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课 大自然的语言-八年级语文下册同步讲义(部编版)(学生版+教师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05课 大自然的语言-八年级语文下册同步讲义(部编版)(学生版+教师版)

资源简介

第5课 大自然的语言
(
目标导航
)
学习目标 中考导航
1.了解物候学知识及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体会科普说明文生动、形象、准确的语言特点。 3.品味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4. 激发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养成仔细观察、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1.“翩然”“孕育”“销声匿迹”“周而复始”“连翘”等是中考易考词语。 2.分析文中所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是是中考说明文阅读的常考点。 3. 分析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是中考说明文阅读的重要考点。
(
知识精讲
)
知识点01 文题解读
“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物候现象,标题“大自然的语言”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言”,生动形象地点明了说明文形象,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知识拓展】
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指中国农历中表示季节变迁的24个特定节令。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先秦时期开始订立、汉代完全确立的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它既是历代官府颁布的时间准绳,也是指导农业生产的指南针,是中华民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积累的成果和智慧的结晶。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知识点02 文体知识
说明文
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体裁。
分类:按说明对象可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本单元的课文都是事理说明文。
说明顺序: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知识点03 作者作品
作者简介
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是我国现代物候观测网的倡导者和组织者,还带头撰写物候学专著,普及物候知识。著有《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我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物候学》等。
【知识拓展】相关背景
本文是根据《科学大众》1963年第1期竺可桢的《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一文改写而成。竺可桢长期坚持物候观测,掌握了翔实的资料,为我国武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写作此文的目的在于普及物候知识,帮助困难时期的农业生产,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知识点04 字词积累
1.字音:
衰草连天(shuāi) 连翘(qiáo) 纬度(wěi) 销声匿迹(xiāo) 蓑衣(suō) 阻挠(náo)
忌讳(huì) 悄然无声(qiǎo)
2.词义:
次第:依次。
翩然:动作轻快的样子。
孕育:怀胎生育,比喻既存的事物中酝酿着新事物。
销声匿迹:本义是不再公开讲话,不再公开露面。这里指昆虫无声无息、无影无踪。
衰草连天:很多草枯黄败落的样子。
载途:满路,有遍地的意思。
周而复始:一次又一次地循环。
草长莺飞:形容春天美好的情景。
物候:生物的周期性现象与季节气候的关系。也指自然界非生物变化与季节气候的关系。
悬殊:相差很远。
【即学即练1】
结合语境,下面语段中字音、字形全对的一项是( A )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piān)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 )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xiāo)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 )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A. 翩 sù 销 zài B. 偏 shù 消 zǎi
C. 翩 shù 消 zài D. 偏 sù 销 zǎi
知识点05 重点梳理
1.课文7——10段说明的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能否调整顺序?为什么?
不能调整。这四个因素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或由主到次),依次排列,纬度影响最大,所以先说;经度次之,放到第二位;高下差异又次之,放到第三位;古今差异影响最小,所以最后说。另外,前三个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是时间因素。概括来说,这四个因素是按逻辑顺序说明的,所以不能调换。
2.“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加点词有什么表达放果?
“次第”是一个接一个的意思,修饰限制“开放”,突出强调了各种花是有序的、一个接一个开放的,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去掉“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这几个词语行不行,为什么?)
不行。因为以上情况只限于“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4.说说“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十天”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综合运用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等多种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天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
【微点拨】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类试题具体答题方法
(1)判断句子使用了哪种说明方法,要了解并掌握常见说明方法的主要特征。可以根据一些语言标志来辨别。如举例子的语言标志有“例如、比如、据说、譬如”等;列数字的语言标志为文章中出现的各种数字(注意与年代的区别);分类别的语言标志有“一类(种)……一类(种)等;作比较的语言标志有“比、而、相对于、较等;打比方的语言标志有“像、仿佛”等;下定义的语言标志有“是、乃、叫”等,要注意比喻句、否定句不是下定义。
(2)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的答题模板:本段(句)运用了……的说明方法,具体/生动/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的特点(作用、优势、用途、功能……)。
【即学即练2】
“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年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年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这段文字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将1741年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与1921年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作对比,更突出地强调说明了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差异这个因素。
知识点06 主旨点睛
本文从自然现象入手,运用通俗生动的语言介绍了物候、物候学、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号召人们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和研究,促进农业生产的大丰收。
【即学即练3】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本文是一篇语言生动的说明文(体裁),按照逻辑顺序安排说明内容。文章首先介绍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然后用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
能力拓展
)
分析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特点
一、考点解说
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最突出的特点,在考试中,有关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考点就是:能正确指出文中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等词语的作用,这是中考说明文阅读的热门考点。
二、主要设问方式
①第x段或画线句加点词“xx”能否删去或用“xx”一词替换?为什么?
