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同步练习 (含答案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同步练习 (含答案解析)

资源简介

《大自然的语言》课时评估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融化(róng) 孕育(yùn) 翩然(biān) 农谚(yán)
B.簌簌(shù) 萌发(méng) 芳菲(fěi) 销声匿迹(nì)
C.衰草(shuāi) 草长莺飞(yīng) 窥见(kuī) 纬度(wěi)
D.风雪载途(zhài) 侵害(qīn) 逆温(yì) 数据(shù)
2.选出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草木萌发 周而复始 消声匿迹 风雪载途
B.天空晴朗 大地苏醒 冰雪溶化 草长莺飞
C.采积种子 花香鸟语 次第开放 物候观测
D.不毛之地 川流不息 丢三落四 衰草连天
3.下列句子加横线成语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
A.人类的智慧和大自然的智慧相比实在是相形见绌。
B.“最美新娘”李成环的事迹可歌可泣,她被兰州市妇联授予“三八红旗手”。
C.阅读经典的文学作品,需要积累语言、深入理解,这种寻章摘句的方法值得大力提倡。
D.诵读经典对提升学生修养、陶冶学生性情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
4.对下列各句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立春以后,大地渐渐地从沉睡中苏醒过来。(拟人)
B.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比喻)
C.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知道它在唱什么。(比喻)
D.柳树的枝条一动也懒得动,无精打采的低垂着。(拟人)
5.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A.市场经济,对于我们来说,是个全新的事物。
B.对于我们来说,市场经济是个全新的事物。
C.我们对于市场经济来说,是个全新的事物。
D.市场经济是个全新的事物,对于我们来说。
6.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在高原, 。她的枝条是古铜色的,一如藏民古铜色的脸庞; ,犹如冈底斯山脚下黑色的岩石。高原的风雪不仅改变了她的形象,也重新塑造了她的个性和品格。
A.杨柳是见到最多的树种 粗壮底矮是她的树干
B.见到最多的是杨树 粗壮底矮是她的树干
C.见到最多的是杨树 她的树干是粗壮而低矮的
D.杨柳是见到最多的树种 她的树干是粗壮而低矮的
7.下列句中标点使用无误的一项是( )
A.“多利”绵羊是如何“创造”出来的呢?威尔莫特等学者先给苏格兰黑面羊注射促性腺素,促使它排卵。
B.而这两个、四个、八个,个体就叫做无性繁殖系(也叫克隆)。
C.时至今日,“克隆”的含义已不仅仅是无性繁殖,凡来自一个祖先,经过无性繁殖出的一群个体,也叫“克隆”。
D.自然界的许多动物,在正常情况下都是依靠父方产生的雄性细胞“精子”与母方产生的雌性细胞“卵子”融合“受精”成受精卵“合子”,……
8.对《大自然的语言》一文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这句话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B.“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年到1750年10年平均同1921年到1930年10年平均的春初7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9天。”这段文字中“后者”是指:开花日期,“前者”是指:抽青日期。
C.题目“大自然的语言”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
D.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纬度的差异、经度的差异、高下的差异、古今的差异。
9.白居易的诗歌《大林寺桃花》中有“人间四月芳非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诗句,结合《大自然的语言》一文内容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自然现象?以下原因正确的一项是( )
A.纬度的差异 B.经度的差异 C.高下的差异 D.古今的差异
10.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①假如我是个画家,我就要用各种色彩,_____________出她们的清扬的眉宇和绚丽的服装.
