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02课 回延安(目标导航)学习目标 中考导航1.结合时代背景,感知诗歌内容,了解“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理解诗歌中的地域文化特点。 2.掌握比兴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体会本诗的语言风格。 3.体会诗人对母亲“延安”的深情,培养爱国情操。 1.“铺”“糜”等是中考易考词语。 2.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是中考诗歌阅读的常考点。 3.赏析现代诗歌的语言是中考的易考点。(知识精讲)知识点01 文题解读“回”表明诗人曾经去过延安,写出了诗人对延安的深厚感情;“延安”交代了地点,也是诗歌所要表现的对象。标题简练通俗,概括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同时又是文章的行文线索。【知识拓展】信天游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单独立的意思,有的几节构成一组,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信天游形式自由,常用来抒情、亦可叙事。注意运用比兴手法,贴切、自然,增强了诗的音乐性;联想丰富,感情深切。知识点02 作者作品贺敬之(1924—)现代诗人、剧作家。山东峄县(今枣庄市)人。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 1945年,鲁艺集体创作了歌剧《白毛女》,文学剧本由贺敬之、丁毅执笔。主要诗歌集有《朝阳花开》、《乡村的夜》、《放歌集》、《雷锋之歌》、《贺敬之诗选》等。【知识拓展】相关背景本文选自《贺敬之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1940年至1946年,贺敬之在延安学习、工作,与当地军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但由于革命不够彻底,当时的中国仍处于封建军阀的统治之下,战乱依旧,民不聊生,1956年,贺敬之回到阔别10年的延安,参加西北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看到延安的巨大变化,无限兴奋喜悦,因此写了这首诗,抒发了对延安的深切怀念,对党和人民的无限热爱。知识点03 字词积累1.字音:盏(zhǎn) 登时(dēng) 糜子(méi) 油馍(mó) 脑畔(pàn) 眼眶(kuàng) 2.词义:几回回:一回又一回。陕北方言里,量词的构成方式往往用叠字,表示数量多。登时:立刻。糜子:一种形状像小米的没有黏性的黍类谷物。脑畔上:课文指窑洞的顶上。留脚印:课文中意思是,毛主席在哪里住过,留下了革命的足迹。【即学即练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1)白羊肚( )手巾红腰带(2)东山的méi( )子西山的谷(3)满yáo( )里围得不透风(4)二十里铺( )送过柳林铺迎(1)dǔ (2)糜 ( 3)窑 (4)pù知识点04 重点梳理1.“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两句有什么联系?主要采用了什么手法?以羊羔吃奶喻“我”吃米饭,先说羊羔吃奶之事,以引出“我”吃延安小米长大之事。这里主要采用了比兴的手法,写出了延安对“我”的恩情。【即学即练2】品味下列诗句,说说修辞手法的使用所产生的表达效果。(1)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千声万声”所表现的是连声呼唤,“千”“万”是夸张,极写其呼唤声之多、之密。“母亲延安”直接把延安称作母亲,是比喻手法,表现亲切和敬意。(2)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唱”“笑”“招”是描写动作和表情的,这是拟人手法的连用,赋予“杜甫川”“柳林铺”“红旗”人的行为,既渲染了欢乐的气氛,又将诗人回延安途中急切、喜悦的心情烘托得淋漓尽致。2.“手把手儿教会了我”,延安母亲到底教会了诗人什么?诗人在延安,学到了生产斗争的本领,学到了文化知识,更学到了革命精神。“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就是具体形象的概括。