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01课 社戏(目标导航)学习目标 中考导航1.梳理情节,把握文章内容,体会旧时江南水乡的民风。 2.理解并学习文中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写法。 3.品味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4. 感受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童年自由生活的向往。 1.“归省”“行辈”“怠慢”“家眷”等是中考易考词语。 2.梳理故事情节是本文的重点,也是中考现代文阅读的易考点。 3. 分析文章中的景物描写是中考的常考知识点。(知识精讲)知识点01 文题解读“社”在绍兴指一种居住区域,“社戏”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标题简洁明了,点明了本文的中心事件。【微点拨】社戏社戏是中国农村举行迎神赛会或岁时节庆时所演的戏,在江南尤为盛行。“社”古时指土地神和祭土地神的地方、日子、祭礼等,后也用来指一种居住区域。旧时农村在春秋两季要祭社,春祭为“春社”,祈求五谷丰登;秋祭为“秋社”,庆贺一年丰收,酬报土地神。绍兴后来发展为以演戏来祭社,这时演出的戏便叫“社戏”,因为每年要演,亦称“年规戏”。后来,社戏不限于祭祀土地神,演社戏的时间亦不限于春秋两季。【知识拓展】标题的作用1.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表明文章的背景或时间;2.揭示文章的主题;3.提示行文的线索;4.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激发阅读兴趣。知识点02 文体知识小说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展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从而广泛地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环境。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重要手段。小说中的人物大多是作者虚构的,但这种虚构又往往借助一个或多个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原型,是作者把现实生活中不同原型的某些特征加以糅合熔铸而成的。因此,小说所刻画的人物被称为“典型人物”。知识点03 作者作品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小说集《呐喊》、《彷徨》,杂文集《坟》、《二心集》等。【知识拓展】相关背景本文选自《呐喊》(《鲁迅全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有删节。文章写于1922年,当时辛亥革命已过去十余年,但由于革命不够彻底,当时的中国仍处于封建军阀的统治之下,战乱依旧,民不聊生,社会混乱。目睹此情此景,鲁迅深有感触。在这期间,鲁迅写了不少回忆故乡的作品,这些作品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通过可爱的故乡与黑暗的社会的对比,表达自己对光明前景的向往和人与人之间淳朴关系的追求。《社戏》就是其中一篇。知识点04 字词积累1.字音:惮(dàn) 踱(duó) 棹(zhào) 归省(xǐng) 行(háng)辈 怠慢(dài )撺掇(cuān duo) 凫(fú)水 橹(lǔ) 旺相(xiàng) 撮(cuō) 乌桕(jiù) 潺潺(chán) 絮叨(xù dao) 弥(mí)散 缥缈(piāo miǎo) 家眷(juàn) 舀(yǎo)水 蹿( cuān) 钳子(qián) 竹篙(gāo) 癞(lài) 2.词义:归省:指出嫁的女儿回两家看望父母。行辈:排行与辈分。撺掇:从旁鼓动人做某事。凫水:游泳。絮叨:翻来覆去地说。依稀:隐隐约约。纠葛(gé):纠缠不清的事情;纠纷。宛转,悠扬:这里是形容笛声的曲折和谐,优美动听。自失:(听得出神)忘了自己。弥散:弥漫消散。漂渺,通常写作“缥缈”“飘渺”,隐隐约约,若有若无。撮:用手指捏取细碎的东西。向午:将近中午。 【即学即练1】下列加点字注音、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C )A. 归省(xǐng) 家誊(juàn) 桕树(jiù)B. 潺潺(chán) 凫水(fú) 棹船(dào)C. 行辈(háng) 叉港(chà) 旺相(xiàng)D. 不惮(dàn) 撺掇(cuān) 船蓬(péng)知识点05 重点梳理1.课文开头说平桥村是“我”的乐土,请概括出其中的原因。①“我”在这里是公共的客,可以得到优待;②可以免读《诗经》之类难懂的书;③可以钓虾、放牛,体验自由快乐的乡间生活;④可以去赵庄看社戏。2.阅读第五段,分析 “ 我 ” 看社戏前有哪些波折?①叫不到船,为下文写与少年们一起乘船去看社戏埋下伏笔。