②文化是传承的,但也是发展的,这是一个不断_____________与改变的过程,因此,研究文化现象,必须注意其时空背景,切忌在大时段上笼统言之。
③一种幽暗的光_____________在窗际,仿佛电影中的一幕。
A.描绘 延伸 弥散 B.点染 延伸 弥漫
C.描绘 延展 弥漫 D.点染 延展 弥散
二、综合性学习
11.为了更好地了解气象物候知识,学校开展了一系列综合实践活动。作为活动的参与者之一,你也一定乐在其中。
(1)[活动一:创意设计]请你为这次活动拟一个有创意的名称:
(2)[活动二:搜集资料] 某同学搜集到了唐代诗人李白的《塞下曲六首(其一)》一诗,并摘录了其中四句:“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联系从《大自然的语言》中学到的物候学知识,分析“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的原因。
(3)[活动三:专题探究] 在这次活动过程中,李明发现,古诗文中有许多关于“雁”和“燕”的诗句,并且摘录了下来。请你帮李明解读出“雁”和“燕”在古诗文中各自的文化内涵。
①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②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韦应物《闻雁》
③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④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
雁:
燕:
12.本学期各班都开展了“气象物候”专题研究活动,试根据掌握的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A.“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
B.“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了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只比北京早10天。”(《大自然的语言》)
(2)【搜集资料】“云是天气的招牌”,请你写出不少于2个看云识天气的谚语。
(3)【应对气候】小华看了气候变暖的报道,忧虑地说:“这样下去可不得了,但我们普通群众也无能为力啊!”其实,作为普通群众,同样能够为应对气候变化作贡献,你准备怎样劝说小华呢?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大自然的语言(节选)
竺可桢
①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②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二十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十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③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④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 就是这个道理。
⑤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1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自然的语言》作者竺可桢是我国著名的气象学家、地理学家。
B.第③段画线句中的“凡是”一词说明没有例外,突出了情况的普遍性。
C.选文在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时,是按照空间的顺序进行。
D.选文题目将大自然拟人化,形象生动地说明了物候现象,很有文学性。
14.第④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一句中的“一定”能否删掉?为什么?
15.第⑤段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至少写出两种)?有什么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问题。
冬眠的奥秘
张劲硕
①严寒的冬天,我们总是向往着在被窝里长眠一冬——能像狗熊和青蛙那样冬眠就好了。然而我们大都不知道:那些冬眠的动物们,掌握着我们人类尚不知晓的惊天奥秘。
②冬眠是动物应对恶劣环境的一种策略,科学上叫“蛰伏”。有人会问,冬天里睡得多、睡得久,不就是冬眠吗?它们还真不是一回事儿,只是二者的区别不太容易看出来。拿鱼来说,有几类鱼是会冬眠的,包括我们熟悉的鲤鱼、乌鳢,还有海里的鳗鲡。每当冬天来临,它们就把自己调到冬眠档:不吃、不喝、不游动。这看似与正常档的睡觉并无二致,但请注意它们的鳃!鱼类靠鳃呼吸,平时就算身体静止不动,鳃也会轻轻开合扇动。而进入冬眠的鱼,鳃也几乎不动,完全处于麻痹状态。除了呼吸,冬眠动物的体温、心跳等生命指征也都降到极低的水平,新陈代谢速率变得非常缓慢,与休克和死亡标准只差那么一点点——这就是冬眠与睡觉的本质区别。
③冬眠的意义在于,尽量减少身体内外的生命活动,将能量消耗降到最低,以挨过环境严酷的时间段。动物冬眠时,能把生命的时钟调得极慢。比如生活在北美洲的普通箱龟,冬眠时心脏5~10分钟才跳1次,实在让人惊叹。更夸张的是,它们几乎不呼吸,只靠皮肤吸入少许氧气!
④科学家还发现,冬眠不是“习惯养成”的问题,而是遗传基因决定的“天赋”。这种“天赋”还与寿命的长短有联系。一般来讲,哺乳动物的寿命与体型相关,体型小的新陈代谢快,寿命短;体型大的新陈代谢慢,寿命长。比如大象就活80年,兔子七八岁就算高寿。而蝙蝠打破了这个规律——冬眠的菊头蝠和同体型的、不冬眠的老鼠相比,前者可以活到30多岁,后者却只有三四岁。如果在同一物种中比较,如蝙蝠或者棕熊,依然是冬眠的寿命要长很多。
⑤冬眠是当下的热门研究领域。如果人类能像动物们一样冬眠,收获的就绝不仅仅是睡大觉的幸福感,也许还能长生不老。虽然对蝙蝠和棕熊等冬眠动物的研究能确定冬眠基因与长寿有关。但这些动物毕竟与我们人类相差太远。不过,在2004年,有个轰动科学界的发现:居然有一种猴子能冬眠!而人类跟猴子同属灵长类动物,基因相似性很高。如果猴子能冬眠,这意味着我们人类也有可能做到。到那时,我们的寿命说不定可以达到800岁!