②请从说明文用语准确的角度,品析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③简要分析语段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三、技法攻略
(1)关键词在文段中的作用:
★答题方式: 解释该词的意思,结合语境分析该词在句中乃至全文中的重要性, 语言精确,具有科学性、准确性。
关键性词语能否删去?
★答题方式: ①表态(删还是不删)。 ②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 ③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 ④xx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科学性。
(3)两词能否互换?
★答题方式: ①表明态度:不可以; ②指出原词的意思或内容; ③指出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 ④、指出换后意思有何改变,不符合实际,或颠倒后与前文逻辑顺序不相符合。
修饰、限制性语言的表达作用.
解释词语,带句理解,去掉后的效果,体现语言的准确性。
(
分层提分
)
题组A 基础过关练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孕育(yùn) 连翘(qiáo) 萌发(méng) 销声匿迹(nì)
B. 繁衍(yǎn) 差异 (chā) 两栖(qī) 风雪载途(zài)
C. 遗骸(hái) 追溯(shuò) 翩然(piān) 五彩斑斓(lán)
D. 褶皱(zhě) 归咎(jiù) 纬度(wěi) 天衣无缝(fèng)
【答案】C
【解析】C.“追溯”的“溯”应读“sù”;故选C。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次第  起源  榆叶梅  北燕南飞
B. 纬度  侯鸟  桃花开  周而复始
C. 刺槐  连翘  逆温层  冰雪融化
D. 采集  悬殊  生态学  哀草连天
【答案】C
【解析】A.“北燕南飞”的准确书写“北雁南飞”;B.“侯鸟”的准确书写“候鸟”;C.没有错别字;D.“哀草连天”的准确书写“衰草连天”。故选C。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江南的春天,花香鸟语,草长莺飞,年年如此。
B. 寒冬腊月,屋外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郊外西瓜种植基地的温室大棚里却是绿意融融。
C. 在这个泛娱乐化的时代,深刻的思考在逐渐地销声匿迹。
D. 老师三番五次地批评我不做作业,我依旧周而复始,屡教不改。
【答案】D
【解析】A.草长莺飞:绿草茂盛,黄莺翩然。形容春天美好的景象。B.衰草连天:很多草枯黄衰萎的样子。C.销声匿迹:形容隐藏起来或不公开出现。D.周而复始:一次又一次地循环。不符合语境。故选D。4.下列有关课文内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自然的语言》作者竺可桢是我国著名的气象学家、地理学家。
B. 文中把无比丰富的物候现象——花香鸟语、草长莺飞等比作大自然的语言。
C. 本文是事理性说明文,按照从现象到本质的说明顺序介绍了物候现象及物候学。
D. 结合文中介绍的影响物候来临的四大因素,“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自然现象的产生是由于纬度的差异。
【答案】D
【解析】D.该自然现象的产生是由于高下的差异。故选D。
5.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继美国、法国和芬兰之后,我国成为第四个拥有“生物航油”自主研发技术的国家。
B. 为了提高同学们的语文素养,我校团委今年积极开展了“读经典作品、建书香校园”。
C. 最近,阿尔法狗与围棋世界冠军柯洁的对战,连胜三局,再次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
D. 相关专家呼吁尽快建立防控校园欺凌的有效机制,及早干预、发现和制止欺凌行为。
【答案】A
【解析】A.正确;B.缺少宾语中心语,句末加“的活动”;C.“连胜三局”表意不明,可以在“连胜三局”之前加上“阿尔法狗”,“再次”不合逻辑,句中没有“第一次”;D.语序不当,应调整为“发现、干预和制止”。故选A。
6. 依次填在横线上的语句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寒来暑往是气候,鸟语花香是物候。____________小满是最“接地气”的节气。
①古书称“四月中,小满者,物致于此小得盈满”。
②这时,北方冬小麦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但还没有完全成熟,所以叫“小满”。
③小满是一个表征物候的节气。
④其关注点不在气,而在物。
A. ③①④② B. ④③②① C. ③④①② D. ②①④③
【答案】C
【解析】此题可通过读,结合逻辑顺序排列。语境中提到气候与物候两个名词,再结合空格后提到的“小满”可知空格中要以“小满”为描述重点,③为第一句;结合上句中的“节气”一词进一步阐释,④为第二句;结合“物”这一语境理解①为第三句;②对以上描述作了小结,是尾句。由上分析,可排序为:③④①②。故C排序正确。
题组B 能力提升练
1.阅读课文选段,回答各题。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1)这两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什么?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物候现象。时间顺序。
选文第1段主要表达方式是什么?这样写好在哪里?
