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蒹葭》说课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蒹葭》,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等六个方面陈述我的教学设计理念。一、说教材《蒹葭》选自部编版教材八下第三单元,它是一首文质兼美的爱情诗。诗人用想象的手法,借助蒹葭这一意象,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面,展现了一个追求理想爱情的女子形象。本诗结构严密,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情感饱满,想象丰富;语言朴素自然,意境优美。学习这首诗,有助于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瑰宝《诗经》的艺术魅力,进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提高文化品位有着重要作用,同时为后面学习其它诗歌奠定了基础。二、说学情1.上《蒹葭》这一堂课前,学生刚学完《关雎》,了解了《诗经》的基本知识,学习了重章叠句、双声叠韵词等知识,重温了押韵、叠词等知识,相当于了解和掌握了诗歌韵律美形成的原因;另外,也掌握了一定的朗读技巧,如停顿、拖音等,但受认知结构、能力水平的限制,对事物的认识还停留在表面,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2.青春期的孩子对“歌咏爱情的诗”很感兴趣,抓住他们的兴趣,引导他们去体会美好的爱,也引导他们较为自然地感受到这不仅仅只是一首“爱情诗”,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将抽象的情感具体化、生活化。三、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感知诗歌语言,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感受蒹葭之美,并能正确读写本诗的四个复句。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以及小组展示等形式,从诵读、想象、分析理解等角度来赏析诗歌,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以及形象美。能通过多种形式背诵,体会诗歌的美好意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诵读课文,结合相关背景资料,分析理解蒹葭这一意象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对“美”的思考,使学生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教学目标:读诗了解诗意;品读语言体味美;结合背景理解形象。并要求学生能够结合自身体会来谈自己对蒹葭这一意象的理解。四、说教学重点(2022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诗词,领悟古典文化的魅力,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所以我把本课的重点定为:熟读成诵,感受诗中的情感,体会诗歌的意境美。五、说教法、学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学习能力。故本课教学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注重他们自身的理解,感悟和提高。而教师则充当一个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基此,我采用以下(一)教学方法:1、读书指导法,古诗文的教学重在诵读,因此在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时,教师要予以字音、节奏、韵律、情感等方面的指导,使学生读出美感,读出韵味。2、点拨质疑法:这是我采用的最主要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教师的点拨,从而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增强学生对学习的主动性,加强对课文的理解讨论,从而避免过多过杂的讲解。3、练习法,学完本首诗以后,用小练习检测学生对该诗的掌握情况,从而也检测了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5、情境教学法:课堂上通过欣赏视频,让学生进入情境之中,去体验、感悟诗歌所表现出来的感情。通过画面来感受诗中所表达出来的意境,同时也加深了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6、多媒体辅助法: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使抽象的文字形象化。(二)学法《语文课标》提出要注重诵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所以我把本课的学法定为:1、朗读法,古诗文重在多读,读出节奏感,读出韵律美,这样更易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更易背诵。