②央人到邻村去问,也没有船;③母亲不准“我”和别人一同去,怕外祖母要担心。3.“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这句话有什么表达效果?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连山”比作“兽脊”,从视觉角度写出了儿童眼里月色朦胧时连山的形态。“淡的”写出夜间山峦的颜色,与“铁”的颜色相似。“起伏”写出山连着山且高低不平的形态。“踊跃”在这里是跳跃的意思,化静为动,使得静态的山呈现出动态,写出了在行船上看山这一特定的情景。一个“跑”字,照应了第10段的“飞”字,从侧面写出了船行速度之快。“但我却还以为船慢”表现出“我”盼望看社戏的迫切心情。【微点拨】赏析句子答题模板本句运用 …… 的修辞手法(或描写方法或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 ,表达了作者(或人物) …… 的感情。【即学即练2】“最惹眼的是屹立在庄外临河的空地上的一座戏台,模胡在远处的月夜中,和空间几乎分不出界限,我疑心画上见过的仙境,就在这里出现了。”把戏台比作“仙境”有什么表达放果?把戏台比作“仙境”表现了朦胧月色下戏台的美妙和我”以情的愉悦,同时也可以看出“我们”离戏台之远,突出了看戏的人家的船之多。4.从第 18- - 21 段来看,“我”急切要看的社戏好看吗?不好看。如:等着看铁头老生翻筋叶,但那老生却没有翻;想看“蛇精”“跳老虎”,但等了许久都没有到出来;最怕看老旦,“然而老旦终于出台了”,写出了“我”的失望。5.“偷”,一般是遭人唾弃的行为,那么在课文中,小伙伴们“偷”豆是好还是坏呢?结合相关内容谈谈你的看法。在课文中,“偷”反映了小伙伴们待客的诚恳热情,表现了小伙伴们的细致周到、纯朴无私。文中的“偷”是一种热情的、无私的、天真质朴的“偷”,“偷”出了情趣,“偷”出了欢乐。6.双喜是小伙伴中的代表人物,试分析他的性格特征。(1)聪明、热情、机灵、能干。看戏前,当“我”因不能去看戏而沮丧时,其他小伙伴都叹息而且表同情,而双喜却“大悟似的”提出可行的建议。当外祖母和母亲还有些不放心时,双喜又马上表示“写包票”。航船出发时,双喜“拔前篙”。第二天面对六一公公的质问他坦然承认,并机智地转换话题。这些都表现了他的聪明、热情、机灵、能干。(2)思虑周全。看戏后,归航途中,在偷了阿发家的豆后,双喜害怕阿发的娘哭骂,又和大家去偷了六公公的,表现了他心细如发,善于为他人着想的特点。【即学即练3】不料六一公公竟非常感激起来,将大拇指一翘,得意的说道……(被人偷了豆,六一公公为什么还要“感激”?)因为城里读过书的“我”对他的豆子的夸奖。表现了六一公公淳朴厚道的性格。知识点06 主旨点睛本文以“社戏”为线索,叙写了“我”十一二岁时在平桥村同小伙伴们一起夜航到赵庄看社戏的经历,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德,展示了农村自由天地中充满了诗情画意的生活画卷,表达了作者对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流露出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即学即练4】课文结尾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对这个结尾应该怎样理解?其实那夜的戏,看得叫人“打呵欠”“破口喃喃的骂”;那夜的豆,第二天吃起来也实在平常。所谓“那夜似的好豆”“那夜似的好戏”,代表了作者对天真烂漫、自由有趣的童年美好的回忆,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表现对人生理想境界的渴望和追求。(能力拓展)分析文章中的景物描写及其作用一、考点解说景物描写指作者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景物的描写。如《社戏》第11段中,通过描写去看社戏途中的景物,突出“我”的迫切心情。分析文章中的景物描写及其作用是中考的常考点。二、主要设问方式①第x段或画线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第x段或画线句运用了景物描写的方法)②简要说出第x段景物描写的作用。三、技法攻略首先,明确是哪类景物描写。其次,结合语境指出景物描写的作用。常见的景物描写的作用主要有:(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或者提供人物活动的典型场景,有时也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2)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景物描写有时可以渲染一种特定的氛围,烘托人物的情趣、心境,表现人物的心理。(3)推动情节发展,为后文做铺垫。如《秋天的怀念》中,“窗外的树叶刷刷啦啦地飘落”的景物描写渲染了“我”悲凉的心境,同时也为后文写母亲“挡在窗前”做了铺垫。(4)借景抒情,寄托了人物的思想感情。如《秋天的怀念》最后一段对菊花的细致描写也寄托了作者对母亲浓浓的思念之情。