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四省适应性考试:科普文-信息类文本 课件(共33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3届高考四省适应性考试:科普文-信息类文本 课件(共33张PPT)

资源简介

(共33张PPT)
材料出处及考查点
材料出处
考察点
摘编自星球研究所/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这里是中国》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4.东部季风区夏季气候的主要特点是什么?青藏高原在其气候的形成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4分)
5.好的科普文应该具备哪些要素?请结合文本材料进行分析。(4分)
重点考查理解语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从文本中获取与加工信息、分析概括文本内容观点、分析文本体裁特征的能力
考查知识点
2023.2.23四省适应性联考
信息类文本
材料出处及考查点
材料出处
摘编自星球研究所/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这里是中国》
体现学科融合,突出大语文教学观念。
把地理学知识与语文学科的语言建构与运用、审美鉴赏与创造完美结合,专业性强,既增添学科趣味,又能很好的激发考生的民族自豪感,于无声处促进考生的爱国情怀。
命题分析
关键能力:信息性文本《这里是中国》阅读聚焦文体特征和主要表达方式,从科普文的角度,引导学生从文本中全面筛选、整合相关信息,试题主动适应信息时代特点,强化了对信息整理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考查,注重教考衔接,引导日常教学。三道选择题中,有较为传统的基于文本细读的选项设计,更有需要综合理解后的推断命题,既紧贴材料,又衔接学生平时的语文学习和阅读积累,有助于学生走出“抠字眼式”僵化阅读的死胡同。
根据《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语文学科阅读包含政论文、学术论文、科普文、专著导言、小说、散文、纪实作品等七种文体。通过《这里是中国》这篇文本,把握科普文章的定义与文体特点,让考生学会阅读科普文章,并运用基本的阅读方法掌握科普文章的内容概要。
一、科普文章的内涵
科普就是科学技术普及的简称。人类的科学和技术活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二是科学技术的传播与人才培养。因此,科普是科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普文章就是把人类研究开发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以及融化于其中的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通过多种方法、多种途径传播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使之为公众所理解,用以开发智力、提高素质、培养人才、发展生产力,并使公众有能力参与科技政策的决策活动,促进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科普文章近乎以前提到的科技说明文,指研究自然科学及技术方面的文章,包括物理学、化学、植物学、矿物学、生理学和数学等以及它们大大小小、远远近近的分支。
二、科普文章的类别
科普文章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科学说明文,一种是科学小品。高考试卷中的选文大多采用科学小品,科学小品是带有文学色彩的科技说明文,形式简短,内容通俗,语言既准确简明又形象生动,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这里主要介绍科学小品的相关知识:
1.科学小品的概念
科学小品是一种以科学为题材的小品文。它用文学笔法来写,寓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为一体,使读者在文学欣赏中获得科学知识。
科学小品一般短小精悍、通俗易懂、语言丰富多彩、形式生动活泼,读这类文章能活跃思维、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很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2.科学小品的主要特点
(1)内容的科学性
