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5.1《谏太宗十思疏》课后练习一、文言文阅读阅读《谏太宗十思疏》,完成下面小题。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其取之易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1.下列对课文中有关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君当神器之重”中的“神器”指的是帝位。B.“居域中之大”中的“域中”指天地间。《老子》认为“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C.“凡百元首”中的“元首”指的是帝王。D.“竭诚则胡越为一体”中的“胡越”指春秋时两个彼此敌对的诸侯国,这里代指唐朝的敌对国。2.对选文中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征没有忘记唐太宗与自己的主仆、君臣关系,在文中称自己“下愚”,尊称皇帝为“明哲”;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表意委婉而又通达,合情而又合理。B.作者以“固本浚源”为喻来说明君主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一定要“积其德义”。因此,“德义”是君主应具备的重要品质。C.作者认为治国仅靠“严刑”“威怒”是远远不够的,关键是要以“德义”来赢得民心,最终消解人民心中的“怨”,才能确保社稷的稳定长久。D.作者将百姓妙喻为水,将帝王比喻为行船。水能浮载行船,但也可以将行船倾翻。直接明了地告诫唐太宗不要低估人民的力量,警惕人民“覆舟”的危害。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2)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阅读《答司马谏议书》,完成下面小题。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4.下列对课文中有关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某启”是我的陈述。“某”是作者在草稿上用来代替自己的名字,暗含对司马光的不屑。B.“窃”有私下、私自之意,用作表示个人意见的谦辞。C.“盘庚之迁”是商朝君主盘庚即位后,认为国都设在商地,不适宜实行教化,决定迁都,改国号为殷。D.“区区”是表达自己的情意诚挚到了极点。此句为古时书信常用的客套话。5.下列对课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安石以此信回应司马光的诘责,此文是观点鲜明、维护新法的驳论文。B.本文因为是书信体的驳论文,词语委婉,免得开篇就火药味十足,使对方不能往下看,从而不能宣传自己的主张。C.王安石从“名实”入手,是因为“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司马光也不例外。因此从“名实”入手,问题就迎刃而解了。D.文章在结尾既承认自己知罪,又说对对方的观点不敢领教,实际上是用委婉的语言道出坚定的信念。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2)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礼 论王安石呜呼,荀卿之不知礼也!其言曰“圣人化性而起伪”,吾是以知其不知礼也。知礼者,贵乎知礼之意,而荀卿盛称其法度节奏之美,至于言化,则以为伪也。亦乌知礼之意哉?夫礼始于天而成于人,知天而不知人则野,知人而不知天则伪。圣人恶其野而疾其伪,以是礼兴焉。今荀卿以谓圣人之化性为起伪,则是不知天之过也,然彼亦有见而云尔。凡为礼者,必诎其放傲之心,逆其嗜欲之性。莫不欲逸而为尊者劳,莫不欲得而为长者让,擎跽曲拳,以见其恭。夫民之于此,岂皆有乐之之心哉?患上之恶己,而随之以刑也。故荀卿以为特劫之法度之威,而为之于外尔,此亦不思之过也。夫斫木而为之器,服马而为之驾,此非生而能者也。故必削之以斧斤,直之以绳墨,圆之以规而方之以矩,束联胶漆之,而后器适于用焉。前之以衔勒之制,后之以鞭策之威,驰骤舒疾,无得自放,而一听于人,而后马适于驾焉。由是观之,莫不劫之于外而服之以力者也。然圣人舍木而不为器,舍马而不为驾者,固亦因其天资之材也。今人生而有严父爱母之心,圣人因其性之欲而为之制焉,故其制虽有以强人,而乃以顺其性之欲也。圣人苟不为之礼,则天下盖将有慢其父而疾其母者矣。此亦可谓失其性也。得性者以为伪,则失其性者乃可以为真乎?此荀卿之所以为不思也。夫狙猿之形,非不若人也,欲绳之以尊卑而节之以揖让,则彼有趋于深山大麓而走耳,虽畏之以威而驯之以化,其可服邪?以谓天性无是而可以化之使伪耶,则狙猿亦可使为礼矣。故曰礼始于天而成于人天则无是而人欲为之者举天下之物吾盖未之见也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故曰/礼始于天而成/于人天则无是/而人欲为之者/举天下之物/吾盖未之见也/B.故曰礼始于天而成/于人天则无是/而人欲为之者/举天下之物/吾盖未之见也/C.故曰礼始于天而成于人/天则无是/而人欲为之者/举天下之物/吾盖未之见也/D.故曰/礼始于天而成于人/天则无/是而人欲为之者/举天下之物/吾盖未之见也/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分为两体,一曰史论,乃忠臣于传末作议论,以断其人之善恶。二曰政论,则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之言,正其谬误。本文属于后者。B.“荀卿”是荀况,当时相尊而号为卿,是法家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有《劝学》等。C.“斧斤”这里泛指各种斧子。成语“运斤成风”的“斤”也是这个意思。D.“绳墨”是指木工打直线的工具,后来比喻规矩或法度。