(分层提分)题组A 基础过关练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行辈(xíng) 絮叨(xù) 船橹(lǔ) 蹉跎(cuō)B. 怠慢(dài) 烙印(lào) 家眷(juàn) 伛偻(lǒu)C. 凫水(fú) 旺相(xiāng) 屹立(yì) 潺潺(chán)D. 竹篙(gāo) 晌午(shǎng) 松懈(xiè) 舀水(yǎo)【答案】D【解析】A.“行辈”的“行”应读háng;B.“偻”应读lǚ;C.“旺相”的“相”应读xiàng;故选D。2. 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上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双喜所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这老头子很细心,一定要知道,会骂的。______大家议论之后,归结是不怕。他______骂,我们_____要他归还去年在岸边拾去的一枝枯桕树,_____当面叫他“八癞子”。A. 然而 即使 也 况且 B. 因而 如果 便 况且C. 然而 如果 便 而且 D. 因而 即使 也 而且【答案】C【解析】阅读语句可知,语句“……大家议论之后,归结是不怕”,与前面语句之间是转折关系,所以横线处应该填表示转折关系的关联词语“然而”;语句“他……骂,我们……要他归还去年在岸边拾去的一枝枯桕树”是假设关系,所以横线处应该填表示假设关系的关联词语“如果……便”;最后一句与前面语句是递进关系,所以横线处应该填表示递进关系的关联词语“而且”。故选C。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 “都回来了!那里会错。我原说过写包票的!”双喜在船头上忽而大声的说。B. 他们一面议论着戏子,或骂,或笑,一面加紧的摇船。C. “我们和好吧,”她说:“我们还是好朋友。”D. 吹到耳边来的又是横笛,很悠扬;我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答案】C【解析】C.句中冒号应为逗号。位于引文之前的“说”“道”后用冒号。位于引文之后的“说”“道”分两种情况:处于句末时,其后用句号;“说”“道”后还有其他成分时,其后用逗号。插在话语中间的“说”“道”后只能用逗号表示停顿。C错误。故选C。4.根据课文《社戏》内容,选出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 )A. 小说写船头看戏的感觉,表现“我”对社戏的陶醉;写月夜归航的情景,表现孩子们欢快的心情和摇船的本领。B. 小说的标题是“社戏”,这就点明了它的中心事件是“看社戏”,因此,作者花了很多笔墨来写社戏的内容。C. 课文成功地刻画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最突出的是双喜和六一公公。D. 这篇小说中,月下行船、船头看戏、月夜归航这三个片段写得富有诗情画意,充满了江南水乡的生活气息。【答案】B【解析】B.作者花在写社戏的笔墨并不多,更多的是写看戏途中和回家途中发生的一些乐趣。对于概括文章思想内容的题目,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去发掘作品的意蕴,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故选B。5.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保护并了解“社戏”这种传统艺术,是每个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B. 我们能否弘扬传统文化,关键在于各级部门的重视。C. 《社戏》的作者是闻名世界的中国作家鲁迅的作品。D. 《社戏》中有个聪明机智的人物双喜,文中对他有许多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答案】D【解析】A.语序不当,“保护并了解”的顺序不符合逻辑,应为“了解并保护”;B.两面对一面,应把“的”改为“是否”;C.搭配不当,去掉“的作者”或“的作品”。故选D。 6. 根据上文,填写在横线上的语句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②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③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④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A. ②④③① B. ③②①④ C. ①③④② D. ④①②③【答案】A【解析】此句段出自鲁迅先生的《故乡》一文,讲了“我”与小伙伴们去赵庄看戏的“途中见闻”,由嗅觉到视觉,由远处到近处,由景物到人物,船行人移,可根据地点变换的顺序去辨析排序。可参考课文,根据地点变换的顺序辨析。故选A。题组B 能力提升练1.阅读《社戏》选段,回答各题。