科学小品的科学性非常重要,内容必须合乎科学,引用的资料必须可靠,数据必须准确。写科学小品的目的就是向人们普及科学知识,如果介绍的知识不合乎科学,不仅达不到写作目的,还会造成很坏的影响。比如,有科学小品提出“盆花不宜在室内过夜”,理由是植物在夜间要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在室内过夜,有害人的健康。事实上,每300平方米叶面呼出的二氧化碳才相当于一个人的呼出量。可见,几盆花放在室内过夜,不会影响人的健康。
(2)文笔的生动性
文笔的生动性是科学小品区别于一般说明文的主要标志。生动需要:一是要善于记叙和描写,二是要善于穿插趣闻,三是要善于运用修辞。
(3)内容的通俗性
科学小品不是为专业科研服务的,它以普及科学知识为己任,所以它必须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解释、介绍、表现科学内容。
三、科普文章阅读的基本要求
首先,把它作为科技说明文来看待
1、理清说明顺序。
主要有空间、时间、逻辑顺序,在段落中尽量找到表示说明顺序的显著的语言标志。
逻辑顺序:原因→结果、主要→次要、整体→部分、概括→具体
现象→本质、特点→用途、总说→分说→总说
2、科普文章的结构特点。
结构一般为“倒金字塔”:第一部分先引出话题,介绍新工艺、新技术、新见解、新成果或新问题、新挑战,后面从不同角度具体介绍这个“新”,介绍它的形态、构造、成因、功用、原理、演变、发展、现状、评价等。
3、分析说明方法。
下定义:用简洁、准确、周密的语言揭示出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本质属性。(用语准确严谨)
作诠释:从一个侧面,对事物作解释,使读者在阅读时对抽象的内容能够理解得更加透彻
分类别:把被说明事物按一定标准分成若干类进行说明。
列数字:援引有关数据以解说一定事物性状。(真实准确)
举例子:列举事实材料来说明事物。,
作比较:把两种或两种以上同类或异类事物作比较,通过同点和异点的分析,达到说明事物本质的目的。
打比方:利用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
设图表:用图画、表格对被说明事物作较直观明晰的说明。(详细精确)
引资料:引用一些文献资料、诗词、俗语、名人名言等,使文章更有说服力。
4、把握说明对象特征。所谓特征,就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而事物的特征又有一般特征和本质特征之分:一般特征是人们认识事物的标志,而本质特征是人们认识事物的重要依据。要抓住说明的要点,其要点,往往就是说明对象的特征。
5、还要学会提取科技信息。提取科技信息常有两种方法:一是组合重点段落,有些科普文中的科技信息相对集中,只要将有关段落加以组合就可以了;二是分散摘录信息,有一些说明文,科技信息犹如满天星斗点缀在文中,这就要分散摘录,摘录时注意不摘录穿插的故事,不摘录形象的描述,不摘录生动的阐释,不摘录抒发的感受,不摘录作者的设想,不摘录没有知识含量的首尾与过渡。
其次,再将科普文章当作散文类的文学作品来阅读。
6、由于科学小品在不同程度上使用文学的笔法和手段,写作手法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它不必墨守成规地恪守说明文的写法,如说明文的写作强调客观性,尽量排除作者的主观感彩,而科普文则不必受此拘束。它不仅可以加入作者的主观感彩,还可以运用文学的拟人、比喻、夸张等手法,甚至还可以编织虚构的故事情节,使作品达到引人入胜的境地。由此,阅读科普文,还要:
7、揣摩写作技巧。科普文的整体布局有漫话式、试问式、穿插式、拟人式、问答式等多种形式;局部安排一般有引用材料、讲述故事、设置悬念、留下问题等。
8、品析科普文的语言特点。科普文章的目的在于普及科学知识,所以它的语言除了准确严谨外,往往还具有趣味性、形象化、通俗易懂的特点,以便深入浅出地帮助读者轻松愉快地理解科学知识。科普小品文要以优美的画面、富于诗意的形象的艺术手法,来表达科学的内容。它避免教科书式的平板、枯燥的说教,科普文章讲究文笔生动,讲究标题的趣味性,而常常采用口语化的语言,用比喻、拟人等文学手法,生动活泼、情趣盎然地介绍科学知识。
9、体会情感思想。许多科普文章都蕴涵着作者的情感,体会这些情感,有利于更好地理解文章。
10、感受科普作品的文体特征:科普=科①②③④+普⑤⑥
①科学性。科普类文章旨在传播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
②思想性。科普是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之间的一座桥梁。它在向读者传授知识的同时,也使读者受到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作风的熏陶,宣传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提高人们的科学素质和思想素质。