描写;将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景观写得生动形象,寓说明于描写之中,既引人入胜又使人联想,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又为下文说明大自然的语言做了充分的渲染和有力的铺垫。
(3)细读选文,品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①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
“孕育”运用拟人手法,用词典雅,富有情趣;“簌簌”是纷纷落下的样子,用词形象、典雅。
②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衰草连天”“风雪载途”用词形象、典雅,给人美感。
(4)选文标题是“大自然的语言”有什么妙处?
题目标作“大自然的语言”,其实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的说法。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
题组C 培优拔尖练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问题。
能预报天气的植物
孔佳零
①大千世界,无奇不有,自然界中,有些植物竟然能像气象台那样预报天气。
②青冈栎又叫青冈树,是一种常绿乔木,在我国的分布范围很广。熟悉它的人都知道,它的树叶会随天气的变化而变色,是名副其实的“气象树”。晴天,它的树叶呈深绿色;久旱将要下雨前,树叶变成红色;雨过天晴,树叶又恢复成原来的颜色。根据青冈栎树叶颜色的变化,人们便可以预测天气是晴天还是阴雨天。
③这是为什么呢?我们知道,树叶中含有叶绿素、叶黄素、花青素等,在正常情况下,叶绿素的合成占了优势,所以叶片呈绿色。而青冈栎对气候的变化非常敏感,当久旱将要下雨前,干旱、闷热的天气使叶绿素的合成受到抑制,花青素的合成占了优势,因而叶片变红;当雨后转晴,叶绿素的合成又占了优势,所以树叶又变成了绿色。于是,青冈栎树叶的颜色变化,就成了预报天气的“晴雨表”。
④红花葱兰又名“风雨花”,这个名字完全可以证明它在预报天气上的地位。在暴风雨将要来临前的两三天,风雨花会迫不及待地开出千万朵小花。所以,当人们看到红花葱兰开花的时候,就会知道不久后将有大雨。这种神奇植物的老家在墨西哥、古巴等地,但红花葱兰在我国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地区也有种植。
⑤含羞草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植物,它其实也是预告天气的一把好手。在它的叶片闭合与张开的过程中,就已经向人们预报了天气:如果叶片闭合快,张开还原慢,预示着明天天气晴朗;反过来,如果叶片闭合慢,张开还原快,则说明明天可能会下雨。
⑥三色堇是欧洲常见的一种花,它的叶片非常有意思,竟能像温度计一样测量出温度的高低,因此它被人们称为“气温草”。它的叶片对气温反应极为敏感,当气温在20℃以上时,叶片向斜上方伸出;若气温降到15℃时,叶片慢慢向下运动,直到与地面平行;当气温降至10℃时,叶片就向斜下方伸出;如果气温回升,叶片又恢复原状。人们根据它的叶片伸展方向便可推断出气温的高低。
(选自《科学探秘》2020年第4期,有删改)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能预报天气的植物,采用了逻辑顺序,依次介绍了青冈树、红花葱兰(或:风雨花)、含羞草、三色堇预报天气的奇特功能。
(2)第③段画线句子有何作用?
结构上,这是过渡句,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内容上,由上文根据青冈栎树叶颜色的变化能预测天气,引出下文对产生这种现象的解释。
(3)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
如果叶片闭合慢,张开还原快,则说明明天可能会下雨。
不能删去。“可能”表示推测,表明叶片闭合慢,张开还原快这种现象预示着有下雨的可能,但不是绝对的。如果删去,则与事实不符。“可能”一词的运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4)第⑥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将三色堇的叶片比作温度计,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三色堇的叶片对气温的反应极为敏感的特征。
(5)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文中的“大自然的语言”。
示例:植物叶片的变化、花开花落,是在向人们预报天气。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问题。
同样的纬度,我国为何更冷?
