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三大改造课件(30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5课 三大改造课件(30张PPT)

资源简介

(共30张PPT)
三大改造
三大改造
三大改造是指建国初期,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它是我国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深刻社会变革。
(实质: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
(1953——1956年底)
①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②初步形成了我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体系
中国现时社会的性质既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它就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两个步骤。第一步,改变这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社会。”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1940年)
为了建立社会主义社会,新中国做了哪些努力?
①实施一五计划
②三大改造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第5课 三大改造
(1953年—1956年底)
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
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950——1952年土地改革
1、土地所有制形式:
农民土地私有制
2、消灭了地主阶级:
劳动者
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
剥削者
改造背景
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改造原因
阅读课文P23及以下材料,分析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背景(原因)
材料
当时3亿农民,要分7亿亩土地和 297万头耕畜,人均可分得耕地2.3亩,约100人可分得一头耕畜。
材料
王老汉说:我家没分到干活的牲口,孩子去参加抗美援朝了,家里也没个壮劳力,这地要怎么种?
材料
土改结束后(1953年)湖南省贫雇农平均每户占有生产、生活资料情况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农业统计资料
当时农民面临的难题:
缺乏生产工具、资金
难以解决水利问题
难以抵御自然灾害
......
国家面临的难题:
影响农业整体的发展
影响国家工业化建设
当时个体分散经营的农业弊端
走集体化道路,报团取暖
活动:阅读课本,找出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概况。
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改造概况
(1)土地改革后,分散的个体经营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
1.原因:
2.形式: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
(3)农民也有进行互助合作的要求。
(2)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3.目的: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5.原则:自愿互利。
4.时间:1953年-1956年
6.方法:典型示范,逐步推广。
7.实质:由生产资料私有制改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基本单位是生产队,土地、大型农具及牲畜无偿归集体所有;产品按劳动工分统一分配
在互助组基础上的集体经济组织。特点是土地入股,耕畜、农具作价入社,由社统一经营,按劳分配
由几户或十几户组成,几户共同劳动,互相帮助,所有物资仍归私人。
高级社
初级社
农业互助组
8.三个阶段:
02
03
01
农业
合作化
阅读课本P24,了解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三阶段
私有制
公有制
变化:土地由农民所有转变为集体所有,即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
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改造的内容和形式
合作社农民备齐工具一起劳动
生产合作社使用机械农具
丰收时节,农村合作社领取粮食
农民代表向党中央和毛泽东报喜
毛泽东在看农民写给他的丰收报喜信
从1952年到1956年,正是合作化运动期间,全国农业总产值增长20.5%,年均递增5.1%,有些地方还办了社队企业,增加了公众积累……
——张岂之. 中国历史新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集中力量、优势互补、提高效率
农业合作化运动,推动了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考考你
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转变
把下面的关系按照你的理解进行连线:
土地改革前
土地改革
农业合作化
封建土地所有制(土地归地主私有)
农民土地所有制
(土地归农民私有)
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
(土地归集体公有)
没收地主土地分
给无地少地农民
农业生产合作社
(方式)
承认土地私有
允许自由买卖
农业合作化的实质?
1.改造手工业的原因
中国的手工业劳动者很多,生产量大,涉及的行业非常广泛,但绝大多数是分散的个体生产者,由于生产力低、资金少,在旧社会遭受着过重的商业利润的剥削和机器工业的排挤,过着悲惨的生活。建国初期,由于旧中国经济不发达,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解放后,手工业在国民经济中仍占有很大比重。
—程子华《建国后的手工业合作化运动》
原因1:分散落后的个体私有制限制了手工业的发展
原因2: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推动
2.方式: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3.实质: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转变
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材料1: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荣氏企业面临困难,资金紧张,原料供应不足。国家通过发放贷款,供应原料、收购产品、委托加工等方法,对荣氏企业予以大力支持,实现新的复苏。
材料2:上海解放初期,一部分投机商在市场上兴风作浪,牟取暴利。其利用群众对纸币不信任的心理和人民币立足未稳的机会,掀起了一场银元大战,引起市场的物价波动。从5月27日- 6月9日的12天里,银元价格上涨两倍,致使物价上涨247%。这场“银元之战”及其后的“粮棉之战”,都极大地扰乱了上海的经济秩序。
材料3:据统计,1952年工业总产值比1949年增长145.1%,农业总产值比1949年增长53.5%。工农业产品产量已超过建国前的最高水平。
材料4:1950年上海已有中国实业、中国通商等5家银行宣布公私合营,并称为“新五行”。1951年7月,一家大银行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正式改组为公私合营性质的银行。
据材料,说说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的背景?
一些私营工商业主严重扰乱经济秩序
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国营经济力量得到增强
公私合营经济出现并有所发展
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公私合营
①资本主义工商业曾一度受到严重困难,人民政府通过调整工商业,帮助渡过难关并取得发展。
阅读课文,回答下面有关公私合营的问题:
目的:
为使私有制经济过渡到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时间:
方式:
政策:
结果:
实质:
1954年——1956年
公私合营
赎买政策(意义:实现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1956年底基本完成
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
高潮:
1956年初,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
公私合营
概念解析
1.什么是“公私合营”?
公私双方共同经营企业,公方代表居于领导地位。
2.什么是“赎买政策”?
指国家有偿的将私营企业改变为国营企业。
3.“赎买政策”具体办法有哪些?
前期采取分配利润的政策。分配实行 “四马分肥”,即资本家占
红利的20.5%,国家占34.4%,工人福利占5%,公积金占30%。
全行业公私合营后采取“定息”政策。规定:十年内每年由国家
按照企业合营时核定的资本,发给股息,年息为5%。
赎买政策:国家按照全行业公私合营时资本家的资本发给定息(年息5%)
利润分配
资本家红利20.5%
企业公积金30%
国家34.5%
工人福利15%
问答题:
苏俄在十月革命后经过二十年左右的时间,没收了资本家的企业。那么资本家的财产剩下多少?
应用题:
依据国家政策,已知一位资本家的企业公私合营时核定资产2500万元,国家十年内每年发给股息,年息为5%,求这位资本家每年可得多少股息?十年共得多少股息?
答:0
2500×5%=125(万元)125×10=1250(万元)
答:这位资本家每年可得125万元,十年共得1250万元。
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评价:
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
你知道哪些历经改造发展至今的中华老字号
1956年实现公私合营后,“鼎丰真”获得了壮大与发展,成立了“鼎丰真”食品店。
1952年公私合营,末代老板杨福来。在中国餐饮业500强中,全聚德排名为中式正餐之首。
三大改造完成
实质:生产资料私有制 社会主义公有制
农业
手工业
资本主义工商业
改造前所有制性质
途径
改造后所有制性质
农业合作化
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
个体农民私有
个体手工业者私有
手工业合作化
行业
资本家私有
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
生产资料私有制
公私合营
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
社会主义公有制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转变
在三大改造的过程中,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生产资料的所有者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三大改造的意义
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农业和手工业由个体的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私营工商业由资本主义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所有制,必然使生产力大大地获得解放。这样就为大大地发展工业和农业的生产创造了社会条件。
——毛泽东在1956年一次国务会议上的一段发言
1. 实质: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
2.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工业和农业的迅速发展。
农民说的一句话:“刚分到的土地屁股还没坐热呢,又被收走了……不仅把土改时分来的土地收公了,把我们自己原有的土地也充公了,牲畜和农具也都统统归公了。”
不少地方在办社中存在着“宁多勿少”、“宁大勿小”、“越多越好”、“越大越好”的错误思想,因而违背农民自愿,胡乱的多办社、办大社,盲目追求公共财产,有的甚至将棺木寿材、老羊皮袄也归了社……
——陈大斌:《从合作化到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国农村的集体化时代》
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
启示:
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
改革要体现人民的意志,顺民意。
改革要遵循客观规律,徐循渐进,切勿快、急。
必须处理好改革与发展的关系。
三大改造的局限性
知识补充
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建立。
·1953年10月对粮食和棉布实行统购统销政策;
·1955年国家发行粮、油、棉布等票证;
·20世纪60年代初,生活日用品均需凭票证购买。
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确立了单一公有制。
知识补充
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建立。
·1953年10月对粮食和棉布实行统购统销政策;
·1955年国家发行粮、油、棉布等票证;
·20世纪60年代初,生活日用品均需凭票证购买。
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确立了单一公有制。
合作讨论:你认为三大改造与“一五计划”有什么联系?
发展生产力,是工业化的起步
是生产关系的变革为工业化准备条件。
“一五计划”
三大改造
向社会主义制度过渡
促进
制度保障
中国近现代史上社会性质变化
第一次 变化 第二次 变化 第三次 变化
标志性事件
性质变化
知识拓展
1840年鸦片战争
1949年新中国成立
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
三大改造