③准确性。引用的资料数据必须可靠、准确。
④逻辑性。说明事物的形成、发展结果等客观规律,思维清晰,逻辑性强,有条理。
⑤通俗性。科学小品不是为专业科研服务的,它以普及科学知识为己任,所以它必须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解释、介绍、表现科学内容,所以语言通俗易懂,明白晓畅。
⑥文学性。文笔的文学性是科学小品区别一般说明文的主要标志。文学性需要:一是要善于记叙和描写,二是要善于穿插趣闻,三是要善于运用修辞。
阅读顺序:选文标题/出处→简答题题干→选择题→原文:带题读文
阅读方法:
第①步:看清标题/出处信息,了解大致内容和文本类型。
第②步:理清行文思路,抓住语段中心。
第③步:善于圈点勾画,把握文本局部信息(陈述对象、段落中心句、背景信息、不同角度方面、制度措施、关系词等)。
第④步:把握主旨,理解文本意图。
总原则:
专注、快速地读/跳读与细读相结合
细审题,快落笔
参考顺序:按照自己平时的做题顺序
科普类的应试技巧
[2023.2.23四省适应性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①与宇宙起源于一次大爆炸类似,现今中国的地理格局则与一次大碰撞息息相关。约6500万年前,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相撞,撞击速度极快,能量极大,引发了超大幅度的地表隆起。地球上最高、最年轻的高原——青藏高原诞生了。青藏高原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地壳厚度可达80千米。其环境之独特,可与地球南、北极并列,被称为“第三极”。
②在青藏高原上,许多巨大的山脉次第隆起,囊括了地球上14座8000米级山峰、绝大多数的7000米级山峰,以及数不胜数的5000~6000米级山峰。因此,这次大碰撞堪称5亿年来最重要的造山事件。然而,大碰撞的“洪荒之力”还没有释放完毕。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洪荒之力”在文中是指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相撞后产生的巨大能量。
④但是“意外”还是降临了。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的青藏高原,比平原地区接收到的太阳辐射更多。夏季,高原表面吸收的太阳能不断加热地表上方的空气。大气受热上升,地面气压降低,高原开始“抽吸”外围的气流进行补给,一个大型“抽风机”制造完成。南亚季风、东亚季风都被“抽吸”进入大陆。南亚季风裹挟着大量的水汽弥漫群山。气流或从山间峡谷鱼贯而入,形成汹涌的水汽通道;或在喜马拉雅山脉南缘聚集,形成大量降水。东亚季风从海洋深入中华腹地,充沛的水汽驱散了北纬30°的干旱,一个烟雨江南诞生了。但大自然是追求平衡的,烟雨江南诞生的同时,青藏高原也阻挡了印度洋水汽的北上。地处内陆而干旱少雨的中国西北地区变得更加干旱。不仅如此,冬季,强劲的西风也受到青藏高原的阻挡,不得不改变路径。它吹起西北沙漠中的沙尘,沿着青藏高原北部边缘向东推进,沙尘颗粒在太行山以西、秦岭以北降落,形成了黄土堆积厚度最高达400米的黄土高原。烟雨江南,大漠西北,再加上气候高寒的青藏高原,中国的三大自然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就此成形。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B.“意外”在文中是指青藏高原的地形给中国的气候带来的一系列影响。
⑤高原“抽风机”重塑了中国的气候。一座“超级水塔”又在高原上竖立起来,中国的水系也将为之一变。随着海拔的上升,青藏高原大气层中的水汽凝结,形成了大量降雪。降雪日积月累,压实形成冰川,厚度可达数百米,犹如绝境长城。其长度从几千米到几十千米不等,如一条条巨龙,沿着山谷倾泻而下,又好像树枝一样延伸,漫流无际。青藏高原究竟有多少冰川?答案是4万多条。其覆盖面积约4.4万平方千米,占全国冰川面积的80%以上。青藏高原还拥有地球上海拔最高、数量最多的高原湖泊群。如此众多的冰川、湖泊,再加上地下水、地表河流,青藏高原化身为一座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的“超级水塔”。当水塔的闸门打开时,水流便可以高屋建瓴之势向四周奔流,中国乃至亚洲的水系布局由此奠定。在中国西北部,石羊河、黑河、疏勒河,流向河西走廊,塔里木河则汇入塔里木盆地,它们各自滋润出一片绿洲。在中国东部,黄河、长江顺着三级阶梯奔流而下,孕育出中华文明;在中国西南部,澜沧江、怒江、独龙江、雅鲁藏布江、象泉河、狮泉河及孔雀河,流出国门,成为亚洲诸多文明的源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C.“超级水塔”的“超级”体现在水资源的数量、覆盖面积和海拔方面。
