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考一轮复习《 物态变化》 课件(45页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3年中考一轮复习《 物态变化》 课件(45页ppt)

资源简介

(共47张PPT)
通用版 九年级
物态变化
中考章节复习
思维导图
物态变化
汽化和液化
升华和凝华
熔化和凝固
温度
升华
凝华
熔化
定义
摄氏温度
温度计
凝固
原理
温度计的使用
定义
吸热
定义
放热
汽化
液化
方式
吸热
蒸发
沸腾
方式
放热
降低温度
压缩体积
晶体与非晶体特点
知识梳理
一、温度计
1、温度:物理学中通常用温度来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常用温度计的原理:
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常见的液体温度计中,里面的液体有的用水银,有的用酒精、有的用煤油。
3、温度计的构造
毛细管
玻璃泡
玻璃外壳
刻度
单位
知识梳理
一、温度计
4、温度计的种类:
常用的温度计有:
实验用温度计、体温计和寒暑表等。
实验用温度计
体温计
寒暑表
5、摄氏温度:把在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位0 ℃ ;沸水的温度定为100 ℃ 。在 0 ℃和100 ℃之间分成100个等份,每个等份代表1 ℃ 。
10
30
50
60
70
80
90
0℃
100℃
等分100份,1份
为1摄氏度(℃)
20
40
知识梳理
二、温度计的使用
1、会估:估计被测物体的温度,选择量程合适的温度计。
如果所测的温度过高,超出了温度计所能测量的最高温度,会出现什么后果
如果所测的温度过低,低于温度计所能测量的最低温度,会出现什么后果
将测不出温度
温度计里的液体可能将温度计胀破
知识梳理
二、温度计的使用
2、会认:温度计的量程、分度值
①使用温度计前,首先要看清它的量程、分度值、零刻度线。
0刻度线
分度值:1℃
量程:- 20 ℃~100 ℃
+
-
量程:所能测量的最低温度和最高温度的温度范围。
分度值:一个最小格代表的值。
知识梳理
二、温度计的使用
3、会放:与液体充分接触并居中间位置。
①玻璃泡碰
到容器底部
③玻璃泡未
全浸入液体中
②玻璃泡碰到
容器侧壁
④玻璃泡在液体中部
4、会读:
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再读数且不能离开被测物体,视线要与液柱上表面相平。




知识梳理
二、温度计的使用
5、总结:温度计的使用要点:
①会估:估计被测物体的温度,选择量程合适的温度计。
②会认:使用前要观察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
③会放:与液体充分接触并居中间位置。
④会读: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再读数且不能离开被测物体,视线要与液柱上表面相平。
⑤会记:记下数值和单位。
知识梳理
二、温度计的使用
6、微课拓展:温度估测
知识梳理
三、体温计
1、体温计的量程与分度值 :
①体温计的用途:测人体温度。
②体温计里装的液体是水银。
③测量范围是 ;
分度值是 。
35℃~42℃
0.1 ℃
2、体温计的使用
①体温计的构造特点
体温计的玻璃泡和直玻璃管之间有一弯曲很细的缩口,水银不会自动流回玻璃泡内。
②体温计的使用
要使已经升上去的水银再回到玻璃泡里,可以拿着体温计用力向下甩,把水银甩下去。
很细且弯
曲的缩口
知识梳理
三、体温计
3、微课小结:温度计的使用
知识梳理
三、体温计
3、微课小结:温度计的读数
知识梳理
四、物态变化
1、物质的三态:物质通常以固态、液态、气态三种形式存在。
2、物态变化:物质各种状态间的变化叫做物态变化。
固态
液态
气态
知识梳理
五、熔化和凝固
1、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
2、凝固: 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




固态
液态


冰熔化为水的过程叫做熔化,
水结冰的过程叫做凝固。
知识梳理
五、熔化和凝固
3、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①实验设计:分别取适量的海波和石蜡,对它们进行加热,测出加热过程中的温度,观察熔化的情况。根据记录的数据绘制图像,比较二者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②实验器材
海波(硫代硫酸钠Na2S2O3 )、石蜡、铁架台、 酒精灯、石棉网、烧杯、大试管、温度计 、搅拌器、水、火柴。
水浴法:把盛海波的试管放入盛水烧杯中加热,可使物体均匀、缓慢受热。
石棉网:使烧杯均匀受热。
搅拌器:使物体均匀受热。