唐 淼
①现在的冬天越来越暖和了,但与世界上同纬度的地区比较起来,我国的冬天仍然是最寒冷的。
②冬季,东北地区平均气温低至-20℃,其中最冷的地区,非漠河莫属。英国西海岸利物浦和我国漠河纬度基本相同,可是利物浦即使在冬季,每天清晨最低气温大都在0℃以上,港口也终年不冻,跟我国杭州、长沙温度相似,而漠河同时期气温竟然低至-30.9℃!
③纬度越高,太阳高度角越小,所以温度越低。莫斯科位于北纬55度到56度,1月平均气温为-9.3℃,而我国沈阳位于北纬41度48分,纬度比莫斯科低得多,1月平均气温却是-11.5℃。
④北方地区是如此,那么南方地区呢?古巴首都哈瓦那与我国广州市的纬度相似,而且两地都是冬季不下雪、四季常开花。但哈瓦那基本全年都是夏天,最强寒潮来临时也都还有9℃.而广州1月平均气温比哈瓦那低了8℃左右,且还有2.8天的有霜期,最低气温可以下降到0℃。
⑤以此看来,我国冬季确实比世界同纬度上其他国家要寒冷。
⑥事实上,在同样的纬度上,世界各地的温度往往不尽相同。把全球纬圈上各点的温度加以平均,叫作纬圈平均温度。冬季,我国东北地区的温度比纬圈平均温度大约要低14℃~18℃;黄河中下游偏低10℃~14℃;长江以南偏低8℃;就连华南沿海地区也偏低5℃左右。
⑦处在同样的纬度范围内,为何我国的冬季温度比较低呢?
⑧这一“祸首”就是频频南下的寒潮。冷空气最早大都来自北冰洋,然后经过西伯利亚得到加强。西伯利亚高原不但纬度高,而且海拔高,地处大陆内部,获得热量少,散热快,成为北半球寒冷中心。这里的盆地地形使气流不通畅,湍流交换弱,冬季,地面散热快,又处于周围山坡的环绕之中,冷气流沿着山坡下沉至盆地底部,使盆地底部更加寒冷。在高空西北气流的引导下,寒潮就会大爆发,并不断积累入侵我国。
⑨寒潮来临时究竟有多强,对我国影响有多大呢?以上海为例,百年来曾经有两次大的寒潮来袭。第一次是1908年的4月,24日气温还高达31.6℃,人们纷纷身着短袖出行,第二天,经过冷空气的“洗礼”,气温居然下降到7.7℃.后来,温度降至6℃,在短短的两天中,人们经历了从夏季到冬季的转换。
⑩第二次是1961年1月,21日气温为19.9℃,傍晚冷空气来袭,第二天气温降到10.1℃,第三天寒潮势头强劲,最低温降至-2.1℃,24日早晨,气温再创新低,达到-10.6℃。
寒潮来临往往引发多种严重的气象灾害。可以说它对工农业生产和百姓日常生活的影响很大,对农业、牧业、交通、电力甚至人们的健康都有一定影响。
(1)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说明的主要内容。
同样纬度,我国更冷的具体情况与原因。
(2)文章第②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列数字、作比较。列出具体的气温度数,把我国冬季漠河的温度与英国冬季利物浦的温度进行比较,说明虽然纬度基本相同,但两地气温相差巨大,表明我国更冷,也为了引出下文“处在同样的纬度范围内,为何我国的冬季温度比较低”这一问题。
(3)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能否删去?请说明理由。
冬季,我国东北地区的温度比纬圈平均温度大约要低14℃~18℃。
不能删去,“大约”表明是大部分而不是全部,如果删掉,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冬季我国东北地区的温度一定比纬圈平均温度低14℃~18℃,过于绝对,不符合实际,“大约”一词的使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4)选文中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顺序?请简要分析。
主要运用了由现象到本质、由因到果的逻辑顺序。作者先列举我国无论北方还是南方,与同纬度的其他国家相比都更冷,然后说明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运用这样的顺序进行说理,符合大众的逻辑,更便于读者的理解。第5课 大自然的语言
(
目标导航
)
学习目标 中考导航
1.了解物候学知识及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体会科普说明文生动、形象、准确的语言特点。 3.品味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4. 激发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养成仔细观察、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1.“翩然”“孕育”“销声匿迹”“周而复始”“连翘”等是中考易考词语。 2.分析文中所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是是中考说明文阅读的常考点。 3. 分析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是中考说明文阅读的重要考点。
(
知识精讲
)
知识点01 文题解读
“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 ”“ ”等物候现象,标题“大自然的语言”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 比作“大自然的语言”,生动形象地 ,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知识拓展】
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指中国农历中表示季节变迁的24个特定节令。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先秦时期开始订立、汉代完全确立的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它既是历代官府颁布的时间准绳,也是指导农业生产的指南针,是中华民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积累的成果和智慧的结晶。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知识点02 文体知识
说明文
是一种以 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体裁。
分类:按说明对象可分为 说明文和 说明文。本单元的课文都是 说明文。
说明顺序:常见的说明顺序有 、 、 。
知识点03 作者作品
作者简介
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 家, 家。是我国现代物候观测网的倡导者和组织者,还带头撰写物候学专著,普及物候知识。著有《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我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物候学》等。