【甲】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A)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乙】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吹到耳边来的又是横笛,很悠扬;我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不多久,松柏林早在船后了,船行也并不慢,但周围的黑暗只是浓,可知已经到了深夜。他们一面议论着戏子,或骂,或笑,一面加紧的摇船。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B)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彩起来。(1)用简要的语言分别概括【甲】、【乙】两段选文的内容。夜航看戏(夏夜行船);戏后归航(月下归航)。下面句中“回望”表现了“我”怎样的心情?如何理解“罩”字?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意思对即可得分)“回望”两字表现“我”依依不舍的心情;“罩”字通过视觉表现戏台如梦如幻的情景,再次以仙境比拟戏台,与来时情形呼应。表现了“我”对社戏的喜爱、留恋。(3)选文中(A)、(B)两句都写了船速之快,请从表现手法角度赏析这两句话。A句用动词“踊跃”来写山,把静态的连山写活了。以动写静,突出了船行之快,又衬出了“我”想看到社戏的急切心情。B句写老渔父的喝彩是侧面描写,通过旁观者的赞美来侧面衬托孩子们驾船技术的娴熟高超,突出归航速度之快。2.鲁迅文章中的语言富有表现力,请联系上下文,揣摩下列加点词,体会“我”当时的心理。(1)到下午,我的朋友都去了,戏已经开场了,我似乎听到锣鼓的声音,而且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似乎听到”“而且知道”等词,有声音,有画面,写出了“我”对社戏场景的丰富的想象,表现了“我”内心因无法亲临而产生的极度渴望与失落,富有童趣。 (2)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这些词,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我”因为终于可以去看社戏时的欢欣喜悦之情,充满童真。题组C 培优拔尖练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问题。①北京我没去过。②汪曾祺在《食豆饮水斋闲笔》之《蚕豆》中道:“北京人是不大懂吃新鲜蚕豆的。北京人爱吃扁豆、豇豆,而对蚕豆不赏识。”单从这一点上,我就不羡慕北京人。③我生在江北边,现居江南岸。江南江北蚕豆好,叫我如何不爱它?我爱吃新鲜蚕豆,尤其是现在。而在小时候,我却偏爱吃老蚕豆。④小时家贫,零食稀有。逢上年节日,若能装上半裤袋的蚕豆,我就什么都不去想了。这种把晒干的蚕豆,和着“油沙”炒熟,当零食吃的蚕豆,在我的故乡,并没有特别的称谓。蚕豆就叫蚕豆,“站不更名,坐不改姓”,像铁打的汉子,其硬无比。 ----牙齿不好的人,是难享这口福的。⑤边吃蚕豆边玩,最是有趣。显富,让伙伴瞧见,必定引来眼巴巴的问:吃么东西,把点我吃吃?⑥没吃呀。⑦没吃 ----?你把嘴张开给我看看。⑧连咽几口口水,还是留下了蛛丝马迹,无话可说了,只得把手伸进口袋,摸索好一阵子,撮出几粒蚕豆,说:给,剩的不多了。⑨把这一点点?⑩嫌少,有本事你就不要。等我要缩回手时,伙伴就一把把蚕豆抓走,自言自语地说:少吃多有味,多吃味不高。 还和弟弟比赛,看谁把蚕豆抛得高,并用嘴巴接住。输的一方,进贡蚕豆。这可是我的拿手好戏。弟弟输急了,拔腿就跑,我紧追不舍。捉住了,就从弟弟的口袋里狠狠地抓上一把,旋即逃之夭夭了。 童年,多像那田间地头的蚕豆花呀,花蝴蝶似的,那么的可爱,那么的美好。可惜,花开不多时,童年也转瞬即逝。 到了上中学,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格外钟情于蚕豆”,这一类的话,我只能放在心里,绝不会让同学们知道了。其时,学习到鲁迅先生的《社戏》,班里有位女同学长得小巧,眸子仿佛两粒“乌油油的罗汉豆”。于是,有好事的同学戏称她:“蚕豆”。不久,就在班上传开了。她是讨厌同学叫她“蚕豆”的。甚至,吃蚕豆都犯了她的忌讳。 而今忆及,我不禁哑然一笑。 这“一笑”,笑得我少年不在了,青年也不在了。人到中年,牙齿不再所向披靡,无所顾忌 ----怕冷怕热,欺软怕硬。幸好,蚕豆的吃法良多:焖炒、油炸、水煮、烧汤……都很好吃。 立夏时节,刚上市的蚕豆,嫩、糯、香、鲜。清人袁子才在《随园食单》中说:“新蚕豆之嫩者,以腌芥菜炒之甚妙,随采随吃方佳。”这种吃法,我没吃过。但对“随采随吃方佳”,倒是身同感受。 鲜嫩的蚕豆,我还是最喜欢烧汤吃。做法也很简单,蚕豆去皮,怕一不小心老去,不洗,立即到锅里。用大火再度烧开,把搅好的蛋液均匀地淋上,放盐,添油,撒少许葱花,即可食用。这道蚕豆蛋汤,好吃又好看。看在眼里,仿佛黄云朵朵,碧玉点点,“相看两不厌”。吃在嘴里,爽滑柔软,口味甚妙。遗憾的是,吃这道汤的时令太短暂了。故有蚕豆谣云:蚕豆青,蚕豆黄,青的嫩,老的黄,由青转黄太匆忙。其实,这是我一时兴起瞎编的。不过,蚕豆易老的确是事实。 是不是,有点奇怪蚕豆为何易老呢?