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说“木叶”【教学目标】1.抓住关键词句,理清文章脉络。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质。2.提高学生对诗歌意象的比较、辨析、品读能力。学习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3.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感受古代诗歌的语言美,提高审美情趣。【教学重难点】提高学生对诗歌意象的比较、辨析、品读能力。学习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感受古代诗歌的语言美,提高审美情趣。【授课方法】语言品读法、点拨法、比较法【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杜甫在其《登高》中有两句传诵千古的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同学们知道这里的“落木”是什么意思吗?那杜甫为什么不用树叶、落叶,不说“无边落叶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呢?“木”与“叶”有何区别呢?文学作品中,尤其是我们的古典诗词,用简短的几个字,造就的却是丰富的情感与博大的意境。读后满口余香,却是妙处难与君说。这跟诗歌的语言是密不可分的。今天,我们就通过《说“木叶”》一文,对中国古典诗词语言特质作一番探幽。二、作者简介林庚(1910—2006)字静希,我国现当代著名学者,诗人,文史学家。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林庚先生历任厦门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出版过《春野与窗》《问路集》等六部新诗集及古典文学专著《诗人李白》《中国文学简史》等。在唐诗研究方面,他提出的最著名论点“盛唐气象”与“少年精神”。(林庚,福建福州人,1910年2月22日生于北京,2006年10月4日在京逝世,享年97岁。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我国现代著名诗人和诗歌研究家。在唐诗研究方面,他提出了著名论点“盛唐气象”与“少年精神”。林庚先生历任厦门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中文系的教授,林庚先生是现代文学史上的杰出诗人,1933年出版了他的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出版过《问路集》等新诗集及古典文学专著《诗人李白》、《中国文学简史》、《唐诗综论》等。)“金钱渲染着人为的乐园,而生命更需要的是精神的气象。”三、人物评价凡是见过林庚先生的人,都说他仙风道骨,从里到外透出一股清气。他的确是远离尘嚣。他的超然似乎是因为无须介入世俗的纷争……尽管本世纪不乏兼备诗才和学力的通人,但像林先生这样诗性和理性交互渗透在创作和学问之中,并形成鲜明特色的大家却很罕见。——葛晓音他首先是一位诗人,是一位追求超越的诗人,超越平庸以达到精神的自由和美的极致。他有博大的胸怀和兼容的气度……他有童心,毫不世故;他对宇宙和人生有深邃的思考,所以他总能把握住自己人生的方向。——袁行霈四、识词释义五、整体感知请同学们速读课文,试着勾画出每一段的关键句子和关键词,概括每段大意。想一想,本文要讨论的核心话题是什么?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第7段:“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六、概括各段内容1.说明从屈原开始,“木叶”成为诗人钟爱的形象。2.古代诗歌中很少用“树叶”,后又发展到用“落木”。3.说明“木叶”“落木”与“树叶”“落叶”的不同,关键在于“木”字。在诗歌中,概念相同的词语,也有可能在形象上大有区别。4.说明“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5.说明为什么会有这个特征。(有暗示性)。6.第二个艺术特征: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秋天气息。7.说明“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七、全文思路发现问题1-3:“木叶”为古代诗人所钟爱。分析问题4-6:析“木”的两个艺术特征。总结全文7:艺术领域:一字之差,相隔千里。八、文本探究1.课文从什么来引出本文的话题的?从众多诗人作品中的“木叶”形象作引子,来引出本文所谈论的话题。屈原《九歌》“袅袅兮来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谢庄《月赋》“洞庭始波,木叶微脱”;陆厥《临江王节士歌》“木叶下,江连波,秋月照浦云歇山”;王褒《渡河北》“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2.作者举出这些诗句为例,其用意是什么?“木叶”成为诗人笔下所钟爱的形象。3.相同概念的“木”与“树”在形象上的差别是什么呢?重点研读课文4—6段,尽量选用文中的关键词,小组讨论、合作完成下列表格,归纳比较“(落)木(叶)”与“树(叶)”的不同意蕴。方法提示:抓住每一段的关键词句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饱满)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空阔)4.相同概念的“木”与“树”在形象上的差别是什么呢?九、思考探究1.“落木”与“落叶”有怎样不同的意味?以曹植《美女篇》为例,“落叶”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落木”呢,则比“木叶”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2.“落木”与“木叶”的意味有什么区别?“落木”比“木叶”更显得空阔,少了”叶“,便少了清秋的绵密之意,完全是一片悲凉与凄清。3.“木”在形象上有两个艺术特征:A.“木”比“树”更显得单纯,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B.“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树干,而且还暗示了它的颜色,可能是透着黄色,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十、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1.本文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吗?写“木叶”的真正目的何在?“木”的这两个特征体现了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作者通过说“木叶”,告诉人们诗歌语言是富于暗示性的,提倡推敲用字用词,更好的把握诗歌的内涵和意境。)