【知识拓展】相关背景
本文是根据《科学大众》1963年第1期竺可桢的《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一文改写而成。竺可桢长期坚持物候观测,掌握了翔实的资料,为我国武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写作此文的目的在于普及物候知识,帮助困难时期的农业生产,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知识点04 字词积累
1.字音:
衰草连天(shuāi) 连翘(qiáo) 纬度(wěi) 销声匿迹(xiāo) 蓑衣(suō) 阻挠(náo)
忌讳(huì) 悄然无声(qiǎo)
2.词义:
次第:依次。
翩然:动作轻快的样子。
孕育:怀胎生育,比喻既存的事物中酝酿着新事物。
销声匿迹:本义是不再公开讲话,不再公开露面。这里指昆虫无声无息、无影无踪。
衰草连天:很多草枯黄败落的样子。
载途:满路,有遍地的意思。
周而复始:一次又一次地循环。
草长莺飞:形容春天美好的情景。
物候:生物的周期性现象与季节气候的关系。也指自然界非生物变化与季节气候的关系。
悬殊:相差很远。
【即学即练1】
结合语境,下面语段中字音、字形全对的一项是( )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piān)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 )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xiāo)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 )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A. 翩 sù 销 zài B. 偏 shù 消 zǎi
C. 翩 shù 消 zài D. 偏 sù 销 zǎi
知识点05 重点梳理
1.课文7——10段说明的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能否调整顺序?为什么?
2.“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加点词有什么表达放果?
3.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去掉“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这几个词语行不行,为什么?)
4.说说“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十天”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综合运用 、 、 等多种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 。
【微点拨】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类试题具体答题方法
(1)判断句子使用了哪种说明方法,要了解并掌握常见说明方法的主要特征。可以根据一些语言标志来辨别。如举例子的语言标志有“例如、比如、据说、譬如”等;列数字的语言标志为文章中出现的各种数字(注意与年代的区别);分类别的语言标志有“一类(种)……一类(种)等;作比较的语言标志有“比、而、相对于、较等;打比方的语言标志有“像、仿佛”等;下定义的语言标志有“是、乃、叫”等,要注意比喻句、否定句不是下定义。
(2)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的答题模板:本段(句)运用了……的说明方法,具体/生动/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的特点(作用、优势、用途、功能……)。
【即学即练2】
“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年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年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这段文字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知识点06 主旨点睛
本文从自然现象入手,运用通俗生动的语言介绍了 、 、 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 以及 ,号召人们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和研究,促进农业生产的大丰收。
【即学即练3】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本文是一篇语言生动的 (体裁),按照 顺序安排说明内容。文章首先介绍物候学研究的 ,然后用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 的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 因素,最后说明物候学对 的重要意义。
(
能力拓展
)
分析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特点
一、考点解说
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最突出的特点,在考试中,有关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考点就是:能正确指出文中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等词语的作用,这是中考说明文阅读的热门考点。
二、主要设问方式
①第x段或画线句加点词“xx”能否删去或用“xx”一词替换?为什么?
②请从说明文用语准确的角度,品析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③简要分析语段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三、技法攻略
(1)关键词在文段中的作用:
★答题方式: 解释该词的意思,结合语境分析该词在句中乃至全文中的重要性, 语言精确,具有科学性、准确性。
关键性词语能否删去?
★答题方式: ①表态(删还是不删)。 ②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 ③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 ④xx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科学性。
(3)两词能否互换?