本文用的是本义。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安石认为荀子不懂得礼,他对“礼”的理解不正确,而自己懂得了对“礼”的本意。B.荀卿认为,只要用法律的威严来教育老百姓,就能让老百姓心悦诚服地去遵守礼节了。C.“礼”是从天性开始而又通过人为来完成的,对于“礼”来说天性和人为二者不可或缺。D.教育人懂得并且施行“礼”,既要阻止他放诞傲慢之心,又要改变他贪婪欲念的天性。10.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夫斫木而为之器,服马而为之驾,此非生而能者也。(2)圣人苟不为之礼,则天下盖将有慢其父而疾其母者矣。11.荀子和王安石对于“礼”的看法有什么不同?请用自己的话概括。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怒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节选自魏征《谏太宗十思疏》)1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臣闻求木之长者 长:变长。 B.而况于明哲乎 明哲:聪明睿智(的人)。C.人君当神器之重 神器:指帝位。 D.虽董之以严刑 董:督责。13.下列句子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振之以威怒 B.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C.必竭诚以待下 D.可畏惟人14.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人君当神器之重。A.必固其根本 B.能克终者盖寡 C.貌恭而不心服 D.居域中之大15.下列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必积其德义。译文: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B.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译文:不居安思危,不戒除奢侈而行节俭。C.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译文:得志以后就放纵自己傲慢地对待一切人。D.终苟免而不怀仁。译文:但是结果大家只图苟且免除罪罚,却对皇上不怀好意。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选自《谏太宗十思疏》(乙)上问侍臣:“创业与守成孰难?”房玄龄曰:“草昧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魏征曰:“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上曰:“玄龄与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征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故知守成之难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玄龄等拜曰:“陛下及此言,四海之福也。”(选自《资治通鉴·唐纪》)(丙)贞观十一年,太宗谓魏征曰:“比来所行得失政化,何如往前?”对曰:“若恩威所加,远夷朝贡,比于贞观之始,不可等级而言。若德义潜通,民心悦服,比于贞观之初,相去又甚远。”太宗曰:“远夷来服,应由德义所加。往前功业,何因益大?”征曰:“昔者四方未定,常以德义为心。旋以海内无虞,渐加骄奢自溢。所以功业虽盛,终不如往初。”太宗又曰:“所行比往前何为异?”征曰:“贞观之初,恐人不言,导之使谏。三年已后,见人谏,悦而从之。一二年来,不悦人谏,虽黾勉听受,而意终不平,谅有难色。”太宗曰:“诚如公言,非公无能道此者。人皆苦不自觉,公向未道时,都自谓所行不变,及见公论说,过失堪惊。公但存此心,朕终不违公语。”(选自《贞观政要·论纳谏第五》)16.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傲物:对待事物满不在乎②能克终者盖寡 盖:大概③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 臣:使……称臣④比来所行得失政化 比来:比较起来⑤若德义潜通,民心悦服 潜:暗中⑥公但存此心 但:只要A.①②⑤ B.②③⑥ C.①④⑤ D.③④⑥1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玄龄与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征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故知守成之难/B.玄龄与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征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故知守成之难/C.玄龄与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征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故知守成之难D.玄龄与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征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故知守成之难/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中作者概括了历代统治者能善始却不能善终的历史教训,得出了“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的结论。