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0张PPT)毒品预防教育主题班会(一)毒品的概念法律定义:根据我国《禁毒法》第2条的规定:毒品是指鸦片、海洛因、甲基苯丙胺(冰毒)、吗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国家规定管制的其它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吃瓜群众的疑问:思诺思是什么?不是安眠药吗?药品与毒品药品与毒品的区别(举个例子):唑吡坦(相关法律管制的、可致依赖性的精神活性物质)—医疗目的—医生处方—合法使用—治疗睡眠障碍—合理使用—药品;唑吡坦—非医疗目的(娱乐性使用)—无医生处方、自行给药—非法使用—反复、大量非合理使用(超剂量、超范围)—形成依赖(成瘾)、对身心造成损害—毒品。(五)常见毒品—第一代毒品1.鸦片家族:鸦片、卡苦、吗啡、海洛因2.大麻家族:大麻、大麻油、大麻脂3.古柯家族:古柯、可卡因、快克(五)常见毒品—第二代毒品1.苯丙胺家族:苯丙胺、甲基苯丙胺(冰毒)、麻古、摇头丸。2. 氯胺酮(K粉)(五)常见毒品—第三代毒品 新精神活性物质新精神活性物质,又称“策划药”或“实验室毒品”,是不法分子为逃避打 击而对管制毒品进行化学结构修饰得到的毒品类似物,具有与管制毒品相似或更强的兴奋、致幻、麻醉等效果。截至2020年底,全球已出现新精神活性物质1047种,其中约450种为近5年新出现的种类,我国已累计发现新精神活性物质9大类317种,近3年就新发现50余种。1.合成大麻素类:模拟天然大麻作用;2.卡西酮类:卡西酮衍生物,兴奋致幻;3.苯乙胺类:苯丙胺衍生物及二甲氧基苯乙胺衍生物,前者兴奋,后者致幻;(火狐狸)4.哌嗪类:苯基哌嗪及其衍生物,类似于苯丙胺、MDMA,兴奋致幻;(零号胶囊)5.氯胺酮。我国已经列管;6.植物类:恰特草、鼠尾草、帽蕊木等含有精神活性的植物;7.色胺类:色胺的衍生物,致幻。8.氨基茚满类。9.其它:色胺类、氨基茚类、苯环己基胺类、镇静类多个类别,具有致幻、兴奋、麻醉、镇静等作用。含合成大麻素等新精神活性物质的“毒糖果”“娜塔沙”“小树枝”“上头电子烟”、含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成份的不法产品“蓝精灵”“网红减肥药”、将传统毒品改头换面进行掺杂包装的“奶茶” “神仙水”都是新型毒品。新型毒品新型毒品极具伪装性、隐蔽性和迷惑性,极易对青少年造成诱惑和危害。学校全覆盖宣传教育防范新型毒品对青少年危害,消除新型毒品危害宣传教育盲区。老师要将防范新型毒品危害宣传教育作为中小学生毒品预防专题教育重要内容,教育引导学生远离新型毒品危害。010203吸毒对个人的危害吸毒对家庭的危害吸毒对社会的危害吸毒的危害延迟符二、认清吸毒危害吸食第一代毒品传统毒品带来的危害吸食第二代毒品合成毒品的危害吸食第三代毒品也就是说滥用新精神活性物质的危害那么对于吸毒人员个人而言,长期滥用毒品,往往会出现人格的扭曲和心理的变态,导致亲情丧失,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悲剧,除此以外,由于滥用毒品,出现的极度的精神病症状特别是暴力、幻觉、妄想、使得这些吸毒人员就往往容易出现自伤、自残、自杀、还有毒驾等肇事肇祸问题的发生,形成严重的社会危害,因此,吸毒所带来的危害,首先,从对他们个人开始,进而会延伸到对家庭、对社会的危害。《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规定: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应当将禁毒知识纳入教育、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禁毒宣传教育。怎么教会在校学生怎么去防范毒品侵害?一是通过各种教育渠道与方式,使青少年学生充分认识摇头丸、冰毒等毒品的特点和危害;二是讲解有关正确对待青春期、提高自尊心、调节情绪、面对压力、对待挫折等心理健康知识,教育学生不借毒解闷、消愁;三是针对歌舞厅等娱乐场所是合成毒品传播高危点的情况,要教育青少年学生拒绝进入歌舞厅等娱乐场所,远离吸毒人群,引导学生自觉抵御毒品的诱惑;四是积极组织和鼓励学生参与禁毒宣传教育活动。戒毒不是停止吸毒就可以了?戒毒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任务,完整的医学戒毒治疗包括生理脱毒、心理脱瘾、康复治疗、回归社会等四个环节。比生理脱毒更难的是心理脱瘾,生理脱毒,可以在短期内完成,而心理脱瘾是要用一辈子的时间去戒断的。“一朝吸毒,十年戒毒,终身想毒”。回归社会也是要一定的时间让周围的亲朋好友重新信任。结束语教育是根本,是超前的预防,特别是毒品预防教育。在校学生与社会接触少,社会认识水平普遍不高,健全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形成,容易受外界影响,误入歧途。未出校门时,学校将成为预防学生吸毒,培养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阵地,最大程度地帮助在校学生增加辨毒、防毒的知识和方法,防止他们由于好奇无知而受到毒品的侵害。所以,有针对性地对在校学生进行毒品预防教育已经变得非常重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