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3.1 公民基本权利教案课题 公民基本权利 单元 第二单元 学科 道德与法治学习 目标 一、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感受享有公民权利在个人成长及参与公共生活中的作用。 2.体会公民权利对个人、家庭、社会及国家的价值。 二、能力目标 学会自觉规范自身行为,能够尊重他人合法权利。 三、知识目标 1.知道我国公民享有哪些基本权利,懂得享有这些权利的重要性。 2.知道我国公民基本权利的具体内容,了解其实现的具体方式。重点 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难点 公民人身自由不受侵犯。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宪法与我们的一生”(多媒体显示) 宪法与我们的一生息息相关。从我们生下来直到死亡。 想一想: 视频给你什么感悟?宪法规定了哪些基本权利 师总结:尊重和保障人权是我国的宪法原则;确认并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的实现是宪法的核心价值。 学生观看视频并回答感悟。 导入本节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通过视频,理解宪法的重要性。讲授新课 一、ppt出示教学目标 学生齐读 教学目标清晰明了,有助于学生整体把握。二、自学指导 时间为5分钟,教师巡查课堂。 课件展示:宪法规定的公民的基本权利有: (1)政治权利和自由: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政治自由、监督权。 (2)人身自由: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人格尊严不受侵犯、住宅不受侵犯、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 (3)社会经济与文化教育权利:财产权、劳动权、物质帮助权、受教育权、文化权利。 (4)其他权利:平等权、宗教信仰自由等权利,妇女、儿童和残疾人等特定人群的权利。 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政治权利 活动一:课件展示“运用你的经验” 请同学们阅读并思考一下问题: 小云一家人都享有哪些基本权利。 答案提示:受教育权、被选举权、劳动权、物质帮助权。 教师归纳: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广泛而真实,为公民幸福而有尊严地生活提供保障。 2、活动二:阅读教材P35第一个“探究与分享” 思考:(1)公民享有选举权需要哪些条件? (2)你心目中的人大代表是什么样的? 同学之间互相讨论交流,并回答问题。 提示:我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都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 提示:我心目中的人大代表要有较强的法治意识、群众观念和较高的履职能力,能为人民着想、替人民说话、真心为人民服务。 教师总结: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政治权利,行使这项权利是公民参与管理国家和管理社会的基础。 3、课件展示题目: 下面哪些图画没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学生回答。 老师过渡:选择权和被选择权都是有条件的,同时也反应出了我们国家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4、活动三:课件展示言论自由、出版自由、结社自由等的举例。 教师归纳:我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公民享有政治自由,有助于公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 教师过渡: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的基本权利。当我们的基本权利受到侵害时,我们要敢于拿出法律的武器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 5、活动四:阅读教材P35第二个“探究与分享”,思考: 罗先生实名举报是在行使什么权利?他在举报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选学生代表回答问题。 学生回答:监督权。 学生回答:①对于监督权等政治权利,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正确行使;②公民行使监督权时,应当实事求是,以事实为依据,如实反映情况,必要时出示证据和各种证明材料;③投诉和检举时,不得捏造或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也不能采用聚众闹事等扰乱社会治安的方式。 教师归纳:(1)监督权的主体和对象:主体:公民。对象: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 (2)监督权的内容: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但是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 (3)公民行使监督权的意义:公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行使监督权,有助于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行使权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教师总结:我国公民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和自由,参与国家政治生活,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这是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利的重要体现。 