哺育着诗人长大的不光是延安的“小米饭”,更有延安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和革命传统。3.诗人为什么要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来写这首诗?“信天游”结构简单,形式灵活,节奏活泼,善用比兴,直抒胸臆,便于抒发诗人激动、热爱的思想感情。“信天游”是陕北民歌形式,延安属于陕北地区,也是信天游流行的地方,再加上诗歌内容写的又是回延安的情景,所以诗人用“信天游”的形式来抒写自己的思想感情,显得更加亲切自然。4.这首诗体现了哪些民俗内涵?①具有陕北特色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如“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白生生的窗纸红窗花”等,是陕北乡村独有的景观。②打上革命记号的新民俗。如 “红旗飘飘把手招”“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杨家岭的红旗高高地飘”“枣园的灯光照人心”等描写,都带有红色意象,是那个年代的诗歌中经常见到的。③具有陕北地方特色的人物形象、人物语言和人物行为。如 “白羊肚手巾红腰带”“老爷爷进门气喘得紧:‘我梦见鸡毛信来———可真见亲人……’”等,都是简笔勾勒,显出人物的 “土气”,同样具有民俗意义。知识点05 主旨点睛本诗是一首以“信天游”的形式写诗人阔别十年回到延安,看到延安的巨大变化时无比兴奋和喜悦的心情,抒发了对革命圣地延安的深切怀念、对党和人民的无限热爱之情。 【即学即练3】这首诗的抒情具有怎样的特点?这首诗抒情性总的特点是:直白、热烈、豪迈。(能力拓展)赏析现代诗歌的语言1.考点解说诗歌的语言具有凝练性、音乐性、跳跃性等特点。如本诗中“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两句一节,上句中的“谷”和下句中的“书”押“u”韵,且句式整齐。这种押韵的方式,使诗歌读起来有一种抑扬顿挫的音乐美,能更好地表现诗人的情感。赏析现代诗歌的语言是中考的易考点。2.考查类型(1)炼字类;(2)分析修辞手法类;(3)分析语言风格类3.答题模式炼字类:(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分析修辞手法类:(1)指出所用的修辞手法;(2)结合诗句具体分析;(3)指出该修辞手法的作用及其表达的情感主旨。分析语言风格类:(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分层提分)题组A 基础过关练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糜子(mí) 延安(yán) 柳林铺(pù) 树梢(shāo)B. 心窝(wō) 白羊肚(dù) 油馍(mó) 脑畔(pàn)C. 肩膀(bǎng) 眼眶(kuāng) 登时(dēng) 赤卫军(chì)D. 气喘(chuǎn) 浪花(làng) 明镜(jìng) 高潮(cháo)【答案】D【解析】A.“糜子”的“糜”应读“méi”;B.“白羊肚”的“肚”应读“dǔ”;C.“眼眶”的“眶”应读“kuàng”。故选D。 2.下列词语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A. 历害 心窝 呼唤 红旗飘飘B. 羊羔 革命 脚步 天南海北C. 浪花 发展 高潮 鸡毛信D. 欢喜 窗花 头顶 杨家岭【答案】A【解析】A.错误,“历害”应为“厉害”。故选A。 3.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立刻)B. 脑畔上还响着脚步声(头上)C. 我梦见鸡毛信来——可真见亲人……(一种粘附有鸡毛以表示需要迅速传递的紧急信件)D. 天南海北想着你……(相距遥远的不同地方)【答案】B【解析】B.“脑畔上”在这里指窑洞的顶上。故选B。4.下列句子运用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 枣园的灯光照人心,延河滚滚喊“前进”!(比喻)B. 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夸张)C. 白羊肚手巾红腰带,亲人们迎过延河来。(借代)D. 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拟人)【答案】A【解析】A.“喊”拟人化的词语,拟人的修辞,写出了河水汹涌的情态,不是比喻的修辞,而是拟人修辞;B.