒火速成交》为标题在官网发布文章,并擅自附上了孙某的照片和实名,这导致孙某遭到网友的谩骂,给其生活带来了困扰。据此可知,H门店( )①为他人侵犯孙某的名誉权提供了条件②直接侵犯了孙某的身份权③需要对孙某承担一定的违约民事责任④直接侵犯了孙某的肖像权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5.针对互联网和大数据等技术发展带来的侵害个人信息现象,民法典规定了个人信息的保护规则,还首次将数据、网络虚拟财产纳入保护范围。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 )①表明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能获取他人个人信息②意味着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使用、提供或者公开他人个人信息 ③能够维护自然人的人身权利与财产权利 ④有利于维护个人的人格利益和正常的社会秩序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6.鲁迅本名周树人,但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他在发表文章时只能不断变换使用笔名。据考证,鲁迅使用过的笔名有一百多个。从法律角度看,这体现了( )A.公民可以任意变换姓名B.公民应根据相关法律、法规改变自己的姓名C.公民有权使用笔名或者其他别名D.笔名体现了个人的人格特征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张某与王某存在债务纠纷,法院已就双方债务关系作出判决,判令张某向王某偿还债务,并明确张某前妻不承担张某债务的还款责任。判决生效后,王某未通过法律程序主张权利,而是多次跟踪张某前妻到单位、围堵厂区门口,大声喊“老赖”“欠债还钱",严重影响了办公秩序,也给张某前妻造成不良影响。同时,王某还到张某孩子学校,在放学时威胁、恐吓孩子;更有甚者,王某到张某前妻和孩子居住的房屋进行骚扰,并损坏家门口的门铃可视摄像头.张某前妻以人格权受到侵害为由,将王某诉至法院,认为王某的行为侵害了自己及家人的名誉,给自己的生活造成严重困扰,要求王某停止侵权并赔偿精神损失。王某认为自己找张某前妻和孩子也只是为了联系张某,要求其履行还款义务,不存在侵权行为,不应该承担侵权责任。(1)结合材料,运用法律与生活知识,张某前妻的主张会得到法院的支持吗 说明理由。(2)结合材料,运用法律与生活知识,张某前妻的哪些权利受到伤害 高中政治(部编版)选择性必修2《法律与生活》第一单元 民事权利与义务在生活中学民法用民法1.2 《积极维护人身权利》同步学案参考答案【知识梳理】一.1.(1) 人身自由 人格尊严 (2) 生命权 身体权 健康权2.(1) 最基础 人身利益 物质载体 (2) 法律责任 (3) 民法典 人身损害二.1.(1) 基本特征 (2) 人身权利2.(1) 外部形象 (2) 肖像权 (3) 侵害三. 1.(1) 社会评价 (2) 民事主体 (3) 非法剥夺2. (1) 私人生活 (2) 隐私权 (3) 宪法规定 社会文明 (4) 隐私权 信息安全 合法、正当、必要 人身与财产【素养提升】1.【答案】B【解析】①④:田某故意隐瞒其武昌、汉口接触史,造成医护人员及同病房病人等37人被隔离观察,是对他人的人身权的侵犯,危害了他人的生命权、健康权,故①④正确。②③:隐私权是指自然人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秘密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收集、利用和公开的一种人格权,田某的行径涉及公共利益,其行程信息不属于隐私权;身体权所保护的是身体组织的完整及对身体组织的支配,田某的行径没有涉及妨碍了他人身体权的行使,故②③不选。故本题选B。2.【答案】B【解析】 材料中网民的行为侵犯了胡某的隐私权和名誉权,③④符合题意;材料不涉及公民的姓名权和肖像权,①②与题意不符。故正确选项为B。3.【答案】A【解析】根据题目的表述,甲的做法侵犯了乙的姓名权,故A选项入选。题目中没有涉及健康权与身体权,故排除B、C。D选项表述错误,丙银行应该承担责任。4.【答案】B【解析】H门店的宣传行为让孙某受到网友谩骂,网友的行为侵犯了孙某的名誉权,H门店的宣传行为客观上为他人侵犯孙某的名誉权提供了条件,①符合题意;H门店未经孙某同意而擅自使用了其照片,这直接侵犯了孙某的肖像权,④符合题意。题意与孙某的身份权无直接关系,②不选;H门店对孙某并不存在违约行为,故③不选。5.【答案】D【解析】①:任何组织和个人可以依法获取他人个人信息并确保安全,①错误。②: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非法使用、提供或者公开他人个人信息,②错误。③④: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能够维护自然人的人身权利与财产权利,有利于维护个人的人格利益和正常的社会秩序,③④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6.【答案】C【解析】A:姓名变更权是指自然人享有的依法改变自己姓或名的权利,只要不违反法律的强制性规定和公序良俗,都是允许的,但需要到户籍管理部门办理变更登记手续,A错误。B:材料不能说明“公民应根据相关法律、法规改变自己的姓名”,B排除。C:鲁迅在发表文章时变换使用笔名,这体现了公民有权使用笔名或者其他别名,C符合题意。D:材料仅仅显示鲁迅在发表文章时变换使用笔名,并不涉及人格特征问题,D排除。故本题选C。7.【答案】(1)①会。②公民的人格权受法律保护;公民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同时不能侵犯他人合法权益。(2)①王某在公共场合散布不实言论,导致张某社会评价降低,侵害了名誉权。②到张某居住地骚扰,侵犯隐私权。③威胁、恐吓孩子,侵犯了孩子的生命健康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