覆盖面积
⑥最后该轮到生命登场了。可是,像青藏高原这样的高寒之地,又将如何对生命产生影响呢?西藏阿里扎达盆地,沟壑纵横,看起来干旱荒芜,了无生机。2010年,科学家在这里发现了几块化石,它们属于世界上已知最古老的豹类——布氏豹。一些科学家认为,豹亚科动物起源于青藏高原,它们曾走下高原,进入东亚、南亚,演化出了古中华虎、云豹;后又进入美洲,演化出了美洲豹;还进入非洲,演化出非洲狮、花豹。不仅豹亚科,许多“北极动物”同样起源于青藏高原。原来,随着青藏高原的隆升,高原上的动物们为适应寒冷的环境,不断演化,譬如长出厚厚的皮毛。距今260万年前,大冰期降临,原本温暖的北极地区变得寒冷。但在青藏高原上的动物们早已适应寒冷的环境,包括北极狐、披毛犀在内的动物,顺利从青藏高原扩散到北极,并开辟出了全新的家园。如今,在青藏高原广袤的土地上,在众多的垂直山地之间,依然生活着中国40%的维管植物、43%的陆栖脊椎动物,堪称中国生物多样性的基石。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D.“北极动物”在文中指的是起源于青藏高原的动物。
[解析]文中提到“许多北极动物同样起源于青藏高原”,意思是说许多北极动物和豹亚科一样,都是起源于青藏高原,而D项的表述错在忽略了“许多”这一限制性词语,因为不是所有北极动物都是起源于青藏高原/起源青藏高原的不一定都是北极动物,以偏概全。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洪荒之力”在文中是指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相撞后产生的巨大能量。B.“意外”在文中是指青藏高原的地形给中国的气候带来的一系列影响。C.“超级水塔”的“超级”体现在水资源的数量、覆盖面积和海拔方面。D.“北极动物”在文中指的是起源于青藏高原的动物。
※注:第1题以下定义的方式考查科普文中的新概念,也可以变成“引号”的作用,也暗考了标点符号的用法。
D
①与宇宙起源于一次大爆炸类似,现今中国的地理格局则与一次大碰撞息息相关。约6500万年前,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相撞,撞击速度极快,能量极大,引发了超大幅度的地表隆起。地球上最高、最年轻的高原——青藏高原诞生了。青藏高原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地壳厚度可达80千米。其环境之独特,可与地球南、北极并列,被称为“第三极”。
②在青藏高原上,许多巨大的山脉次第隆起,囊括了地球上14座8000米级山峰、绝大多数的7000米级山峰,以及数不胜数的5000~6000米级山峰。因此,这次大碰撞堪称5亿年来最重要的造山事件。然而,大碰撞的“洪荒之力”还没有释放完毕。青藏高原诞生的同时,大碰撞的力量也开始向外围扩散。此前已经有了一定海拔高度的另一些地方也受到挤压,进一步抬升,包括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内蒙古高原。至此,中国大地上出现了显著的三级阶梯。青藏高原海拔最高,为第一级阶梯;海拔为1000~2000米的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等,构成了第二级阶梯;大兴安岭、太行山、雪峰山以东,大部分海拔在500米以下,为第三级阶梯。中国地理格局就此形成。三级阶梯的差异,使得地貌景观极富变化。万千山岭、大美江河,就在这三级阶梯上依次显现。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类似于宇宙起源于一次大爆炸,现今中国的地理格局则与一次大碰撞息息相关。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内蒙古高原、青藏高原无一不受到大碰撞的巨大影响。
③大碰撞对中国的影响不止于地貌。科学家们发现,作为大碰撞的最大产物,青藏高原的上空生成了一台超级“风机”,它将颠覆原本控制中国的行星风系。如果不考虑地形等诸多因素,地球上接近地面的大气将以一种非常规律的方式流动,这便是行星风系。在北纬30°附近的亚热带地区,行星风系控制下的气流不断从高空下沉至地面。温度越来越高,水汽也越来越不易凝结,难以形成降雨。受此影响,北纬30°附近出现了大面积的干旱地带,从北非到西亚,几乎连成一片。如果没有意外,同样位于北纬30°附近的中国南方地区,也会比现在干燥得多。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B.位于北纬30°附近的中国南方地区由于受到青藏高原的影响,气候变得适宜,而世界上同纬度地区的其他一些地方,却降雨骤减,出现了大面积的干旱地带。