③注意事项:
实验结束时,用灯帽盖灭酒精灯。
安装实验器材按照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
温度计
盛水烧杯
搅拌器
海波
石棉网
试管
知识梳理
五、熔化和凝固
④实验过程:
(1)将石蜡和海波分别放入试管中,并用酒精灯加热。
(2)温度计插入试管后,待温度升至40℃左右开始,每隔大约1min记录一次温度;观察不同温度下它们的状态变化,在海波和石蜡完全熔化后再记录4~5次。把数据填入表格。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9
海波温度/℃ 40 44 46 48 48 48 48 50 52 56
石蜡温度/℃ 28 35 41 45 47 48 52 56 61 66
知识梳理
五、熔化和凝固
⑤数据处理及现象分析
0 1 2 3 4 5 6 7 8
0 1 2 3 4 5 6 7 8
海波熔化时温度
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48℃
石蜡熔化时温度
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熔化前 熔化中 熔化后
海波 吸收热量,温度升高 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吸收热量,温度升高
石蜡 吸收热量,温度升高 吸收热量,温度升高 吸收热量,温度升高
海波的熔化过程:
海波吸收热量,温度逐渐上升,温度达到48℃时开始熔化。熔化过程中继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熔化完,继续吸热升温。
石蜡的熔化过程:
吸收热量温度持续上升,在此过程中,石蜡由硬变软变稀,最后熔化为液体。
知识梳理
五、熔化和凝固
⑥实验结论
海波熔化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达到48℃),熔化过程中需吸收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是固液共存态。
石蜡熔化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熔化过程吸收热量,温度一直升高。所以不同物质熔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规律不同。
⑦知识拓展
(1)晶体(crystal):有固定的熔化温度的固体叫做晶体。 例如:冰、海波、食盐、石英、萘、各种金属等。
(2) 熔点(melting point):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
(3)凝固点(solidifying point):晶体开始凝固时的温度叫凝固点。
(4)同一种物质的凝固点和熔点相同。
(5)非晶体(amorphousmatter):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的固体叫做非晶体。
如石蜡、松香、玻璃、沥青等。
知识梳理
五、熔化和凝固
4、实验演示
知识梳理
五、熔化和凝固
⑥实验结论
海波熔化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达到48℃),熔化过程中需吸收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是固液共存态。
石蜡熔化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熔化过程吸收热量,温度一直升高。所以不同物质熔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规律不同。
⑦知识拓展
(1)晶体(crystal):有固定的熔化温度的固体叫做晶体。 例如:冰、海波、食盐、石英、萘、各种金属等。
(2) 熔点(melting point):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
(3)凝固点(solidifying point):晶体开始凝固时的温度叫凝固点。
(4)同一种物质的凝固点和熔点相同。
(5)非晶体(amorphousmatter):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的固体叫做非晶体。
如石蜡、松香、玻璃、沥青等。
知识梳理
六、汽化和液化
1、基本概念
①汽化(vaporization):
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
②液化(liquefaction):
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