“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夸张的修辞,形象写出了“我”的激动和喜悦;C.“白羊肚手巾红腰带”用具有地域特色的着装借代陕西的乡亲,借代的修辞;D.“唱、笑、招”等拟人化的修辞,写出了回延安的高兴和激动。故选A。 5. 下面的诗句采用了比兴手法的一项是( )A. 米酒油馍木炭火,团团围定炕上坐。B. 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C. 十年来革命大发展,说不尽这三千六百天……D. 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答案】D【解析】D.用“树梢树枝树根根”来引出歌咏对象“亲人”。因此这句采用了比兴的手法。故D正确。6. 下列各句对比兴手法的作用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借树梢、树枝、树根的密不可分,来比喻这里的革命战士团结。)B. 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如同羊羔吮吸着乳汁,眼望着妈妈,是母亲用乳汁养育了孩子,是延安的小米饭使诗人成长,写出了延安对自己的养育之恩。)C.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先说山上的产物,以引起下文的“红旗”和“书”,“红旗”和“书”是“我”当年在延安的斗争生活和学习生活的写照。)D. 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地飘,革命万里起高潮!(歌颂了党的领导,以红旗飘引起说革命事业的发展。)【答案】A【解析】 这里借树梢、树枝、树根的密不可分,来比喻“我”和延安及延安亲人密不可分的关系。故选A。 题组B 能力提升练1.阅读课内语段,回答问题。亲人见了亲人面,欢喜的眼泪眼眶里转。“保卫延安你们费了心,白头发添了几根根。”团支书又领进社主任,当年的放羊娃如今长成人。白生生的窗纸红窗花,娃娃们争抢来把手拉。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十年来革命大发展,说不尽这三千六百天。……(1)用简洁的文字概括选段的主要内容。写与延安亲人欢聚的感人场面。(2)画线的诗句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神态描写。此处无声胜有声,表现出双方情感交融的热烈情景。(3)“争抢”,《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解释为“争着抢夺;争夺”,是一个中性词语,诗句中使用“争抢”一词,有什么表达效果?写出了孩子们的天真活泼,显示了亲人团聚时的高兴心情。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问题。信天游·寻觅我在那青天上,寻觅远去的童年,白云悠悠无言地走,留下蔚蓝的天;我在那山沟里,追踪流逝的岁月,风沙茫茫悄悄去,留下皱纹千线;大雁听过我的歌,白云抚过我的脸,山丹丹花开花又落,落下红一片;窑洞留下我的梦,信天游带着我的情,天上星星一点点,思恋到天边。信天游多用比兴,用微小的事物来寄托情感,渲染气氛。本文中作者列举了哪些事物来传情达意?白云,蓝天,风沙,大雁,山丹丹花,窑洞。(2)这首信天游题目为“寻觅”,联系全诗,说说作者寻觅的是什么?作者所寻觅的,既有对远去童年的追忆,也有对逝去光阴的感叹,更有对窑洞生活的追忆与不舍。题组C 培优拔尖练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问题。陕北的山①陕北真是一个神奇而美妙的地方。说它神奇而美妙,并不只是因为它的地下埋藏了多少石油、煤炭、天然气等富集的矿产资源,也不只是因为它的地上盛产了多少瓜果梨枣、五谷杂粮等绿色食品,更不只是因为生于斯长于斯的那些纯朴善良的山民们和世世代代涌现出的英雄人物,而更多的则是因为它的山——神奇而美妙的陕北的山! ②我常常怀疑造物主将世界上所有的山都堆在了地球的这一隅,使陕北成了山的世界、山的海洋!抬头是山,低头也是山;吃的是山,住的还是山。山是生存在这片广袤大地上的人们的物质和精神寄托,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命源泉(1)。 ③我生在陕北,长在陕北,曾经和陕北的山零距离地亲吻过。在这茫茫的大山深处,我扶过犁,拾过粪;吞过糠,咽过菜;淌过汗,流过泪。一切都是那么无助,那么渺茫。