目标导学二:人身的自由 6、活动五:阅读教材P37“探究与分享”,讨论: 思考:(1)该厂长及员工的行为是否违法?你认为严某的哪些基本权利受到了侵犯? 答案提示:违法。工厂员工强行进入家中:侵犯了严某住宅不受侵犯的权利;严某在家中被带走,被“教育”了一整天:严某的人身自由和人格尊严权受到侵犯。 教师归纳:(1)人身自由不受侵犯。我国宪法规定,任何公民,非经人民检察院批准或者决定或者人民法院决定,并由公安机关执行,不受逮捕。禁止非法拘禁和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或者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禁止非法搜查公民的身体。 (2)人格尊严不受侵犯。①公民都有自我尊重和受人尊重的需要,都应当享有受他人和社会尊重的权利。②我国宪法规定,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③人格尊严权的内容:公民的人格尊严权包括名誉权、荣誉权、肖像权、姓名权、隐私权等。 (3)住宅不受侵犯。住宅是公民享有安宁生活和安全感的私人空间。我国宪法规定,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禁止非法搜查或者非法侵入公民的住宅。 (4)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除因国家安全或者追查刑事犯罪的需要,由公安机关或者检察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对通信进行检查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 思考:(2)你能举例生活中人身自由被侵犯的例子吗? 当我们的人身自由被侵害时,我们要怎么做? 学生回答:在超市被强制性搜身;有人随意调取我们的通信记录;照片被随意传到网上等。 学生回答:我们要敢于站出来说“不”,坚决维护自己的人身自由权利。 目标导学三:社会经济与文化教育权利 7、活动六:阅读教材P39第一个“探究与分享”,思考: 警察征用摩托车的行为涉及公民的哪项基本权利? 学生回答:财产权。 教师总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公安机关可以优先使用机关、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和个人的交通工具、通信工具、场地和建筑物,用后应当及时归还,并支付适当费用;造成损失的,应当赔偿。 8、活动七:课件展示漫画《招聘》,漫画中的用人单位侵犯了该女子的什么权利? 学生回答:劳动权。 教师总结: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 9、活动八:课件展示两幅图片,图片中涉及到公民的哪些基本权利? 学生回答:物质帮助权。 教师总结:我国宪法规定,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 活动九:视频播放“国家资助贫困生” 思考:国家为什么要资助贫困生?体现了什么权利? 学生回答:受教育权。公民有按照其能力平等地从国家获得接受教育的机会,并获得相应物质保障的权利。 教师提问:我国宪法对公民的文化权利是怎样规定的? 学生回答: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有进行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 教师提问:除了上述政治权利和自由、人身自由、社会经济与文化教育方面的权利外,我国公民还享有哪些其他权利? 学生回答:平等权、宗教信仰自由等权利,妇女、儿童和残疾人等特定人群的权利。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和了解了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人身自由、社会经济与文化教育权利等基本权利,知道了宪法是怎样保护这些权利的。我们要充分认识这些权利的重要性,增强权利意识,学会珍惜、爱护这些权利。 五、板书设计 学生自学 学生积极回答问题。 学生之间互相交流讨论 学生通过及时训练,更好的理解知识点。 学生看案例后积极思考 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讨论交流并分享心得。 学生跟着教师归纳总结。 学生通过课本中的探究与分享表达自己的观点。 学生举例生活中的案例。 学生阅读探究与分享,并分享交流。 遇到不会的,有助于学生听课时二次理解。 联系实际生活,有助有学生更好的理解本课内容。 处于同一年龄段的学生彼此有更深的感悟,学生之间的互相帮助更有利于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 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基本权利的更好的认识。 引导学生积极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基本权利并知道维护自己的权利。 引导学生认识到我们可以监督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权力行使,但绝不能随意滥用监督权 。 引导学生更好的认识监督权 。 让学生意识到生活中可能会被侵犯的人身自由权利,并及时维护自己合法权益。 引导学生积极认识到社会经济与文化教育权利。教学反思 本节课内容较为单一,但是知识量很大,不容易一节课消化。我们从三个方面学习了公民的基本权利,使学生对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人身自由、社会经济与文化教育权利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知识点理解起来有难度,很多权利名词较为抽象,不利于学生理解,但结合教材中的例子和自己的生活实际,大部分同学能够做到当堂掌握。另外对于公民的权利,学生的学习兴趣较大,主动性和积极性较强,给本课学习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