③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且只能发生在液体表面的汽化现象叫做蒸发(evaporation)。蒸发的快慢与液体的温度、表面积和表面上气体的流动等因素有关。
④沸腾(boiling):
沸腾是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汽化现象。
知识梳理
六、汽化和液化
2、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
①实验器材: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温度计、装有适量水的烧杯和杯盖、秒表、火柴等。
②注意事项
(1)为了既节约能源,又让水尽快沸腾。烧杯里面的水用热水,且加盖。水不宜过多,但需要没过温度计的玻璃泡。
(2)安装实验器材按照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
(3)实验结束时,用灯帽盖灭酒精灯。
温度计
盛水烧杯
石棉网
杯盖
知识梳理
六、汽化和液化
2、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
③实验步骤
(1)在烧杯中加入水,用酒精灯加热,观察水发生的变化:水的温度、水发出的声音、水中的气泡等。
(2)当水温达到90℃时,每隔0.5min,记录一次温度。直到水沸腾后再持续几分钟为止。将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3)撤掉酒精灯,停止对烧杯加热,观察水的变化情况。
时间/min 0 0.5 1 1.5 2 2.5 3 3.5 4 …
温度/℃ 90 92 94 96 98 100 100 100 100
水中气泡 变化情况 沸腾前:气泡上升时逐渐变小,未到水面就消失不见了。
沸腾时:形成大量气泡不断上升、变大,到达水面破裂。
知识梳理
六、汽化和液化
2、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
④数据分析
将所记录的各组数据分别用点标在坐标纸上,然后再将这些占用平滑曲线连接起来,就得到了水沸腾时温度与时间关系的图象。
时间/min 0 0.5 1 1.5 2 2.5 3 3.5 4 …
温度/℃ 90 92 94 96 98 100 100 100 100
AB段——水吸热,温度会不断升高;
BC段——当温度达到100℃时,水开始沸腾,虽然水还在不断的吸收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
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图像
A
B
C
知识梳理
六、汽化和液化
2、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
⑤实验结论
沸腾以前,水的温度不断上升。沸腾时水的温度保持不变。(水在沸腾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⑥拓展
(1)沸点:各种液体沸腾时都有确定的温度,这个温度叫做沸点(boiling point)。不同液体的沸点不同。
(2)液体的沸点与气压有关。气压减小,沸点降低;气压增大,沸点升高。
C
A
B
知识梳理
六、汽化和液化
3、微课小结
知识梳理
六、汽化和液化
4、液化的方法
①降低温度
②压缩体积。
有些家庭利用石油加工时产生的可燃气体做饭,这些气体也是液化后储存在钢罐里的,叫液化石油气。
火箭中用做燃料和助燃剂的氢和氧,都是以液体装在火箭里的。
知识梳理
六、汽化和液化
5、拓展:电冰箱与臭氧层
过去常用的电冰箱利用了一种叫做氟利昂的物质作为热的“搬运工”,把冰箱里的“热” “搬运”到冰箱的外面。氟利昂是一种既容易汽化又容易液化的物质,汽化时它吸热,液化时它放热。右图表示出电冰箱的构造和原理。
液态的氟利昂经过很细的毛细管进入冰箱内冷冻室的管子,在这里汽化、吸热,使冰箱内温度降低。之后生成的蒸气又被压缩机压入冷凝器,在这里液化并把从冰箱内带来的热通过冰箱壁上的管子放出。氟利昂这样循环流动,冰箱冷冻室里就可以保持相当低的温度。
知识梳理
七、升华和凝华
1、基本概念
①升华: 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升华。
②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华。
③升华需要吸热,升华可使周围的温度降低。
④凝华需要放热,凝华可使周围的温度升高。
人工降雨
知识梳理
七、升华和凝华
2、微课小结
知识梳理
七、升华和凝华
3、自然界中一些自然现象的形成原因
自然现象 形成原因 物态变化
雾、露 水蒸气液化成为小水滴 液化
霜 气温急剧降到 0 ℃以下时,水蒸气凝华成白色冰晶 凝华
雪 高空水蒸气凝华成六角形的冰花 凝华
云 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滴或凝华成的小冰晶 液化、凝华