我对生我养我的陕北的山,鄙视过,厌倦过,一度竟然埋怨起我的祖先为什么不把自己定居在广阔的平原上、浩瀚的大海边、秀丽的江南间,而偏偏要将家安在这贫瘠清苦偏远落后的千山万壑中,使得日后的子孙们在这里永远地受苦受难,千回百转走不出大山,享受不到山外精彩世界的生活!我甚至怨恨大山,诅咒大山,盼望有一天天崩地裂,将这茫茫大山夷为平地;或者乞求上苍有朝一日将这些绵绵山峦搬到天的尽头,使这里的人们再也不要受苦受难了。 ④但是现在想来,我那时是多么的无知,多么的任性,多么的忘本!如果当初没有汲取大山的营养,没有经过大山的磨砺,没有遵循大山的教诲,我不可能体格健壮、意志顽强,更不可能走出大山。 ⑤当你登上高高的山巅,举目四望,视野所及,苍苍茫茫,一望无际。那数不清的梁峁,千姿百态,形状各异,像条条巨蟒,像只只雄狮,像头头大象,像个个巨人……盘踞在这广袤的黄土高原上,正蓄势待发。那层峦叠嶂的山脉,仿佛是大海的波涛,一浪接着一浪,汹涌不退,大有排山倒海之势。总之,任凭你怎么想象,想象什么就是什么。 ⑥陕北的山胸襟开阔,无私无畏,可以容纳世界的一切,包容人间万象。如果你走错了路,做错了事,它并不记恨你、抛弃你,依然像慈祥的母亲一样,紧紧地把你揽在怀里(2),教育你、鼓励你、引领你重新振作精神,在人生的道路上继续前进。夜晚,睡在大山里就像睡在慈母的怀抱一样,是那样的温馨,那样的甜蜜(3)。 ⑦如果你坐在高高的山巅,细细地观察,认真地品味,这广袤的高原就像一泓清澈的湖水,一尘不染。没有喧闹,没有嘈杂,一片寂静,远处偶尔传来几声鸡鸣、狗吠、鸟叫、机器声,升腾起几缕袅袅炊烟,使空旷寂静的大山显得更加静寂。如果你疲惫了,烦恼了,不妨走进大山,走上这高高的山梁,在那儿坐一坐,歇一歇,躺一躺,吸一吸清新的空气,接受一下山风的抚摸(4),你的精神会顿时为之一振,心灵得到了净化,一切疲倦和烦恼早已抛到九霄云外,蓦然有一种返璞归真的感觉。 ⑧我忽然明白了,陕北这块贫瘠的土地上,为什么走出了像李自成、刘志丹、谢子长这样的无数英雄豪杰和革命志士;为什么产生了那么多悲欢离合的动人故事和百唱不厌的像《走西口》、《东方红》等信天游歌曲;为什么毛泽东主席将长征的落脚点、抗日战争的出发点、解放战争的总后方选在了陕北,而且在这里一住就是13年;为什么陕北人是那样的豪放,那样的纯朴,那样的勤劳,那样的坚强! (1)在文章第①段中,“陕北的山”的特点是神奇而美妙,体现这一特点的段落是②(只填序号)(2)选段的最后一段是作者的感悟,它具有深化主题的作用,选段的最后一句的感悟的内涵是陕北的山养育和熏陶了这块土地上的人民。(3) 文章第③段写对山的鄙视、厌倦和怨恨,后面部分写对山的赞美,这种表现方法叫欲扬先抑(先抑后扬)其作用是为了在后面更加强烈地表达对“陕北的山”的赞美之情。(4)在贺敬之的《回延安》中有这样的诗句“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在本文划横线的句子中,也有类似表达对土地情感的句子,它是(3)(只填序号)。2.学习《回延安》这首诗后,班级拟开展一次以“继承前辈遗志,感受延安精神”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列任务。(1)为了激发同学们的参与热情,请你为本次活动设计一条宣传标语。(示例)追思革命前辈奋斗历史,感悟延安精神丰富内蕴。(2)请仿照示例再设计两种活动形式。活动形式一:开展“感受延安精神”诗歌朗诵会活动形式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活动形式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示例)举办以“歌颂延安精神”为主题的征文比赛 举办以“牢记革命传统”为主题的报告会(3)关于“继承前辈遗志,感受延安精神”,你有哪些感悟?请谈谈。(示例)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面临的困难很多,不仅要面对艰难的形势、困难的生活,甚至还要在党的事业与家庭、亲人乃至生命之间进行抉择。中国共产党人正是因为怀揣着实现国家和民族伟大复兴的崇高理想,才能坚定信念,前赴后继,不计个人得失,在困难的环境下,依然义无反顾,投身于国家和人民的解放事业中。在今天这样优越的生活条件下,我们应该明白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从而更加努力、积极地工作、学习。第02课 回延安(目标导航)学习目标 中考导航1.结合时代背景,感知诗歌内容,了解“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理解诗歌中的地域文化特点。 2.