[解析]B选项——“由于”强加因果,北纬30°附近的大面积干旱是受到了“行星风系”的影响,而不是“青藏高原”的影响,青藏高原并未造成世界上同纬度地区其他地方“降雨骤减”
⑤高原“抽风机”重塑了中国的气候。一座“超级水塔”又在高原上竖立起来,中国的水系也将为之一变。随着海拔的上升,青藏高原大气层中的水汽凝结,形成了大量降雪。降雪日积月累,压实形成冰川,厚度可达数百米,犹如绝境长城。其长度从几千米到几十千米不等,如一条条巨龙,沿着山谷倾泻而下,又好像树枝一样延伸,漫流无际。青藏高原究竟有多少冰川?答案是4万多条。其覆盖面积约4.4万平方千米,占全国冰川面积的80%以上。青藏高原还拥有地球上海拔最高、数量最多的高原湖泊群。如此众多的冰川、湖泊,再加上地下水、地表河流,青藏高原化身为一座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的“超级水塔”。当水塔的闸门打开时,水流便可以高屋建瓴之势向四周奔流,中国乃至亚洲的水系布局由此奠定。在中国西北部,石羊河、黑河、疏勒河,流向河西走廊,塔里木河则汇入塔里木盆地,它们各自滋润出一片绿洲。在中国东部,黄河、长江顺着三级阶梯奔流而下,孕育出中华文明;在中国西南部,澜沧江、怒江、独龙江、雅鲁藏布江、象泉河、狮泉河及孔雀河,流出国门,成为亚洲诸多文明的源泉。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C.青藏高原冰川有4万多条,长度从几千米到几十千米不等,厚度可达数百米,其覆盖面积约4.4万平方千米,占全国冰川面积的80%以上。
⑥最后该轮到生命登场了。可是,像青藏高原这样的高寒之地,又将如何对生命产生影响呢?西藏阿里扎达盆地,沟壑纵横,看起来干旱荒芜,了无生机。2010年,科学家在这里发现了几块化石,它们属于世界上已知最古老的豹类——布氏豹。一些科学家认为,豹亚科动物起源于青藏高原,它们曾走下高原,进入东亚、南亚,演化出了古中华虎、云豹;后又进入美洲,演化出了美洲豹;还进入非洲,演化出非洲狮、花豹。不仅豹亚科,许多“北极动物”同样起源于青藏高原。原来,随着青藏高原的隆升,高原上的动物们为适应寒冷的环境,不断演化,譬如长出厚厚的皮毛。距今260万年前,大冰期降临,原本温暖的北极地区变得寒冷。但在青藏高原上的动物们早已适应寒冷的环境,包括北极狐、披毛犀在内的动物,顺利从青藏高原扩散到北极,并开辟出了全新的家园。如今,在青藏高原广袤的土地上,在众多的垂直山地之间,依然生活着中国40%的维管植物、43%的陆栖脊椎动物,堪称中国生物多样性的基石。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D.青藏高原的隆升对生物圈的演化有极其重要的影响,为物种的起源、全球迁徙创造了条件,奠定了第三极和更广阔地区生物多样性的基石。
[解析]起源:豹亚科动物起源于青藏高原;许多“北极动物”同样起源于青藏高原。
迁徙:曾走下高原,进入东亚、南亚;后又进入美洲;还进入非洲;顺利从青藏高原扩散到北极。
基石:随着青藏高原的隆升……不断演化。
说明青藏高原的隆升对生物圈的演化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类似于宇宙起源于一次大爆炸,现今中国的地理格局则与一次大碰撞息息相关。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内蒙古高原、青藏高原无一不受到大碰撞的巨大影响。B.位于北纬30°附近的中国南方地区由于受到青藏高原的影响,气候变得适宜,而世界上同纬度地区的其他一些地方,却降雨骤减,出现了大面积的干旱地带。C.青藏高原冰川有4万多条,长度从几千米到几十千米不等,厚度可达数百米,其覆盖面积约4.4万平方千米,占全国冰川面积的80%以上。D.青藏高原的隆升对生物圈的演化有极其重要的影响,为物种的起源、全球迁徙创造了条件,奠定了第三极和更广阔地区生物多样性的基石。
B
②在青藏高原上,许多巨大的山脉次第隆起,囊括了地球上14座8000米级山峰、绝大多数的7000米级山峰,以及数不胜数的5000~6000米级山峰。因此,这次大碰撞堪称5亿年来最重要的造山事件。然而,大碰撞的“洪荒之力”还没有释放完毕。青藏高原诞生的同时,大碰撞的力量也开始向外围扩散。此前已经有了一定海拔高度的另一些地方也受到挤压,进一步抬升,包括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内蒙古高原。至此,中国大地上出现了显著的三级阶梯。
④不仅如此,冬季,强劲的西风也受到青藏高原的阻挡,不得不改变路径。它吹起西北沙漠中的沙尘,沿着青藏高原北部边缘向东推进,沙尘颗粒在太行山以西、秦岭以北降落,形成了黄土堆积厚度最高达400米的黄土高原。烟雨江南,大漠西北,再加上气候高寒的青藏高原,中国的三大自然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就此成形。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年轻的高原,云贵高原、黄土高原在青藏高原产生之前就已经有了一定的海拔高度,受到挤压后土层堆积厚度进一步增加。