(选自《博物》总第146期,有删改)
16.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17.阅读第②段,指出动物冬眠与睡觉的本质区别。
18.第③段加点词语“几乎”能否删去,为什么?
更夸张的是,它们几乎不呼吸,只靠皮肤吸入少许氧气!
19.第④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几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20.作者说“我们的寿命说不定可以达到800岁”,其推测依据有哪些?请结合④⑤两段简要概括。
参考答案:
1.C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这就要求在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这样才能轻松应对该种题型。A项应为翩然(piān),农谚(yàn);B项应为簌簌(sù),芳菲(fēi);D项应为风雪载途(zài),逆温(nì)。故选C。
2.D
【详解】A.应为“销声匿迹”;B.应为“冰雪融化”; C.应为“采集种子”; 故选D。
3.C
【详解】试题分析:判断成语使用是否恰当,不仅要知道其含义,还要了解其用法和情感色彩,要根据语境从这三个方面判断正误。可使用排除法,先总观各项,把明显有错的先排除,缩小判断的范围,减轻判断的难度。C中“寻章摘句” 旧时读书人从书本中搜寻摘抄片断语句,在写作时套用。指写作时堆砌现成词句,缺乏创造性。与前面的积累语言、深入理解不符合,固选C。
考点:正确使用成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4.C
【详解】C.“布谷鸟开始唱歌”一句,将布谷鸟人格化,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本句并未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故选C。
5.C
【详解】试题分析:C主客倒置。改为:市场经济对于我们来说,是个全新的事物。
点睛:病句有不同的类型,常见的有词语选用不当、语义失当、句法错误这几大类。词语选用不当造成的病句比较单一;语义问题包括语义不精练、歧义问题、语义颠倒、语义不周密、语义前后照应不周;句法问题包括搭配不当、语序不当、句式杂糅、残缺和多余。做题时要仔细分辨类型,有助于找到错误的地方。
6.C
【详解】试题分析:根据语境填空题要注意两点:(1)认真读文,抓思路,理文脉,仔细推敲语句间的呼应与衔接。(2)明确要填充的内容,句式,使语意连贯。解答时首先要弄清叙述的对象。一空,施动者是作者,所有选“见到最多的是杨树”;二空,为了与前一句“她的枝条是古铜色的,一如藏民古铜色的脸”构成句式协调,所以只能填“她的树干是粗壮而低矮的”。这样陈述的主体都是“她”。
7.A
【详解】试题分析:B“八个”的后面的逗号改为省略号。句末加句号。C在第一个“无性繁殖”上标上引号。D去掉省略号前的逗号。把句子中所有的引号都改为括号。
8.B
【详解】试题分析:B“后者”是指1921年到1930年10年平均的春初7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前者”是指1741年到1750年10年平均7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
9.C
【详解】诗人表现的是山下桃花已落,而山上大林寺的桃花才刚开放的自然现象。结合文中介绍的影响物候来临的四大因素,可以看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高下的差异。故选C。
10.B
【详解】①句中是用色彩绘画,所以用“点染”更具有灵动性,“描绘”只是表现一种手法,所以选择“点染”,③句“弥漫”把幽暗的光写得轻盈而富有神秘的美感,营造了一种唯美的夜的氛围,“弥漫”衬托环境的幽凉,写出了一种意境美。而“弥散”只表现一种状态,所以选择“弥漫”。这样就排除A、C、D。故选B。
11.(1)示例一:气象物候,你我齐学 示例二:气象物候流行风
(2)从物候方面来讲,这是由于高下的差异。天山海拔高,气温自然偏低。
(3)雁:秋天来临,北雁南飞。“雁”传递着秋天来临的讯息,寄托了人们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燕:春暖大地,燕子回巢。“燕”是春的使者,常用来表达人们“惜春伤时”的情感。
【详解】(1)本题考查语言表达,无统一答案。
名称要紧扣“气象物候”,力求新颖。语言应简练、概括性强。
示例:与物候来个亲密接触。
(2)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结合《大自然的语言》“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可知,影响因素之一是纬度因素。天山在我国北方,处于高纬地带,同一季节高纬地带气温要相对比低纬区低一些;
结合《大自然的语言》“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可知,影响因素之二是海拔因素,天山海拔较高,地理学告诉我们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所以综合起来说就是由于天山上海拔高而且地处高纬地区,海拔高,气温自然偏低,在夏季也可能会下大雪。
(3)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要求解读出“雁”和“燕”在古诗文中各自的文化内涵。