掌握比兴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体会本诗的语言风格。 3.体会诗人对母亲“延安”的深情,培养爱国情操。 1.“铺”“糜”等是中考易考词语。 2.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是中考诗歌阅读的常考点。 3.赏析现代诗歌的语言是中考的易考点。(知识精讲)知识点01 文题解读“回”表明诗人曾经去过延安,写出了诗人对延安的深厚感情;“延安”交代了地点,也是诗歌所要表现的对象。标题 ,同时 。【知识拓展】信天游信天游,也叫“ ”,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单独立的意思,有的几节构成一组,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信天游形式 ,常用来 、亦可 。注意运用 手法,贴切、自然,增强了诗的音乐性;联想丰富,感情深切。知识点02 作者作品贺敬之(1924—)现代 、 。山东峄县(今枣庄市)人。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 1945年,鲁艺集体创作了歌剧《 》,文学剧本由贺敬之、丁毅执笔。主要诗歌集有《朝阳花开》、《乡村的夜》、《放歌集》、《 》、《 》等。【知识拓展】相关背景本文选自《贺敬之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1940年至1946年,贺敬之在延安学习、工作,与当地军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但由于革命不够彻底,当时的中国仍处于封建军阀的统治之下,战乱依旧,民不聊生,1956年,贺敬之回到阔别10年的延安,参加西北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看到延安的巨大变化,无限兴奋喜悦,因此写了这首诗,抒发了对延安的深切怀念,对党和人民的无限热爱。知识点03 字词积累1.字音:盏(zhǎn) 登时(dēng) 糜子(méi) 油馍(mó) 脑畔(pàn) 眼眶(kuàng) 2.词义:几回回:一回又一回。陕北方言里,量词的构成方式往往用叠字,表示数量多。登时:立刻。糜子:一种形状像小米的没有黏性的黍类谷物。脑畔上:课文指窑洞的顶上。留脚印:课文中意思是,毛主席在哪里住过,留下了革命的足迹。【即学即练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1)白羊肚( )手巾红腰带(2)东山的méi( )子西山的谷(3)满yáo( )里围得不透风(4)二十里铺( )送过柳林铺迎知识点04 重点梳理1.“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两句有什么联系?主要采用了什么手法?【即学即练2】品味下列诗句,说说修辞手法的使用所产生的表达效果。(1)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2)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2.“手把手儿教会了我”,延安母亲到底教会了诗人什么?3.诗人为什么要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来写这首诗?4.这首诗体现了哪些民俗内涵?知识点05 主旨点睛本诗是一首以“ ”的形式写诗人阔别十年回到延安,看到延安的巨大变化时的心情,抒发了 之情。 【即学即练3】这首诗的抒情具有怎样的特点?这首诗抒情性总的特点是:(能力拓展)赏析现代诗歌的语言1.考点解说诗歌的语言具有凝练性、音乐性、跳跃性等特点。如本诗中“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两句一节,上句中的“谷”和下句中的“书”押“u”韵,且句式整齐。这种押韵的方式,使诗歌读起来有一种抑扬顿挫的音乐美,能更好地表现诗人的情感。赏析现代诗歌的语言是中考的易考点。2.考查类型(1)炼字类;(2)分析修辞手法类;(3)分析语言风格类3.答题模式炼字类:(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分析修辞手法类:(1)指出所用的修辞手法;(2)结合诗句具体分析;(3)指出该修辞手法的作用及其表达的情感主旨。分析语言风格类:(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分层提分)题组A 基础过关练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糜子(mí) 延安(yán) 柳林铺(pù) 树梢(shāo)B. 