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2 青春有格一、核心素养目标1.道德修养:把握青春,追求“至善” 的人生境界,明善恶、知廉耻、懂荣辱,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养成良好道德品质;2.健全人格:知道“行己有耻、止于至善”的内涵和要求。培养做到知廉耻、懂荣辱,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3.政治认同: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活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友善要求。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行己有耻;难点:止于至善。教学过程谈话导入教师提问:这是我们熟悉的田字格,为什么刚学写字的时候需要用田字格呢?学生回答:对汉字的书写起到了规范、引导的作用教师过渡:青春也需要规范和引导。青春并不意味着肆意放纵,总有一些基本规则不能违反,一些基本界限不能逾越。本节课我们一起走进《青春有格》(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行己有耻(1)多媒体播放《中华传统文化“耻”》思考:观看视频后,你明白做人应该有一种什么品质?请你谈谈其作用和要求?学生畅所欲言,教师提示并总结:A、一个人行事,凡自己认为可耻的就不去做。B、我们要知廉耻,懂荣辱(思想);有所为,有所不为。(行为)多媒体呈现图片:请你说一说:你如何评论这些行为?学生畅所欲言教师解说如何做到行己有耻:①我们要知廉耻,懂荣辱;有所为,有所不为。多媒体呈现图片:这些行为是什么行为?符合“知耻”的要求吗?学生畅所欲言,教师追问:我们该如何做到“行己有耻”(要求)?多媒体呈现案例:今天我们实行无人监考的考试方式考试数学,考完后排名。老师发完卷子走了,刚开始大家在认真做题。一会儿,我遇到一道难题怎么算也不行,看看邻座的同学已经做出,而老师没在。我心里还是纠结“这是考试不管老师在不在,都要遵守考试纪律”“这次考试完,老师排名次,如果这道题写错了,名次我有可能就排在后面,回家妈妈又得唠叨我”同桌交流分析一下该如何做?教师总结:②需要我们有知耻之心,不断提高辨别“耻”的能力。多媒体呈现案例:1月25日,抖音网民发布视频并配文称:在北海就餐消费时被宰“4个菜1500块” 。北海市市场监管局等相关部门已责令该店家停业整顿、限期整改并立案处罚。思考:思考:如何看待这些商家的行为?同桌交流并回答,教师总结:③要求我们树立底线意识,触碰道德底线的事情不做,违反法律的事情坚决不做。多媒体呈现案例:思考:说一说如何做到“行己有耻”?提示:④“行己有耻”,需要我们磨砺意志,拒绝不良诱惑,不断增强自控力。目标导学二:止于至善(1)教师提问:你知道厦门大学的校训吗?(自强不息 止于至善)教师解释校训的来源并解释“止于至善”:表明厦门大学应该始终如一、永无止息地探寻“事理之极致”,抵达科学真理和人格精神的最高境界,在启智与道德上达到完美至善,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人格理想,蕴含着生命对于至善至美理想的追求与践行。提示:“止于至善”是一种“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实践过程,是一种向往美好、永不言弃的精神状态。多媒体呈现重庆小伙十年捐血102次。思考:结合材料,止于至善要求我们怎么做?提示:我们要把“止于至善”当作不断追求的精神境界。从点滴小事做起,积少成多,积善成德。(3)多媒体播放视频:世上最令人感动的事莫过于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思考:材料中体现了榜样具有什么作用?提示:榜样不仅是一面镜子,而且是一面旗帜。好的榜样昭示着做人、做事的基本态度。(4)学生交流分享:说一说你身边的榜样,并说明原因。学生畅所欲言教师总结知识点:A、好的榜样昭示着做人、做事的基本态度。B、激发我们对人生道路和人生理想的而思考。C、给予我们自我完善的(4)多媒体呈现案例:探究: 元代大学者许衡一日外出,因为天气炎热,口渴难耐。正好路边有一棵梨树,行人们纷纷去摘梨解渴,只有许衡一个人不为所动。这时候有人就问他:“为什么你不摘梨呢?”许衡就说了:“不是自己的梨,怎么可以随便乱摘呢?”那人就笑他迂腐:“世道这么乱,管它是谁的梨。”许衡说:“梨虽无主,我心有主。”思考:这要求我们怎么做到“止于至善”提示:③养成自我省察的习惯,通过自省和慎独,端正自己的行为。案例二:有一位木匠善制桌子。他不仅把桌面刨得十分平滑,而且连抽屉的背面、底板都刨得十分光滑。有人劝他说:“抽屉背面和底板别人看不见,何必刨得那么光滑?”他说:“别人看不见,我却看得见。”辩一辩:A、独善其身,方能“止于至善”。一个人以宽广的胸襟,坚定的信念和高尚的品格立身处世,始终对自己拥有信心,自我激励,无论何种境遇都不弃善从恶,即使他普普通通,我们能说他一事无成吗?B、 仅仅独善其身是不够的。因为我们生活在社会中。一切社会的完善,都是从个人做起的,但如果只独善其身而不能“兼济天下”,那么,独善其身的结果未必靠得住。独善其身的价值也来必保得稳。学生发表自己看法,教师总结:④以修身为本,行走在止于至善的路上,在学习中成长,在成长中收获,是对青春最好的证明。师生共同总结知识点四、板书设计青春有格五、教学反思:本节课教学内容涉及许多中华传统文化知识,要求教师要有较高的国学素养。《大学》字数不多,但是博大精深。“止于至善”,仅仅四个字就包含非常丰富的内涵。因此在教学中,要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选取学生熟悉且贴近生活实际的素材,让学生在探究和感悟中提高,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行己有耻”是青春探索的底线,“止于至善”是青春应该追求的境界和高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