想一想,也不难理解。先抄录一段竹峰君在《葫芦》里说的话: 相对其他果蔬,葫芦营养价值较低。给了好看的外表,哪能再给丰富的内涵,天下好事,岂能让葫芦占尽了? 借用上面的文字,稍加改变,给蚕豆易老找个理由吧: 相对其他果蔬,蚕豆营养价值较高。给了丰富的内涵,哪能再给太多的青春,天下好事,岂能让蚕豆占尽了?(1)全文以时间为序,联系第④- 段,分点概括作者与蚕豆相关的事情。小伙伴向“我”索要蚕豆、“我”和弟弟比赛抛吃蚕豆、中学时默默钟情于蚕豆、立夏时节爱吃蚕豆汤、给蚕豆编歌谣。(2)按照要求,完成下面两题。①赏析下面句中加点词的妙处。连咽几口口水,还是留下了蛛丝马迹,无话可说了,只得把手伸进口袋,摸索好一阵子,撮出几粒蚕豆,说:给,剩的不多了。“摸索”“撮出”两个动作描写,表明了“我”不情愿把炒蚕豆给伙伴吃的心理,表现了“我”对蚕豆的喜爱之情。②从修辞手法角度欣赏第 段中画线的句子。这道蚕豆蛋汤,好吃又好看。看在眼里,仿佛黄云朵朵,碧玉点点,“相看两不厌”。吃在嘴里,爽滑柔软,口味甚妙。运用比喻、引用的修辞手法,视觉、味觉描写相结合,生动形象地写出蚕豆蛋汤的色味俱全(好吃好看),抒发“我”对蚕豆蛋汤的喜爱之情。(3)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分析选文第 段的作用。内容上:将童年时光比作美丽可爱的蚕豆花,形象地表现了童年的美好、纯洁,留给作者许多甜蜜的回忆,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喜爱之情。结构上:对上文回忆的两件事进行简洁的总结,引出下文少年时期关于蚕豆的趣事。(承上启下)(4)回忆鲁迅先生的《社戏》,结合链接材料,说说两篇文章中作者通过“蚕豆”这一小小的物件抒发的感情有哪些异同。[链接材料]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鲁迅《社戏》)相同点:都抒发了对童年生活、青春岁月的留恋、怀念。不同点:《社戏》借对蚕豆的念念不忘表达了对平桥村老人孩子那份朴实、真挚的情感和农村特有风光、人与人和谐亲密关系的怀念,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蚕豆)一文还抒发了对时光流逝的伤感,对人生易老的遗憾。第01课 社戏(目标导航)学习目标 中考导航1.梳理情节,把握文章内容,体会旧时江南水乡的民风。 2.理解并学习文中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写法。 3.品味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4. 感受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童年自由生活的向往。 1.“归省”“行辈”“怠慢”“家眷”等是中考易考词语。 2.梳理故事情节是本文的重点,也是中考现代文阅读的易考点。 3. 分析文章中的景物描写是中考的常考知识点。(知识精讲)知识点01 文题解读“社”在绍兴指一种居住区域,“社戏”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标题 。【微点拨】社戏社戏是中国农村举行迎神赛会或岁时节庆时所演的戏,在江南尤为盛行。“社”古时指土地神和祭土地神的地方、日子、祭礼等,后也用来指一种居住区域。旧时农村在春秋两季要祭社,春祭为“春社”,祈求五谷丰登;秋祭为“秋社”,庆贺一年丰收,酬报土地神。绍兴后来发展为以演戏来祭社,这时演出的戏便叫“社戏”,因为每年要演,亦称“年规戏”。后来,社戏不限于祭祀土地神,演社戏的时间亦不限于春秋两季。【知识拓展】标题的作用1.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表明文章的背景或时间;2.揭示文章的主题;3.提示行文的线索;4.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激发阅读兴趣。知识点02 文体知识小说小说是以 为中心,通过 和 来展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从而广泛地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三要素: 、 和 。是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重要手段。小说中的人物大多是作者虚构的,但这种虚构又往往借助一个或多个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原型,是作者把现实生活中不同原型的某些特征加以糅合熔铸而成的。因此,小说所刻画的人物被称为“ ”。知识点03 作者作品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 家、 家和 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散文集《 》,散文诗集《 》,小说集《 》、《 》,杂文集《 》、《 》等。【知识拓展】相关背景本文选自《呐喊》(《鲁迅全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有删节。