雨 水蒸气不断液化成水,云中的小冰晶也熔化成小水滴 液化、熔化
冰花 水蒸气遇冷凝华成的小冰晶 凝华
雾凇 空中的水蒸气,凝华成小冰晶,挂在树枝等物体上 凝华
题型归纳
题型一、物态变化现象综合判断
例题1.下列关于物态变化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杯中热水冒出的“白气”是汽化现象
B.美丽的“雾凇”是凝固现象
C.湿衣服在太阳下被晒干是液化现象
D.樟脑丸放一段时间后变小是升华现象
【解析】解:A.“白气”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是液化现象,故A错误;
B.“雾凇”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形成的小冰晶,是凝华现象,故B错误;
C.湿衣服在太阳下被晒干是水汽化成为了水蒸气,是汽化现象,故C错误;
D.樟脑丸放一段时间后变小是从固态直接变为了气态,是升华现象,故D正确。
故选:D。
D
巩固练习
题型一、物态变化现象综合判断
练习1.2022年北京冬奥会是一届简约、安全、精彩的盛会。下列关于冬奥会涉及的物理知识描述正确的是(  )
A.工作人员从户外刚进入餐厅时眼镜变模糊了,这是由水蒸气液化导致的
B.场馆内用到的冰块是由水蒸气凝固形成的
C.滑雪场气温比较低是因为雪在形成时吸收热量
D.清洗完的运动服,结冰后变干的过程中放出热量
A
题型归纳
题型二、温度估算
例题2.在预防新冠肺炎期间,学校要求每位师生都要进行体温检测。下列对体温计的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体温计的量程是35℃~45℃ B.体温计的分度值是1℃
C.某同学的体温是36.6℃,该同学体温正常
D.利用体温计也可以测量液体的温度
【解析】A、体温计的量程是35~42℃,故A错误;B、体温计一个小格代表0.1℃,所以体温计的分度值是0.1℃,故B错误;C、人的正常体温约37℃,某同学体温是36.6℃,该同学体温正常,故C正确;D、体温计的量程是35~42℃,液体的温度可能低于35℃,也有可能高于42℃,因此不可以用体温计测量液体的温度,故D错误。
故选:C。
C
巩固练习
题型二、温度估算
练习2.下列温度最接近4℃的是(  )
A.冰箱冷冻室的温度 B.冰箱冷藏室的温度
C.刚煮熟鸡蛋的温度 D.刚温好牛奶的温度
B
题型归纳
题型三、温度计读数
例题3.某市中考,要求体温小于37.3℃的考生在常规考场考试,体温大于等于37.3℃的考生在备用考场考试。某考生的体温测量结果如图所示,他应在   (选填“常规”或“备用”)考场考试,该体温计的工作原理是    。
【解析】体温计的一个大格是1℃,一个小格是0.1℃,所以温度计的示数是37.1℃;此时他的体温为37.1℃,因此应该在常规考场考试;
体温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工作的。
故答案为:常规;液体的热胀冷缩。
 常规
 液体的热胀冷缩
巩固练习
题型三、温度计读数
练习3.如图所示,体温计的示数为    ℃。
36.5
题型归纳
题型四、物态变化探究实验
例题4.如图1所示,探究水沸腾时温度的变化特点。
(1)组装器材,温度计用细线挂到铁杆A上,调节铁杆A到合适的位置固定,目的是 。 (2)由图2中水沸腾时温度计的示数,读得水的沸点为   ℃。
(3)观察到水沸腾时烧杯的上方出现大量的“白气”,“白气”是由水蒸气 形成的,杯口附近   (选填“C”或“D”)处的“白气”更浓。
(4)撤去酒精灯,水不能持续沸腾,说明水沸腾时需要    。
 将温度计的玻璃泡放入水中,不要碰到容器壁或容器底
 98 
 液化
 D
 吸收热量
题型归纳
题型四、物态变化探究实验
【解析】解:(1)组装器材,温度计用细线挂到铁杆A上,调节铁杆A到合适的位置固定,目的是将温度计的玻璃泡放入水中,避免碰到容器壁或容器底;
(2)由图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示数为98℃;
(3)水沸腾时烧杯的上方出现大量的“白气”,“白气”是由水蒸气液化形成的,杯口附近C处温度高、D处的温度低,D处的“白气”更浓;
(4)撤去酒精灯,水不能持续沸腾,说明水沸腾时需要吸收热量。
故答案为:(1)将温度计的玻璃泡放入水中,避免碰到容器壁或容器底;(2)98;(3)液化;D;(4)吸收热量。
巩固练习
题型四、物态变化探究实验
练习4.在探究“冰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的实验中,小雨所用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1)为了使冰受热均匀,试管中应加入    (选填“碎冰块”或“大冰块”);
(2)小雨绘制出冰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乙所示,由图像可知冰是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碎冰块