B.乙文中唐太宗说对于守成之难,现在应当慎之又慎,房玄龄听了之后拜服,改变了自己“创业难”的观点。C.丙文中魏征认为当时的唐王朝恩泽声威比贞观初年要大,但是在德行仁义方面却不如贞观初年,唐太宗对此很不理解。D.三篇短文围绕治理国家阐述了主张,甲文作为奏疏,言辞诚恳急切;乙文和丙文利用对话,塑造了进谏和纳谏的典型形象。1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2)旋以海内无虞,渐加骄奢自溢。所以功业虽盛,终不如往初。20.丙文中唐太宗听了魏征的话之后说自己“过失堪惊”,“过失”指什么?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为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何必劳神苦思,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21.下列各项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固:使…稳固 本:树根)B.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凡百:大凡、所有的 景:风景,景色)C.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实:的确 克:能够)D.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董:监督 振:通“震”,震慑、威吓)22.下列句子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B.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C.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D.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23.下列加点字古今异义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臣闻求木之根本 (古义:树根 今义:指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B.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古义:放纵情欲 今义:尽情地)C.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古义:高,很高的位置 今义:站在高处很危险)D.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古义:将……作为 今义:认为)24.下面对这两段文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提出了全文要阐明的人君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主旨。B.第一段用了两个比喻,先正面喻证治国必积德,再反面说明德不厚国不可长久治安。C.第二段以历代帝王为例说明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难的道理。D.第二段指出了历代帝王不能善始善终的根本原因是忽视了人民的力量。25.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加强自身修养B.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狩猎时网开一面以示有度C.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选拔有才能的人D.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老百姓26.下列加点虚词的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克终者盖寡 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B.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而况于明哲乎C.岂取之易守之难乎 臣闻求木之长者D.而况于明哲乎 青取之于蓝27.翻译句子。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一)魏征谏太宗十思疏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二)太宗答魏征省频抗表,诚极忠款,言穷切至。披览忘倦,每达宵分。非公体国情深,启沃义重,岂能示以良图,匡其不及!朕闻晋武帝自平吴已后,务在骄奢,不复留心治政。何曾退朝谓其子劭曰:“吾每见主上不论经国远图,但说平生常语,此非贻厥子孙者,尔身犹可以免。”指诸孙曰:“此等必遇乱死。”及孙绥,果为淫刑所戮。前史美之,以为明于先见。朕意不然,谓曾之不忠,其罪大矣。夫为人臣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所以共为治也。曾位极台司,名器崇重,当直辞正谏,论道佐时。今乃退有后言,进无廷诤,以为明智,不亦谬乎!危而不持,焉用彼相?公之所陈,朕闻过矣。当置之几案,事等弦、韦(注),必望收彼桑榆,期之岁暮,不使“康哉良哉”,独美于往日,若鱼若水,遂爽于当今。迟复嘉谋,犯而无隐。朕将虚襟静志,敬伫德音。【注】韦、弦:韦,柔软的皮;弦,弓弦。当年西门豹曾身佩软皮,董安于佩戴强弓。在这里韦、弦代指有益的规劝。28.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人君当神器之重 当:处于B.永保无疆之休 休:休息C.纵情以傲物 物:事物D.此非贻厥子孙者 厥:相当于“其”29.