[解析]第②段,受到挤压的结果是海拔的抬升,并没改变土层厚度,属于无中生有,第④段说明是风沙堆积导致土层厚度增加,张冠李戴
②在青藏高原上,许多巨大的山脉次第隆起,囊括了地球上14座8000米级山峰、绝大多数的7000米级山峰,以及数不胜数的5000~6000米级山峰。因此,这次大碰撞堪称5亿年来最重要的造山事件。然而,大碰撞的“洪荒之力”还没有释放完毕。青藏高原诞生的同时,大碰撞的力量也开始向外围扩散。此前已经有了一定海拔高度的另一些地方也受到挤压,进一步抬升,包括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内蒙古高原。至此,中国大地上出现了显著的三级阶梯。青藏高原海拔最高,为第一级阶梯;海拔为1000~2000米的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等,构成了第二级阶梯;大兴安岭、太行山、雪峰山以东,大部分海拔在500米以下,为第三级阶梯。中国地理格局就此形成。三级阶梯的差异,使得地貌景观极富变化。万千山岭、大美江河,就在这三级阶梯上依次显现。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B.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大兴安岭分别属于第一阶梯、第二阶梯和第三阶梯,这三级阶梯就是根据海拔的不同所进行的分类。
[解析]不是“大兴安岭”属于第三阶梯,而是“大兴安岭以东的地区”属于第三阶梯。以偏概全。(大兴安岭是我国第二级阶梯和第三级阶梯的分界线之一。)并且“就是”说法绝对,分类的因素有很多,海拔只是其中重要的一个。
③大碰撞对中国的影响不止于地貌。科学家们发现,作为大碰撞的最大产物,青藏高原的上空生成了一台超级“风机”,它将颠覆原本控制中国的行星风系。如果不考虑地形等诸多因素,地球上接近地面的大气将以一种非常规律的方式流动,这便是行星风系。在北纬30°附近的亚热带地区,行星风系控制下的气流不断从高空下沉至地面。温度越来越高,水汽也越来越不易凝结,难以形成降雨。受此影响,北纬30°附近出现了大面积的干旱地带,从北非到西亚,几乎连成一片。如果没有意外,同样位于北纬30°附近的中国南方地区,也会比现在干燥得多。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C.行星风系是指地球上接近地面的大气的一种流动方式,它的流动本来是非常规律的,但特殊的地形等因素会打破其规律。
③大碰撞对中国的影响不止于地貌。科学家们发现,作为大碰撞的最大产物,青藏高原的上空生成了一台超级“风机”,它将颠覆原本控制中国的行星风系。如果不考虑地形等诸多因素,地球上接近地面的大气将以一种非常规律的方式流动,这便是行星风系。在北纬30°附近的亚热带地区,行星风系控制下的气流不断从高空下沉至地面。温度越来越高,水汽也越来越不易凝结,难以形成降雨。受此影响,北纬30°附近出现了大面积的干旱地带,从北非到西亚,几乎连成一片。如果没有意外,同样位于北纬30°附近的中国南方地区,也会比现在干燥得多。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D.较之高原,平原地区接收到的太阳辐射更少,因此行星风系控制下的气流可以从高空下沉至地面,这让降雨难以形成,气候会变得较为干燥。
[解析]
1)“因此”前后句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无中生有。
2)并不是所有平原地区的气流都可以从高空下沉至地面,而是“在北纬30°附近的亚热带地区”,选项扩大了范围,以偏概全。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年轻的高原,云贵高原、黄土高原在青藏高原产生之前就已经有了一定的海拔高度,受到挤压后土层堆积厚度进一步增加。B.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大兴安岭分别属于第一阶梯、第二阶梯和第三阶梯,这三级阶梯就是根据海拔的不同所进行的分类。C.行星风系是指地球上接近地面的大气的一种流动方式,它的流动本来是非常规律的,但特殊的地形等因素会打破其规律。D.较之高原,平原地区接收到的太阳辐射更少,因此行星风系控制下的气流可以从高空下沉至地面,这让降雨难以形成,气候会变得较为干燥。
C
材料结构分析
材料出处
摘编自星球研究所/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这里是中国》
脉络
第1段:约6500万年前,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相撞诞生了环境独特的青藏高原,形成了现今中国的地理格局。