①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就全都不同了,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这里的雁寄托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②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在淮河南部的夜晚下着冰冷秋雨,我听到大雁的叫声由远而近的传来。这里的雁寄托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③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几只早出的黄莺争栖向阳的暖树,谁家新飞来的燕子忙着筑巢衔泥。这里的燕暗示了春的到来,写出了春的美好与生机。
④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那花儿落去我也无可奈何,那归来的燕子似曾相识。这里借燕归暗示美好再来,表达惜时伤春之感。
北雁南飞,表明季节是秋天;寄托诗人对故乡的思念;还有时光易逝;漂泊之苦等。
而“燕”是春的使者,表明季节是春天;表明春日的美好;感慨世事变迁;感慨时光不再,年华流逝。
12.(1)A句反映了物候现象与纬度、海拔(地势高下)有关系。B句反映了物候与纬度有关系。(2)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东虹轰隆西虹雨;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3)小华,只要我们从自我做起,从日常生活做起,我们普通群众同样可以为应对气候变化出力。比如出门多骑自行车,少开摩托车;随手关灯、关电视;夏天少开空调;家里栽养绿色植物;购物多用竹制或环保菜篮、少用塑料购物袋等等,我们一起努力吧。
【详解】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物候的理解与掌握。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四个,一个纬度,二是经度,三是高下,四是古今。A句反映了物候现象与纬度、海拔有关系;B句反映了物候与纬度有关系。(2)本题考查学生日积月累的情况,并会根据题目的要求写句子。学生平时要养成积累的好习惯,对成语、谚语、俗语、名言、诗句等分门别类整理、积累,并加强记忆,这对语文学习很重要。(3)这是一道典型的劝告类口语交际题,解答此题要注意以下两方面要求:第一要在准确了解事情前因后果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吐露心声,以理服人,以情动人,文明得体;第二要符合语体要求,根据具体情况确定使用口语还是使用书面语。
点睛:口语交际题的解答准则:①言之有“礼”,即文明得体;②言之有“物”,即有内容;③言之有“序”,即说明有合理的顺序;④言之有“节”,即简明。解题的基本技巧:①读通情境,抓住中心;②领会意图,设身处地;③注意礼貌,语言得体。此外,还要注意试题字数的限制;既要阐述清自己的观点,还要贴切到位。
13.C 14.不能删掉。“一定”在这里是“特定”的意思,起限制作用。说明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特定的高度上气温才比低处高,并不是所有的高度都如此。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5.主要运用了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举例将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与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作了比较,说明了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差异这个因素,使读者更能明白古今差异这个因素的影响,增强说服力。
【解析】1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C.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纬度、经度、高下差异和古今差异。前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是按照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安排的,并非“空间的顺序”。
故选C。
14.考查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抓住说明文语言准确这一特点答题。答题格式:说明词语的意思,说明用了该词句子的意思,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文章第④段“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一句中的“一定”,是从高度上加以限制,是“特定”的意思,运用这个词语是说在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只有在“特定”的高度上气温才比低处高,并不是任意高度都出现这种情况。若去掉,就成了在所有高度上的气温都比低处高,这与客观实际不符。“一定”一词的使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所以是不能删去的。