下列对文中语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为人臣/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所以共为治也B.夫为人/臣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所以共为治也C.夫为人臣/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所/以共为治也D.夫为人/臣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所以共为治也30.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谏太宗十思疏》的上奏,正值繁荣的贞观之治时期;作者以其敏锐的眼光洞察到唐太宗逐渐滋长的贪图享乐、喜好骄奢的思想,并且敢于犯颜直谏。B.《谏太宗十思疏》先譬喻论证“积德义”之重要;后数“竭诚”之善,明“傲物”之恶,彰“载舟覆舟”之力,强调“积德义”之必要;再分条列出“十思”之内容。C.《谏太宗十思疏》以“居安思危”为总绳,以劝谏太宗“十思”为目的;内容如高山流水,势贯始终;论证环环相连,无懈可击;通篇骈俪工整,华美流畅。D.从《太宗答魏征》可见唐太宗从谏如流,这成就了“贞观之治”的美政,也证明了魏征奏疏的成功。31.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1)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2)及孙绥,果为淫刑所戮。前史美之,以为明于先见。32.唐太宗在回答魏征的诏书中认为晋朝的何曾“不忠”“罪大”,唐太宗这样说的理由是什么?请根据原文用自己的话概括。二、情景默写3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用“_____,_____”说明人们开始都能做得很好,但很少有能坚持到最后的。(2)《谏太宗十思疏》开篇用生动的比喻推理引出本文的中心论题:___,___。(3)《谏太宗十思疏》中劝君主待人诚恳、不可倨傲的句子是:____,____。三、小阅读-课内34.魏征提出的“十思”有何现实意义?35.《谏太宗十思疏》论证方法多样,请简要说明。四、非选择题36.词类活用: 能克终者盖寡 必固其根本 知止以安人 正身以黜恶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37.指出下列句子的文言句式。①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②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③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38.请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①貌恭而不心服②江海下百川③君人者,诚能见可欲④人君当神器之重⑤居域中之大⑥惧谗邪39.请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①以膏泽斯民②同俗自媚于众为善③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④以兴利除弊40.指出下列句子的文言句式。①所操之术多异故也②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③胥怨者,民也④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⑤受命于人主⑥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⑦至于怨诽之多41.词类活用:⑦择善而从之⑧则思正身以黜恶⑨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⑩居安思危⑾智者尽其谋⑿源不深而望流之远42.解释下列古今异义词的古义和今义。①故略上报 古义: 今义:②于反覆不宜卤莽古义: 今义:③则众同为而不汹汹然古义: 今义:④故今具道所以古义: 今义:⑤今君实所以见教者古义: 今义:⑥不任区区向往之至古义: 今义:⑦以致天下怨谤也。古义: 今义:五、选择题4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而议事每不合 ②吾尝终日而思矣B.①以授之于有司 ②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C.①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D.①则某知罪矣 ②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44.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 B.于反覆不宜卤莽C.故今具道所以 D.同俗自媚于众为善45.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无因怒而滥刑 因击沛公于坐B.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 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C.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若属皆且为所虏D.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46.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B.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诚信的人C.