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2.课文阐释的是诗的语言的“暗示性”问题,而标题却拟为《说“木叶”》,若改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你认为如何?A、标题若拟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整个文章的行文思路就要改变,它可能就要从理论的角度来论述,成为理论性很强的学术论文。B、把深奥的文学理论附着并渗透于有关“木叶”的诗句中品读玩味,化抽象为形象,化深奥为简单,并逐层深入,既体现了作者的科学态度,也契合了读者的阅读心理。题目应是本文的一个亮点。诗歌的语言富于暗示性,那些微妙的意味往往寄诸言外。鉴赏诗歌,不仅要品尝言内的意思,而且要品尝言外意味。十一、拓展探究1.请同学们回忆学过或读过的有关“水”的诗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朓楼》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2.要求:结合对诗歌的理解,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首诗是诗人在送别友人的场合(环境)下,运用了水的形象,它含有浩瀚无边,绵绵不绝的因素(意味),这是它的一个艺术特征,诗人通过它表达了 依依惜别,恋恋不舍感情(思想、心境)。3.要求:结合对诗歌的理解,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这首诗是诗人在隐居山间的场合(环境)下,运用了水的形象,它含有 的清澈、明净因素(意味),这是它的一个艺术特征,诗人通过它表达了 在山居生活中空灵、平静,洁身自好的心境(思想、感情)。4.就像“木”和“水”一样,还有很多意象在长期的文化进程中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感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它们如“木叶”一样,成为难以言传的精妙语言。A、怀人思乡: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B、离别之情、思念之苦:柳: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C、燕爱情的美好,传达思念情人之切: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晏几道《临江仙》抒发昔盛今衰、人事代谢、亡国破家的感慨和悲愤: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表现羁旅情愁,状写漂泊流浪之苦:望长安,前程渺渺斑斑,南来北往随征燕,行路艰难。——张可久《殿前欢》D、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冤、怨、恨、思乡。E、酒1.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2.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3.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白居易《琵琶行》)4.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5.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李清照《声声慢》)在很多传统诗歌中,酒是愁的象征。F、雨(一是清新可爱的,还有一个是忧愁。)寒雨连江夜入吴。 骤雨初歇。夜来风雨声。 渭城朝雨浥轻。红雨随心翻作浪。 空山新雨后。叶上初阳千宿雨。 山色空濛雨亦奇。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江雨霏霏江草齐。 天街小雨润如酥。(读诗,要读出躲在概念后面的语言的暗示性,从概念领域进入到艺术形象领域,才能读出诗歌丰富的内涵。学习本文之后,我们在读古诗时见到“木叶”大家就会想到在瑟瑟秋风中凋零的树木,进而体会诗人抒发的感伤情怀。以此类推,很多意象在长期的文化进程中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感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古诗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意象,它们如“木叶”一样,成为难以言传的精妙语言。)G、 野菊 【宋】杨万里 未与骚人当糗粮①, 况随流俗作重阳。 政②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 便忙也折一枝黄。 花应冷笑东篱族, 犹向陶翁觅宠光。【注】①糗粮:干粮。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句。②政:通“正”。思考: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野菊生长于山野,花色清淡,香气清馨。不因无人欣赏而自减其香,不为外部环境而改变内心的高洁。H、 柳李商隐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用春日之柳的繁茂衬秋日之柳的枯凋。借咏柳自伤迟暮,倾诉隐衷。5.体味下列诗句中各意象潜在暗含的意义,把它们各自表达的情感连线起来。十二、课堂小结1.意象是物象与情意的融和。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意象与意境需要作者与读者共同完成,意象与意境是中国所特有的理解和概念。2.作者通过说“木叶”,告诉人们诗歌语言是富于暗示性的,提倡推敲用字用词,更好的把握诗歌的内涵和意境。3.很多意象在长期的文化进程中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感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古诗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意象,它们如“木叶”一样,成为难以言传的精妙语言,如月、燕、柳、梅、杜鹃等。4.读诗,要读出躲在概念后面的语言的暗示性,从概念领域进入到艺术形象领域,才能读出诗歌丰富的内涵。十三、结语风雅颂是诗,古乐府是诗;三闾大夫的狂放是诗,诗仙太白的神游是诗;大江东去是诗,把酒临风也是诗;诗,可以静静的坐下倾听;也可以在微雨街头温柔吟唱……爱诗,其实是在爱着,我们的生活。同学们,我们生长在一个诗的国度里,诗是祖先留给我们宝贵遗产,更是我们的骄傲。希望同学们在今天品味诗句的审美体验之后,能更加热爱我们的传统文化, 读诗,学诗,爱诗,成为一个个有激情,有修养的人。【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