15.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引用说明等。各种说明方法的目的都是为更准确、更形象地说明事物的特点。文章最后一段以“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为例,将“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与“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进行比较,并运用“十年”“九天”等数字,语句运用了举例子、作比较和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有力地说明“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这一内容,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16.从人们向往冬眠引出冬眠的动物有着人类尚不知晓的惊天奥秘这个话题,新颖别致,发人深思,易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在结构上起到总领全文的作用。 17.冬眠动物的体温、心跳等生命指征也都降到极低的水平,新陈代谢速率变得非常缓慢,与休克和死亡标准只差那么一点点。 18.不能。“几乎完全不呼吸”说明还是有呼吸的,去掉“几乎”二字后,意思变成了一点儿都不呼吸,这与常识不符合,也不符合科学真理,这正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与准确性。所以不能去掉。 19.列数字、作比较。通过冬眠菊头蝠与冬眠老鼠的比较,以准确的数字说明了蝙蝠打破了“体型小的新陈代谢快,寿命短;体型大的新陈代谢慢,寿命长”这个规律,突出了说明对象的特征,增强了说明的效果,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20.①冬眠可以提高寿命。②体型大的新陈代谢慢,寿命长——人类的体型相对比较大;③人类和猴子同属灵长类动物,基因相似性很高,猴子能冬眠,人类当然也可以。
【解析】16.本题考查说明文首段作用。
①结合“那些冬眠的动物们,掌握着我们人类尚不知晓的惊天奥秘”可知,从人们向往冬眠引出冬眠的动物有着人类尚不知晓的惊天奥秘这个话题,引出了本文的说明对象;
②用“惊天奥秘”这样的词语,设置悬念,新颖别致,发人深思,易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③整篇文章都在解读“冬眠的奥秘”,故首段在结构上起到总领全文的作用。
17.本题考查内容分析。
①从“除了呼吸,冬眠动物的体温、心跳等生命指征也都降到极低的水平,新陈代谢速率变得非常缓慢,与休克和死亡标准只差那么一点点——这就是冬眠与睡觉的本质区别”可知,冬眠动物与睡觉的本质区别:冬眠动物的体温、心跳等生命指征也都降到极低的水平,新陈代谢速率变得非常缓慢,与休克和死亡标准只差那么一点点,而睡觉的动物则不是。
18.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的特点。解答此类题先说明词语的意思,说明用了该词句子的意思,再说明删去此词句子的意思,最后强调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与严密性。
答题时首先明确观点,不能删掉。“几乎”的意思是差不多,起限制作用。这里指生活在北美洲的普通箱龟冬眠时差不多完全不呼吸,但是不是一定完全不呼吸,“几乎完全不呼吸”说明还是有呼吸的,去掉“几乎”二字后,意思变成了一点儿都不呼吸,这与常识不符合,也不符合科学真理。最后强调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19.本题考查的是说明方法及作用。说明文中常用的说明方法有: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作诠释、下定义、摹状貌等。
从“冬眠的菊头蝠和同体型的、不冬眠的老鼠相比”可知是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前者可以活到30多岁,后者却只有三四岁”可知是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结合“一般来讲,哺乳动物的寿命与体型相关,体型小的新陈代谢快,寿命短;体型大的新陈代谢慢,寿命长。比如大象就活80年,兔子七八岁就算高寿。而蝙蝠打破了这个规律”可知,把同体型的冬眠菊头蝠与不冬眠老鼠的比较,因为前者冬眠,活得久;后者不冬眠,活的短。故运用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以准确的数字突出说明了蝙蝠打破了“体型小的新陈代谢快,寿命短;体型大的新陈代谢慢,寿命长”这个规律,突出了说明对象的特征,冬眠可以增加寿命,增强了说明的效果,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20.本题考查说明内容的概括。
①结合第④段“科学家还发现,冬眠不是‘习惯养成’的问题,而是遗传基因决定的‘天赋’。这种‘天赋’还与寿命的长短有联系”,第⑤段“冬眠是当下的热门研究领域。如果人类能像动物们一样冬眠,收获的就绝不仅仅是睡大觉的幸福感,也许还能长生不老”可知,冬眠可以提高寿命;
②结合第④段“一般来讲,哺乳动物的寿命与体型相关,体型小的新陈代谢快,寿命短;体型大的新陈代谢慢,寿命长”可知,体型大的新陈代谢慢,寿命长——人类的体型相对比较大;
③结合第⑤段“不过,在2004年,有个轰动科学界的发现:居然有一种猴子能冬眠!而人类跟猴子同属灵长类动物,基因相似性很高。如果猴子能冬眠,这意味着我们人类也有可能做到”可知,人类和猴子同属灵长类动物,基因相似性很高,猴子能冬眠,人类当然也可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