文章写于1922年,当时辛亥革命已过去十余年,但由于革命不够彻底,当时的中国仍处于封建军阀的统治之下,战乱依旧,民不聊生,社会混乱。目睹此情此景,鲁迅深有感触。在这期间,鲁迅写了不少回忆故乡的作品,这些作品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通过可爱的故乡与黑暗的社会的对比,表达自己对光明前景的向往和人与人之间淳朴关系的追求。《社戏》就是其中一篇。知识点04 字词积累1.字音:惮(dàn) 踱(duó) 棹(zhào) 归省(xǐng) 行(háng)辈 怠慢(dài )撺掇(cuān duo) 凫(fú)水 橹(lǔ) 旺相(xiàng) 撮(cuō) 乌桕(jiù) 潺潺(chán) 絮叨(xù dao) 弥(mí)散 缥缈(piāo miǎo) 家眷(juàn) 舀(yǎo)水 蹿( cuān) 钳子(qián) 竹篙(gāo) 癞(lài) 2.词义:归省:指出嫁的女儿回两家看望父母。行辈:排行与辈分。撺掇:从旁鼓动人做某事。凫水:游泳。絮叨:翻来覆去地说。依稀:隐隐约约。纠葛(gé):纠缠不清的事情;纠纷。宛转,悠扬:这里是形容笛声的曲折和谐,优美动听。自失:(听得出神)忘了自己。弥散:弥漫消散。漂渺,通常写作“缥缈”“飘渺”,隐隐约约,若有若无。撮:用手指捏取细碎的东西。向午:将近中午。 【即学即练1】下列加点字注音、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C )A. 归省(xǐng) 家誊(juàn) 桕树(jiù)B. 潺潺(chán) 凫水(fú) 棹船(dào)C. 行辈(háng) 叉港(chà) 旺相(xiàng)D. 不惮(dàn) 撺掇(cuān) 船蓬(péng)知识点05 重点梳理1.课文开头说平桥村是“我”的乐土,请概括出其中的原因。2.阅读第五段,分析 “ 我 ” 看社戏前有哪些波折?3.“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这句话有什么表达效果?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连山”比作“兽脊”,从 角度写出了儿童眼里月色朦胧时连山的形态。“淡的”写出夜间山峦的颜色,与“铁”的颜色相似。“起伏”写出 的形态。“踊跃”在这里是 的意思,化静为动,使得静态的山呈现出动态,写出了在行船上看山这一特定的情景。一个“跑”字,照应了第10段的“ ”字,从侧面写出了 。“但我却还以为船慢”表现出“我” 心情。【微点拨】赏析句子答题模板本句运用 …… 的修辞手法(或描写方法或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 ,表达了作者(或人物) …… 的感情。【即学即练2】“最惹眼的是屹立在庄外临河的空地上的一座戏台,模胡在远处的月夜中,和空间几乎分不出界限,我疑心画上见过的仙境,就在这里出现了。”把戏台比作“仙境”有什么表达放果?4.从第 18- - 21 段来看,“我”急切要看的社戏好看吗?5.“偷”,一般是遭人唾弃的行为,那么在课文中,小伙伴们“偷”豆是好还是坏呢?结合相关内容谈谈你的看法。6.双喜是小伙伴中的代表人物,试分析他的性格特征。(1) 。看戏前,当“我”因不能去看戏而沮丧时,其他小伙伴都叹息而且表同情,而双喜却“大悟似的”提出可行的建议。当外祖母和母亲还有些不放心时,双喜又马上表示“写包票”。航船出发时,双喜“拔前篙”。第二天面对六一公公的质问他坦然承认,并机智地转换话题。这些都表现了他的聪明、热情、机灵、能干。(2) 。看戏后,归航途中,在偷了阿发家的豆后,双喜害怕阿发的娘哭骂,又和大家去偷了六公公的,表现了他心细如发,善于为他人着想的特点。【即学即练3】不料六一公公竟非常感激起来,将大拇指一翘,得意的说道……(被人偷了豆,六一公公为什么还要“感激”?)知识点06 主旨点睛本文以“ ”为线索,叙写了 的经历,刻画了一群 ,表现了劳动人民 、 、 、 的美好品德,展示了农村自由天地中充满了诗情画意的生活画卷,表达了作者对对童年生活的 和对美好生活的 ,同时流露出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即学即练4】课文结尾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对这个结尾应该怎样理解?(能力拓展)分析文章中的景物描写及其作用一、考点解说景物描写指作者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景物的描写。如《社戏》第11段中,通过描写去看社戏途中的景物,突出“我”的迫切心情。分析文章中的景物描写及其作用是中考的常考点。二、主要设问方式①第x段或画线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第x段或画线句运用了景物描写的方法)②简要说出第x段景物描写的作用。三、技法攻略首先,明确是哪类景物描写。其次,结合语境指出景物描写的作用。