农业
手工业
资本主义工商业
引导农民(手工业者)参加合作社
改造形式:公私合营
改造政策:赎买
生产资料私有制
社会主义公有制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确立起来
知识结构
【问题探究一】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是怎样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
1949年 1950 1952 1953 1954 1956 1957
新中国成立 第一届人大会议
土地改革 三大改造
抗美援朝 一五计划
(方法指导:以小组为单位,根据时间轴梳理知识,组织语言,完成问题)
新中国的成立和巩固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领导全国人民进行了抗美援朝、土地改革运动,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
2、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1949-1952),我国国民经济得到了好转
3、“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4、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5、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我国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从此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一、选择题
1.某班开展了以“一场最深刻的社会变革(1953—1956)”为主题的课堂讨论会活动。据此判断,他们讨论的主题是( )
A.解放西藏 B.土地改革
C.三大改造 D.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C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小农经济必然导致两极分化
B.小农经济严重束缚生产力的发展
C.农民要求实行农业合作社
D.农业生产协作的客观要求
B
3.三大改造后,我国农村的主要生产组织形式是( )
A.互助组
B.家庭个体劳动
C.农业合作化
D.公私合营
C
4.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下表是1952—1956年我国农业总产值统计表,这一阶段农业总产值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
A.土地改革运动和农业合作化运动
B.土地改革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C.农业合作化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D.土地改革运动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年份 1952年 1953年 1954年 1955年 1956年
农业总产值 461 510 535 575 610
A
5.近代以来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过不同的变化,下列事件促使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的是( )
①鸦片战争 
②辛亥革命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④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D
6.三大改造中对农业的改造与1952年底完成的土地改革相比较,最大的区别在于( )
A.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
B.解决了国家政权问题
C.实现了土地所有制的转变
D.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
C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