第2段:大碰撞对中国地貌的影响;三级阶梯,万千山岭、大美江河;
第3、4段:大碰撞使青藏高原的上空生成了一台超级“风机”,重塑了中国的气候;
第5段:青藏高原化身“超级水塔”,改变了中国的水系;
第6段:青藏高原生命的多样性;
第7段:大碰撞这一影响目前还在继续。



通过选择题,梳理文本脉络
4.东部季风区夏季气候的主要特点是什么?青藏高原在其气候的形成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4分)
[审题]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和概括问题的能力
带着简答题,细读文本,确定答题文本区间
定位文本:③在北纬30°附近的亚热带地区,行星风系控制下的气流不断从高空下沉至地面。温度越来越高,水汽也越来越不易凝结,难以形成降雨。受此影响,北纬30°附近出现了大面积的干旱地带,从北非到西亚,几乎连成一片。如果没有意外,同样位于北纬30°附近的中国南方地区,也会比现在干燥得多。
④但是“意外”还是降临了。……南亚季风、东亚季风都被“抽吸”进入大陆。南亚季风裹挟着大量的水汽弥漫群山。气流或从山间峡谷鱼贯而入,形成汹涌的水汽通道;或在喜马拉雅山脉南缘聚集,形成大量降水。东亚季风从海洋深入中华腹地,充沛的水汽驱散了北纬30°的干旱,一个烟雨江南诞生了。
官方标答:第一问:东部季风区高温多雨。
评分细则:根据第③段或生活常识可得出夏季——天气热、温度高;
“高温”或“天气热”1分、“多雨”或“大量降水”1分。
4.东部季风区夏季气候的主要特点是什么?青藏高原在其气候的形成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4分)
定位文本:③在北纬30°附近的亚热带地区,行星风系控制下的气流不断从高空下沉至地面。温度越来越高,水汽也越来越不易凝结,难以形成降雨。受此影响,北纬30°附近出现了大面积的干旱地带,从北非到西亚,几乎连成一片。如果没有意外,同样位于北纬30°附近的中国南方地区,也会比现在干燥得多。
④但是“意外”还是降临了。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的青藏高原,比平原地区接收到的太阳辐射更多。夏季,高原表面吸收的太阳能不断加热地表上方的空气。大气受热上升,地面气压降低,高原开始“抽吸”外围的气流进行补给,一个大型“抽风机”制造完成。南亚季风、东亚季风都被“抽吸”进入大陆。南亚季风裹挟着大量的水汽弥漫群山。气流或从山间峡谷鱼贯而入,形成汹涌的水汽通道;或在喜马拉雅山脉南缘聚集,形成大量降水。东亚季风从海洋深入中华腹地,充沛的水汽驱散了北纬30°的干旱,一个烟雨江南诞生了。
官方标答:第二问:影响大气循环;东亚季风被“抽吸”进入大陆,带来充沛的水汽,形成大量降水。
评分细则:三点答案前后成因果关系,顺序不能变。
“影响大气循环”或“行星风系控制下的气流不断从高空下沉至地面”1分;
5.好的科普文应该具备哪些要素?请结合文本材料进行分析。(4分)
[审题]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分析评价科普文的文体体裁特征的能力。
[答题思路]先有结论,再回到原文中找佐证,在找佐证的同时对已有结论进行修正和补充。
备考知识:科普作品的文体特征:科普=科①②③④+普⑤⑥
科普
科:①科学性。②思想性。③准确性。④逻辑性。
普:⑤通俗性。⑥文学性。
5.好的科普文应该具备哪些要素?请结合文本材料进行分析。(4分)
官方标答:①科学性:在介绍科学知识的过程中,运用较多的科学术语和科学研究成果;
②逻辑性:从根本成因到后续影响,主次分明,逻辑清晰;
③严谨性:对关于科学判断的陈述加以适当界定,列出关键数字,更加精准;
④通俗性: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运用打比方等手法,将青藏高原的特点等专业性内容生动形象地呈现。
评分细则:答出观点+结合文本分析,为一点,给1分。
科普=科+普,①②③对应科学,④对应普及。
如果只有观点没有分析不给分,×。
如果有其它观点合理也可酌情给分。
其他:科学性——专业性;严谨性——准确性;通俗性——可读性。
信息性文本阅读一点建议
信息类文本的选材扩大是毋庸置疑的,贴近现实,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注民生和社会热点(二十大报告),如文学评论、美育、教育、环保、科技成果(科普文、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均有涉及但不必纠结于形式,无论是单篇还是群文,具有辨析概念、辨明关系、俯瞰文本的能力是稳定的要求。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