心窝(wō) 白羊肚(dù) 油馍(mó) 脑畔(pàn)C. 肩膀(bǎng) 眼眶(kuāng) 登时(dēng) 赤卫军(chì)D. 气喘(chuǎn) 浪花(làng) 明镜(jìng) 高潮(cháo)2.下列词语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A. 历害 心窝 呼唤 红旗飘飘B. 羊羔 革命 脚步 天南海北C. 浪花 发展 高潮 鸡毛信D. 欢喜 窗花 头顶 杨家岭3.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立刻)B. 脑畔上还响着脚步声(头上)C. 我梦见鸡毛信来——可真见亲人……(一种粘附有鸡毛以表示需要迅速传递的紧急信件)D. 天南海北想着你……(相距遥远的不同地方)4.下列句子运用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 枣园的灯光照人心,延河滚滚喊“前进”!(比喻)B. 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夸张)C. 白羊肚手巾红腰带,亲人们迎过延河来。(借代)D. 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拟人)5. 下面的诗句采用了比兴手法的一项是( )A. 米酒油馍木炭火,团团围定炕上坐。B. 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C. 十年来革命大发展,说不尽这三千六百天……D. 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6. 下列各句对比兴手法的作用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借树梢、树枝、树根的密不可分,来比喻这里的革命战士团结。)B. 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如同羊羔吮吸着乳汁,眼望着妈妈,是母亲用乳汁养育了孩子,是延安的小米饭使诗人成长,写出了延安对自己的养育之恩。)C.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先说山上的产物,以引起下文的“红旗”和“书”,“红旗”和“书”是“我”当年在延安的斗争生活和学习生活的写照。)D. 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地飘,革命万里起高潮!(歌颂了党的领导,以红旗飘引起说革命事业的发展。)题组B 能力提升练1.阅读课内语段,回答问题。亲人见了亲人面,欢喜的眼泪眼眶里转。“保卫延安你们费了心,白头发添了几根根。”团支书又领进社主任,当年的放羊娃如今长成人。白生生的窗纸红窗花,娃娃们争抢来把手拉。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十年来革命大发展,说不尽这三千六百天。……(1)用简洁的文字概括选段的主要内容。(2)画线的诗句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3)“争抢”,《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解释为“争着抢夺;争夺”,是一个中性词语,诗句中使用“争抢”一词,有什么表达效果?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问题。信天游·寻觅我在那青天上,寻觅远去的童年,白云悠悠无言地走,留下蔚蓝的天;我在那山沟里,追踪流逝的岁月,风沙茫茫悄悄去,留下皱纹千线;大雁听过我的歌,白云抚过我的脸,山丹丹花开花又落,落下红一片;窑洞留下我的梦,信天游带着我的情,天上星星一点点,思恋到天边。信天游多用比兴,用微小的事物来寄托情感,渲染气氛。本文中作者列举了哪些事物来传情达意?(2)这首信天游题目为“寻觅”,联系全诗,说说作者寻觅的是什么?题组C 培优拔尖练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问题。陕北的山①陕北真是一个神奇而美妙的地方。说它神奇而美妙,并不只是因为它的地下埋藏了多少石油、煤炭、天然气等富集的矿产资源,也不只是因为它的地上盛产了多少瓜果梨枣、五谷杂粮等绿色食品,更不只是因为生于斯长于斯的那些纯朴善良的山民们和世世代代涌现出的英雄人物,而更多的则是因为它的山——神奇而美妙的陕北的山! ②我常常怀疑造物主将世界上所有的山都堆在了地球的这一隅,使陕北成了山的世界、山的海洋!