★答题方式: ①表明态度:不可以; ②指出原词的意思或内容; ③指出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 ④、指出换后意思有何改变,不符合实际,或颠倒后与前文逻辑顺序不相符合。
修饰、限制性语言的表达作用.
解释词语,带句理解,去掉后的效果,体现语言的准确性。
(
分层提分
)
题组A 基础过关练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孕育(yùn) 连翘(qiáo) 萌发(méng) 销声匿迹(nì)
B. 繁衍(yǎn) 差异 (chā) 两栖(qī) 风雪载途(zài)
C. 遗骸(hái) 追溯(shuò) 翩然(piān) 五彩斑斓(lán)
D. 褶皱(zhě) 归咎(jiù) 纬度(wěi) 天衣无缝(fèng)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次第  起源  榆叶梅  北燕南飞
B. 纬度  侯鸟  桃花开  周而复始
C. 刺槐  连翘  逆温层  冰雪融化
D. 采集  悬殊  生态学  哀草连天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江南的春天,花香鸟语,草长莺飞,年年如此。
B. 寒冬腊月,屋外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郊外西瓜种植基地的温室大棚里却是绿意融融。
C. 在这个泛娱乐化的时代,深刻的思考在逐渐地销声匿迹。
D. 老师三番五次地批评我不做作业,我依旧周而复始,屡教不改。
4.下列有关课文内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自然的语言》作者竺可桢是我国著名的气象学家、地理学家。
B. 文中把无比丰富的物候现象——花香鸟语、草长莺飞等比作大自然的语言。
C. 本文是事理性说明文,按照从现象到本质的说明顺序介绍了物候现象及物候学。
D. 结合文中介绍的影响物候来临的四大因素,“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自然现象的产生是由于纬度的差异。
5.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继美国、法国和芬兰之后,我国成为第四个拥有“生物航油”自主研发技术的国家。
B. 为了提高同学们的语文素养,我校团委今年积极开展了“读经典作品、建书香校园”。
C. 最近,阿尔法狗与围棋世界冠军柯洁的对战,连胜三局,再次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
D. 相关专家呼吁尽快建立防控校园欺凌的有效机制,及早干预、发现和制止欺凌行为。
6. 依次填在横线上的语句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寒来暑往是气候,鸟语花香是物候。____________小满是最“接地气”的节气。
①古书称“四月中,小满者,物致于此小得盈满”。
②这时,北方冬小麦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但还没有完全成熟,所以叫“小满”。
③小满是一个表征物候的节气。
④其关注点不在气,而在物。
A. ③①④② B. ④③②① C. ③④①② D. ②①④③
题组B 能力提升练
1.阅读课文选段,回答各题。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1)这两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什么?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选文第1段主要表达方式是什么?这样写好在哪里?
(3)细读选文,品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①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
②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4)选文标题是“大自然的语言”有什么妙处?
题组C 培优拔尖练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问题。
能预报天气的植物
孔佳零
①大千世界,无奇不有,自然界中,有些植物竟然能像气象台那样预报天气。
②青冈栎又叫青冈树,是一种常绿乔木,在我国的分布范围很广。熟悉它的人都知道,它的树叶会随天气的变化而变色,是名副其实的“气象树”。晴天,它的树叶呈深绿色;久旱将要下雨前,树叶变成红色;雨过天晴,树叶又恢复成原来的颜色。根据青冈栎树叶颜色的变化,人们便可以预测天气是晴天还是阴雨天。
③这是为什么呢?我们知道,树叶中含有叶绿素、叶黄素、花青素等,在正常情况下,叶绿素的合成占了优势,所以叶片呈绿色。而青冈栎对气候的变化非常敏感,当久旱将要下雨前,干旱、闷热的天气使叶绿素的合成受到抑制,花青素的合成占了优势,因而叶片变红;当雨后转晴,叶绿素的合成又占了优势,所以树叶又变成了绿色。于是,青冈栎树叶的颜色变化,就成了预报天气的“晴雨表”。
④红花葱兰又名“风雨花”,这个名字完全可以证明它在预报天气上的地位。在暴风雨将要来临前的两三天,风雨花会迫不及待地开出千万朵小花。所以,当人们看到红花葱兰开花的时候,就会知道不久后将有大雨。这种神奇植物的老家在墨西哥、古巴等地,但红花葱兰在我国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地区也有种植。
⑤含羞草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植物,它其实也是预告天气的一把好手。在它的叶片闭合与张开的过程中,就已经向人们预报了天气:如果叶片闭合快,张开还原慢,预示着明天天气晴朗;反过来,如果叶片闭合慢,张开还原快,则说明明天可能会下雨。
⑥三色堇是欧洲常见的一种花,它的叶片非常有意思,竟能像温度计一样测量出温度的高低,因此它被人们称为“气温草”。它的叶片对气温反应极为敏感,当气温在20℃以上时,叶片向斜上方伸出;若气温降到15℃时,叶片慢慢向下运动,直到与地面平行;当气温降至10℃时,叶片就向斜下方伸出;如果气温回升,叶片又恢复原状。人们根据它的叶片伸展方向便可推断出气温的高低。
(选自《科学探秘》2020年第4期,有删改)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能 ,采用了 顺序,依次介绍了青冈树、 、 、 预报天气的奇特功能。
(2)第③段画线句子有何作用?