常见的景物描写的作用主要有:(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或者提供人物活动的典型场景,有时也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2)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景物描写有时可以渲染一种特定的氛围,烘托人物的情趣、心境,表现人物的心理。(3)推动情节发展,为后文做铺垫。如《秋天的怀念》中,“窗外的树叶刷刷啦啦地飘落”的景物描写渲染了“我”悲凉的心境,同时也为后文写母亲“挡在窗前”做了铺垫。(4)借景抒情,寄托了人物的思想感情。如《秋天的怀念》最后一段对菊花的细致描写也寄托了作者对母亲浓浓的思念之情。(分层提分)题组A 基础过关练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行辈(xíng) 絮叨(xù) 船橹(lǔ) 蹉跎(cuō)B. 怠慢(dài) 烙印(lào) 家眷(juàn) 伛偻(lǒu)C. 凫水(fú) 旺相(xiāng) 屹立(yì) 潺潺(chán)D. 竹篙(gāo) 晌午(shǎng) 松懈(xiè) 舀水(yǎo)2. 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上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双喜所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这老头子很细心,一定要知道,会骂的。______大家议论之后,归结是不怕。他______骂,我们_____要他归还去年在岸边拾去的一枝枯桕树,_____当面叫他“八癞子”。A. 然而 即使 也 况且 B. 因而 如果 便 况且C. 然而 如果 便 而且 D. 因而 即使 也 而且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 “都回来了!那里会错。我原说过写包票的!”双喜在船头上忽而大声的说。B. 他们一面议论着戏子,或骂,或笑,一面加紧的摇船。C. “我们和好吧,”她说:“我们还是好朋友。”D. 吹到耳边来的又是横笛,很悠扬;我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4.根据课文《社戏》内容,选出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 )A. 小说写船头看戏的感觉,表现“我”对社戏的陶醉;写月夜归航的情景,表现孩子们欢快的心情和摇船的本领。B. 小说的标题是“社戏”,这就点明了它的中心事件是“看社戏”,因此,作者花了很多笔墨来写社戏的内容。C. 课文成功地刻画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最突出的是双喜和六一公公。D. 这篇小说中,月下行船、船头看戏、月夜归航这三个片段写得富有诗情画意,充满了江南水乡的生活气息。5.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保护并了解“社戏”这种传统艺术,是每个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B. 我们能否弘扬传统文化,关键在于各级部门的重视。C. 《社戏》的作者是闻名世界的中国作家鲁迅的作品。D. 《社戏》中有个聪明机智的人物双喜,文中对他有许多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6. 根据上文,填写在横线上的语句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②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③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④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A. ②④③① B. ③②①④ C. ①③④② D. ④①②③题组B 能力提升练1.阅读《社戏》选段,回答各题。【甲】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A)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乙】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吹到耳边来的又是横笛,很悠扬;我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不多久,松柏林早在船后了,船行也并不慢,但周围的黑暗只是浓,可知已经到了深夜。他们一面议论着戏子,或骂,或笑,一面加紧的摇船。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B)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彩起来。(1)用简要的语言分别概括【甲】、【乙】两段选文的内容。(2)下面句中“回望”表现了“我”怎样的心情?如何理解“罩”字?