抬头是山,低头也是山;吃的是山,住的还是山。山是生存在这片广袤大地上的人们的物质和精神寄托,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命源泉(1)。 ③我生在陕北,长在陕北,曾经和陕北的山零距离地亲吻过。在这茫茫的大山深处,我扶过犁,拾过粪;吞过糠,咽过菜;淌过汗,流过泪。一切都是那么无助,那么渺茫。我对生我养我的陕北的山,鄙视过,厌倦过,一度竟然埋怨起我的祖先为什么不把自己定居在广阔的平原上、浩瀚的大海边、秀丽的江南间,而偏偏要将家安在这贫瘠清苦偏远落后的千山万壑中,使得日后的子孙们在这里永远地受苦受难,千回百转走不出大山,享受不到山外精彩世界的生活!我甚至怨恨大山,诅咒大山,盼望有一天天崩地裂,将这茫茫大山夷为平地;或者乞求上苍有朝一日将这些绵绵山峦搬到天的尽头,使这里的人们再也不要受苦受难了。 ④但是现在想来,我那时是多么的无知,多么的任性,多么的忘本!如果当初没有汲取大山的营养,没有经过大山的磨砺,没有遵循大山的教诲,我不可能体格健壮、意志顽强,更不可能走出大山。 ⑤当你登上高高的山巅,举目四望,视野所及,苍苍茫茫,一望无际。那数不清的梁峁,千姿百态,形状各异,像条条巨蟒,像只只雄狮,像头头大象,像个个巨人……盘踞在这广袤的黄土高原上,正蓄势待发。那层峦叠嶂的山脉,仿佛是大海的波涛,一浪接着一浪,汹涌不退,大有排山倒海之势。总之,任凭你怎么想象,想象什么就是什么。 ⑥陕北的山胸襟开阔,无私无畏,可以容纳世界的一切,包容人间万象。如果你走错了路,做错了事,它并不记恨你、抛弃你,依然像慈祥的母亲一样,紧紧地把你揽在怀里(2),教育你、鼓励你、引领你重新振作精神,在人生的道路上继续前进。夜晚,睡在大山里就像睡在慈母的怀抱一样,是那样的温馨,那样的甜蜜(3)。 ⑦如果你坐在高高的山巅,细细地观察,认真地品味,这广袤的高原就像一泓清澈的湖水,一尘不染。没有喧闹,没有嘈杂,一片寂静,远处偶尔传来几声鸡鸣、狗吠、鸟叫、机器声,升腾起几缕袅袅炊烟,使空旷寂静的大山显得更加静寂。如果你疲惫了,烦恼了,不妨走进大山,走上这高高的山梁,在那儿坐一坐,歇一歇,躺一躺,吸一吸清新的空气,接受一下山风的抚摸(4),你的精神会顿时为之一振,心灵得到了净化,一切疲倦和烦恼早已抛到九霄云外,蓦然有一种返璞归真的感觉。 ⑧我忽然明白了,陕北这块贫瘠的土地上,为什么走出了像李自成、刘志丹、谢子长这样的无数英雄豪杰和革命志士;为什么产生了那么多悲欢离合的动人故事和百唱不厌的像《走西口》、《东方红》等信天游歌曲;为什么毛泽东主席将长征的落脚点、抗日战争的出发点、解放战争的总后方选在了陕北,而且在这里一住就是13年;为什么陕北人是那样的豪放,那样的纯朴,那样的勤劳,那样的坚强! (1)在文章第①段中,“陕北的山”的特点是 ,体现这一特点的段落是 (只填序号)(2)选段的最后一段是作者的感悟,它具有 的作用,选段的最后一句的感悟的内涵是文章第③段写对山的鄙视、厌倦和怨恨,后面部分写对山的赞美,这种表现方法叫其作用是为了 。(4)在贺敬之的《回延安》中有这样的诗句“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在本文划横线的句子中,也有类似表达对土地情感的句子,它是 (只填序号)。2.学习《回延安》这首诗后,班级拟开展一次以“继承前辈遗志,感受延安精神”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列任务。(1)为了激发同学们的参与热情,请你为本次活动设计一条宣传标语。(2)请仿照示例再设计两种活动形式。活动形式一:开展“感受延安精神”诗歌朗诵会活动形式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活动形式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关于“继承前辈遗志,感受延安精神”,你有哪些感悟?请谈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02课 回延安(学生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同步精品讲义(部编版).docx 第02课 回延安(教师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同步精品讲义(部编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