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选拔有才能的人D.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错误的赏赐参考答案1.D 2.D 3.(1)道德不深厚却想要国家安定,我虽然最愚昧无知,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何况明智的人呢!(2) 怨恨不在有多大,可怕的是人民的力量;(他们像水一样),水能负载船只也能颠覆船只,这是应当深切戒慎的。4.A 5.B 6.(1) 私下认为与您同游相处也有很长时间了,但是议论起政事来意见总不一致,是因为我们所持的政治观点不同的缘故啊。(2) 人们习惯于得过且过的守旧之风已经不是一天了,做官的人又大多把不为国家大事操心、附和世俗之见来讨好众人作为上策。7.C 8.B 9.B 10.(1) 砍伐树木把它制作成器具,驯服马匹让它成为座驾,这并不是(凭它们的)天性就能够做到的。(2) 圣人如果不施行这些礼节,那么天下大概将会有怠慢自己父亲和痛恨自己母亲的人了。 11.荀子认为“礼”是对天性的人为改造,王安石则认为“礼”来源于人的天性(或顺应了人的天性)。12.A 13.A 14.D 15.D16.B 17.A 18.B 19.(1)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责(人们),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们),人们最终只求苟且免于刑罚而不怀念感激国君的仁德。(2)不久,因国内平安无事,逐渐增添骄横奢侈自满的情绪。所以功业虽然盛大,德义始终赶不上贞观初年。 20.对待谏言的态度发生变化,由劝导提意见,到喜欢听取意见,再到勉强听取意见,并且这种变化自己并没有察觉。21.B 22.D 23.C 24.C 25.D 26.A 27.竭尽诚心待人接物,则即使是像春秋时吴国和越国这样世代为敌的国家也能结为一体,而若傲慢自满地对待他人,即使是骨肉亲人也会分道扬镳。28.D 29.A 30.C 31.(1)文臣武将争先恐后前来效力,对国君来说便没有大事烦扰,可以尽情享受出游的快乐,可以颐养得像赤松子与王子乔那样长寿,皇上弹着琴、垂衣拱手就能治理好天下,不用再说什么,天下人就会被教化了。(2)到了何曾的孙子何绥为官时,果然被滥施酷刑的司马越所杀。以前的史书称赞何曾有先见之明。 32.作为人臣,看到国家的弊病,应该当面直言皇帝的过失,以有利于朝局;而不应该上朝不说,退朝乱说:这样的臣子不能为国家清除隐患,是严重失职。33. 有善始者实繁 能克终者盖寡 思国之安者 必积其德义 夫在殷忧 必竭诚以待下34.唐太宗曾说:“朕每临朝未尝不三思,恐为民害。”他常以隋代的暴政为戒,不敢过分使用民力,能够节制利欲,分明赏罚,善于纳谏,到了贞观中期,生产有了较大发展,人民生活逐渐富裕,社会日渐安定。在此情况下,唐太宗渐渐放松了警惕,大兴土木,多次巡游、打猎。魏征以政治家特有眼光发现了唐太宗“忘本”和“忘危”的根本问题,针锋相对地提出了“十思”,不仅在当时,就是在现在也有借鉴意义。35.①类比入手,亲切生动作者要论述的是治国安民的根本大计,而进谏的对象又是国君。从流水、树木这些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入手说理,就显得亲切、生动,容易为人君所接受。同时,要“木茂”就必须“固其根本”,要“流长”就必须“浚其泉源”,这都是生活中的常识。通过类比,推出要“国安”必须“德厚”,就很有论辩力量。在这个基础上,作者进一步以“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比做“伐根”“塞源”。这样,不居安思危的危害性不言自明,而作者的观点也鲜明地表露出来了。②正反论述,务尽其旨全文以论述为主,对同一个问题,作者往往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剖析,使说理更透彻。如第一段先从正面论述“固本浚源”,再从反面论述不这样做的危害;第二段关于“殷忧”“竭诚”与“得志”“傲物”的反复论述;第三段贯穿“十思”的本能欲望(或反应)与理性自制的对举,都体现了这一特点。③比喻排比、生动有力文章以浅显的比喻衬出中心论题,比喻作为一种推理手段,起到生动、直观的效果;全文的论述多用排比句式,铺排罗列,勾连而下、气势不凡,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36. 形容词作动词,坚持到底。 形容词使动用法,使……牢固。 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安宁。 形容词使动用法,使……端正。 动词作名词,指看见想要的东西。 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乐,喜欢。 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忧,担心。37.①介宾短语后置。②省略句。③判断句。38.①名词作状语,貌,表面上。心,在内心。②名词作动词,居于……之下。③名词作动词,做君主,统治。④形容词作名词,重任、重权。⑤形容词作名词,重位。⑥形容词作名词,邪恶的小人。39.①名词作动词,给予好处。②形容词用作动词,谄媚,巴结。③名词用作动词,做,从事,办理。④形容词作名词;有利的事业;形容词作名词;有害的事情。40.①②③判断句。④⑤状语后置句。⑥宾语前置句。⑦定语后置句。41.⑦形容词作名词,好的意见。⑧形容词作名词,奸恶的小人。⑧形容词作名词,能,有才能的人。善,好的意见。⑩形容词作名词,安全的环境;危险的可能。⑾形容词作动词,用尽。⑿形容词作动词,远长。42.①古义:写回信。今义:向上级汇报②古义:书信往来。今义:多次重复。③古义:大吵大闹。今义:形容声势盛大的样子,多含贬义。④古义:……的原因。今义:连词,表结果,所以。⑤古义:用来……的。今义:连词,表结果,所以。⑥古义:谦词,用于自称。今义:指小或少。⑦古义:因而招致。今义:连词表结果。以致。43.D44.D45.B46.D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