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3)选文中(A)、(B)两句都写了船速之快,请从表现手法角度赏析这两句话。2.鲁迅文章中的语言富有表现力,请联系上下文,揣摩下列加点词,体会“我”当时的心理。(1)到下午,我的朋友都去了,戏已经开场了,我似乎听到锣鼓的声音,而且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2)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题组C 培优拔尖练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问题。①北京我没去过。②汪曾祺在《食豆饮水斋闲笔》之《蚕豆》中道:“北京人是不大懂吃新鲜蚕豆的。北京人爱吃扁豆、豇豆,而对蚕豆不赏识。”单从这一点上,我就不羡慕北京人。③我生在江北边,现居江南岸。江南江北蚕豆好,叫我如何不爱它?我爱吃新鲜蚕豆,尤其是现在。而在小时候,我却偏爱吃老蚕豆。④小时家贫,零食稀有。逢上年节日,若能装上半裤袋的蚕豆,我就什么都不去想了。这种把晒干的蚕豆,和着“油沙”炒熟,当零食吃的蚕豆,在我的故乡,并没有特别的称谓。蚕豆就叫蚕豆,“站不更名,坐不改姓”,像铁打的汉子,其硬无比。 ----牙齿不好的人,是难享这口福的。⑤边吃蚕豆边玩,最是有趣。显富,让伙伴瞧见,必定引来眼巴巴的问:吃么东西,把点我吃吃?⑥没吃呀。⑦没吃 ----?你把嘴张开给我看看。⑧连咽几口口水,还是留下了蛛丝马迹,无话可说了,只得把手伸进口袋,摸索好一阵子,撮出几粒蚕豆,说:给,剩的不多了。⑨把这一点点?⑩嫌少,有本事你就不要。等我要缩回手时,伙伴就一把把蚕豆抓走,自言自语地说:少吃多有味,多吃味不高。 还和弟弟比赛,看谁把蚕豆抛得高,并用嘴巴接住。输的一方,进贡蚕豆。这可是我的拿手好戏。弟弟输急了,拔腿就跑,我紧追不舍。捉住了,就从弟弟的口袋里狠狠地抓上一把,旋即逃之夭夭了。 童年,多像那田间地头的蚕豆花呀,花蝴蝶似的,那么的可爱,那么的美好。可惜,花开不多时,童年也转瞬即逝。 到了上中学,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格外钟情于蚕豆”,这一类的话,我只能放在心里,绝不会让同学们知道了。其时,学习到鲁迅先生的《社戏》,班里有位女同学长得小巧,眸子仿佛两粒“乌油油的罗汉豆”。于是,有好事的同学戏称她:“蚕豆”。不久,就在班上传开了。她是讨厌同学叫她“蚕豆”的。甚至,吃蚕豆都犯了她的忌讳。 而今忆及,我不禁哑然一笑。 这“一笑”,笑得我少年不在了,青年也不在了。人到中年,牙齿不再所向披靡,无所顾忌 ----怕冷怕热,欺软怕硬。幸好,蚕豆的吃法良多:焖炒、油炸、水煮、烧汤……都很好吃。 立夏时节,刚上市的蚕豆,嫩、糯、香、鲜。清人袁子才在《随园食单》中说:“新蚕豆之嫩者,以腌芥菜炒之甚妙,随采随吃方佳。”这种吃法,我没吃过。但对“随采随吃方佳”,倒是身同感受。 鲜嫩的蚕豆,我还是最喜欢烧汤吃。做法也很简单,蚕豆去皮,怕一不小心老去,不洗,立即到锅里。用大火再度烧开,把搅好的蛋液均匀地淋上,放盐,添油,撒少许葱花,即可食用。这道蚕豆蛋汤,好吃又好看。看在眼里,仿佛黄云朵朵,碧玉点点,“相看两不厌”。吃在嘴里,爽滑柔软,口味甚妙。遗憾的是,吃这道汤的时令太短暂了。故有蚕豆谣云:蚕豆青,蚕豆黄,青的嫩,老的黄,由青转黄太匆忙。其实,这是我一时兴起瞎编的。不过,蚕豆易老的确是事实。 是不是,有点奇怪蚕豆为何易老呢?想一想,也不难理解。先抄录一段竹峰君在《葫芦》里说的话: 相对其他果蔬,葫芦营养价值较低。给了好看的外表,哪能再给丰富的内涵,天下好事,岂能让葫芦占尽了? 借用上面的文字,稍加改变,给蚕豆易老找个理由吧: 相对其他果蔬,蚕豆营养价值较高。给了丰富的内涵,哪能再给太多的青春,天下好事,岂能让蚕豆占尽了?(1)全文以时间为序,联系第④- 段,分点概括作者与蚕豆相关的事情。(2)按照要求,完成下面两题。①赏析下面句中加点词的妙处。连咽几口口水,还是留下了蛛丝马迹,无话可说了,只得把手伸进口袋,摸索好一阵子,撮出几粒蚕豆,说:给,剩的不多了。②从修辞手法角度欣赏第 段中画线的句子。这道蚕豆蛋汤,好吃又好看。看在眼里,仿佛黄云朵朵,碧玉点点,“相看两不厌”。吃在嘴里,爽滑柔软,口味甚妙。(3)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分析选文第 段的作用。(4)回忆鲁迅先生的《社戏》,结合链接材料,说说两篇文章中作者通过“蚕豆”这一小小的物件抒发的感情有哪些异同。[链接材料]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鲁迅《社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01课 社戏(学生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同步精品讲义(部编版).docx 第01课 社戏(教师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同步精品讲义(部编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