(3)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
如果叶片闭合慢,张开还原快,则说明明天可能会下雨。
(4)第⑥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5)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文中的“大自然的语言”。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问题。
同样的纬度,我国为何更冷?
唐 淼
①现在的冬天越来越暖和了,但与世界上同纬度的地区比较起来,我国的冬天仍然是最寒冷的。
②冬季,东北地区平均气温低至-20℃,其中最冷的地区,非漠河莫属。英国西海岸利物浦和我国漠河纬度基本相同,可是利物浦即使在冬季,每天清晨最低气温大都在0℃以上,港口也终年不冻,跟我国杭州、长沙温度相似,而漠河同时期气温竟然低至-30.9℃!
③纬度越高,太阳高度角越小,所以温度越低。莫斯科位于北纬55度到56度,1月平均气温为-9.3℃,而我国沈阳位于北纬41度48分,纬度比莫斯科低得多,1月平均气温却是-11.5℃。
④北方地区是如此,那么南方地区呢?古巴首都哈瓦那与我国广州市的纬度相似,而且两地都是冬季不下雪、四季常开花。但哈瓦那基本全年都是夏天,最强寒潮来临时也都还有9℃.而广州1月平均气温比哈瓦那低了8℃左右,且还有2.8天的有霜期,最低气温可以下降到0℃。
⑤以此看来,我国冬季确实比世界同纬度上其他国家要寒冷。
⑥事实上,在同样的纬度上,世界各地的温度往往不尽相同。把全球纬圈上各点的温度加以平均,叫作纬圈平均温度。冬季,我国东北地区的温度比纬圈平均温度大约要低14℃~18℃;黄河中下游偏低10℃~14℃;长江以南偏低8℃;就连华南沿海地区也偏低5℃左右。
⑦处在同样的纬度范围内,为何我国的冬季温度比较低呢?
⑧这一“祸首”就是频频南下的寒潮。冷空气最早大都来自北冰洋,然后经过西伯利亚得到加强。西伯利亚高原不但纬度高,而且海拔高,地处大陆内部,获得热量少,散热快,成为北半球寒冷中心。这里的盆地地形使气流不通畅,湍流交换弱,冬季,地面散热快,又处于周围山坡的环绕之中,冷气流沿着山坡下沉至盆地底部,使盆地底部更加寒冷。在高空西北气流的引导下,寒潮就会大爆发,并不断积累入侵我国。
⑨寒潮来临时究竟有多强,对我国影响有多大呢?以上海为例,百年来曾经有两次大的寒潮来袭。第一次是1908年的4月,24日气温还高达31.6℃,人们纷纷身着短袖出行,第二天,经过冷空气的“洗礼”,气温居然下降到7.7℃.后来,温度降至6℃,在短短的两天中,人们经历了从夏季到冬季的转换。
⑩第二次是1961年1月,21日气温为19.9℃,傍晚冷空气来袭,第二天气温降到10.1℃,第三天寒潮势头强劲,最低温降至-2.1℃,24日早晨,气温再创新低,达到-10.6℃。
寒潮来临往往引发多种严重的气象灾害。可以说它对工农业生产和百姓日常生活的影响很大,对农业、牧业、交通、电力甚至人们的健康都有一定影响。
(1)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说明的主要内容。
(2)文章第②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能否删去?请说明理由。
冬季,我国东北地区的温度比纬圈平均温度大约要低14℃~18℃。
(4)选文中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顺序?请简要分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