我让学生通过唱诵的方法,反复诵读《蒹葭》,让他们在熟读成诵中感悟诗歌优美的意境,感受诗歌中所表现出来的真挚情感。2、合作探究法。是指学生在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理解主题时通过注释、工具书或参考资料自主、探究性地去学习.六、说教学过程我将结合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以下7个环节来完成本节课的教学。1、:预习检测检测的主要内容为《诗经》的相关知识及《关雎》的背诵,设置此环节的目的是做好与上节课内容的衔接,使教师能够更好地把握学情并做有效的指导2、导入新课《诗经》是一曲不朽的生活乐章,代代相传至今,只是初见,便是喜欢。下面我们通过一个小微课继续走近它。(播放微课视频)设计意图:(2022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作用,拓展语文学习空间,提高语文学习能力。”通过微课,以省时省力的方式,直观传递给学生所需的信息,更可以吸引其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自主学习(1)初读诗歌,感受诗韵之美设计意图:通过初读诗歌,学生自己朗读,进行整体感知。以词入诗,循序渐进。想要读好一首诗,先从诗歌的字词入手。押韵、叠词、双声叠韵词等语言知识已在《关雎》一课中学习过,所以学生不难说出,也就不难把握到诗歌的韵律美感了。合作探究(1)吟唱诗歌,品味诗境之美以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试着将《蒹葭》吟唱成歌,感受其韵律美;通过同学们的吟唱,缓慢放映多张蒹葭图片,其余同学感受其意境美,并用一个词概括(结合诗中的关键词进行分析)设计意图:这个咏唱诗歌的环节,其实在教学环节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小组合作时让学生试着将《蒹葭》吟唱成歌,是延续上一个感受诗歌“韵律美”的教学环节。从整体感知到概括提升、由读到唱,学生能够更加直接有效地去体味诗歌的韵律感。接着请几位同学表演咏唱,教师在PPT上缓慢放映蒹葭的图片,请其余同学感受诗歌的意境美——这是咏唱诗歌起到的另一个作用,也就是开启“感受意境美”的环节。在咏唱声和具有苍茫感的图片的双向冲击下,学生能够较好地把握诗歌的意境美。(2)再读诗歌,体会诗情之意小组之间合作交流,体会诗情提出问题:这是一场怎样的追寻?要求:小组合作讨论讨论要求:(1)请结合诗中的字、词、句来分析;(2)小组成员顺时针发言;(3)选出一名代表发言,统一小组意见、概括总结;(4)请小组成员做好朗读准备。通过课堂测试,体会诗歌主人公复杂情感,在下面里填上合适的感叹词,并说明理由。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设计指向情感把握,让学生通过朗读、品味关键字词来体会诗歌主人公复杂的情感:既是痴情、热烈的,也是艰难而无望的,但又是无尽的……增添感叹词,作用一是搭建平台帮助学生体会情感——惊喜与失落,作用二是可以很好地指导朗读——将感叹词删去后再读,学生的朗读较增添之前有很大进步。(3)感受“伊人”形象,升华主旨伊人宛在,觅之无踪”人生有许多东西是可望不可即的,爱情领域中有,事业领域中有,仕途生活中有,理想憧憬活动中更是常常遇到。这些东西是“可望不可即”的,是不确定的。但是我们的执着追求之意是确定的,求之不获仍不放弃追求也是确定的。设计意图:“这不仅仅是一首爱情诗”——学生们在体会诗歌的“情感美”时,已经能够领悟到了。那么,“伊人”可以指谁?指什么呢?课堂进行到这一步,有些同学的情感不免会落入消极,因为求而不得、没有确定的答案……但这不是我希望的他们对于这首诗歌达到的“落脚点”,所以我告诉他们:人生有许多东西是可望不可即的,是不确定的,但是我们的执着追求之意是确定的,求之不获仍不放弃追求也是确定的。而这一首《蒹葭》,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唱,其中一点也正是因为:人类的情感是相通的,无论时空如何变换。你认为诗中的“伊人”是什么样子的?除了是一位爱而不得的女子之外,还可能是什么?设计意图:“伊人”何在?使原本固定思维的学生突然翻转到另一个深入的问题,从而引向本节课所要探寻的一个中心主题。引导链接:“所谓伊人者,乃在水一方,上下求之而皆不得。然不知其所指也。”——宋﹒朱熹插入(微视频)设计意图:透过微视频学生会很容易发现“伊人”的诸多含义,从古至今,从遥远到身边的人,这已然成为一种不变的追寻。从而在自己的心里中下一颗美好的种子。5、创写写给“伊人”。路漫漫,伊人何在?水浅浅,真情未减。你见或不见,我就在那里。请仿写《蒹葭》或自己创写一首小诗,还可以写一段文字,表达你对心中“伊人”的情思。设计意图:这里通过分层多选的形式进行创写,让所有同学都可以有的写。作为“追求者”,使“伊人”在自己的心里有一定的概念,并且能够明确如何对待,如何追寻,这是一个大的思考。九、说板书设计蒹葭蒹葭 苍苍 凄凄 采采 烘托渲染白露 为霜 未晞 未已 时间推移〉>渴望而不可得的美好事物伊人 一方 之湄 之涘 地点变换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我的板书设计力求清晰直观,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便于学生理清文章脉络,加深对本课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