晶体
巩固练习
题型四、物态变化探究实验
练习4.(3)小雨还想利用这套实验装置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他先把试管和搅拌棒取出,再把温度计插入烧杯的水中。为了缩短给水加热的时间,烧杯中的水应该   (选填“增加”或“减少”)一些。记录测量数据后,小雨又绘制出了水沸腾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丙所示;
(4)小雨通过对比图乙和图丙,发现冰的熔化过程和水的沸腾过程有着相同的特点:都需要吸收热量,温度都   (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减少
  不变
单元总结
一、温度
温 度
温度计
①工作原理: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
②主要结构:玻璃外壳、毛细管、玻璃泡、液体、刻度
③种类:实验用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等
体温计
构造特点:玻璃泡上部有一段很细且弯曲的缩口
使用方法:可以离开人体读数,使用前要用力往下甩
单位:摄氏度℃,规定:在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
的温度定为℃ ,沸水的温度定为100℃
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用t表示
①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
②要等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③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
④视线要与液柱上表面相平
测量范围:35 C~42 C ,分度值是0.1 C
④使用
三看:量程、分度值、零刻度
一不:玻璃泡不能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四要
温度
单元总结
二、熔化和凝固
物态变化
①熔化: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
②海波的熔化规律:海波在熔化时必须达到一定的温度,
熔化过程吸热温度保持不变,为固液共存状态。
随着温度的变化,固体、液态和气体间可以相互发生转化
③石蜡的熔化规律:石蜡在熔化时,吸收热量,
温度持续升高,没有固定的温度。
熔化
和凝固
凝固
过程
②海波的凝固规律:海波在凝固时必须达到一定温度,
凝固过程放热,温度保持不变,为固液共存状态。
③石蜡的凝固规律:石蜡在凝固时,放出热量,
温度持续下降,不存在固液共存状态。
熔化
过程
① 凝固: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
单元总结
三、液化和汽化
液化和汽化
定义: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
定义:只在液体表面进行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发生条件:任何温度下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的温度、表面积、
液体表面空气的流速
汽化
液化
沸腾:在一定的温度下,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
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发生条件:达到沸点且继续吸热
特点:沸腾时温度不变,但仍吸热
沸点:液态沸腾时都有确定的温度叫沸点,
沸点随气压的升高而升高,降低而降低
沸腾
定义: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
液化方法:降低温度、压缩体积
特点:液化放热晶体温度要达到熔点,且持续吸热
汽化
方式
蒸发
单元总结
四、升华和凝华
升华和凝华
①升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升华。
②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华。
③升华吸热,凝华放热的应用
④生活中的
升华和凝华
干冰升华时吸热,有制冷作用。可用来进行人工降雨、食品保鲜、舞台烟雾效果等。
樟脑丸先变小后不见了;
用久了的灯泡灯丝变细、变黑;
雪、霜、雾凇及窗花的形成等。
⑤水循环
蒸发:江河、大海水蒸发;土壤中的水蒸发;
降水:雨、雪、冰雹等。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